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动性购买

冲动性购买
冲动性购买

电子商务研究,2013年春季

第11卷,第1期,页 005-028

正负面网络口碑对目的性与冲动性购买意愿之行为研究

金必煌

东海大学企业管理学系

郑子慧

东海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

施宏彬

玄奘大学信息管理学系

摘要

本研究探讨消费者在使用因特网搜寻产品信息的过程中,面对网络口碑讯息所

知觉的「论点质量」、商品评价网站所知觉的「认知有用性」,以及与口碑讯息传播者之间的「联系强度」、「经验相似性」对于正、负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之影响,此外;再进一步探讨讯息接收者对于正、负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于目的性、冲动性网络和实体购买行为的影响。本研究于mySurvey网站进行网络问卷调查,有效回收问卷共 285 份,并以结构方程式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发现:(1)论点质量与认知有用性对于正面与负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具有正向影响;(2)联系强度与经验相似性对于正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有正向的关系;(3) 正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对于目的性网络与实体购物以及冲动性网络与实体购物皆具

有正向的影响;(4)负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对于目的性网络与实体购物以及冲动性网络购物有负向的影响效果。针对上述结果,本研究提出管理意涵与建议供实务界与后续研究者参考。

关键词:网络口碑、认知有用性、联系强度、目的性购买、冲动性购买

收稿日期2011 年08 月30 日;第一次修正2011 年11 月21 日;

第二次修正2012 年02 月20 日;正式接受2012 年05 月14 日

6电子商务研究

The Study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nic Word-of-Mouth on Goal-Directed and Impulsive Buying

Behavior

Bih-huang Jin

Tunghai University

Tzuhui Cheng

Tunghai University

Hung-pin Shih

Hsuan Chua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influences of perceived review quality, perceived usefulness of product reviews,

tie strength and experience similarity between posters and receivers on credibility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nic word-of-mouth (e-WOM) are interesting and crucial in assessing online shopping behaviors. Hence, this study focuses on assessing whether credibility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e-WOM has distinct effects on goal-directed and impulsive online and physical buying behavior. This research adopts online questionnaire to collect data, and uses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to examine the research model.

Our empirical results identify that: (1) review quality and perceived usefulness positively affect credibility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e-WOM; (2) tie strength and experience similarity positively affect credibility of positive e-WOM; (3) credibility of positive e-WOM positively affects goal-directed online and physical buying, and impulsive online and physical buying; (4) credibility of negative e-WOM negatively affects goal-directed online and physical buying ,and impulsive online buying. This study also addresses the implications for academics and practitioners.

Keywords: electronic word-of-mouth (e-WOM), perceived usefulness, tie strength, goal-directed buying, impulsive buying

Received August 2011; First Revised November 2011; Second Revised February 2012; Accepted May 2012

Electronic Commerce Studies 7

壹、绪论

根据台湾网络信息中心TWNIC公布2011年「台湾宽带网络使用调查」报告,显示出

截至2011年3月4日为止,台湾地区上网人口约有1,695万,其中年龄在12-14岁(99.90%)、15-19岁(100.00%)、20-24岁(99.60%)宽带使用比例高达九成九以上,且台湾地区家户上网比

例达到79.77%,如此高的上网普及率造就了因特网成为重要的媒体平台。另外,根据Nilson 一项横跨全球四十七个国家调查,发现消费者对其他消费者的评论有最高的信任,在1

两万多个受访者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表示个人口碑推荐和消费者在网络上的推荐及评价是他们最信任的一种广告方式。由此可知,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消费者自发性地与他人分享其个人使用或购买经验,为该产品免费宣传,比起商家五花八门的广告手法而言是较具有可信度与说服力的,并且相较于其它信息来源是更为客观,所产生的偏误较小,也因此网络口碑对于消费者购买决策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随着因特网的日新月异,新的消费行为有两个重要的改变:在Web2.0 时代,消费

者行为反应依序为: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search(搜寻)-action(行动)-share(分享)。与

传统消费行为的关连差异,就在「搜寻」和「分享」。因为消费者愈来愈不相信官方说法,而相信「其它消费者」。因特网也让消费者更精明,消费前不忘搜寻信息、消费后乐于分享,网络口碑正是「搜寻」、「分享」不断循环的成果。然而消费者所搜寻的是怎样的信息?在他们所搜集到的信息中,哪一种信息最能左右消费者后续的购买行为呢?

