国内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热点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企业文化·公司与产业 2011年6月

77

国内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热点探讨

曹 帆 田婷婷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

摘 要:本文归纳总结了近些年国内学者对产业结构理论的探讨与研究。其中产业结构趋同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等成为热点研究议题。

关键字: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趋同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 可持续发展 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6—0077—01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发展是通过产业结构变动和调整实现的,产业结构的每一次大调整和优化升级,都会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的台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将调整产业结构模式、转换经济发展方式提到战略高度,各地区也在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自1985年杨治教授把产业结构理论引入我国之后,国内学者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产业结构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研究的热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产业结构趋同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工业总产值突飞猛进,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同时经济结构不合理已成为突出问题,第一产业比重过高,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素质低下,组织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明显。

产业趋同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严重的结构性瘤疾。在通过对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等地区产业实证分析,马云泽、陈建军等指出在经济一体化水平增强的同时,地区制造业存在明显的产业趋同现象。产业结构趋同是竞争的必然产物,张平认为地方政府竞争是一大根本原因,地方政府之间因政治竞争而违背要素禀赋而盲目发展高利产业(短期内能迅速增加当地GDP )和新兴产业(如高科技产业)。同时王文举通过博弈论方法得出在政治晋升的驱动下,导致传统产业在地区间的分工协调出现失灵。而新兴产业由于存在模仿的后发优势,各地区争相发展,导致新兴产业的结构趋同。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产业结构趋同并不是没有好处的,适度趋同可能对经济增长存在正面的影响,产业发展也需要一个从竞争到趋同再到差异化的过程。

全球经济一体化

中国自2001年成功加入WTO ,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加快了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融合,同时由于要逐步削减进口关税,放开对引进外资的限制,我国经济产业结构正在受到国际市场格局的影响。使我国纺织、机电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竞争力加强,技术密集型行业如通讯、医药等则面临由企业规模、科技附加值等产生的分化,电信、汽车、金融这些目前垄断程度较高的行业则将遭遇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管理理念挑战,众多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将被淘汰或兼并。经济一体化同样会引发国际产业结构同构现象,黄晓凤认为这种产业同构会引发国际贸易摩擦,阻碍国际贸易正和博弈的实现。未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孔令丞认为必须从全球范围来把握其发展和转移趋势,要以全球化与高技术化为背景,动态地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利用国际分工的机遇和国际产业转移效应,从全球分工中找准切入点。

可持续发展

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生态建设、自然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高投入、高耗费、高污染的产业结构对生态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怎样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低碳方式更是成为研究焦点,学者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应抓住机遇,实现产业的低碳发展和产业的升级换代。节能减排的任务艰巨,特别是工业、第三产业的节能问题,应放在突出的位置。应加大技术进步的力度,提高工业、第三产业能源利用效率,通过技术节能逐步降低能源消费量,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潜力是巨大的。徐大丰建议对于国民经济影响力较弱、碳排放影响力较强的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可以实现降低碳排放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平衡,而对于高碳排放量的企业行业应进行关闭整顿。赵西三从生态文明的视角研究产业转型需要转变资源和环境这两个约束条件,在政策上要由强制性产业升级向诱导性产业升级转变,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技术创新与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市场化与科技创新相集合是经济转变的关键,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具有巨大的牵引作用。我国只有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道路,引导企业不断更新和优化产品结构,运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工艺,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才能不断的提高产业结构。孔令丞认为应努力实现产业经济全球化中的产业技术对接,最大限度地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资源,从单纯“技术引迸”走向“技术外取”和“技术融合”,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同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得以摆脱‘国际代工大国’的印象。

中国经济学者经过多年的研究探讨,西方产业结构理论已经被广泛地接受,也产生了一些具有较高价值的学术研究成果。最初从宏观角度研究产业结构发展趋势与经济增长到现在实证数据分析逐渐增多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等多个视角研究,大大丰富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研究。研究方法方面也逐渐多元化,已创新应用计量经济、主成分分析法、博弈工具等经济学方法。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与西方研究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差距与缺陷,仍缺乏具有国际认可影响力的研究观点。

参考文献:

[1] 马云泽,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基于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 ,2010-5(397):23.

[2] 范建勇,长三角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间转移[J],管理世界,2004,(11):77-84.

[3] 孔令丞,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开放的结构升级效应[J],江汉论坛,2005,(2):27-29.

[4] 张丽峰,低碳经济背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J],开放导报,2010-4,2(149):45.

[5] 刘志彪,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路径与品牌战略[J],财经问题研究,2005,(5):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