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BIM技术的发展与思考

中国BIM技术的发展与思考
中国BIM技术的发展与思考

中国BIM技术的发展与思考

BIM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下文简称BIM”)是近年来在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领域出现的新技术,BIM技术在2002年由Autodesk公司率先提出,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正受到国内外学者和业界的普遍关注。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动BIM产业及本土化发展,欧美国家对于BIM的应用研究已经比较成熟,而中国对BIM的研究起步比较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的向前增长,随之而来中国建筑市场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在国内,随着建筑业对信息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家科研投入不断增多及大力推动和基于BIM技术的软件开发商宣传下,相关机构和各个部门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和应用BIM技术。但是目前对BIM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各研究机构对BIM技术的研究相对分散,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针对目前情况,有必要总结我国科建筑行业对BIM技术的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推广使用BIM技术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建议,为BIM技术在我国继续推进和更深入的应用提供参考。

一、BIM的发展背景

(一)概念简介

1.国际行业解释

1975年,“BIM之父”——乔治亚理工大学的Charles Eastman 教授创建了BIM理念至今,BIM技术的研究经历了三大阶段:萌芽阶段、产生阶段和发展阶段。BIM理念的启蒙,受到了1973年全球石

油危机的影响,美国全行业需要考虑提高行业效益的问题,1975年“BIM之父”Eastman教授在其研究的课题“Building Description System”中提出“a computer-based description of-abuilding”,以便于实现建筑工程的可视化和量化分析,提高工程建设效率。

引用美国国家BIM标准(NBIMS)对BIM的定义,定义由三部分组成:

是一个设施(建设项目)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表达;

是一个共享的知识资源,是一个分享有关这个设施的信息,为该设施从建设到拆除的全生命周期中的所有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的过程;

3.在项目的不同阶段,不同利益相关方通过在BIM中插入、提取、更新和修改信息,以支持和反映其各自职责的协同作业。

2.国内行业解释

BIM 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BIM 是对工程项目设施实体与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一个完善的信息模型,能够连接建筑项目生命期不同阶段的数据、过程和资源,是对工程对象的完整描述,可被建设项目各参与方普遍使用。BIM 具有单一工程数据源,可解决分布式、异构工程数据之间的一致性和全局共享问题,支持建设项目生命期中动态的工程信息创建、管理和共享。建筑信息模型同时又是一种应用于设计、建造、管理的数字化方法,这种方法支持建筑工程的集成管理环境,可以使建筑工程在其整个进程中显着提高效率和大量减少风险。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处长对BIM作出了解释。

她表示:BIM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参数模型整合各种项目的相关信息,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作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为设计团队以及包括建筑运营单位在内的各方建设主体提供协同工作的基础,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技术特点

1.可视化

可视化即“所见所得”的形式,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可视化的真正运用在建筑业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例如经常拿到的施工图纸,只是各个构件的信息在图纸上的采用线条绘制表达,但是其真正的构造形式就需要建筑业参与人员去自行想象了。对于一般简单的东西来说,这种想象也未尝不可,但是近几年建筑业的建筑形式各异,复杂造型在不断的推出,那么这种光靠人脑去想象的东西就未免有点不太现实了。所以BIM提供了可视化的思路,让人们将以往的线条式的构件形成一种三维的立体实物图形展示在人们的面前,所以可视化的结果不仅可以用来效果图的展示及报表的生成,更重要的是,项目设计、建造、运营过程中的沟通、讨论、决策都在可视化的状态下进行。

2.协调性

这个方面是建筑业中的重点内容,不管是施工单位还是业主及设计单位,无不在做着协调及相配合的工作。一旦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就要将各有关人士组织起来开协调会,找各施工问题发生

的原因,及解决办法,然后出变更,做相应补救措施等进行问题的解决。在设计时,往往由于各专业设计师之间的沟通不到位,而出现各种专业之间的碰撞问题,BIM的协调性服务就可以帮助处理这种问题,也就是说BIM建筑信息模型可在建筑物建造前期对各专业的碰撞问题进行协调,生成协调数据,提供出来。

3.模拟性

模拟性并不是只能模拟设计出的建筑物模型,还可以模拟不能够在真实世界中进行操作的事物。在设计阶段,BIM可以对设计上需要进行模拟的一些东西进行模拟实验,例如:节能模拟、紧急疏散模拟、日照模拟、热能传导模拟等;在招投标和施工阶段可以进行4D模拟(三维模型加项目的发展时间),也就是根据施工的组织设计模拟实际施工,从而来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来指导施工。同时还可以进行5D模拟(基于3D模型的造价控制),从而来实现成本控制;后期运营阶段可以模拟日常紧急情况的处理方式的模拟,例如地震人员逃生模拟及消防人员疏散模拟等。