虽然网络的出现提供了新的机会,让我们可以利用不同于以往的方式来检视消费者的

想法,但是网络也让原本已经多到不胜负荷的大量讯息,日以倍增,增加了资料搜寻与解读的难度。当人们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依赖网络的程度越来越高,网络上搜寻与分享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企业掌握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并没有因此而增强,反而是因为信息数量爆炸性增加和快速代谢,让我们看不到应该要看到的。另外,口碑的感染力是否够强,也关系着口碑传播成功与否的重要关键。在口碑营销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企业必须正视网络口碑所带来的影响,而网络口碑的效果正负两面皆有,企业可藉由探讨影响网络口碑的关键因素,来了解该如何管理与运用,进而有效地掌握住网络口碑在市场上巨大的影响力。

过去网络口碑相关文献发现,虽然探讨影响网络口碑沟通效果的因素很多2-7 ,但经过

本研究的归纳与整理,大致将其分为两大类共三项构面,分别是人际来源变量的社会性因素以及非人际来源变量的讯息性与技术性因素。而本研究将会针对以上三项构面之研究变数,探讨其对网络口碑的可信度所带来的影响效果。另外,相关口碑文献探讨正负面口碑的影响

7-12。正面口碑会对企业的商誉带来利益,并因此带来新的顾客8;而负面口碑的产生会将正面口碑所创造出的效应抵销7。但过去的研究并未同时探讨影响正负面网络口碑可信度的因素,因此本研究将探讨此一问题。

过去在欧美的商业课程中,经常以“Brick and Mortar”泛指一般传统的实体商店,但随

着网络在这十年的迅速发展,许多实体商店设立了购物网站,形成了另外一种实体商店与虚

8电子商务研究

拟购物网站共存的混合经营模式,因此又出现了“Click and Mortar”或是“Brick and Mouse”来形容这项全球共通的商业趋势与模式;回顾过去有关口碑对消费者购买的影响7,13,14 ,一直

以来都是学术上与实务上所广为重视的,但近年来我们可以发现,虚实并存的经营方式可以让单一经营模式的企业拥有更强大的竞争优势,博客来网络书店(虚拟)与统一超商(实体)就是最明显的例子,这使得许多企业更倾向往虚实并存的经营模式发展,然而,虚实并存的企业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口碑的营销手法来形成综效呢?过去研究并未深入探讨讯息接收者对于正负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知觉对实体与网络商店购买的影响,本研究将填补此一文献缺口。

贰、文献探讨

一、网络口碑

口碑传播(word-of-mouth communication)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之一7。许多相关文献曾定义和探讨口碑(Word of Mouth, WOM)。口碑传播意旨「讯息接收者与讯息传播者之间针对有关产品、品牌或服务产生口耳相传的沟通行为,且讯息接收者认知此讯息传播者并不具任何商业意图」2。简单来说,口碑即为告诉他人有关特定产品或服务的正面或负面陈述,而讯息传播者并非全为营销人员 15,16 。

消费者主动积极地透过网页浏览,并针对特定主题传播自身产品消费经验、分享相关产品知识,或是搜寻其它消费者所提供的产品信息与主题讨论的传播行为,即称为网络口碑(online word-of-mouth) 或电子口碑(electronic word-of-mouth) ,亦简称为口碑(word-of-mouse) 6,13 。透过网络的使用,消费者能够获得产品或服务相关的口碑信息,而网络口碑不像传统口碑一般仅从朋友、熟人或是同事身上取得,而是从许多拥有产品相关经验的「陌生人」身上取得17。网络口碑与传统口碑最大的不同,就是网络口碑能够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让少数具有产品相关经验之消费者的意见,得以不受限制地散播于各消费群中18 。

网络口碑的传递具有以下特性13:

(1)

(2)

(3)

(4) 互动与非线性(interactivity and non-interactivity):沟通中的每一个人既是传播者也是接收者,可以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甚至是多对多的互动。

便利性:可透过搜寻功能,轻而易举地取得所需的相关信息。且因特网上所传播的讯息,可透过数字资料的储存,因此可在事后撷取。

不受时空限制: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透过因特网并在弹指间完成信息的传递或搜

寻。

匿名性:在不需顾及任何情面或利害关系的狀况下,信息传递者非常愿意提供真实的意见与分享第一手经验,无论是正面或负面评论。

Electronic Commerce Studies 9 二、影响网络口碑可信度之理论与因素

过去有许多网络口碑相关研究,应用不同的理论解释讯息接收者如何被讯息所影响,例如:捷思式-系统式模式(heuristic-systematic model, HSM)19,20、推敲可能性模式(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ELM) 21,22 ,来解释讯息接收者处理说服性讯息的过程,以探讨消费者购买

意愿、对产品的态度与口碑讯息的采用。HSM、ELM 有许多相通之处,同样认为当讯息接

收者有动机且有能力(亦即涉入程度高)思考相关讯息时,其采取中央路径(central route)与系

统式处理(systematic processing)的可能性会增加;反之,当讯息接收者缺乏动机与能力(亦即

涉入程度低),则会采取周边路径(peripheral route)与捷思式处理(heuristic processing)。以中央路径和系统式处理的方式,意指「讯息接收者为了评价讯息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会仔细详读全部的讯息,结合所有有用的信息去形塑他们的评价23,强调接收者会以理性、客观的方式来处理说服性讯息,对于讯息内容也会投注较多的努力」。以周边路径和捷思式处理的方式,意指「讯息接收者只愿意运用较少的努力,并且经由一些容易得到的线索去评价讯息,例如:来源偏好度、讯息长度与共识讯息等23,强调接收者会以偏向情感性的方式来处理说服性讯息,根据一些情境因素或是与讯息内容无关的线索来作一些简单的推论判断」。Park24的研究发现,评论的质量对于涉入程度高的接收者在购买意愿上有较高的影响力;评论的数量对于涉入程度低的接收者在购买意愿上有较高的影响力。Chung 等学者 4 引用双历程理论(dual-process theory) 25

