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使用中疑难问题和困惑调查问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填写说明:

1.“疑难问题”栏中应注明所提问题的所在册数和单元。各领域可提出多个问题。2.问题栏中的编号应与“我的困惑”和“思考与建议”栏中的编号对应。3.“我的困惑”栏,指对你所提的问题存在的困惑。

4.“我的思考与建议”栏,填写你的调整想法。

小学科学教材的使用

作者:张坤潮加入时间:2010-5-31 20:06:09

植材小学张坤潮

1、教教材。《科学》教材凝聚着广大专家理论与实践的心血,这些内容的编排是以反复研究与为基础的,在课改的起始阶段,按教材的编排组织教学是完全与可取的,事实也不可能有一个教师能做到丝毫不差地按着教材的编排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但是,一些教师们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往往表现出很强的程序性,不敢放弃任何一个环节和内容,并且每个环节都试图充分展开。这种无加工和取舍的教学行为反而顾此失彼,没有中心,没有重点,该展开的没有展开,该突出的不能突出。出现时间不够,课的中期轰轰烈烈,后期草草收场的现象。另外,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完成探究任务,往往将同一活动割裂开来,要求学生一小步一小步地走,没有注意到内容的结构性和连贯性,使学生成了“双簧”中的“表演者”。

2、用教材。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和加工教材,已在当前教学中被广泛认同。选择和加工就可以综合学生、教师、时间、器材等因素,使学习活动更贴近学生,更易为学生所接受。但是,“用教材”必须建立在对教材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对教师科学素养、教学水平有相当的要求。简单的“用教材”很可能会使教学设计缺乏结构性逻辑性和层次性。例如,《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教材编排了一组具有强烈思维层次性的探究活动,。但因为对材料的结构要求特别高,准备十分困难,为了便于教学,部分教师删去了其中的一两个活动。可以想见这种简单的用教材必定会大大削弱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

另外,简单地用教材甚至可能带来“科学性”的错误。如有教师设计以观察上升的烟来认识和理解“风的成因”,出现了“上升气流”等同于“风”的科学性错误。科学学习应该为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但把得出结论看得过重,又会占用过多的时间,使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到位。其实,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要从每个活动中发现结论是不太现实的,何况从一两次实验就得出结论也是不科学的,最终只能是由教师强加给学生。作为教师应该意识到,应该允许学生对某一问题或活动有不同认识,允许学生分阶段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如果通过努力学生仍不能对现象进行正确的理解,那么就不必急于让他们强行记住这一新概念,可以在日后适当的时候再进一步开展

研究。在有所失,有所不完整之外,也许反而培养了学生不迷信专家、权威的精神。

2、整合教材理想和现实因素进行调适

“教材是理想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产物”[4],在编排课程内容时,专家较多考虑的是教学内容

和过程的科学性、逻辑性、思想性、结构性,而很难顾及不同区域学生的具体学习情景和条件,教师设计教学的过程必定是与教材对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经历着解构和重构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往往是课程规划与课程实践两者间相互适应的过程,是教师根据自身及班级或社区实际情景在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等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5]

从科学教材使用后的反馈的信息发现,教材中部分内容产生区域不适应,而需要根据地方特点进行调整的比较多见。例如,由于缺乏桑树而将“动物一生”中的蚕改为菜青虫等等。

回避或者排斥“调适”而强调“忠诚”于教材,势必会使一些内容的教学重回到“机械授受”之路上。因而,现代“做中学”、“实践性”、“过程性”等教学理论都反对将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加以绝对化,认为任何知识都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充分肯定“师——本”、“生——本”、“师——生”交互作用的价值,强调科学活动的过程即主体对客体的建构过程,同时又是相互调适的过程。二、造成“用教材”危机的主要原因

上边的分析告诉我们,小学科学教学危机并不来源于“用教材”本身,而在于教师行为的偏差或缺失,在于在教师积极主动“用教材”之外还存在不少消极被动地“用教材”现象。不少教材编写专家在改革伊始反对“用教材”的顾虑也在于此。

