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平原地貌演变和黄河改道与泛滥的根源_章人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南地质与矿产

 2000年 Geology and M ineral Resources of South China 第4期

华北平原地貌演变和黄河改道

与泛滥的根源

章人骏

(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宜昌443003)

摘 要 概括叙述了华北平原的面貌,禹王治水的历史,历代黄河改道的过程,黄土对黄河的影

响,以及新生代晚期华北盆地的古地理。讨论了溯源侵蚀作用对黄河基脚的剥蚀,河流自动调整

作用及海湾半封闭环境对其正常发育的消极影响。进而将黄河改道和洪水泛滥的主因归于黄河

及支流的高含沙量、溯源侵蚀作用及半封闭海湾的古地理环境。

关键词 溯源侵蚀 河流自动调整作 黄河 华北平原

黄河在塑造华北平原的历程里,曾发挥了主导作用。那时它像天马行空到处奔腾、游荡,北走冀津、南闯豫、苏、皖。把所挟带的黄土到处扩散,填满了湖泊、沼泽,堵塞了大小河流和港湾,引发了滔天洪水,同时淤积成数以万顷良田和沃土,为炎黄子孙创业奠定了基础。时间易逝,到了近代,黄河受到极大的拘束和限制,其古老冲积平原已分别并入海河流域和淮河流域。即使是豫鲁间的黄河干流,地盘也日益缩小。其北面,徒骇河和马颊河与它平行入海,从侧面侵蚀它的基身;其南面又有贾鲁河、涡河及睢河等的溯源侵蚀,不断蚕食其基身。加之人为的因素,黄河仅剩一条狭长的出海通道,已成为岌岌可危的“地上悬河”。

黄河自大禹治水时的故道(简称北道),变成近代的豫鲁间干流,历经几千年。这是一个有许多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过程,而自然因素则是主要因素,因此,本文从区域地质地理背景和黄河发育史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以期获得较圆满的解释。

1 华北平原的地貌概述

“华北平原在黄河下游,西起太行山和豫西山地,东起渤海、黄海和山东丘陵。北起燕山,西南至桐柏山和大别山,东南至苏皖北部,与长江下游平原相连。面积约30万km2,是我国第二大平原。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滦河冲积而成。地势低平,大部分海拔在50m以下。黄河下游天然堤横贯平原中部,分平原为南北两部,以南称黄淮平原,以北称海河平原”(《辞海》, 1979)。这里值得重点说明的是:

(1)黄河、淮河、海河流域总面积120km2。这意味着太行山以西黄土高原地表径流都要

2000年3月22日收稿。

经这里进入东海。黄河、永定河、滹沱河和漳河所挟带的大量泥沙要在此堆积,其中绝大多数是黄土。

(2)从地质构造上看,华北平原的基础是一个受燕山运动影响,于白垩纪前后形成的断陷盆地。该盆地在喜马拉雅山运动和新构造运动期间继续下陷,沉积了厚达三四千米的第三纪地层和厚达三四百米的第四纪散松沉积物。新构造运动和松散软弱的地盘,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增加黄河的活动性。尤其在三大水系间没有坚硬的分水岭,更加助长了黄河的游荡性。

(3)华北平原河流纵横,河道又屡屡变迁,在各地留下许多遗迹。残迹比较集中的地方有:冀中湖沼区、河南浚县滑县濮阳沼泽洼地、山东东平湖-梁山泊湖沼区、河南兰考铜瓦厢等地的黄河古道以及淮南湖泊沼泽区等。

(4)至于华北平原原始面貌还可从《史记五帝本纪》了解梗概。黄帝轩辕氏战胜炎帝神农氏建都涿鹿,标志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古国的诞生。从五帝到禹在位先后共四五百年,正是开发黄河平原的草创时期。整个华北平原尚保持原始状态,到处莽莽苍苍。这就是古籍中所称的洪荒时代,这“洪荒”两字不仅形象地说明时代的特征和当时的地貌特征,而且可见当时尚没有稳定的农业基地。

由于丛林常与芦苇、草甸相结合,阻挡河流的正常运行,使黄河流速变慢,沉积加快,河道淤塞更加严重,古代黄河水患多数是由于这样的情况造成的。至于因决口而河道迁徙多发生于后期,但是它同样受到淤积的影响。据前人考证,帝尧时代即大禹治水时代,黄河故道大概从河南武陟、浚县向北流,经河北平乡、深县、霸县,折东流经天津入海。从太行山前经过,永定河和太行山诸水都成为黄河的支流。当时华北平原上仅有黄河和淮河两水系。山东丘陵西侧的东平湖和微山凹陷、太行山东麓的山前凹陷、南部的淮南凹陷,都有大小不等的湖泊。由此可见,当时华北平原中心部位地势反而较高。

在平原和三角洲上,港汊纵横,河网如织,有的是黄河的网状河道,有的是由当地地表径流汇聚而成的顺向河,它们都曾是黄河分散出海的通道,时开时闭。它们的存在更增加了黄河的游荡性,常会诱发黄河河道变迁。在华北平原上,古河网及当代顺向河主要分布在3个地区:

