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心区活力的可持续性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中心区活力的可持续性研究

谢建和庄霖海

【摘要】城市中心区是城市中最活跃的区域。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升,人口和经济活动快速在城市聚集,带来城市交通、人口和环境的压力增大,城市中心区由于负担过重出现了种种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城市中心区在密度与速度方面的分析,以长沙五一商圈为例,提出其在可持续发展上潜在的弊端及相关解决措施。

【关键词】城市中心区;活力;可持续性

1.引言

城市中心区作为城市的“心脏”,是显示城市历史与发展状态、城市文明水准及城市建设成就的标志性区域。它具有公共性强、建筑密度高、交通集中等特征,是一个城市最活跃的区域。一方面,城市中心区的高度集聚效益产生强大磁力吸引大量人流进入,又作为一个容器为各种社会活动频繁交往和信息高速碰撞提供发生场所。另一方面,高度集聚也带来了问题和矛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西方城市中心作为近代工商业和政府行政活动的集中地,早期曾一度出现衰落现象,被称为城市“癌瘤”。在目前的中国,我们的中心区看起来活力十足,还有持续的高强度的资金注入。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交通、人口和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大,城市中心区功能过于集中,交通拥堵现象严重,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已然存在。

城市中心区衰退会否降临中国?如何避免重蹈西方城市社会发展的覆辙?如何让城市中心区的活力经久不衰?城市中心区活力的持续性研究其涉及面极广,包括城市交通、经济、社会结构、环境景观、安全保障和文化保护等诸多方面。本文主要针对城市中心区在密度与速度方面的分析,提出其在可持续发展上潜在的弊端及相关解决措施。该问题的研究对于快速城镇化阶段的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2.理论简述

城市中心区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种种严峻的问题?这需要从城市中心区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特质说起。这个特质就是城市中心区它所展现的社会互动性更强,即“城市性”更强。前面所提及的城市中心区的公共性强、建筑密度高、交通集中等特征无不说明了城市中心区是城市中城市特征最明显、城市性最强的区域。随着城市发展,城市中心区慢慢形成并逐渐在社

会互动上显示出强烈的城市性,然而,一旦这种城市性的加强缺失规划的调控,便发展到一种无序的蔓延状态,密度无限增加,速度严重受阻等等,也就出现了上述的城市中心区问题。所以,在此以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讲师卓健发表的《速度·城市性·城市规划》为理论基础,首先阐述一下密度、速度和城市性三者的关系,作为对城市中心区问题研究的切入点。

2.1“城市性”定义

我们说“城市是社会互动的空间系统”,一个城市的活力取决于这个城市在促进社会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上的潜力,这一潜力通常用“城市性”来衡量。

2.2城市性是由密度与速度这两个因素的相互作用来综合体现。

首先,密度是城市性强弱的重要反映,通常情况下,城市密度越大,城市性也越强。城市中心区是所有事物,包括人口、建筑、就业、资本、信息消费等等高度聚集之地,其集聚程度越高,社会联系由此获得的空间近邻关系更多,城市的社会互动潜力也由此增大。

其次,速度是城市性的另一要素。一方面,交通速度直接影响城市所能提供的社会互动潜力,速度越快,城市性越强。单纯依靠空间近邻关系进行社会交往的城市,其发展潜力是很有限的。另一方面,城市中人、物和信息等在空间上流动与交往的速度越快,城市性越强。

再者,密度和速度是两个相互作用的因素。一方面,速度可以改变城市密度的分布方式,进一步调整城市的空间近邻性、连续性和中心性。最典型案例就是美国的小汽车发展模式使大量人口从中心区迁往郊区;另一方面,密度也可以反过来影响城市速度。对大巴黎地区的研究证实,城市地区小汽车的户均拥有率与城市“人口-就业”密度成反比,这说明一定程度的高密度会抑制人们对交通高速度的需求。

2.3密度和速度是规划调控城市中心区发展的两个重要手段。

密度从空间上调整城市社会互动的潜力,速度则从时间上体现它的影响,但两者对城市性的作用并不是各自为政的。认识密度、速度和城市性三者的关系,有助于理解当前城市中心区的一些普遍现象。当前的全球城市化证实了城市性在总量上的增加,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城市中心区在人口、就业等密度上的降低趋势。如大巴黎地区在1982-1990年间,新城市化人口中有1/3都集中在密度最低的城市地区,而中心高密度地区却出现了人口负增长,这种“内城渗漏”现象是城市性衰退的表现。但根据前面分析,这一现象正好反映了随着社会机动性的提高,城市交通对城市性的影响加强,抵消了部分由于密度降低造成的城市性减退,并促成在总量上城市性的增加。

3.实证分析:以长沙五一商圈为例

3.1现状分析:活力与问题并存

五一商圈位于长沙市中心区,是以黄兴路和

解放路为轴十字型发展的黄金商圈,是最具长沙

精神的空间系统。

这个“黄金十字架”空间类似一个超大规

模的街区型摩尔,购物、商务、文化、娱乐等业

态一应俱全。从五一广场至南门口,聚集了两大

超级市场、三大百货主力店和四条主题商业街,

可谓“游在太平街,购在步行街,吃在坡子街,

喝在解放路”。整体商业面积逾100万平方米,

拥有6000余商家,年消费额数10亿元,日均客

流量为30万人次以上。这个“城心摩尔”在其

自身内部及其与城市其他区域的社会互动性都

大大高于周边地区。

然而,利弊共存。这个城心摩尔由于吸引了

太多的顾客和游客其交通已日渐拥堵,部分有车

族已流向交通方便的城郊区购物。虽然目前长沙

五一商圈活力还在不断高涨,但业态结构的不合

理、购物环境品质的下降、文化配套的缺失、停

车难现象都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五一商圈的进

一步发展,而所有制约因素中,由于中心区人、

物和社会活动过度集聚而引发的交通速度问题是最主要的矛盾。

3.2密度分析

五一商圈作为一个辐射近3平方公里的空间系统,从周边区域进入其中,最强烈的感受来自于内部街区两厢建筑围合的密集空间,大量的人、事、物在此形成高度聚集的状态。由此,笔者通过对几条主街建筑、人流和开放空间三个方面的感知来分析五一商圈的密度状况。

首先,整个区域呈现的是商业建筑的高密性。五一大道两厢底商裙房与上层商业商务办公高层建筑的组合,呈现零次栉比、气势恢弘的空间层次感,解放西路和步行街段则主要为十层以下的商业建筑以高密度铺开,形成活跃的商业气氛。这就是五一商圈展示给人们的高密性的感知空间。且五一商圈内建筑的这种向上拔高和空地插针趋势在近几年非常明显。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