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问题驱动课堂教学方法”的审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线如何放置才能合 理刻 画二 面角的大小 ) ?
一
系列问题设置 的确能“ 促进学生的课 堂参 与行为和思维” , 但思维深度有多少呢?问题
师: 这就是二面角 的平面角. 相当于用垂 直 AB 的 截 面 截 二 面 角 , 得 到 “ 平 面 空 间 问题 平 面 化 ( 转 化 为 平 面
第3 2卷第 4 期
2 0 1 3年 4月
数 学教 学研究
3
为主体 , 发挥教师的“ 主导” 作用. 精心创设数
师( 故意) : 门开得太大 了. 如此反复几个回合 , 生甲摸不着头脑, 其 它同学窃笑. 师: 如何 避免尴 尬?门开大一 点, 大 多
少?
学情境 , 注重数学情境中数学信息 的发掘与 分析, 提供生动 、 直观 的思考空间 , 以利于学 生提出问题. 我们可以发现“ 数学情境与提出
3 . 1 问题设 置 应具 有 思维深 度
A
A
图 2
图 3
另有同学 回答 : ( 如图 3 ) 在A B上任取
点 0, 过 0在口内作 O D上A B, 在O D上取点 P。 过 P作 P E上J 8 , 垂足 为 E , 连接 O E, 则 P O E可以作为度量平 面 a和卢所成角的 大小 . 老 师闯 : 0 和 AB 有 怎 样 的关 系 ?学
师( 故意) : 门开得太小 了. 生又将 门打开点.
4
数学教学研究
第3 2卷第 4 期
2 0 1 3年 4 月
竟在同一班级授课 的学生有着不 同家庭 背 景、 数 学基础 差异性 、 认识 问题 的强 弱 和角 度 的多样性 , 让不 同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同一问 题不 同阶段 的思 考 , 体验 不 同阶段 成 功 带 来 的喜悦 , 有很 好 的激励性 作用 . 案例 2 余 弦定 理 新 课 的 引 人 中[ ] : 设 问1 “ 甲离学校 1 O 千米 , 乙离甲 3 千米, 问乙
— —
设置就象“ 请君人瓮” , 或者是“ 手牵盲人过马 路” , 学生可以不假思索 回答 , 即便打瞌睡或 者想 入 非非 , 都 不 会 回答 错 . 笔 者 上 这 节 课 时, 曾用如下设计 :
内的线线 角) . 与点 O的选 取有 关 吗? 生: 无关 , 利 用“ 等角定 理 ” 可知.
问题” 理论和前两者理论本质不同是“ 提出问 题” 的主体不 同, 前两者是教师提 出问题 , 学 生解答, 从而学生掌握知识 网络, 后者是教师 设置情境 , 学生提 问, 学 生解决 , 老师再启发 诱导、 矫正解惑讲授. 另外在文[ 3 3 中指 出教师设计 问题必须 遵循“ 指向性原则” 也即问题的设计要针对本 节课的教学 目标 , 更要指 向本节课的重点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若有学生直接按 书本上定义 回答 , 我们
也可以引导到这种方法. 3 . 2 问题设置应具有开放性
教师叫学生甲将教室 门开 大一点 , 生甲
去开 门.
数学是培养人 的思维 能力 的科学 , 发散 性思维 的培养正需要 开放性问题为载体, 并
且设置开放性 问题能适合不同层次学生, 毕
B Z /
图,
6
2 “ 如果甲、 乙、 学校三点构成直角三角形呢? ”
过 点 B{  ̄ - B D. I _ A C , 图6 ) , 则 和设问 3 “ 如果 甲、 乙、 学校三点不能构成直 垂足 为 D( AD — c c o s , 角三角形 , 就变成 已知三角形 的 ‘ 两 边夹 一 角’ , 如何求第三边呢? ” , 有点“ 狗尾续貂” 之 感, 去掉更好 . 老 师针对设 问 1叫基 础 由差 到 好 的同学依 次 回答 , 答 案丰 富多彩 , 时有惊 人
离 学校多少 千 米? ” 已具 有很 好 开 放 性 , 设 问
师: 若知道其中一个角行吗? 生 6 ( 优秀学 生) : 要有 所选择 , 若 已知
B ( C ) , 用正弦定理求得 C ( B ) , 再求 得 A, 再次用正弦定理求得 B C ( 乙离学校 距离) , 生5 所 用条 件有 多余. 师: 若已知ZA- - - O , 但不是直角, AC =b , A B =c , 有办法求 B C吗? 生 7 ( 优秀学生) : . 甲 1 0 干米 学校
生: 最好 量 出要 开 的门 “ 角 度大小” ?