4.优化性

事实上整个设计、施工、运营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当然优化和BIM也不存在实质性的必然联系,但在BIM的基础上可以做更好的优化、更好地做优化。优化受三样东西的制约:信息、复杂程度和时间。没有准确的信息做不出合理的优化结果,BIM模型提供了建筑物的实际存在的信息,包括几何信息、物理信息、规则信息,还提供了建筑物变化以后的实际存在。复杂程度高到一定程度,参与

人员本身的能力无法掌握所有的信息,必须借助一定的科学技术和设备的帮助。现代建筑物的复杂程度大多超过参与人员本身的能力极限,BIM及与其配套的各种优化工具提供了对复杂项目进行优化的可能。基于BIM的优化可以做下面的工作:

(1)项目方案优化:把项目设计和投资回报分析结合起来,设计变化对投资回报的影响可以实时计算出来;这样业主对设计方案的选择就不会主要停留在对形状的评价上,而更多的可以使得业主知道哪种项目设计方案更有利于自身的需求。

(2)特殊项目的设计优化:例如裙楼、幕墙、屋顶、大空间到处可以看到异型设计,这些内容看起来占整个建筑的比例不大,但是占投资和工作量的比例和前者相比却往往要大得多,而且通常也是施工难度比较大和施工问题比较多的地方,对这些内容的设计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可以带来显着的工期和造价改进。

5.可出图性

BIM并不是为了出大家日常多见的建筑设计院所出的建筑设计图纸,及一些构件加工的图纸。而是通过对建筑物进行了可视化展示、协调、模拟、优化以后,可以帮助业主出如下图纸:

(l)综合管线图(经过碰撞检查和设计修改,消除了相应错误以后);(2)综合结构留洞图(预埋套管图);(3)碰撞检查侦错报告和建议改进方案。

(三)价值意义

建立以BIM应用为载体的项目管理信息化,提升项目生产效率、

提高建筑质量、缩短工期、降低建造成本。具体体现在:

1.三维渲染,宣传展示

三维渲染动画,给人以真实感和直接的视觉冲击。建好的BIM模型可以作为二次渲染开发的模型基础,大大提高了三维渲染效果的精度与效率,给业主更为直观的宣传介绍,提升中标几率。

2.快速算量,精度提升

BIM数据库的创建,通过建立5D关联数据库,可以准确快速计算工程量,提升施工预算的精度与效率。由于BIM数据库的数据粒度达到构件级,可以快速提供支撑项目各条线管理所需的数据信息,有效提升施工管理效率。BIM技术能自动计算工程实物量,这个属于较传统的算量软件的功能,在国内此项应用案例非常多。

3.精确计划,减少浪费

施工企业精细化管理很难实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海量的工程数据,无法快速准确获取以支持资源计划,致使经验主义盛行。而BIM的出现可以让相关管理条线快速准确地获得工程基础数据,为施工企业制定精确人材计划提供有效支撑,大大减少了资源、物流和仓储环节的浪费,为实现限额领料、消耗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4.多算对比,有效管控

管理的支撑是数据,项目管理的基础就是工程基础数据的管理,及时、准确地获取相关工程数据就是项目管理的核心竞争力。BIM数据库可以实现任一时点上工程基础信息的快速获取,通过合同、计划与实际施工的消耗量、分项单价、分项合价等数据的多算对比,可以

有效了解项目运营是盈是亏,消耗量有无超标,进货分包单价有无失控等等问题,实现对项目成本风险的有效管控。

5.虚拟施工,有效协同

三维可视化功能再加上时间维度,可以进行虚拟施工。随时随地直观快速地将施工计划与实际进展进行对比,同时进行有效协同,施工方、监理方、甚至非工程行业出身的业主领导都对工程项目的各种问题和情况了如指掌。这样通过BIM技术结合施工方案、施工模拟和现场视频监测,大大减少建筑质量问题、安全问题,减少返工和整改。

6.碰撞检查,减少返工

BIM最直观的特点在于三维可视化,利用BIM的三维技术在前期可以进行碰撞检查,优化工程设计,减少在建筑施工阶段可能存在的错误损失和返工的可能性,而且优化净空,优化管线排布方案。最后施工人员可以利用碰撞优化后的三维管线方案,进行施工交底、施工模拟,提高施工质量,同时也提高了与业主沟通的能力。