将影响网络口碑评论说服力的前因分为信息性影响(informational influence)和规范性影响(normative influence)两构面探讨中央与周边路径的影响,并发现对于

低涉入程度的讯息接收者而言,推荐的一致性对于口碑评论可信性的衡量是较具有影响力的因素;以及接收者对于产品评论的必备知识越高,则较不受来源可信度的影响。

过去网络口碑相关文献,有许多学者以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 26、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27与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等理论,来预测及解释行为发生的原因与个人对信息科技的接受程度,进而

28

了解讯息接收者的网络购物意愿与实际购买行为。TRA 认为个人的实际行为受到行为意图(behavioral intention)影响,而行为意图则是取决于个人对此行为态度(attitude toward behavior) 与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的影响,并且行为态度与主观规范之间也会互相产生影响。虽然TRA 在行为上有良好的解释与预测能力,但是仅有考量行为态度与主观规范的影响下,却

忽略了现实生活中从事某项行为时所需的资源、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机会与别人的帮助…等因素。于是Ajzen 27提出TPB将「认知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 」加入以预测

行为意图。「认知行为控制」是指个人在从事某项特定行为前,预期进行的难易程度。当个人认为自身所拥有的资源、能力及机会愈多时,则预期在从事某项行为所会遇到的阻碍将愈少,也就是对认知行为的控制愈强。而TAM是以TRA为基础,将使用者对信息系统的接受度模式化而来。TAM 特别之处在于:一为导入两个认知信念-知觉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 PU)、知觉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 PEOU),另一为舍弃TRA中的主观规范;Davis 认为当所指的行为是针对科技接受行为时,则行为态度比主观规范更具有影响力,因

28

此舍弃主观规范而仅对行为态度层面加以探讨。「知觉有用性」是指使用者对于使用某信息

10电子商务研究

系统将会提高其工作绩效表现的主观期望程度。「知觉易用性」是指使用者认为某信息系统

的使用不需太费心思的预期程度。

Awad and Ragowsky 的研究充分的证实了性别的不同会影响讯息传播者在网络上散播

29

口碑的预期程度。男性重视他们在在线发文内容的质量能力;而女性则重视他们在在线的发

文内容是否受到他人的响应参与。Lim等学者 30

则探讨各种信任建立策略对于消费者在网络

上的实际购买行为中发现,由相似节点的消费者满意背书,而非入口网站的背书,将会增加

消费者对于商店的信任认知;经由相似(当地、非国外)的节点背书,而非相异(国外)的节点,对于首次来访在线商店的消费者是信任发展有效的手段。

三、消费者购买行为

消费者购买行为是指「人们为满足需要和欲望而寻找、选择、购买、使用、评价及处置

产品、服务时介入的过程活动,包括消费者的主观心理活动和客观物质活动两个方面」31。

在计算机为媒介的环境下,消费者浏览的行为可分成两大类型32:第一类为目标导向的行为(goal-directed behavior),包含: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工具导向(instrumental orientation)、情境涉入(situational involvement)、功利利益(utilitarian benefits)、直接搜寻(directed search)和直接选择(directed choice)之特色,而在目标导向的行为下,较容易发生计

划性的行为,即指目的性购买行为的产生;第二类为经验导向的行为(experiential behavior),包含: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惯例性导向(ritualistic orientation)、持续涉入(enduring involvement)、快乐利益(hedonic benefits)、非直接搜寻(nordirected search)和浏览时的选择(navigational choice)之特征,而在经验导向的行为下,较容易发生非计划性的行为,即指冲

动性购买行为的发生。以下将针对目的性购买与冲动性购买叙述之。

(ㄧ)目的性购买

目的性购买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以前,已经有明确的购买目标,对商品的名称、型号、规格、颜色、样式、品牌以至价格的幅度都有明确的要求」。这类消费者进入商店以后,一般都是有到达站选择,主动地提出所要购买的商品,并对所要购买的商品提出具体要求,当商品能满足其需要时,则会毫不犹豫地买下商品。

(二)冲动性购买

冲动性购买一直是消费者行为与营销活动的重要焦点。过去有许多学者针对冲动性购

买进行研究,研究发展至今各个学者对于冲动性购买的定义仍未达成一致的共识。最早的研

究是以消费者决定购买的时机来说,冲动性购买是既合乎逻辑且非常有效率的33。冲动性购

买受到经济、人格、时间、地点及文化因素所影响,不同的人购买相同产品时会有不同的冲

动性购买行为,而相同的消费者在不同的购物情境之下也会有不同的冲动性购买行为34。一

Electronic Commerce Studies 11

个较为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当消费者体验到一种突然、强大、无法抗拒的力量,促使消费者渴望立即拥有某物;这种购买的冲动在心理上具有享乐性与复杂性,可能引发情绪上的冲突,并伴随着不多加考虑购买后果的行为」35。

