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社会革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方式,取决于每次革命形势最初的出现方式。冲突的逻辑并不由任
何单个的阶级和集团所控制,而不管这些阶级和集团是否在革命进程
中居于中心地位。革命冲突所造成的结果总是既不能充分预测到,也
不是卷入其中的任何一个群众所期望的,当然也不会完全符合他们的
利益。P19
解释社会革命:现存理论的替代模式 法国、俄国和中国社会革命的原因
危机中的国家 农村结构与农民起义 法国、俄国和中国社会革命的后果 变革的内容与路径:聚焦国家建设 法国“现代国家大厦”的诞生 俄国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出现 中国大众动员型政党国家的兴起
第一章 解释社会革命
——现存理论的替代模式
本章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引入一种能够替代所有(或者大 多数)现存解释途径的新模式,并论证这一新模式的分析原则 与方法。与当前盛行的理论所用的解释模式相反的是,我将要 论证用结构性视角来分析社会革命,并且应该特别关注国际背 景,应该关注国内与国际因素对旧制度下的政权组织崩溃所产 生的影响,以及新的、革命性政权组织的的建立情况。此外, 我还要论证,比较历史分析是用来建立既有历史根基,又能超 越个案局限的普遍性革命理论的最佳方式。P6
第一章 解释社会革命
——现存理论的替代模式
2.美国社会科学中的革命理论 (1)聚合-心理学理论:试图从人们卷入政治或参加对抗性运动的心理
动机的角度来解释革命。代表性的理论著作是格尔的《人们为什么造 反》;
(2)系统-价值共识理论:这一理论视革命为一种社会系统严重失衡所
引起的意识形态运动的暴力反应。代表性的理论著作是卡尔梅斯.詹森的 《革命性变迁》;
第一章 解释社会革命
——现存理论的替代模式
一、既有的革命理论 1.马克思主义 2.美国社会科学中革命理论 (1)聚合-心理学理论 (2)系统-价值共识理论 (3)政治-冲突理论
第一章 解释社会革命
——现存理论的替代模式
1.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将革命视为生产方式所导致的阶级分裂的产物,革 命通过阶级冲突而将一种生产方式改造为另一种生产方式。 作者认为合理的成分:关注阶级关系和阶级冲突 作者认为存在缺陷的成分:过分强调阶级冲突,忽略了其 它因素在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3)政治-冲突理论:该理论认为,在解释集体暴力和革命之时,必须
要将注意力集中于政府内部的冲突,以及各种有组织的集团之间为获取 权力而展开的竞争。代表性理论著作是蒂利的《从动员到革命》。
第一章 解释社会革命
——现存理论的替代模式
2.美国社会科学中的革命理论 作者认为这三种途径存在的缺陷:
A.现存的分析途径在分析革命的发生方式时,都是以意志论为基础的; B.现存的革命理论都主要或完全关注的是国内的冲突和现代化的进程。 C.当前流行的革命理论,要么将分析对象解析为崩溃的国家与社会,
第一章通过对已经被广泛认可的“革命”理论的假设与研究方法进行批判性 反思,概括性地提出了一些分析原则,其目的在于,为重新审视这些历史上 实际发生的革命事件的特点和疑点确定新方向。但是,第一章的提纲需要进 一步的解释论证。本书的其余部分将力图使其在具体运用中变得有血有肉
本书第一部分,通过对旧制度下的波旁王朝、沙皇俄国和帝制中国的国家政 权、阶级结构和国际环境的分析,追溯了这三国革命性危机与冲突的根源。 分析的重点是,旧制度下的国家政权如何陷入危机以及革命动乱中的农民起 义。
(2)在研究历史上实际发生的社会革命的原因和过程时,目的论图景 会产生严重的误导。
第一章 解释社会革命
——现存理论的替代模式
二、结构性视角
3.倡导运用结构性视角研究革命
事实上,在历史上的革命中,有着不同处境并存在着各种动机的
群体,是在错综复杂地展开的多元冲突中成为参与者的。这些冲突又
受到了现存的社会经济和国际条件的强有力的塑造和限制。冲突的展
要么则将政治和国家行动还原为社会经济力量和利益的代表。
第一章 解释社会革命
——现存理论的替代模式
针对既有研究途径存在的问题,作者提出的确立三个基本 的分析原则:
A.为适当地理解社会革命,需要分析者采用一种非意志论的结构性视 角来分析原因与过程;
B.以国际结构和世界历史的发展作为系统的参照; C.为了解释社会革命的原因和结果,必须将国家理解为行政和强制性
国家与社会革命
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 比较分析
[美]西达·斯考切坡 著 何俊志 王学东 译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政治学 许承忠
本书提供了一种分析现代世界历史上所发生的社会革命转型的参照性框架, 并且运用了比较历史的方法,力图对1787—1800年的法国革命、1917—1921 年的俄国革命和1911—1949年的中国革命的原因及结果做出解释。
第一章 解Hale Waihona Puke 社会革命——现存理论的替代模式
二、结构性视角 2.革命发生方式的目的性图景错在哪里?
(1)这种图景强烈地暗示,社会秩序基本上或大致上依赖于需求得 到满足的多数人(或下层阶级达成共识)。换言之,如果在大众中充 满了有意识的不满情绪,任何政权都难以存续。
例:马克思主义者强调阶级意识和霸权;蒂利将革命描述为政府和革命 组织为争取大众支持而竞争时,他实际上也滑入了其中的一种窠臼,认 为是大众的选择在决定革命的情势是否发展。
本书的第二部分分析了革命本身——从最初的爆发到相对稳定并有着特殊结 构的新制度的巩固:法国的拿破仑体制、苏联的斯大林体制以及独特的中国 共产主义体制。这一部分将特别关注革命领导集团的国家建设与革命后社会 中新政权的结构与活动。 <序言>
全书目录
导论 第一章 第一部分 第二章 第三章 第二部分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结论
组织——这些组织在社会经济利益和结构中享有潜在的自主性。
第一章 解释社会革命
——现存理论的替代模式
二、结构性视角 1.普遍性的革命进程模式
各种革命理论视角都将这种普遍性的革命进程模式视为具有明确的目 标意识或者是由有意识的目标所引导的运动。(蒂利、詹森、马克思 主义者等)
作者认为,如果坚持一种有目的的革命图景,就会鼓励分析家们,无 情地将民众的不满情绪或根本的敌对目标和价值当作核心问题加以考 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