7.冲突调用,决策支持

BIM数据库中的数据具有可计量(computable)的特点,大量工程相关的信息可以为工程提供数据后台的巨大支撑。BIM中的项目基础数据可以在各管理部门进行协同和共享,工程量信息可以根据时空维度、构件类型等进行汇总、拆分、对比分析等,保证工程基础数据及时、准确地提供,为决策者制订工程造价项目群管理、进度款管理等方面的决策提供依据。

二、BIM在中国的应用模式

近十年来,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美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工程领域取得了大量的应用成果。国内不少具有前瞻性与战略眼光的施工企业开始思考如何应用BIM技术来提升项目管理水平与企业核心竞争力。BIM首次引入中国是在2002年,由欧特克公司引进。目前在中国,BIM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建筑行业正在经历着一场BIM的洗礼。软件公司、设计单位、房地产开发商、施工单位、高校科研机构等都已经开始设立BIM研究机构。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已经有不少建设项目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不同程度地运用了BIM 技术,其中上海中心大厦是全生命周期应用BIM的典型案例。上海中心大厦目前是中国第二高楼,整个项目实施过程由业主主导,运用BIM对设计、施工、运营进行全方位规划。BIM在该项目中的全程应用尚属首次,为以后BIM更广泛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进一步推动了BIM在中国的发展势头。

目前BIM的应用主要在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从BIM技术的应用方来分,国内关于BIM的应用模式主要包括:设计方主导模式、施工单位主导模式、业主方主导模式。

(一)设计方主导模式

设计方主导模式是BIM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应用的比较早的一种模式,也是最多的一种模式。设计单位为了更好的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增加中标的机率,特别是大型建筑项目都会采用BIM技术进行三维设计,用于向业主展示设计理念及设计成型后的效果图,当设计方案为业主接受与了解后,如业主不做要求,则设计单位就不再继续扩

充利用BIM模型。也就是说设计方主导模式是在项目设计阶段初期使用BIM技术,而没有在全生命周期中使用。

(二)施工单位主导模式

施工单位主导模式是指施工单位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节约企业成本,而采用BIM技术进行施工模拟,以提前排除建设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冲突。施工单位采用BIM技术主要包括两个原因,一是增加中标机会,施工单位可以利用BIM的施工模拟技术向业主直观地展示施工方案,包括进度安排、资源调度安排、施工工序搭接等等,提高业主的主观感受。二是提高施工管理的效率,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尤其是大型项目,不确定因素很多,施工的工序搭接、进度安排,资源调度安排等等往往存在着众多矛盾,施工单位通过BIM模型可在项目施工之前预先模拟项目施工过程,提前将可能出现的问题找出并加以解决,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保证工期的同时也节约了返工等带来的不必要成本。

(三)业主方主导模式

业主方主导模式是随着BIM不断发展而产生的,这种模式是最符合BIM全生命周期的理念的,由业主方主导可以在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内运用BIM技术进行项目的管理。业主方主导模式加强了业主方对建设项目的控制力,有效克服了业主方工程专业知识不足的缺点,为建设项目各参与方提供了协同工作的平台。

设计阶段,BIM模型成为业主与设计单位的沟通平台,一方面,业主可以及时了解项目设计情况,控制设计的进度,另外一方面业主

可以主观上了解项目建成后的几何形状以及周边布局情况。另外,通过变换项目各种不确定因素来预测项目在不同环境下的成本、工期等的变化,从而对项目方案进行优化比选,最终选定一个较为满意的方案。

施工阶段,BIM模型作为信息交流平台,业主可以很好地控制施工进度,合理安排进度款的支付,起到监督施工的作用,保证项目工期的同时保证了项目质量。

运营阶段,BIM信息模型经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的完善已经包括了项目所有的相关信息以及设施的法律、财务和物理信息等,利用BIM模型中的信息可以对建筑物进行空间与设施运营管理,全面提升BIM的应用价值。

三、BIM在全球范围的应用

自2002年,工程建设行业开始采用BIM这一词汇,目前BIM在全球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一)美国

美国是较早启动建筑业信息化研究的国家,发展至今,BIM研究与应用都走在世界前列。目前,美国大多建筑项目已经开始应用BIM,BIM的应用点也种类繁多,而且存在各种BIM协会,也出台了各种BIM 标准。根据McGraw Hill的调研,2012年工程建设行业采用BIM的比例从2007年的28%增长至2009年的49%直至2012年的71%。其中74%的承包商已经在实施BIM了,超过了建筑师(70%)及机电工程师(67%)。BIM的价值在不断被认可。