参、研究模式与假设

本研究探讨正面与负面网络口碑可信度之前置因子并探讨其对讯息接收者在网络或实

体进行购买行为时是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本研究将「讯息性因素:论点质量」、「技术性因素:认知有用性」与「社会性因素:联系强度、经验相似性」视为正/负面口碑之可信度的

前置因子,并分别探讨正负面口碑可信度对于网络或实体的「目的性购买」与「冲动性购买」意愿的影响效果。研究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架构

以下将分别说明研究变项与假说之推导:

(ㄧ)论点质量对正面与负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之影响

在一般说服理论中常提到的论点质量,其影响了讯息接收者如何地看待所接触到的信息。学者将论点质量以受访者对讯息的想法,分为强讯息(strong message)与弱讯息(weak message)。当受访者对讯息所产生的想法偏向喜爱则称为强讯息;偏向不喜爱则称为弱讯息

12电子商务研究

21,36。综合相关学者对论点质量的定义,高论点质量大致具备了强调「逻辑性」、「比较性」

与「辅以高可信度的事实证明」之特征;低论点质量则有较「肤浅不深入」、「易反驳」与「缺乏有力支持讯息」的特色。

高质量口碑比低质量口碑能够使接收者对目标有更正面的想法和具说服力21。Coulter

37

and Punj 在针对品牌态度形成研究中发现,高强度口碑可增进讯息接收者区别其它信息。Petty 与Cacioppo 21,36 等学者主张鲜明的信息较容易唤起讯息接收者的记忆,可助于接收者

对讯息的接收和判断。Kempf and Palan38研究证实高质量口碑相对于低质量口碑,较能使接

收者知觉到更高的可信度,并对于讯息接收者的态度有所影响; Lee, Park and Han39研究发现

网络口碑质量越高对于负面口碑可信度之态度影响也更显著。基于上述阐述,本研究推论接

收者对于正负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会受论点质量所影响,并提出以下假说:

H1a:论点质量会正向影响接收者对于正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

H1b:论点质量会正向影响接收者对于负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

(二)认知有用性对正面与负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之影响

认知有用性是指:「使用者主观地认为科技对于工作表现及未来的助益」。许多的相关研究均证实认知有用性适合应用在因特网的活动上,能够解释及预测使用者使用该科技的行

为,并藉此改善因特网应用活动与服务的质量,让使用者对该信息科技产生正面的认知28,

40-43。且部分研究中亦指出「认知有用性」能有效影响使用者对于网站信任的态度42,43。基

于上述阐述,本研究推论接收者对于正负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会受评价网站之认知有用性所

影响,并提出以下假说:

H2a:接收者对于评价网站的认知有用性,会正向影响正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

H2b:接收者对于评价网站的认知有用性,会正向影响负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

(三)联系强度对正面与负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之影响

学者指出口碑网络是由一群从事口碑沟通的人们,再加上彼此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一

种社会网络3。而其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为联系强度,本质上为驱使其形成亲密关系的

一种力量。也就是说,联系强度为一种多维度的构面,它代表在社会网络的背景下两两个体

之间的人际关系组合44。另外有学者则以提供信息的一方对于决策者个人的了解程度与亲密

程度来区分联系强度的大小45,46

对口碑传播来说,联系强度是影响口碑效果的关键。Brown and Reingen45发现强联系

其频繁接触、亲密互动等特性会使得正负面口碑行为频繁。此外,由于亲密的情谊关系,使

得强联系口碑信息来源被认为较可靠,对正负面口碑接收者的影响力会明显大于弱联系的

3,45,47。许多研究也指出,联系强度对于讯息接收者的行为是具有影响的,且影响的大小随联

Electronic Commerce Studies 13

系强度的大小有所不同45,47,48 。这是因为当个体间的联系强度越紧密时,表示个体间的情感

也越为亲密,使得彼此间具有越高的信任49。基于上述阐述,本研究推论接收者对于正负面

网络口碑的可信度会受到其与讯息传播者之间的联系强度所影响,并提出以下假说:

H3a:讯息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联系强度,会正向影响接收者对于正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

H3b:讯息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联系强度,会正向影响接收者对于负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

(四)经验相似性对正面与负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之影响

学者针对讯息传播者对于接收者之影响进行研究,发现当沟通双方之间的背景与经验

之相似度愈高,则会对于讯息接受者之决策订定过程产生较高的影响力2。有研究则以人际

网络的观点,证明了关系强度和相似性在口碑传播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并且指出口碑传播的

网络是同时兼具总体和个体两层级45。另外研究亦指出在高相似性的社会关系中,由于成员

之间的想法具备较少的冲突与矛盾,因此对于彼此所传递的信息接受度与信任感,以及后续

行为与决策的影响也会较大49。

根据相似理论的概念,认为大部份的传递者与搜寻者的沟通会因彼此相似而产生,且

消费者的相似程度会增强其说服力50。有研究亦认为在许多与个人相关的产品讯息上,个人

会寻求与自己有共通产品需求和欲望的另一个体作为讯息来源51。因相似性的来源比较可信,因此也较具影响力45。基于上述阐述,本研究推论接收者对于正负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会受

