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山水格局的重庆生态城市规划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大山水格局的重庆生态城市规划策略
周晓萃黄合
【摘要】重庆的山水环境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挑战,关系着城市的生态安全。
即将出台的重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将进一步指导空间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和开发强度控制。
重庆生态城规划要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加强对接主体功能区规划,从调整市域空间格局,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区县功能定位,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着力,逐步形成面向推进市域生态城市发展的战略。
同时通过借鉴和总结其他城市的经验教训,从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加强生态空间管控和民生服务,推行低成本、低冲击开发模式与技术等方面优化规划措施,深化规划实施。
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将生态敏感的复杂用地限制条件转变为维育城市生态环境的有利因素,使城市与生态环境互利共生,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态城市,山水环境,规划建设,重庆
“生态城市”从提出至今,其内涵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充实和完善。
一方面它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另一方面它还涉及社会人文、经济与产业,是一种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形式。
国内外对生态城市规划建设都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和较为丰富的实践。
当前重庆市肩负在西部“加快、率先”的使命,为应对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对空间需求面临挑战,以及城镇化进程加快、可持续发展对空间需求的挑战,重庆主体功能区规划即将出台。
在此背景下,重庆生态城规划如何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对接和协调,构建生态战略安全格局,如何在已有的规划成果基础上,通过总结和借鉴其他城市的规划经验教训,进一步丰富规划理念,优化规划措施,深化规划实施是本文拟浅析的主要问题。
1、山水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特点
重庆境内峰峦叠翠,北有大巴山,东有巫山,东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娄山,地形大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起伏跌宕。
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其中山地(中山和低山)面积占幅员面积75.8%,丘陵面积占18.2%,平地面积占3.6%,平坝面积仅占2.4%。
重庆境内江河纵横,水网密布。
流域面积大于50 km2的河流374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 000 km2的河流36条,流域面积大于3 000 km2的河流18条[1]。
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等。
重庆市域从生态基础上看可分为三个各具特色的区域:主城及渝西地区低山丘陵河谷地区,渝东北的山地河谷三峡库区以及渝东南的高山
山地地区。
生态系统总体结构健康,但部分区域的生态脆弱性和重要性较高。
生态类型多样,森林、湿地、草原、石漠等均有分布,地域生态总体结构合理、类型结构健康。
但生态脆弱区域面积较大、脆弱因素复杂,一般性脆弱至脆弱等级区域占全市面积的23%,石漠化面积占全市面积的10.9%。
三峡库区、大巴山和武陵山区属于国家级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重要性高。
生态的脆弱性和重要性决定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只能在适宜开发的有限区域集中展开。
生态环境背景相对特殊,主要环境要素对污染物的消纳能力有限。
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地,对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影响较大。
位于盆地边沿,常年风速低,主城区平均风速仅1.3米/秒,空气污染的稀释能力有限。
三峡水库成库后水流速度降低,水污染的消纳能力明显下降。
部分区域自然灾害频繁,对空间开发的方向和强度具有重要影响。
地处山区和库区,季节性降雨量大,导致武陵山区、三峡库区、长江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带地质灾害相对较为严重,制约了这些地区大规模的工业化城镇化,并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许多隐患。
2、重庆已开展的生态城市规划探索与存在的挑战
重庆近年来从城市布局和功能优化,山水格局维护,历史文脉传承、低碳交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生态城市规划探索与实践[2]。
重庆主城“多中心、组团式”布局规划思路,将特大城市分解为一系列较为独立、规模适当,有相对完善的生产和生活设施的组团,既保持特大城市的规模优势,又尽量减少城市规模过大带来的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城市病。
为切实保护主城四山生态屏障,编制了《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管制分区规划》,并颁布《重庆市“四山”地区开发建设管制规定》。
通过“两江四岸”规划和设计,进一步营造滨江开放空间,统筹滨江建筑形态,改善滨江路和堤岸。
推行绿色出行,因地制宜构筑人行步道、电梯、扶梯、缆车、过江索道、水上公交、自行车等有机融合的江城山城特色低碳交通体系统。
编制了《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及多项专项规划,以指导城市风貌格局的保护、旧城的改造与有机更新。
同时,开展悦来生态城规划试点示范,提出TDO发展模式、低冲击开发理念和小尺度城市空间布局等规划策略,其于2012年10月15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复同意规划为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并纳入中央财政对绿色生态城区给予资金定额补助范围。
这些措施促进了城市生态资源的保护,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但措施偏重于主城,在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时代背景下缺乏对整个市域范围的思考,对产业布局和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引领与保障考虑不足。
一是区县功能定位不够清晰,存在产业同质化,资源优化配置亟待加强,“两翼”地区生态环境约束严重等问题。
二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张,部分地区侵占山水自然资源现象频发,大密度高强度的建设使城市与自然的边界模糊,人们很难直接体会到城市周边优美的自然山水的存在,造成城市与自然的山水环境的分离,组团间绿地侵蚀显现日益严重,生态空间维护受到挑战。
三是高度密集的城市建设区域功能混杂、绿地减少,服务水平和环境品质有下降趋势,热岛效应突出。
四是
城市交通结构和产业布局有待优化,交通拥堵急需疏导,尾气和工业废气排放量日益增多,酸雨现象频繁。
五是低碳生态技术的应用考虑不足。
3、国外生态城市规划经验与启示
自从1971年提出生态城市概念到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城市生态化建设方面进行了尝试。
归纳总结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模式与途径,将有利于重庆借鉴和反思,有选择的吸纳合适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科学高效地进行生态城规划建设。
