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同伴冲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同伴冲突
近几年来,家庭居室独门独户化,也为幼儿“独占”、“独享”行为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在实践中发现幼儿的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
他们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
由此造成随之而来的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和行为,较大一部分幼儿产生社交障碍,使幼儿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冲突。
所谓的冲突,就是指活动的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反对或一方阻止另一方企图的比较自觉的行为,它是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基本的互动形态。
在我们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在去幼儿园实习的时候也经常看到小孩发生冲突的现象,并伴随着打人等不良行为,不太受同伴的欢迎,有的幼儿不爱说话,很少与同伴交流,同样也受到同伴的冷落,而有的幼儿则比较随和,能与同伴友好相处,较受同伴欢迎。
易与同伴发生冲突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方面:
一、家庭的影响
幼儿从小生活在一个绝对“爱心”的世界,家长对独苗关爱过渡,“几个围着一个转”。
由于受到大人们的宠爱和溺爱,再加上没有兄弟姐妹的自然交往伙伴,以及现代城市住宅的封闭形式,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小,孤立生活在“几十平米”的小天地中。
时间久了,他们会变得孤独、苦恼、抑郁不安、不善交往。
由于大人的宠爱和溺爱使他们形成了“唯我独尊”,“唯我独享”,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如在家里什么好东西都是他一个人的,容不得别人,他要什么,就给他什么,不许别人有,就连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都不给。
有好吃或好玩的东西不愿意与别人分享,什么都要别人让给自己。
所以到了幼儿园,他就会跟别的小朋友抢东西,不讲道理,也不会讲道理,看着别人的东西好,就想要,家长没有问要来做什么有思念用就满足幼儿的无理要求,以致在幼儿中经常出现抢东西等情况,从而同伴之间就产生了冲突。
二、教师的影响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这样说:“叫孩子干什么或孩子做错事,我们教育他的时候,孩子会冒出一句:“我们班的某某老师说的……”。
由此可见,教师对幼儿的影响有多么的大。
这是因为幼儿时期的孩子由于年龄小的特点,特别喜欢崇拜老师,听老师的话有时超过听父母的话,小孩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能亲近老师,这样他们会很高兴。
我们去实习的时候也经常发现,长得可爱、漂亮聪明帅气点的小孩,老师就非常的喜欢他。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心里。
可是并不是每个人的长相都一样,
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聪明。
所以这些小孩受到忽视,以为老师不喜欢自己,心里就不舒服。
由于他们年龄太小,很多东西都不知道是对是错,有些事情我们大人都难辨认是对是错,更不要说小孩子了。
所以有时候想得到老师的关注,不管对与错,只要可以达到目的就行了。
所以去打骂甚至抢别的小朋友的东西,然后与小朋友发生冲突。
受到老师的批评,然后挨站在老师身边时。
虽然是受批评,但也很快乐,因为受老师的关注,能站在老师的身边。
但是经常这样,就成了一种习惯,久而久之也会对幼儿心里造成伤害,性格受到了影响。
而且,教师没有正确对待幼儿间的冲突,表现在幼儿发生冲突时,教师没有问清原因,就胡乱地批评幼儿,简单的解决了这些事情。
幼儿因此觉得很委屈,心里觉得难受,知道不管是谁的错都会受到批评,而且欺负者比被欺负者得到的好处多得多,那我干嘛不这样做呢?
三、同伴的影响
鼓励幼儿多与身边人交往是我们老师和家长应该做的事情,但是幼儿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一些不良习惯的影响。
比如,一个比较内向、安静的,也不易与同伴冲突的幼儿,别的幼儿就以为他很好欺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欺负他。
俗话说:“沉默的人易有爆发力”。
因此,当他无法再忍受被别的幼儿欺负的时候,他就会还手。
或有些易与同伴发生冲突的幼儿,家里有钱,经常带玩具、书、零食等东西到幼儿园,平时因为经常欺负同伴,很少有人邀请他游戏,就借此机会给玩具小朋友玩,给零食他们吃,家庭不够富裕的幼儿就受不了诱惑,而且幼儿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弱。
为了能看上书,玩上玩具,吃上零食等就会和他一起玩,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很快,他们就会染上不好的习惯,变成爱欺负其他同伴,与同伴经常冲突。
虽然同伴交往或多或少回对幼儿产生不良习惯的影响,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让幼儿断绝与同伴的交往,毕竟同伴交往的利还是大于弊,幼儿不能没有同伴,关键是我们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那么有些孩子由于自身的因素,本身有攻击性行为的倾向,再加上有些孩子缺少家庭温暖,父母经常吵架父母感情不和等不良的一些行为影响,还有就是一些大众媒体的传播,电视上的武侠篇,打打杀杀的,对幼儿有很大的影响。
幼儿自身的因素也是形成与同伴冲突的原因之一。
那么,我们怎样减少幼儿同伴冲突呢?