到其与讯息传播者之间的经验相似性所影响,并提出以下假说:

H4a:讯息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经验相似性,会正向影响接收者对于正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

H4b:讯息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经验相似性,会正向影响接收者对于负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

(五)正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对目的性与冲动性网络与实体购物之影响

学者针对消费者的产品推荐与网络口碑对于产品销售的影响做探讨发现,如果网络口

碑正面的评价居多,会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产生合理化,他们会告诉自己「许多人也购买这

项产品,所以这产品一定很受欢迎」,他们会根据网络上消费者的使用经验来推论出此产品

正受欢迎,其销售量一定会增加52。从众行为是来自人际间信息的影响,特别是当个体接受

其它有关产品正确质量的信息。也就是说,当一个消费者接收到产品的正面口碑讯息较多,

会因此而认定此项产品较受欢迎,进而对产品产生想购买的意图。基于上述阐述,本研究推

14电子商务研究

论接收者对于正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会影响其在实体与网络商店里的目的性与冲动性购买,并提出以下假说:

H5a:接收者对于正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会正向影响其目的性网络购物。

H5b:接收者对于正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会正向影响其冲动性网络购物。

H5c:接收者对于正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会正向影响其目的性实体购物。

H5d:接收者对于正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会正向影响其冲动性实体购物。

(六)负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对目的性与冲动性网络与实体购物之影响

一直以来,负面口碑往往被认为比正面口碑更容易被传播出去,且影响力也更大。有研究提出关于负面口碑的探索性研究,探讨不满顾客与负面口碑的关系,在此之前的学者多只提到正面和非负面口碑53。另一研究结果显示,平均要一百个满意客户的正面口碑才会增加一位新客户,而一位客户的流失却平均只要五十个不满意客户的负面口碑便会造成54。此外,学者亦指出了口碑通常是负面的原因,是因为人们告诉他人本身的负面经验次数是正面经验的三到十倍55。

另外,有学者认为当消费者接收到有关于某一产品的负面讯息时,消费者会自然地将此一产品视为不好的产品,但相反地,当消费者听到某一产品的正面讯息时,消费者并不会因此而将其视为质量优良的产品56。此乃是因为一个好的产品本来就应该具备这一些特质,消费者认为质量的良好表现更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所以,在消费者心中,一个产品或品牌表现出高质量是应该的。有研究亦指出,若对一个产品或是服务有负面意见出现时,此产品服务将直接从消费者心中的考虑群组中直接删除7。基于上述阐述,本研究推论接收者对于负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会影响其在实体与网络商店里的目的性与冲动性购买,并提出以下假说:

H6a:接收者对于负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会负向影响其目的性网络购物。

H6b:接收者对于负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会负向影响其冲动性网络购物。

H6c:接收者对于负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会负向影响其目的性实体购物。

H6d:接收者对于负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会负向影响其冲动性实体购物。

肆、研究方法

一、研究设计

以下将说明研究设计的过程,包括问卷设计以及资料收集方式。

Electronic Commerce Studies 15 (ㄧ)问卷设计

本研究采用问卷设计的方式来收集所需的资料,问卷之问项皆采用Likert 五点尺度量表,问卷之题项皆参考相关文献中具有良好信度、效度之量表或研究问卷,并针对网络背景修改而出,在研究精简化与提升受测者填答意愿的考量下,删除因素负荷量较低与不适用于本研究的问项,最后再将选出的题项配合网络背景进行语句上的修改,汇整成为最终的研究调查问卷。

该问卷共分成七个部份。第一部份为受测者的基本资料,内容分别为: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个人平均月收入、平均每次浏览网络商品评论的则数、在网络上浏览商品评论的频率、在网络上浏览商品评论至今有多久、购买那些实体商品时会先浏览网络商品评论以及使用那些在线服务时会先浏览网络服务业者的评价,共有9题;第二部份为了解受测者对于网

路商品评论的知觉,共有6题;第三部份为了解受测者对于商品评价网站的知觉,共有4题;第四部份为了解受测者对于网络上的评论者之知觉,共有9题;第五部份为了解受测者对于

正面与负面网络评论的知觉,共有6题;第六部分则是了解受测者于网络商店购物的习惯与

看法,共有9题;第七部分为了解受测者于实体商店购物的习惯与看法,共有9题。

(二)资料收集方式

本研究经由网络发放问卷的方式来收集资料,将研究相关信息(研究主题、研究问卷)

发布在mySurvey、facebook以及BBS上,并以填写完整问卷就有机会获得便利商店礼券为

诱因,以期能刺激填答的意愿。

二、研究变量之衡量与操作型定义

本研究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来搜集初级资料,而问卷主要内容主要是参考先前学

者相关研究之适当量表编制并且经由前测与专家协助发展完成,具有相当可接受的内容效度。本研究论点质量是指「讯息接收者对于所搜寻到的商品评论,感觉其内容是否具有说服力」。对于论点质量的衡量,本研究采用Park、Lee and Han24的量表,运用其六个指针并针对网络

