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经济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雅鹏,王薇薇,吴娟.《我国粮食安全的热点问题辨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 (1):6-10.
毕艳峰. 《粮食安全内涵解析》[J].北方经济,2011(2):78-79.
陈芬菲,李孟刚. 《我国粮食安全的国际风险源探讨 》[J].中国流通经济,2011(2):9 7-100.
李建平,上官周平.《陕西省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趋势预测》[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 011(4):245-251.
造成目标与现实差距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一直将大豆纳入粮食统计口径。在进口大豆已占据国内市场大半壁江山的前提下,自给率因此被拉低近10个百分点。但除此之外,因中国三大主粮作物净进口的常态化趋势已经出现,其所带来的影响也正在日益显现。在中国大豆及主粮的进口来源国集中程度甚至超过石油的现状之下,如何维持其自身粮食安全,如何重构其单纯以自给率为核心的安全观,急迫性正在日益加剧。事实上,维持进出口平衡还仅是中国粮食安全整体平衡的标准之一。除此之外,这一框架还应包含(总需求和总供给)总量平衡、(粮食和非粮作物)结构平衡、(粮食产区和销区)区域平衡、(产量和销量)产销平衡四个方面。受制于人口众多、地域范围广阔,中国要基本实现这五个平衡并不容易。就国内条件而言,它将面临“脆弱、强制、紧张”三重制约。即保障的资源条件贫乏、政府强力主导下经济社会要素投入大、保障所有人口的食物及粮食安全的能力不宽裕。
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特征是:脆弱平衡、强制平衡、紧张平衡。所谓脆弱平衡,是保障的资源条件贫乏;强制平衡,是经济社会要素投入大,政府强力主导;紧张平衡,是总供给保障所有人口的食物及粮食安全的能力不宽裕。
诚如美国前国家安全助理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一书中所言:“粮食和能源,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软肋。粮食依赖进口将给中国经济资源造成紧张,也使中国更容易受到外部压力的打击。”如何破解上述多重难题,如何使中国避免让这根软肋遭受打击,正是我国急需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初衷。
怎样才能打赢这场“输不起的战争”?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立足国内,自力更生,是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源自文库本途径
立足国内,是由我国国情、粮情和粮食商品特殊性决定的。依靠大量进口粮食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既不现实,又不经济,更不可靠。具体地说:其一,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又是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大国,占世界9%左右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0%左右的人口,这是中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其二,世界粮食贸易量有限,每年只有2.3亿吨左右,如果中国大量进口粮食,势必挤占其他粮食进口国家的份额,势必带动粮价上涨,影响我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其三,依靠进口粮食必然受制于人,造成政治经济上的被动。其四,增产粮食,是主产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限制国内粮食生产,大量进口粮食,势必导致农民收入减少,这个问题历史教训很深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立足国内,解决我国13亿人口吃饭问题,既是绝对必要的,又是完全可能的,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食品安全的问题。粮食作为一种消费品,它的食品安全更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粮食的食品安全与粮食的生产方式息息相关。近年来,各种食品安全问题的报到屡见不鲜,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我们也要保障食品的安全卫生。而保障食品卫生就与粮食的生产过程息息相关,我们不能为了盲目的追求产量而忽略了食品的合格卫生。
三、进一步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
粮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因此,保障供应,稳定市场,确保粮食安全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的一项重大任务。计划经济时期,在粮食短缺的形势下,国家靠统购统销、合理分配手段实现粮食安全;进入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必须强化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
对于“粮食安全”,1996年11月,在罗马召开的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粮农组织对这一概念作了这样的表述: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可谓实现了粮食安全。这其中包括个人、家庭、国家、区域和世界各级均要实现粮食安全。可见,“粮食安全”问题就是更深层次的温饱问题。
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3120102225
生工1201
金龙斌
2014.11.1
摘要: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金融安全,被并称为当今各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安全”问题。在继玉米在2011年进入“全面进口元年”后,中国亦有望于超越埃及,成为全球最大的小麦进口国。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我国进口总量将达650万吨。国内生产困难重重、增加进口空间受限、海外投资短期难以见效,虽连续十年粮食增产,但中国要践行“自己养活自己”的承诺却日益困难。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如何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成为了政府的一大难题。
参考文献:郑少华.《湖南省粮食安全影响因素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 (1 6):28-30.