(二)英国

英国政府要求强制使用BIM的文件得到了英国建筑业BIM标准委员会的支持。2012年,针对政府建设战略文件,英国内阁办公室还发布了“年度回顾与行动计划更新”的报告中,报告显示,英国司法部下有四个试点项目在制定BIM的实施计划;在2013年底前,有望7个大的部门的政府采购项目都使用BIM;BIM的法律、商务、保险条款制定基本完成;COBie英国标准2012已经在准备当中;大量企业、机构在研究基于BIM的实践。

英国的设计公司在BIM实施方面已经领先全球,因为伦敦是众多全球领先设计企业的总部,如Foster and Partners、Zaha Hadid Architects、BDP和Arup Sports,也是很多领先设计企业的欧洲总部,如HOK、SOM和Gensler。在这些背景下,一个政府发布的强制使用BIM的文件可以得到有效执行,也因此,英国的AEC企业与世界其他地方相比,发展速度更快。

(三)北欧国家

北欧国家包括挪威、丹麦、瑞典和芬兰,是一些主要的建筑业信息技术的软件厂商所在地,如Tekla和Solibri,而且对发源于邻近匈牙利的ArchiCAD的应用率也很高。因此,这些国家是全球最先一批采用基于模型的设计的国家,也在推动建筑信息技术的互用性和开放标准,主要指IFC。北欧国家冬天漫长多雪,这使得建筑的预制化非常重要,这也促进了包含丰富数据、基于模型的BIM技术的发展,这也导致了这些国家及早地进行了BIM的部署。

在日本,有“2009年是日本的BIM元年”之说。大量的日本设计公司、施工企业开始应用BIM,而日本国土交通省也在2010年3月表示,已选择一项政府建设项目作为试点,探索BIM在设计可视化、信息整合方面的价值及实施流程。2010年秋天,日经BP社2010年调研了517位设计院、施工企业及相关建筑行业从业人士,了解他们对于BIM的认知度与应用情况。结果显示,BIM的知晓度从2007年的%提升至2010年的%。2008年的调研显示,采用BIM的最主要原因是BIM绝佳的展示效果,而2010年人们采用BIM主要用于提升工作效率。此外,日本建筑学会于2012年7月发布了日本BIM指南,从BIM团队建设、BIM数据处理、BIM设计流程、应用BIM进行预算、模拟等方面为日本的设计院和施工企业应用BIM提供了指导。

(五)香港

香港的BIM发展也主要靠行业自身的推动。早在2009年,香港便成立了香港BIM学会。2010年时,香港BIM学会主席梁志旋表示,香港的BIM技术应用目前己经完成从概念到实用的转变,处于全面推广的最初阶段。香港房屋署自2006年起,已率先试用建筑信息模型;为了成功地推行BIM,自行订立BIM标准、用户指南、组建资料库等等设计指引和参考。这些资料有效地为模型建立、管理档案,以及用户之间的沟通创造良好的环境。2009年11月,香港房屋署发布了BIM 应用标准。香港房屋署署长冯宜萱女士提出,在2014年到2015年该项技术将覆盖香港房屋署的所有项目。

台湾的政府层级对BIM的推动有两个方向。首先,对于建筑产业界,政府希望其自行引进BIM应用,官方并没有具体的辅导与奖励措施。对于新建的公共建筑和公有建筑,其拥有者为政府单位,工程发包监督都受政府的公共工程委员会管辖,则要求在设计阶段与施工阶段都以BIM完成。另外,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都是直辖市,这三个市政府的建筑管理单位为了提高建筑审查的效率,正在学习新加坡的eSummision,致力于日后要求设计单位申请建筑许可时必须提交BIM模型,委托公共资讯委员会研拟编码工作,参照美国MasterFormat的编码,根据台湾地区性现况制作编码内容。预计两年内会从公有建筑物开始试办。

四、BIM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法律问题

模型所有权问题。BIM模型主要由设计单位负责建立,由施工单位应用并继续扩展维护。目前关于BIM模型建构费用标准尚未确定,模型由设计单位构建,收益方是业主,对设计单位来说缺少构建模型的动机,而如果由施工单位构建则达不到全生命周期使用的目的而且业主也无法获得BIM模型的所有权,对于后期的运营管理又存在着争议。针对BIM模型所有权问题可以有以下两种解决方法。

1.模型所有权归业主所有,业主承担模型正确性的责任。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所有权单纯,简单明了,不存在扯皮现象,在项目应用中各参与者之间冲突较小。缺点是业主的初期成本会有所增加,同时

业主需要独自承担模型错误的责任。

2.所有权归建模者所有。BIM模型由各专业建模厂商取得所有权,建模者对模型的正确性承担责任。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建模者就是所有权拥有者;业主仅需付授权使用费就能获得模型的使用权,成本较低。缺点是在项目应用中使用权的取得与权力计算复杂;建模者可能因为责任问题不愿分享完整模型。