(1)冀鲁豫三省毗邻区 即黄河以北和禹时故道以东的地区,有以徒骇河和马颊河领衔的古九河和以滏阳河、潴龙河为代表的当代顺向河。九河是徒骇河、马颊河、太史河、覆釜河、简河、鬲津、胡苏河、洁河和钩盘河的总称。它们曾是黄河的网状河道,或网状河道邻近的顺向河。据查考,其中只有徒骇河、马颊河的位置较明确,且见于现代地图。它们分别发源于河南清丰县东南和濮阳附近。徒骇河的位置紧靠黄河的北侧,马颊河又在徒骇河之北。它们与黄河平行注入渤海。据史料记载,黄河曾由徒骇河和马颊河出海。鬲津发源于河北,流入山东。其余6条河的源头已无法查考,大概在今河北平乡以东。下游的遗迹多见于山东德州和河北沧州两地。太史河古道在今河北东光之北、交河之南,覆釜河故道在今河北东光和山东无棣间,简河故道在今山东阳信和乐陵间。胡苏河故道在今河北东光之东。洁河、钩盘河故道都在河北东光之南,山东德州之北[1]。

(2)黄河今道郑州、开封、兰考一线以南 这里有3条顺向河:贾鲁河(颖河的一源)、涡河和睢河,从北向南流注入淮河。它们的源头已十分靠近黄河的基身。历史上黄河曾多次借道颖、涡、睢入淮。它们的溯源侵蚀作用至今还在进行,这是黄河的隐患。

(3)鲁西南东明、荷泽、郓城一带 有顺向河4条:鄄郓河、洙赵河、万福河和红卫河,由西北向东流,注入南阳湖、微山湖或大运河,最后注入淮河。它们的源头也十分靠近黄河的基身,53第4期 华北平原地貌演变和黄河改道与泛滥的根源

黄河曾在这一带决徙,曹县以南的废道遗迹可资证明。

2 大禹平水土的重点在黄淮平原

我国古代史上的大禹治水事件,发生于帝尧时代。此时距黄帝开国已有三百多年。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大量增加,对于土地的需求日益迫切。重新注视黄河平原的肥沃土地,治理水土成为当务之急。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帝尧为受灾人民忧虑,喟然长叹:“荡荡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于是命鳏治水,九年不成。经舜推荐,帝尧命禹继承父业,治理水土。

大禹冶水是一次规模很大的国土治理工程,其主要任务是疏浚河道、排除积水、整理水系及平整土地等。这项治水工程广泛展布于全国九大州。而重点则在黄淮平原的5个州,即冀州、兖州、青州、豫州及徐州。重点工程布置在古九河和淮河各重要支流:颖、涡、睢、泗。这几个地区也是后来各朝代黄河频繁决徙的地方。可见古今水患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3 历代黄河改道的概况

自大禹治水以来,黄河下游从河南武陟、荥阳以下,大小决徙约有一千五六百次,情况十分复杂。根据《辞海》有关条目介绍,历代故道略呈折扇形,其结点在郑州附近,最北经由今河北霸县至天津入海,最南经由颖河、涡河夺淮河入海。历史上几次较大的黄河改道分别是:

(1)据《书·禹贡》,战国或战国以前的黄河故道自今河南武陟、浚县向北流,至河北平乡北,东北流分为九河,最北支为干流,北流至深县南,折东北至静海入海;据《山海经》,上述的河道由深县东北流至霸县南,向东流至天津入海,这就是所谓的禹时故道。

(2)据《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西汉时的黄河故道自今河南浚县经滑县、濮阳、河北大名、山东高唐,折北流经德州、河北南皮,又东北流至沧州东北入海。

(3)据《水经注》和《元和志》,东汉至宋初的黄河故道自濮阳南东北流经山东聊城,荏平南折北流经禹城西,又东北流至滨县南入海。唐末至宋初决口多次。

(4)宋庆历八年(1048年),河决商胡埽(濮阳东北),黄河改道自濮阳东北折西北流,经内黄东,北流经河北大名、南宫、枣强、武邑、献县至青县南由今运河经天津入海。宋人称此道为北流。至嘉佑五年(1060年),黄河又在大名附近决口,东北流经山东冠县、夏津,略循马颊河至冀鲁交界处入海。此为宋人称的东流。此后,北流往往西决漫入漳河,东决漫入永济渠(即卫河)。

(5)宋建炎二年(1128年),杜充于滑县西南人为决河,使河道东决夺泗水入淮。自后河道混乱,重要决口西移,正流不再经浚滑间。东流由马颊河、徒骇河或北清河入海。

(6)明万历初,潘季训治河成功,故道大致即地图上的淤黄河,此后虽经常决徙,不久皆引归故道。大致南决以入涡为多,北决皆归大清河(即北清河)。

(7)1855年至解放前,1855年黄河在兰考铜瓦厢决口改道东流,至1875年形成今道。此后七十年决口数十次,皆不久阻塞。只有1938年国民党政府挖开郑州花园口大堤,河水乱颖、涡入淮,至1947年才恢复故道。54

华南地质与矿产 200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