背景进行修改;认知有用性是指「使用者主观地认为科技对于工作表现及未来的帮助」。对于认知有用性的衡量,本研究采用Awad and Ragowsky29的衡量尺度,以语意差异法进行修改,得到的衡量问项共计4项,联系强度是指「讯息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关系亲密程度与

互相了解程度」。对于联系强度的衡量,本研究采用Bansal and Voyer47的衡量尺度,并针对网络背景进行修改,经验相似性是指「讯息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在日常生活上的经验相似程度」。对于经验相似性的衡量,本研究采用56对于「知觉同构型」与Cheung、Luo、Sia and Chen 对于「过去认知的确认」之衡量尺度作为参考,并针对网络背景以语意差异法进行修4

改,得到的衡量问项共计5项;正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是指「讯息接收者对于有关产品或服

务有利的评价,包含赞美、实用及良好的经验分享等,认为其为可信的程度」。对于正面网路口碑的可信度之衡量,本研究采用Cheung、Luo、Sia and Chen4的衡量尺度,并以语意差

16电子商务研究

异法进行修改;负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是指「讯息接收者对于有关产品或服务不利的评价,

包括批评、抱怨和夸大的不实指控等,认为其为可信的程度」。对于负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

之衡量,本研究采用Cheung、Luo、Sia and Chen 4的衡量尺度,并以语意差异法进行修改;

目的性购买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以前,已经有明确的购买目标」。本研究依据 Wolfinbarge and Gilly 对于目的性购买所衡量出的量表作为参考,并分为网络购物与实体购物进行语意

57

修改,得到的衡量问项共计4项;冲动性购买是指「消费者一种无计划、无意图的购买,未

经规划也未深思熟虑,不顾后果的采取购买行为」。本研究依据Rook and Fisher58、Wolfinbarger and Gilly 对于冲动性购买所衡量出的量表作为参考,并分为网络购物与实体购物进行语意

57

修改,得到的衡量问项共计5项;相关问项均以Likert五点量表进行衡量,详细问项如表 1

所示。

表1 变项衡量汇整表

变项别衡量

变项

问项内容参考文献我认为网络评论有充分的理由去支持对该产品的看法

我认为网络评论是客观的

论点

品质

我认为网络评论是容易了解的

我认为网络评论是可靠的

Park, Lee,

and Han.24 我认为网络评论是清楚的

一般而言,我认为网络评论的质量是高的

评价网站有助于我搜寻消费者对该商品的评论信息

评价网站可以提高我时常搜寻该商品信息的效率

评价网站使我能更快速地搜寻到该商品有用的信息

评价网站使我能更方便地搜寻到该商品信息

我与网络评论者的熟悉程度

自变

项认知Awad and

Ragowsky29 有用性

联系强度我愿意对网络评论者分享个人心得的可能性

我愿意对网络评论者提供帮忙的可能性

我愿意花时间在网络上与评论者闲聊的可能性

我与网络评论者有过类似的商品经验

网络评论者对商品的偏好与我的经验相似

网络评论者对商品价值的评估与我的经验大致相同

网络评论者支持我对商品的看法

网络评论者与我对该商品之经验是不一致的

我认为网络上的正面评论是正确的

Bansal and

Voyer47

自变项

经验Gilly 等人 56

Cheung 等人 4 相似性

正面网络

Cheung 等人

4

口碑的可我认为网络上的正面评论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信度

中介变项

我认为网络上的正面评论是值得信赖的

我认为网络上的负面评论是正确的

负面网络

口碑的可我认为网络上的负面评论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信度

Cheung 等人

4

我认为网络上的负面评论是值得信赖的

Electronic Commerce Studies 17

表 1 变项衡量汇整表(续)

变项

别 衡量 变项

问项内容 参考文献 我会上网浏览特定的网络商店 目的性

网络购

物意图

我会上网搜寻特定的商品 我会上网购买心中想要的商品 我会重复到特定的网络商店购买商品 我会逛特定的那几家实体店面 我会在实体店面搜寻特定的商品 我会在实体店面购买心中想要的商品

我会重复到特定的实体店面购买商品

我通常会随性上网购物

Wolfinbarger 57 and Gilly 目的性

实体购

物意图 Wolfinbarger and Gilly. 依变 项 57 Rook and Fisher Wolfinbarger and Gilly 57 冲动性 网络购 物倾向 我通常会未经仔细思考就上网购物

我有时会心血来潮就上网购物

只要时机对我就会上网购物

只要有促销我就会上网购物

我通常会随性在实体店面购物

我通常会未经仔细思考就在实体店面购物

我有时会心血来潮就在实体店面购物

只要时机对我就会在实体店面购物

只要有促销我就会在实体店面购物 58 Rook and Fisher 58 Wolfinbarger and Gilly 57

冲动性 实体购 物倾向 依变 项 伍、资料分析与结果

本研究于 2011年 4月 20日开始在 mySurvey 上发行网络问卷,并未设定只有 mySurvey 的会员才能填写,一般民众也可以参加本研究网络问卷的填写,此网络问卷于 2011年 5月 20日关闭,一个月的样本收集时间,本研究所回收的有效问卷共 285份。

