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纵隔病变的CT诊断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 支气管囊肿
一. 临床与病理 1. 原因: 胚胎发育第6周支气管肺芽不正常发育,脱落,停留在纵 隔内,肺芽内有支气管壁各种成人且不断分泌物质潴留 而形成囊肿
2. 病理特点:类圆形囊肿,囊壁厚薄不一,含正常支气 管壁的各种组织成份
3.临床表现 (1) 多数无症状 (2) 囊壁较大时,可压迫气管食管,出现胸闷,呼吸困 难、咳嗽等
5. 侵犯肺组织 (1) 直接侵犯:肺内肿块或片状密度增高影 (2) 通过支气管、血管、淋巴管:网条状改变 (3) 血行:肺 内多发小结节
6. 侵犯胸膜:胸腔积液 7. 强化: (1) 均匀一致强化(无液化坏死) (2) 环状强化或间隔状强化(多个液化坏死淋 巴结融合)
三. 鉴别诊断 1. 淋巴结结核 2. 转移性肿大淋巴结
胸腺瘤
第四节 淋巴瘤
一. 临床及病理 1. 分类 (1) 何杰金氏病(多见) (2)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2. 可伴全身其它部位浅表淋巴洁
增大
二. CT表现 1. 部位:下段气管支气管周围区及 胸骨后大血管间区(血管前间隙最常 见) 2. 纵隔及肺门广泛淋巴结肿大,且 融合成块 3. 肿大淋巴结可液化、坏死,呈低 密度、CT值8~15Hu 4. 压迫上腔V或支气管、膈神经
二. CT表现 1. 部位:心膈前区(右侧多见) 2. 圆形囊性肿块与心包相连,边界 光整、囊壁薄 3. 均匀水样低密度,CT值0~20Hu 4. 合并感染:突然 或囊壁钙化
三. 鉴别诊断 1. 心包憩室:与心包相通,有一 芾与心包相连
第七节 脂肪瘤
一. 临床及病理 1. 包括脂肪瘤与脂肪肉瘤 2. 多见于老年人,多无临床症状。
2. CT表现
(1) 部位: (2) 多见于胸腺两叶,超过正常测
量值范围 (3) 胸腺外形无改变
第三节 畸胎类肿瘤
一. 临床及病理
1. 占纵隔肿瘤第3 位 2. 分类:囊性(皮样囊肿),实性 3. 临床特点: (1) 多见于30岁以下青少年 (2) 良性女性多见,恶性男性多见 (3) 咳毛发样痰或豆腐渣样痰
1. 部位:多位于主动脉弓上区(前上纵隔) 2. 密度:较高(含碘量 ),>同层肌肉密度,可
囊变 3. 边缘:多清楚及光滑(良性),多欠清(恶性) 4. 钙化:不规则,散在斑点状 5. 气管:常受压、移位 6. 与甲状腺关系:多与颈部甲状腺解剖上相连 7. 强化特点:明显,持续时间长
(1) 甲状腺血管丰富 (2) 甲状腺活力强,有吸碘功能
8. 原发性迷走甲状腺:与颈部甲状腺不连续,无 固定发生部位
三. 鉴别诊断
1. 神经源性肿瘤 2. 淋巴管囊肿 3. 支气管囊肿
第二节 胸腺类肿块
一. 胸腺瘤
1. 临床及病理 (1) 纵隔内常见,多见于胸腺一侧 (叶)
(2) 病理上分:淋巴细胞型、上皮 细胞型及混合细胞型
二. CT表现
1. 部位:胸骨后大血管间区偏下(前 中下纵隔)
2. 厚壁囊性肿块:边界光滑(与胸腺囊 肿、心包囊肿、淋巴管囊肿区别)
3. 病灶内含脂肪及钙化,牙齿样密影 (1) 含脂肪成份是囊性畸胎瘤CT特点,
少数可见脂肪一液体平面
(2) 钙化:斑块(片)状或弧线形 (3) 病灶内有骨或牙齿样密度对诊断有
二. 胸腺囊肿
1. 临床病理
(1) 原因:完全囊变的胸腺瘤 先天性胚胎胸腺导管残留
(2) 一般不伴有重症肌无力
2. CT表现
(1) 部位:同胸腺瘤 (2) 边界光滑、锐利、体积较大, 均匀水样密度,囊壁较簿
三. 胸腺增生
1. 临床病理
(1) 多见于青少年 (2) 95%伴重症肌无力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第一节 胸内甲状腺
一、临床病理
1. 原因: (1) 原发性:先天性迷走甲状腺 (1%) (2) 继发性:甲状腺肿,甲状腺 囊肿,甲状腺瘤,甲状腺 (99%)。 甲状腺肿块 因重力作用 胸腔内
2.临床: (1) 颈部甲状腺肿块 (2) 呼吸道症状:干咳、呼
吸困难
二. CT表现
4. 囊壁:多较薄、均匀且光滑 5. 穿破气管、支气管壁时:含气囊肿(气液平面) 6. 合并感染时:囊壁不规则增厚,边界不清 7. 强化:囊壁轻度强化、囊内容物无强化
第六节 心包囊肿
一. 临床及病理 1. 先天性心包病变、单独存在的
囊腔与心包腔不相 通 2. 心包囊肿内含有桨液或清水状
液体 3. 多无症状
(3) 临床上10%~30%病人伴重症 肌无力,部分病人伴单纯性RBC再障 贫血
2. CT表现 (1) 部位:胸骨后大血管前区(前中纵隔) (2) 密度: 良性:多均匀,部分可囊变,少数可钙化 恶性:可见坏死低密度区,少数可钙化 (3) 边界: 良性:多清晰,光滑,周围脂肪间隙存在 恶性:多不规则,模糊,周围脂肪间隙多消失 (4) 转移:胸骨,心包、胸膜、肺 (5) 强化:轻~中度不均匀强化
二. CT表现 1. 部位:多位于下段气管支气管周围区(气管右侧旁) 2. 形态:多类圆形,常与气管或大支气管相连 3. 密度: (1) 单纯桨液囊肿:均匀水样低密度,CT值0~20Hu (2) 粘液性、含钙乳或出血:软组织密度、CT值>30 (3) 含大量钙或草酸盐结晶:致密影、CT值达100Hu
二. CT表现 1. 部位:多见于前纵隔心包脂肪垫 区 2. 脂肪瘤:边界较清,呈均匀脂肪 样低密度,CT值-40Hu~-100Hu 3. 脂肪肉瘤:边缘不规则,密度不 均匀,脂肪组织内可见软组织影,可 侵犯周围结构
第八节 神经源性肿瘤
一. 临床及病理 1. 纵隔内常见肿瘤 2. 包括: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 神经母细胞瘤、神经节细胞瘤及 神经节母细胞瘤 3. 神经节细胞瘤多见于青少年, 神经母细胞瘤及神经节母细胞瘤 多见于婴幼儿及儿童
决定性意义。
4. 肿块与心脏大血管接触面(MCI)的形态: 凸出型(胸腺瘤灌铸型或平坦型)
5. 生长类型:横向生长较明显(胸腺瘤纵向为 主)
6. 肿块周围肺部改变:肺膨胀不全的条索状 影或继发感染
7. 强化(1)囊性呈环形强化,囊内容物无强 化
(2)实性畸胎瘤不规则不均匀强化
三. 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