1.发挥成人的榜样作用,家长与老师相互配合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教师在幼儿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幼儿表率。
幼儿的模仿性特强,因此,教师们之间应建立真诚、友好、平等、互助等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幼儿在观看、模仿成人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交往是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传递的纽带。
我们需要
重视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帮助其获得交往技能,使他们尽快从自我中心中走出来,成为适应社会,能和别人愉快协作的人。
现在的家长往往喜欢将孩子会背多少古诗、儿歌,会讲述多少故事而作为衡量孩子语言发展好坏的标志,其实不然,这种机械性的死记硬背或许能够增强孩子的记忆力,但语言的主要功能是用来交往,如果不会用语言去和别人沟通这等于是一个不健全的人,运用语言进行交往,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目前的孩子生活在父母身边,往往一切问题均由父母代为解决,不需要他们出面,所以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去与人打交道。
进入幼儿园过上集体生活后,他们成为群体中的一员,此时,孩子会遇上各种各样的问题。
因此,要教会幼儿的交往中如何友好协商,即掌握交往的技能。
教师应引导幼儿学会日常交往的语言,如:礼貌用语,见到同伴主动打招呼“你好”“我叫XX”“有空来我家玩”;协商语言:“给我看好吗?”抱歉语言:“对不起”。
除了教给孩子交往的语言还应教给孩子交往时的态度、表情、动作。
在幼儿游戏时,教师可以以“大朋友”的身份参加到活动中去,积极引导和做好示范,帮助孩子扫除在活动中出现的障碍,使孩子掌握交往中的规范。
我曾看过两组小朋友进行抛接球游戏,一组由老师带领,一组由小朋友自己组织,刚开始,两组都玩得挺好,可不一会,没有老师的那组吵起来,几个小朋友蹲在地上不玩了,原来是有个较调皮的孩子老想自己抛球当主角,不让别的孩子拿球,还撞人、踩人,大家对他有意见,就吵起来,不玩了,那孩子看没有人跟他抢,也就没有兴趣玩了,比赛停止。
此时,老师应积极引导他们寻找问题的原因,启发他们确定比赛规则,并使他们懂得只有在比赛中互相协作,才能把比赛打好。
在幼儿园很多这样的事情,难免会发生冲突这样的事件。
在培养幼儿的交往方面,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积极配合。
在幼儿园老师可以建立一些家园互动,让家长随便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情况,以至能更好的配合老师教育培养幼儿的工作。
幼儿在独立解决自己的问题时容易出偏差,所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正确引导必不可少,这就要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幼儿一些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
如教幼儿如何倾听别人说话,如何向别人道歉和道谢,如何向别人提出要求,如何表达自己的愿望,以及如何展开话题进行交际等等。
在这教育教学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幼儿逐渐学会了关心和爱护他人,学会了为别人着想,会自己解决问题,避免很多冲突,而老师对孩子的冲突充当中间人,对幼儿起冲突的缘由过程有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冲突时有发生,所有的冲突都让教师参与解决,这不现实也不可能,而且这会增加幼儿的依赖性,削弱或剥夺他们的利害关系,幼儿自己完全可以解决,为此教师可以在幼儿掌握了一些解决冲突的基本技巧后,敢于放手并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
这样可以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责任感。
心理学认为,冲突能促进个体变化、适应和发展,尤其在社会认知的发展上。
冲突不仅有助于认知的发展,而且有助于提高个体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确实,假如儿童在生活中真的一点冲突也没有,这对儿童的发展未必是好事,但如果儿童处于太多的冲突之中,又会导致儿童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等,所以,在幼儿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家长和老师不要急于打骂孩子,把孩子的缺点在集体面前当众宣布,应该让幼儿清楚自己犯的是什么错。
尽量自己解决冲突。
这样,才能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2.为幼儿创设交往的环境和机会
幼儿的交往能力只有在良好的环境和更多的交往实践中得到锻炼。
如:刚入园的小小班孩子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往往会产生恐惧、不安、焦虑的心理,表现为孤僻、胆小、不合群。
针对这些情况,作为老师应该为孩子提供交往的环境和机会,以消除孩子的不安心理,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如:老师可以请大年龄班的幼儿到班里为小朋友表演节目、讲故事、交朋友,跟他们做游戏,在和哥哥姐姐交往带动下,慢慢使幼儿解除孤独、害怕的情绪,使他们感受到友爱、欢乐,同时学会交往。
这样,还促使大年龄班的幼儿懂得了交往中必须有责任心、互助心。
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同样也可以促进孩子间的交往,如小小建筑区大家一起商讨如何搭高楼、围墙;漂亮的墙饰引起幼儿蹙足观看,相互交流;自然角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小蝌蚪的趣事……教师应给孩子充分的游戏活动的时间,因为幼儿年龄小,一天下来主要是游戏。
幼儿是在游戏是成长在游戏中学习的。
所以游戏活动也是幼儿进行交往、学习交往技能的最好机会。
特别是角色游戏,幼儿在交往中必须要敢讲话、爱讲话,消除羞涩、胆小的心理,克服任性、霸道的个性。
如:通过角色游戏可以使幼儿学会不同的交往方式;“娃娃家”中长辈与娃娃、商店的营业员与顾客、医院的医生与病人……角色游戏形同一个小社会,为幼儿走向大社会打好基础。
教师在幼儿游戏时应有意识加以引导,也可以融入到游戏当中,帮助他们处理好各种关系,培养幼儿群体意识与合作精神。
3. 注意交往中幼儿的个体差异
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幼儿,注意个体差异。
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个性,有些孩子比较活泼很受同伴的欢迎,有些小孩内向脾气不怎么好等不受同伴的欢迎,小朋友不愿意跟他(她)玩。
这都跟个性是否适合交往规范有很大关系。
教师在引导孩子交往时应注意个体差异,孩子可塑性很强,只要抓住教育契机,孩子在交往中出现的缺点是可以改正的。
去实习也蛮多次了,也遇到过许许多多不同类型的孩子:
有些骄气,动不动就哭;有些霸道,他要的玩具别人不能要;有些支配欲特别强,总喜欢别人听他的。
这些孩子在和同伴交往中,都容易被群体排斥。
针对这些孩子的个性,我都对他们进行耐心教育、细心引导、克服交往中出现的不良个性是培养幼儿良好交往能力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