本研究问卷回收后,资料经由检查及予以编码,以 SPSS 17.0与 LISREL 8.54统计软件

与 Microsoft Office Excel 作为资料分析的工具,并针对问卷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包括样本结构 分析、信度与效度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式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来分析验证 本研究的假说。

一、样本结构分析

在这些有效的受测样本中男性占 40.0%,女性占 60.0%;年龄层分布以 16-25岁占 57.2% 的比例最多,其次是 26-30 岁占 34.4%;教育程度方面,由于近年来国内教育普及化以及新 生儿人口逐渐降低,上大学已非难事,因此受测者大多为大学(专科),共占了 71.2%,其次 是研究所以上占 25.6%;个人平均月收入,由于受测者年龄层以 16-25岁占的比例最多,这

18电子商务研究

年龄的受测者几乎是学生身份居多,因此月收入的比例以15,000元以下占51.2%最多,其次是25,001-40,000元占了25.6%;平均每次浏览网络商品评论的则数以1-3则的受测者为最多,占了30.5%,其次是4-6则占26.3%,7-10则占25.3%,比例皆相差不大;在网络上浏览商品评论的频率以2-3天一次占32.3%为比例最多,其次是每天一次占31.9%,由此可见现今人们依赖网络评论的程度极高,并在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另外,大部分的受测者在网络上浏览商品评论至今有1-3 年,占了29.8%,其次为3-5年占26.0%。

二、信度与效度分析

(ㄧ)信度分析

本研究是以Cronbach’s α系数来衡量同一构面下各项目间的一致性。一般认为Cronbach’s α至少要在0.7 以上才是可接受的范围。本研究各变量之信度分析结果如表 1

59

所示,所有变量之Cronbach’s α值皆超过0.7,显示本研究问卷量表之信度良好,具有高度的内部一致性。

表1研究变量之信度分析

变数论点品质项目题数Cronbach’s α

0.829

0.886

0.826

0.791

0.860

0.875

0.802

0.823

0.811

0.790

6

4

4

5

3

3

4

5

4

5

认知有用性

联系强度

经验相似性

正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

负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

目的性网络购物意图

冲动性网络购物倾向

目的性实体购物意图

冲动性实体购物倾向

(二)效度分析

本研究以因素分析得到量表各项目之因素结构矩阵,再由结构矩阵所表列之因素负荷量大小来判定效度,因素负荷量的值愈大(通常取0.5 以上者才保留该项目),表示收敛效度愈高。另外,一衡量问项在其它变量的值愈小(取0.5 以下者),表示区别效度愈高。根据分析结果,所有10个变量之衡量问项的因素负荷量均大于0.5,且在其它变量中皆小于0.5,显示本研究之问项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与区别效度。

Electronic Commerce Studies 19 三、线性结构方程式

(ㄧ)模型配适度检定

模式配适度检定的目的,是为了评鉴理论模式是否能解释实际观察所得的资料,或者说理论模式与实际观察资料间的差异性大小。

在整体模式配适度的评鉴上,本研究采用以下七项适合度指标:卡方值比率(χ /df)、配

适度指标(GFI)、调整后配适度指标(AGFI)、残差平方根(RMR)、标准化配适指标(NFI)、比

较配适指标(CFI)与近似平均平方根误差(RMSEA),来验证结构模型的配适度(Good fit index)。根据研究架构,本研究应验证四个模型配适度,分别为目的性网络购物、冲动性网络购物、目的性实体购物以及冲动性实体购物。而各模型之模式配适度比较如表2所示。

表2各模型之模式配适度比较表

Model

模型一

(目的性网络购物)

模型二

(冲动性网络购物)

模型三

(目的性实体购物)

模型四Χ2 /df GFI AGFI RMR NFI CFI RMSEA 配适判断

标准2.12

1.71

1.99

1.54

0.91 0.88 0.038 0.94 0.97 0.052

0.92

0.91

0.94

0.89

0.88

0.91

0.047

0.032

0.030

0.95

0.94

0.95

0.98

0.97

0.98

0.049

0.050

0.042

理想

理想

理想

(冲动性实体购物)

(二)假设检定与路径分析

根据结构方程式模型分析之结果(如表3)得知,在假说检定方面,论点质量与正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之间,达显著水平。显示论点质量对于正面及负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效果,因此,假设1a及1b获得支持。认知有用性与正面及负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之间,达显著水平。显示认知有用性对于正面及负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效果,因此,假设2a及2b获得支持。联系强度与正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之间,达显著水准。显示联系强度对于正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效果,假设3a获得支持。联系强度与负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之间,未达显著水平。显示联系强度对于负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并无显著的影响,假设3b 未获得支持。经验相似性与正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之间,达显著水平。显示经验相似性对于正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效果。因此,假设4a 获得支持。经验相似性与负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之间,未达显著水平。显示经验相似性对于负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并无显著的影响,假设4b 未获得支持。正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分别与实体及网络之目的性/冲动性网络购物行为之间,达显著水平,显示正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对于实体及网络之目的性/冲动性网络购物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效果,假设