当前世界生态城市发展的主要模式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倡导城市紧凑型发展。
紧凑型城市强调城市内在的紧密关系以及时间、空间概念,其思想主要包括高密度居住、对汽车的低依赖、城乡边界和景观明显、混合土地利用等方面[3]。
二是加强生态修复和生态网络化建设。
如温哥华奥运村、澳大利亚哈利法克斯、悉尼奥运村等都通过生态修复来改善城市建设条件。
其次是高度尊重原有自然地貌,在城市地区对湖泊、河流、山地森林等加以精心规划并与市民交流活动设施紧密结合,形成生态网络。
三是规划循环经济产业园,服务低碳经济建设。
日本建立了一系列循环经济工业园区,集工业发展和技术研发为一体,首先引进较为成熟的环保企业,再通过技术研发,逐步扩大生产,不仅很好解决园区的环境问题,还促进了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
四是以公交为导向进行开发。
此举措从区域宏观的视角整合公共交通与土地使用模式的关系,促进土地集约和混合使用,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程度,有助于保护开敞空间,减少空气污染。
五是大量采用绿色技术。
可再生能源、生态化的建造技术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得到了大力倡导,如安装热能转换设施、推广建筑节能技术材料、使用可循环材料等都。
五是引入社区驱动开发模式。
生态城市的成功最终是要依靠社区居民来实现的,社区驱动开发模式与公众参与密切相关,强化了公众作为城市的生产者、建设者、消费者和保护者的重要作用。
重庆市的自然山水特点,决定了其生态城的建设,必须体现山水生态特色。
重庆的“一圈两翼”和“多中心组团”式发展布局顺应了山水生态环境,但针对全域生态系统特点的生态安全格局未形成保障。
在提高核心区开发强度,发展紧凑型城市时,不能忽视高密度人口生产生活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城市生态问题。
在对生态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亦不能采用简单的“拿来主义”,要认识到低碳技术也许可以达到节能减排效果,但其生产过程未必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同时要从自然本底条件和经济角度出发,不能轻易提高生态城规划建设的成本。
重庆必须充分探索和运用对环境资源影响小同时成本适宜的生态规划技术,建设易操作、好实施的低碳生态城。
4、重庆生态城规划发展策略
4.1调整空间结构,构建生态战略安全格局
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构建“三
带四屏,山水相间”的生态战略格局[4]。
构建以长江、嘉陵江、乌江三大水域生态和大巴山、大娄山、华蓥山、七曜山四大山脉生态屏障为主体,以交通廊道、城市绿地为补充,山水相间、带状环绕的生态战略格局,成为保障全市生态安全的主体区域。
要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及重要林地、重要湿地、重要水源地、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生态区域纳入城镇体系空间保护系统中,从产业布局、交通设施布局、城镇布局方面,协调与城乡建设的关系。
4.2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
在坚持“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深化研究,进一步科学划分功能区域、明确区县功能定位。
按照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各自特色、促进功能互补、形成梯级产业分工的设想,对不同功能区给予不同的发展定位和区域政策,促进全市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功能配置最优化[5]。
按照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做强做优主城区;按照城市群的发展思路,做大做强“一圈”,使其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主要载体,并承接“两翼”的人口转移,带动“两翼”协调发展;“两翼”要立足优势资源和优势条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壮大县域经济,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加强库区水环境保护和消落区治理,搞好天然林保护和沿江防护林建设,积极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4.3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做好规划引领和用地保障
要坚持把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快实现经济转型升级,规划要做好引领和提供用地保障。
要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依托开发区、园区提高产业集中度;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服务业集聚区。
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抢占产业发展战略制高点。
一方面要发挥规划的前瞻性,对战略性产业空间用地进行预留和管控;另一方面要优化产业布局,以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发展为前提,高效配置资源,有序整合空间,强化核心功能,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优化的现代产业格局。
4.4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加强生态空间管控和民生服务
一是做好低碳技术的规划引导,将国际先进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规划管理法定依据。
即将生态环境、能源利用、水资源利用、固废处理、绿色交通和建筑设计的先进技术转化为具体的生态指标及控制引导要求。
二是加快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及资源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均等合理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布局,搭建生态文化空间。
三是推进工业区生态化、生态社区建设、可持续的建筑等方面工作。
四是加大规划执法监督力度,保护生态资源,保障开敞空间和公共空间。
五是加强规划编制公众参与,加大生态城市建设的宣传作用,帮助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形成低碳生活方式,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舆论氛围。
4.5探索基于山水生态特色适宜成本的生态规划技术
推广低冲击开发理念,针对悦来低碳生态试点城的开发建设,将低冲击开发理念引入市政道路建设及相关领域。
在道路路网、竖向设计中,尊重现状地形地势,避免大开挖,采用棚洞、隧道、高架桥、新材料应用等多种措施,尽量减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冲击和破坏,恢复和重建自然生态。
结合低冲击市政道路的建设,合理设置雨水利用设置,实现道路雨水的有效利用。
合理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充分挖掘与利用悦来低碳生态试点城的滨江优势和水源特性,促进江水源热泵的规模化应用,改善建筑外观和区域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实现节能减排。
【参考文献】
[1] 林先明.重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1,23(5)
[2] 王岳,周晓萃.重庆生态城市规划探索与实践.城乡规划.2013,02
[3]尹洪妍.国外生态城市的开发模式[J].城市问题.2008(12)
[4]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优化完善基础研究分课题、申报课题初步成果汇
编.2013
[5] 孙政才.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求是.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