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本职,做好为老干部服务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足本职,做好为老干部服务工作
干部病房多年来担负着辽西地区离休老干部、在职师以上领导的医疗保障工作,是医院为兵服务工作的重点科室。
历届医院党委从不间断的关心着科室的软硬件建设,考察和监督着科室政治思想工作和业务水平。
而多年来干部病房的医护人员也始终抱着立足本职、扎扎实实做好为老干部服务的思想,在工作中不断总结、整改和提高,为老干部服务做到了尽心尽力、不遗余力、传承接力,多少次放弃了休假和亲人团聚、多少次放弃了外界的利益诱惑。
正是用这份充满着真心的爱,我们的工作受到了老干部的认可,受到了家属的敬佩和信任,我们把老干部当做自己的父母去尽孝,老干部们也把科室当成了自己的家。
一,打捞思想基础,甘于默默奉献,为兵服务工作需要常抓不懈。
1,强调精神传承,确立无私为老干部服务的思想;
人生面临选择,既然选择了为老干部医疗、保健,就要坚持做好;这是科室王震主任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科室年终个人总结出现率最高的一句话,久而久之,这句话成为了科室的座右铭。
面对刚刚步入社会的科室新成员,革命传统教育成为了他们入科后的第一堂必修课,通过了解我军的优良传统和战斗历程,通过听老干部讲解亲身战斗经历,知晓正是他们用热血换来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给与了我们和谐的社会和幸福的家园。
老干
部中有黄继光、邱少云的战友,有毛主席的警卫排长,有爬过雪山、趟过草地的红军战士,也有解放锦州的伤残老兵。
昨日战场上的英雄,就是我们今天的患者。
我们也必须带着敬仰和爱戴为他们服好务、治好病,让他们有一个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科室还时刻不忘医德医风教育,培养科室人员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面对特殊的保障人群,就是要求医护人员甘于寂寞、勇于奉献,不求功名利禄。
虽然科室工作强度大、奖金少、生活单调,但奉献培育了良好的美德,平凡孕育了无私的伟大。
2,强调责任意识,确立一切为了保障的思想。
科室现在保障的200余名老干部,平均年龄已经86岁,住院患者常年50余人,而且病种复杂,病情危重。
尤其是近年重症人数持续上升,累计重症天数每年翻翻。
今年更是有3人同时上呼吸机,病危、病重患者最多达到8人,病人信息提示板上毫不夸张的说就是红旗飘飘。
而且,科室医护人员在保障好老干部的同时,还要坚持完成野战医疗所的训练任务。
科室医生已经连续2个多月取消了下夜班补修,护士更是连续1年时间4班倒,而且经常要连续在床旁监护,夜班护士整夜工作后不下夜班,保证抢救迅速到位,确保医护工作安全。
面对这样的现实困难,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我们骨子里有一股子韧劲,越是困难,我们越是要拧成一股绳,更要为老干部保障好,因为现在正是考验我们的时刻。
为求保障的连续性、系统性,科主任、护士长对每名医护人员进行了明确的责任分工,谁去训练、考试,由谁替班,
都是落实到人;谁负责那一项工作,都是落实到位。
每周五要进行重症病人特殊交班,并加一次主任查房。
无论寒冬酷暑、刮风下雨,还是星期礼拜节假日,科主任、护士长、医生、办公护士坚持查房,始终做到今日事、今日毕。
正是因为有科学、严谨的制度,在科室工作量大、人员短缺、新护士多的情况下,反而提高了抢救成功率,严密杜绝了医疗事故的发生。
二,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服务水平,为兵服务工作需要准确高效。
1,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技术水平和诊治效率。
为了维持科室的持续发展,提高医疗质量,科室利用专门时间组织医生护士加强业务学习,高年资医生轮流备课教学,医生护士均经过考试后方可独立值班。
要求医护人员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学习和远程教育,并做好笔记、写出体会,并由上级医生和护士长点评。
科室还定期学习国内、国际的治疗指南,参加辽西地区心血管、脑血管病的学术会议,认真学习国内知名专家的治疗心得。
伴随着老干部年龄的逐年上涨,病情的日渐复杂,对我们的诊治要求也明显提高。
科室多年坚持查房和三级检诊制度,要求查体要仔细、病情要解析、处臵要到位、用药要心细。
要求病人入院及时初诊,专科病情及时会诊,危重病例全科讨论,疑难病症全院会诊。
通过再教育,科室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了解了医学发展的新动态,科室的业务水平逐步提高,为快速、准确的诊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应对多病种、复杂病情提供了
经验,并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制定合理、高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了治愈率和生存率,保证了为老干部服务的质量。
2,加强硬件建设,掌握现代医疗技术。
医院多年来始终强调以“姓军为兵”为主线的为兵服务工作,干部病房的诊疗现代化更是离不开医院党委的细致工作和政策倾斜。