师: ( 画出开 门的模型, 即二面角) 如何度 量呢?能用量角器吗? 在如何度量二面角时, 提醒学生进行空
间问题平 面化 尝试 .
有同学说 , ( 如图 2 ) 取A B上任一点 O,
D, 0 C , 老 师反 问: 难点 , 还有“ 散序性原则” 问题本身要体现发 在两个 平 面 内作 射 线 O 散性和开放性 , 而问题 之间要尽可能地体现 ∞ D唯一确定吗?学生若有所思.
渐变性和有序性. 文E z ] 中也指出教师提出问 题, 作为任务驱动学生思考 、 动手操作. 可见
问题设计好坏直接关系到本堂课教学 目 标达 成度 , 学生思维能力 的培养 , 不同层次学生得 到怎样不同的发展, 笔者认为问题设计好坏 很值得探讨 , 否则怎能“ 驱动” ? 3 从能“ 驱动” 学生学 习出发 。 科学设计问题
表 现.
BD- - - c s i n , CD 一 6 一∞o s ,
案例 1 文E 2 ] 中的二面角定义的形成 , 由设问 1 ( 略) 一 问题 2 ( 略) 一问题 3 ( 如何将 生 回答垂直并给出证明. 老师追问: 还可以改 度量二面角的大小也转 化为平 面角的 问题 进 吗? 呢? ) 一问题 4 ( 刻 画二面角 的两条射线应该 生: 过 。 在 口, 内分 别 作 OD上 AB, OC 在什么位置?角的顶点应该在哪里?两条射 上A B, ZD O C即为所作 的角.
一
系列问题设置 的确能“ 促进学生的课 堂参 与行为和思维” , 但思维深度有多少呢?问题
师: 这就是二面角 的平面角. 相当于用垂 直 AB 的 截 面 截 二 面 角 , 得 到 “ 平 面 空 间 问题 平 面 化 ( 转 化 为 平 面
第3 2卷第 4 期
2 0 1 3年 4月
数 学教 学研究
3
为主体 , 发挥教师的“ 主导” 作用. 精心创设数
师( 故意) : 门开得太大 了. 如此反复几个回合 , 生甲摸不着头脑, 其 它同学窃笑. 师: 如何 避免尴 尬?门开大一 点, 大 多
少?
学情境 , 注重数学情境中数学信息 的发掘与 分析, 提供生动 、 直观 的思考空间 , 以利于学 生提出问题. 我们可以发现“ 数学情境与提出
3 . 1 问题设 置 应具 有 思维深 度
A
A
图 2
图 3
另有同学 回答 : ( 如图 3 ) 在A B上任取
点 0, 过 0在口内作 O D上A B, 在O D上取点 P。 过 P作 P E上J 8 , 垂足 为 E , 连接 O E, 则 P O E可以作为度量平 面 a和卢所成角的 大小 . 老 师闯 : 0 和 AB 有 怎 样 的关 系 ?学
师( 故意) : 门开得太小 了. 生又将 门打开点.
4
数学教学研究
第3 2卷第 4 期
2 0 1 3年 4 月
竟在同一班级授课 的学生有着不 同家庭 背 景、 数 学基础 差异性 、 认识 问题 的强 弱 和角 度 的多样性 , 让不 同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同一问 题不 同阶段 的思 考 , 体验 不 同阶段 成 功 带 来 的喜悦 , 有很 好 的激励性 作用 . 案例 2 余 弦定 理 新 课 的 引 人 中[ ] : 设 问1 “ 甲离学校 1 O 千米 , 乙离甲 3 千米, 问乙
— —
设置就象“ 请君人瓮” , 或者是“ 手牵盲人过马 路” , 学生可以不假思索 回答 , 即便打瞌睡或 者想 入 非非 , 都 不 会 回答 错 . 笔 者 上 这 节 课 时, 曾用如下设计 :
内的线线 角) . 与点 O的选 取有 关 吗? 生: 无关 , 利 用“ 等角定 理 ” 可知.
