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

在小学阶段中,语文教师最头疼的莫过于两大拦路虎:阅读和习作。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相辅相成。阅读重在理解和吸收。为写作提供写作材料和表达技巧的借鉴;写作反过来也促进和提高阅读能力。因此如何在六下小升初的总复习阶段,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一个系统化的过程,让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个质的飞跃呢?对此,我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与大家探讨:

一:明确新课标阅读要求

在新《课程标准》中,共提出了11点要求。其主要的是: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关于阅读的要求,作一些说明:

(1)句子意思的理解。

(2)给自然段划分层次。

(3)分段和概括段落大意。

(4)文章的中心思想。复习时,既要提示学生弄清作者的本意,又要尊重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

(5)体会思想感情。实际上有三种情况:一句话、一段话、全文。有的体会作者的感情,有的是体会文中人物的、感情。只要求体会感情的基调。

(6)回答问题。要针对问题作答,回答要全面,句子要连贯。问题从性质来看,有三种类型:是什么?怎么样(怎么写)?为什么?从回答问题的要求来看:有的问题的答案必须是求同的,或者说答案是唯一的;有的问题的答案是多元的。如:你读了以后,受到什么启发?这类问题应该是多元的。

教师应当对新课标进行通读,领悟,自己应当明白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应当达到哪一个程度,应当从哪些方面去要求学生,从哪些方面有的放失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准确把握阅读材料,进行分类练习

阅读是解答题目的前提,要答好题,如果仅是读懂选文,而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不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可能也会无从下手。各类文体的特征就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因为许多阅读材料一般都有较明显的文体特征,只有掌握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答题才容易“上路子”。(一)记叙文

记叙文可分为写人类文章的阅读和写事类文章的阅读。首先应当让学生对这两类文章的阅读有个系统的知识构建。

写人类文章:读者要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特征;读懂人物的语言;抓住人物的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抓住人物所处的环境等方式来体会作品特点。写事类文章阅读的方法主要有弄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理清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典型事例,体会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弄清叙事中的议论、抒情。记叙文(写人、写事)的阅读同时要能了解本文的记叙顺序:有顺序、倒序、插叙、补叙。学生在读

完一个记叙性阅读段、篇后,应能判断本文的记叙顺序属于哪一种。其次,课标要求要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而记叙类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有以下这些:叙述、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说明、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议论。要能体会每一种描写方法的作用。

(二)说明文

说明文的阅读主要掌握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同时要能说出运用每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三)议论文

议论文则侧重对议论文三要素的考查,如文章的论点、论据的类型、论证的方法等。这些都涉及到相应文体的基本概念,有共性的内容。每篇选文都是有血有肉的。但是阅读过程中,如不能很快地抓住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而被一些具体琐碎的材料遮住视线,答题就会费力不讨好。所以阅读时要抓住文章的主干和灵魂,抓题目,抓中心句,抓议论、抒情句,如果学生对选文的文体类型辨别无误,基本概念认识清晰,把握材料准确,那么阅读理解起来就会比较轻松。

这样经过在复习阶段知识的分类,让学生对小学阶段的阅读知识有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同时也在头脑中对阅读知识构建了一个大体的体系,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和阅读能力的提升都有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二、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

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也有一定的课外阅读量,

但为什么有相当一部份学生阅读时不能理解文段内容,不能理解作者意图呢,这是因为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巧。我班上有相当一部份学生,特别是男生,由于天性比较活泼,平时做事就是大大咧咧,因此每次在阅读文段时,总是马马虎虎扫视一遍,因此对文段不能做出正确的理解。在进行阅读训练时,我要求学生每次读阅读段时,至少应细读文段两遍,第一遍读完应能判断文章属于哪种文体,写作的顺序是什么。第二遍再读应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找出中心句、段。如果是篇幅长的文章,两遍后自己感觉没能理解应再读,直到理解为止。

在进行答题时,充分依托文本,先在原文中找到相应句、段,再在脑中快速判断这是哪种类型知识点。这样,学生逐渐养成了一定的阅读习惯和掌握了一些有效的阅读技巧,阅读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三、培养二次阅读习惯

平时讲解课文之前要求学生要预习、阅读课文,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课文、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要答对阅读分析题,自然也不例外,读是基础。何况现在的选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或注重思辨,启迪学生智慧;或展示科技新貌、开拓学生视野;或寓理于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有的还代表着新的文化观念等,这些材料对大多数同学而言是陌生的,因此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浏览、细读、品读是必不可少的。在平时练习中,学生做完阅读,唯一可做的就是对答案,事实上,纠正答案后对文章的再次阅读往往至关

重要。二次阅读能真正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四、重综合归纳

综合归纳,是语文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对讨论的问题进行总结,也是语文教师对学生讨论后的总结评价。有讨论而无总结,学生的阅读效果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综合归纳的作用在于教师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这种训练的方式有:列提纲训练,即在阅读后要求学生列出段落层次提纲;画图表训练,即要求学生画出文章内容的结构图;缩写训练,即对某些句、段或全文,要求学生抓住主要内容进行缩写,或对段落、全文概括出段意或中心;总结归纳出某些问题的思考角度的训练,这点颇为重要。如:针对某一个问题,你是从文章的中心这个角度去思考,还是从文章的结构这个角度去思考?你是从文章的语言表达方式这个角度去思考,还是从作者运用手法这个角度去思考?等等,从而总结归纳出一系列的思考答题规律。

总之,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但一定要依据语文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随着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习惯的养成,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会不断得到提高,学生们的阅读也会逐渐走向深刻与成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