科室现配备有完善、先进的诊疗、监护设备。
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心电除颤器、血糖测定仪、24小时动态血压仪等先进的诊疗设施相继在科室安家;科室医生、护士均能独立使用多种仪器,科室医生均有解读心电图的能力,保证了第一时间了解病人病情。
医院为进一步提高为老干部服务质量,所有检查和治疗设备均优先为老干部保障。
特别是今年,我科多人肺部感染合并呼吸衰竭,医院呼吸机均优先及时保障,在我院呼吸机不够用的情况下,及时与兄弟单位取得联系,外借呼吸机;科室人员也积极利用业余时间从多种渠道了解、学习先进仪器的使用和日常维护,保持机械设备的正常运作,延续了老干部的生命。
三,扩大服务范畴,抓好医护细节,为兵服务工作需要真情。
1,延伸保障范围,提高院前保障水平和抢救成功率。
科室多年坚持巡诊与随访制度,并组织科室人员为干休所医生、护士讲课,做好帮带工作。
使干休所医生、护士的整体保障水平得到提高,更是对危重患者的病情判断、抢救亲身传授,并结合病例讲解,随时提供老年病防治方面的进展信息,切实提高了老干部的日常生活质量。
干休所遇到极重病患,科室主任、
医生、护士更是随叫随到,提高了院前抢救的成功率。
老年患者大多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活动不便,往往会由于亲属的一时疏忽而发生意外事故。
因此,科室在病人住院期间对病人及陪护进行健康教育。
如卧床及入睡期间,预防患者从床上跌下,应安装上床栏。
老年患者大多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起床或躺下时,都应该轻轻的,以免引起头晕、晕厥。
安臵假牙患者,叮嘱患者睡前取下假牙,浸泡在凉开水中,以免入睡后脱失造成气管异物。
教育过程中结合老人生活习惯选择适合的方法和语言,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老人与陪护容易理解和接受。
保证了治疗的延续性和保健工作的整体化、规范化,减少了意外的发生。
2,细微处见真情,提高老干部的在院生活质量。
为老干部服务,细字当先。
在老干部的医疗、保健甚至于生活中,细节连着健康、连着生命;细节体现爱心、体现真情,细节也决定着为老干部服务工作的成败。
为了让老干部以病房为家,全科人员设身处地、想方设法的为老干部提供方便。
面对老年患者行动不便、检查配合困难、路上安全隐患突出的特点,为求进一步加强细节护理、解决老干部及家属的后顾之忧,科室指定专门护士陪检,即使在护士紧缺的时候也从未间断过。
切实解决了实际问题,杜绝了安全隐患,受到了病人和家属的一致欢迎。
在医疗工作中科室编写了细字歌:“细问细听细查体,细引
细究细寻底”。
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了关心老干部疾苦、解决老干部困难。
很多老干部因为家庭不睦、与老伴、子女斗气导致高血压病、冠心病加重。
入院后,通过仔细了解和心理疏导,改善了老干部的家庭环境,也加快了老干部的康复;更有很多老干部病情表述不清,或由于疾病表述能力缺失,通过细致的查体和检查,及时的诊断了原发病,使疾病得到及时控制,病人转危为安。
科室多年坚持开展和强调“五个心”、“四个一”和“三主动”服务,即“爱心”、“耐心”、“细心”、“信心”、“恒心”;“一声问候”、“一杯热水”、“一包针线”、“一次会议”;“主动热情接待”、“主动热情介绍科室情况”、“主动热情帮助老干部解决困难”。
科室始终坚持微笑服务,并专门为老干部准备了针线包。
科室护理着一个特殊的老年群体,很多老人儿女不在身边,尤其是在生病的时候更加容易产生不好的心境,早上一接班就以“首长好,昨晚休息怎麽样”、“今天我值班,有事您叫我”拉开了一天的工作序幕,晚上查房又以“早点睡、注意休息”、“您还有什么吩咐”关心着患者。
患者饮食不佳就亲自喂饭,患者行动能力差就给他们打饭、洗脸、洗脚、洗衣服、缝纽扣,患者二便失禁就为他们擦洗身体、更换衣裤,这一切已经成为平时工作的一部分。
老干部年事已高,听力不好,交流沟通不方便,每次都是一次次耐心的重复交代,直到他们理解。
新患者入院,向他们介绍病区的特点和环境:“几点打饭、吃饭,几点留标本,几点
抽血,有什么注意事项”,都一一讲明。
科室还一直把心理护理作为重点中的重点,面对老年患者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固执好怒、主观多虑的特点,要求医生护士有良好的性格,高尚的意志品质,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对病人做到不急、不燥,有礼有节,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平稳病人的情绪,保持病人情绪的稳定,配合了治疗与康复计划的顺利进行。
科室还引入民主方式,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
为求进一步了解病人所需,科室每月召开休养员会议,了解病人的实际困难和医疗护理服务上的吡漏,并及时解决问题,争取做到精益求精、服务更上一层楼。
患者和家属欢迎这种民主、公开的方式,由于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对于科室服务的满意程度进一步增强。
总之,老干部的医疗保健是一项具体、繁杂而又光荣的工作,病人的特殊性给了我们更高的要求。
只有进一步发扬传统、强化改革、加强业务、真心奉献才能满足老干部的就医需要,保证为老干部服好务。
干部病房
200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