1、教材的适应性不足

由专家设计的新课程往往比较理想化,而我国教育水平发展极不平衡,同一教材在不同的区域或多或少会出现“不适应教学条件”的情况。例如在实施科学新教材中,教师反映最强烈的是得不到必要的教学器材,这时教师被迫改变教材的安排。这种被动无奈的“用教材”往往会改变教学的目标,使教学的效果打上折扣。另外因教学时间不够赶进度,使学生不能深入开展学习活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教材的不适而将某些内容改为学生自学或干脆“放弃不学”的现象也不在少数。

公开课后怪罪学生学习基础差、配合不默契的现象,正是否认学生差异合理性的一种表现。城乡的差异是另一个十分明显的特征,但几乎所有的教材都是以城市学生为标准编订,没有一套教材为乡村学生专门编订的教材是有趣又值得大家思考的现象。

2、教师的素质差异

科学教材对教师素质的要求非常高,不但需要高超的教学技能,还需要相当的科学素养。小学科学教师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有效的科学教育训练,再加上不少学校又是将教不了语数的教师安排教授科学课,因此小学科学教师的现状十分严峻。在新教材实行时虽然定下了不培训不上岗的政策,然而培训的质量也并不如人意。教材编写专家的理念和设想在传递过程中大量的损耗和丢失。更何况不少地区只是让一些并没有接受过上层专家辅导培训的骨干教师作教材辅导讲座,这些教师理解教材的思想基点和框架参差不一,很少能真正把握教材蕴含的价值。

《科学》教材凝聚着广大专家理论与实践的心血,这些内容的编排是以反复研究与为基础的,“用教材”必须建立在对教材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对教师科学素养、教学水平有相当的要求。简单的“用教材”很可能会使教学设计缺乏结构性逻辑性和层次性。例如,《物体

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教材编排了一组具有强烈思维层次性的探究活动,对材料的结构要求特别高,准备十分困难,有些教师就删去了其中的一两个活动,导致学生的认识不完整,削弱了教材的教学功能。另外,简单地用教材甚至可能带来“科学性”的错误。如有教师设计以观察上升的烟来认识和理解“风的成因”,出现了“上升气流”等同于“风”的科学性错误。

3、教师的惰性

新课程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少的内容需要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准备,为数不少的教师身兼数职,科学课往往只能作为副职。还有一些学校将主要精力放在语文、数学和英语等学科上,而对科学的重视不足,监督也不够,从而导致部分学校和教师消极应付,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名为实施新课程,实际上仍在用旧的一套方法,有时只是旧课程的一些东西以新的面孔出现,致使新课程实施被架空。[8]

4、评价改革的滞后性

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评价体系的作用,绝大部分教师总是把获得评价的认可作为自己教学的努力方向。小学科学教师面临的评价体系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学生学业测试(考试)和课堂教学评价。可惜的是我们依然没能找到两个评价间的平衡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并不一定能取得好的笔试成绩,反过来取得了好的笔试成绩也并不等于老师教得好。这样的现实使得小学科学课程进入大规模实验的今天,应试教育和应试学习方式的巨大惯性并没有大的减弱,时刻挑战新课程的理念和行为,甚至将这些新理念异化为一种考试形式反映到教学实践中。[9]更为严重的是,一些教育管理层、家长、教师、学生都认为这是一种值得肯定的自豪的学习方式。因此有些教师将获得测验和考试所需要的“标准答案”作为教学目的,致使不少学生不是在积极地、有意义地学习科学课程,把“用教材”的权力异化为“机械学习”的帮凶。

上述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在“用教材”的过程中出现大量失真和衰减的现象,导致预设的目标不能很好地达成,有时甚至产生较严重的背离现象。

三、用好教材的一些策略

1、正确认识“用教材”的意义和价值

“用教材”不是课程改革供赋予教师的权力,而是教学固有的组成部分。否定“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就会导致教育永远停留在前人的脚下,没有了超越。过分夸大“用”的权力和价值,又可能使教学陷于无目标的自由主义。明确“用教材”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学过程更好地适应教师、学生、环境的个性特征,促进教学目标不断被实现、被发展和被超越。现代教学倡导积极主动的“教和用”,反对一切消极被动的“教和用”。

2、提高教师素质

在影响教学成效的一系列因素中,教师是关键,课程承载的目标需要通过教师引领学生实现。因此,在保证教师队伍具有相当的素质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减少消极被动的行为。适应“用教材”需要的教师必定来源于教学改革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