韩栋,赵越.《我国粮食安全与节水灌溉问题的探讨》[J].农村水利,2011(15):26-27.
丁声俊. 《粮食科学消费与保障粮食安全》[J].中国粮食经济,2011(11):11-13.
贾贵浩. 《提高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11(3) :82-87
水资源紧缺是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另一大制约因素。一方面,我国是全球13个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并且水资源供给需求矛盾逐年加剧。另一方面,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的特点加剧了我国农业用水紧缺的严重性,每年因干旱损失粮食占各种农业自然灾害损失粮食的60%。
如何解决粮食问题?成为了关乎国计民生的一大难题。“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经这样评价中国的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将会是‘十二五’面临的最大挑战。诸多的矛盾政府要尽快做出抉择。”
在供给越发紧张的基础之上,中国需要面对的则是一个日益庞大的国内粮食需求市场。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导致粮食需求量增大的三个决定性因素分别为:一、人口总量增加。国家计生委预测,到2030年,中国人口增加到15.3亿-16.3亿人;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饮食结构改变导致的饲料粮需求继续明显增加;三、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从2011年至2030年的20年间,中国将新增城镇人口3亿人左右,直接带动消费增长。
粮食安全是关乎社会安定的国家大计,维持我国的粮食安全对于我国今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近年来国际粮食市场的波动对于维护中国的粮食安全造成了极大的挑战,只要我们守住粮食生产这个基础产业,在现今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对第一产业的投入,并且提高利用市场手段的能力,我们国家就能较好地保障粮食安全。同时,政府与社会应加强对粮食食品安全的重视,使国民能够吃的安心、吃的健康。
二、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改革开放,解放发展了农业生产力,粮食生产持续提高。但绝不能因此而放松农业生产,忽视粮食工作。1.要依法保护耕地,遏制粮食耕地面积不断下降的趋势。2.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粮食综合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3.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增产的科技含量,这是优化粮食品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四、实施“节约粮食”工程,积极开发“无形粮田”
节约粮食,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这些年来,随着粮食生产的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提高以及粮食的比价不合理,节约粮食的社会风气日渐淡薄,不爱惜粮食和浪费粮食现象处处可见。据有关专家调查测算,我国每年损失浪费粮食几百亿公斤,令人触目惊心。据原内贸部对22个省574个县1400多处的调查,粮食产后综合损失率18.1%,约826亿公斤,其中有些是难以避免的,有些则可以减少或挽回一部分。如果能从浪费的粮食中挽回20%,一年即可增收165亿公斤,相当于全国一年增产的粮食,是不动一锄一镰的大丰收。为此,建议实施“节粮工程”,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减少粮食收获、运输、储存、收购、销售和消费环节的损失浪费,并形成节粮惜粮的社会风气。
在粮食安全问题不断突出的同时,耕地面积的急剧减少,更加推动了粮食安全问题的产生。2000年至2003年的四年中,全国共减少农田13580万亩,2007年粮食种植面积刚刚恢复到15.8亿亩,仍低于16亿亩的安全警戒线。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国土地资源的状况,就是当前矛盾突出,今后压力很大。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少。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38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一些省(市)人均耕地已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警戒线;另一方面,我国土地利用粗放浪费严重,土地供需矛盾突出,违规违法用地屡禁不止。建设用地盲目扩张,土地利用效率低下,节约集约用地潜力巨大。
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在这次大会做出了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承诺。同年,国务院发布《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白皮书,明确表示中国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它提出的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成为中国至今未变的粮食战略总纲。
然而,经过将近20年的努力,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英国经济学人智库近日发布《全球食物安全指数报告》指出,中国在全球107个参评国家中位居第42位,列入“良好表现”一档。相对于人均GDP第52位的排名,中国是为数不多的食物安全水平超越其社会富裕程度的国家之一。这部分应归功于中国自2004年以来的粮食“十连增”。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称,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3.5万吨,同比增长2.1%。从2004年算起,这已是中国粮食产量连续增加的第十个年头。增产数字背后,“丰年缺粮”的现实却鲜被提及:同样在过去的十年中,除2008年、2009年两年间产稍大于需,其余年份中国的粮食状况均是产不足需,且缺口日益增大。虽官方多年来一直仍将95%的粮食自给率作为目标,但到2012年底,这一数字已跌破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