问题” 理论和前两者理论本质不同是“ 提出问 题” 的主体不 同, 前两者是教师提 出问题 , 学 生解答, 从而学生掌握知识 网络, 后者是教师 设置情境 , 学生提 问, 学 生解决 , 老师再启发 诱导、 矫正解惑讲授. 另外在文[ 3 3 中指 出教师设计 问题必须 遵循“ 指向性原则” 也即问题的设计要针对本 节课的教学 目标 , 更要指 向本节课的重点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若有学生直接按 书本上定义 回答 , 我们
也可以引导到这种方法. 3 . 2 问题设置应具有开放性
教师叫学生甲将教室 门开 大一点 , 生甲
去开 门.
数学是培养人 的思维 能力 的科学 , 发散 性思维 的培养正需要 开放性问题为载体, 并
且设置开放性 问题能适合不同层次学生, 毕
B Z /
图,
6
2 “ 如果甲、 乙、 学校三点构成直角三角形呢? ”
过 点 B{  ̄ - B D. I _ A C , 图6 ) , 则 和设问 3 “ 如果 甲、 乙、 学校三点不能构成直 垂足 为 D( AD — c c o s , 角三角形 , 就变成 已知三角形 的 ‘ 两 边夹 一 角’ , 如何求第三边呢? ” , 有点“ 狗尾续貂” 之 感, 去掉更好 . 老 师针对设 问 1叫基 础 由差 到 好 的同学依 次 回答 , 答 案丰 富多彩 , 时有惊 人
离 学校多少 千 米? ” 已具 有很 好 开 放 性 , 设 问
师: 若知道其中一个角行吗? 生 6 ( 优秀学 生) : 要有 所选择 , 若 已知
B ( C ) , 用正弦定理求得 C ( B ) , 再求 得 A, 再次用正弦定理求得 B C ( 乙离学校 距离) , 生5 所 用条 件有 多余. 师: 若已知ZA- - - O , 但不是直角, AC =b , A B =c , 有办法求 B C吗? 生 7 ( 优秀学生) : . 甲 1 0 干米 学校
生: 最好 量 出要 开 的门 “ 角 度大小” ?
师: ( 画出开 门的模型, 即二面角) 如何度 量呢?能用量角器吗? 在如何度量二面角时, 提醒学生进行空
间问题平 面化 尝试 .
有同学说 , ( 如图 2 ) 取A B上任一点 O,
D, 0 C , 老 师反 问: 难点 , 还有“ 散序性原则” 问题本身要体现发 在两个 平 面 内作 射 线 O 散性和开放性 , 而问题 之间要尽可能地体现 ∞ D唯一确定吗?学生若有所思.
渐变性和有序性. 文E z ] 中也指出教师提出问 题, 作为任务驱动学生思考 、 动手操作. 可见
问题设计好坏直接关系到本堂课教学 目 标达 成度 , 学生思维能力 的培养 , 不同层次学生得 到怎样不同的发展, 笔者认为问题设计好坏 很值得探讨 , 否则怎能“ 驱动” ? 3 从能“ 驱动” 学生学 习出发 。 科学设计问题
表 现.
BD- - - c s i n , CD 一 6 一∞o s ,
案例 1 文E 2 ] 中的二面角定义的形成 , 由设问 1 ( 略) 一 问题 2 ( 略) 一问题 3 ( 如何将 生 回答垂直并给出证明. 老师追问: 还可以改 度量二面角的大小也转 化为平 面角的 问题 进 吗? 呢? ) 一问题 4 ( 刻 画二面角 的两条射线应该 生: 过 。 在 口, 内分 别 作 OD上 AB, OC 在什么位置?角的顶点应该在哪里?两条射 上A B, ZD O C即为所作 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