(二)技术问题

建设项目涉及到多个专业设计,工程专业性导致BIM建模平台多元化,各专业BIM建模平台的数据结构、格式不同,因此存在着跨平台数据交换标准与兼容性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有采用如下解决方案:单一BIM模型包含建筑、结构、机电等所有信息,可分开或协作建模。这种建模方式的优点是档案管理以及模型修改比较容易、设计变更反应快、无格式兼容性问题。缺点:档案庞大,系统执行效率低。

(三)管理问题

BIM模型中包含着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所有信息,模型数据量庞大,系统处理负担沉重,而BIM模型数据格式不同于传统CAD及文本文件,跨平台间资料交换标准尚未全统一,所以就存在着数据分类命名的问题以及档案管理的问题。传统的工程编码体系主要有两大类,一类MasterFormat体系,它是依据项目执行结果而不是设备产品分类,无法处理项目早期对象编码问题,这种分类方法更适合项目WBS分解,而不适合用于BIM编码。还有一类是Uniformat体系,这

种分类体系是依据项目要素分类,可解决项目早期的BIM编码。

五、BIM未来的趋势及展望

(一)趋势

1.以移动技术来获取数据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人们现在可以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来获取信息。而在建筑设计领域,将会看到很多承包商,为自己的工作人员都配备这些移动设备,在工作现场就可以进行设计。

2.数据的暴露

现在可以把监控器和传感器放置在建筑物的任何一个地方,针对建筑内的温度、空气质量、湿度进行监测。然后,再加上供热信息、通风信息、供水信息和其他的控制信息。这些信息汇总之后,设计师就可以对建筑的现状有一个全面充分的了解。

3.云端技术:无限计算

不管是能耗,还是结构分析,针对一些信息的处理和分析都需要利用云计算强大的计算能力。甚至,我们渲染和分析过程可以达到实时的计算,帮助设计师尽快地在不同的设计和解决方案之间进行比较。

4.数字化现实捕捉

这种技术,通过一种激光的扫描,可以对于桥梁、道路、铁路等等进行扫描,以获得早期的数据。我们也看到,现在不断有新的算法,把激光所产生的点集中成平面或者表面,然后放在一个建模的环境当中。3D电影《阿凡达》就是在一台电脑上创造一个3D立体BIM模型

的环境。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技术为客户建立可视化的效果。值得期待的是,未来设计师可以在一个3D空间中使用这种进入式的方式来进行工作,直观地展示产品开发的未来

5.协作式项目交付

BIM是一个工作流程,而且是基于改变设计方式的一种技术,而且改变了整个项目执行施工的方法,它是一种设计师、承包商和业主之间合作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非常有价值的观点和想法。所以,如果能够通过分享BIM让这些人都参与其中,在这个项目的全生命周期都参与其中,那么,BIM将能够实现它最大的价值。

(二)展望

BIM是对工程项目信息的数字化表达,是数字技术在建筑业中的直接应用,它代表了信息技术在我国建筑业中应用的新方向。BIM涉及整个建筑工程全寿命周期各环节的完整实践过程,但它不局限于整个实践过程贯穿后才能实现其价值,而是可以由工程设计先行并实现阶段性的价值。基于此,我国建筑工程设计行业应努力克服非本土化的诸多应用障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能源问题的日益严重,建筑节能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不久的将来,综合利用BIM和建筑能耗分析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技术,会越来越完善和成熟。我们只有结合中国特色认真学习、结合实际、努力实践、勇于探索才能尽快走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何清华,钱丽丽,段运峰,等. BIM在国内外应用的现状及障碍研究[J]. 工程管理学报.

2012(01): 12-16.

[2]李恒,郭红领,黄霆,陈镜源,陈景进.BIM在建设项目中应用模式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0,24(5):525-529.

[3]彭栋宇,陈建国,杨丹珩.建筑业信息共享技术研究现状与应用分析[J].建筑经济,2010(10):18-22

[4]李菲秘,田浩.BIM带来的建筑产业革命[Z],2013

[5]杜泓翰;杨光;计增龙. 探究BIM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A],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东北区域公司

[6]BIM应用技术前景浅析

[7]朱佳佳.BIM技术在国内的应用现状探究[J].科技论坛,2013:97

[8]BIM的发展趋势.21世纪建筑设计网,2012

[9]网络,百度百科关于BIM的介绍。

[10]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课题负责人:张建平

[11]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教授庄敏指导教师朱小地

[12]建筑学报刊对于BIM技术的论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