20电子商务研究

5a,5b,5c及5d获得支持。负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与实体通路与网络通路之目的性购物行为意图之间,达显著水平,显示负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对于实体通路与网络通路之目的性购物行为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效果,假设6a及6b获得支持。但是,负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与冲动性购物行为,仅网络通路之冲动性购买达显著水平,显示负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对于冲动性网络购物倾向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效果,假设6c 获得支持,6d未获得支持。

表3各模型之研究假說验证表

模式一模式二模式三模式四假

设支持与否

影响系数0.64 0.55 0.34 0.18 0.12 -0.03 0.14 -0.03 0.30 -

影响

系数

0.66

0.55

0.41

0.17

0.10

-0.02

0.22

-0.03

-

T 检定

影响

系数

0.67

0.59

0.38

0.17

0.10

-0.03

0.20

-0.04

-

T 检定

影响

系数

0.66

0.56

0.39

0.17

0.15

-0.03

0.22

-0.03

-

T 检定

T检定值

H1a H1b H2a H2b H3a H3b H4a H4b H5a H5b H5c H5d H6a H6b H6c H6d

6.93***

6.33***

4.07***

2.31*

2.16*

-0.37

2.20*

-0.26

3.28**

-

7.02***

6.36***

4.66***

2.20*

2.02*

-0.26

2.56*

-0.24

-

7.17***

6.74***

4.24***

2.15*

2.11*

-0.42

2.36*

-0.42

-

7.04***

6.42***

4.26***

2.19*

2.16*

-0.37

2.55*

-0.27

-

支持

支持

支持

支持

支持

不支持

支持

不支持

支持

支持

支持

支持

支持

支持

支持

不支持

0.24

-

2.73**

-

-

0.21

-

-

2.42*

-

-

-

-

-

- -

- - - - 0.23

-

-

2.69**

-

-

-0.37

-

-4.13***

-

- - -

-

-

-

-0.25

-

-2.94**

-

-

-

-

-

-0.24

-

-2.68**

-

- -

- - -0.12 -1.38

*p<0.05,** p <0.01,*** p <0.001

伍、讨论、意涵与建议

一、研究讨论

根据本研究的实证结果发现,论点质量对于正面与负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是具有正向影响的,表示不论正面或负面的网络口碑讯息,如果能让讯息接收者感觉到越具可靠性、客观性、清楚、容易了解以及有充分的理由去支持该看法,则口碑讯息的接收者越容易感受到其可信度。此研究结果与许多文献结果相符,口碑论点质量与接收者知觉口碑可信度成正相关,并让讯息接收者对该产品的态度有所影响 24,38,60 。

Electronic Commerce Studies 21

在针对讯息接收者对于评价网站的认知有用性之实证结果发现,认知有用性对于正面与负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是具有正向影响的,显示当使用者感受到评价网站能有助于搜寻评论信息、可提高搜寻效率、可快速搜寻到有用信息以及可更方便地搜寻时,则讯息接收者会对于网站上的正面与负面的口碑感受到更具有可信度。此研究结果与过去学者的研究主张认知有用性能有效影响使用者对于网站与网站上讯息信任的态度相符43,60 。

关于联系强度对于正面与负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之影响,本研究的实证结果发现,在网路背景下,讯息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联系强度与接收者对于正面口碑的可信度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效果,此与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相同3,45,47 。亦即网络口碑讯息传播者与接收者

之间的联系强度越紧密,接收者对于正面网络口碑讯息的可信度之影响则越大。此外,本实证研究的重大发现,联系强度对于负面网络口碑可信度影响不显著,此一结果与过去的研究结果是不相同的7,61 。探究结果不一的原因却是相当合理,主要原因在于负面口碑的影响力

大于正面口碑,如同Archer and Wesolowsky54研究显示,平均要一百个满意客户的正面口碑

才会增加一位新客户,而一位客户的流失却平均只要五十个不满意客户的负面口碑便会造成,这代表人们面对正面口碑的可信程度要求较高,往往需要配合讯息发送者的联系强度关系而决定其态度,但是讯息接受者对于负面口碑往往宁愿信其有而不愿意轻易否决,这一发现,与我们日常经验相吻合。

另一个本研究实证结果重大发现,经验相似性对于正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是具有正向影响的,然而对于负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则不具有显著效果。表示当口碑讯息的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有过类似的商品经验、对商品的偏好与价值评估相似而能支持其看法,则对于正面的网络口碑可信度越具有影响效果。此研究结果与学者对于影响网络口碑信任知觉之因素「过去认知的确认」实证结果相符,其主张当讯息接收者对于传播者的口碑讯息知觉到与其过去的认知或期望一致时,则会对于此讯息更具信任并影响后续的购买决策4。而有关经验相似

性对于负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不具影响,其原因与联系强度对负面口碑可信度影响相类似,由于人们对于负面口碑可信度相对影响较强 54,55

,这代表着对于正面口碑可信度会因为过去

经验相似性而有所影响,但是对于负面口碑的可信度,会发生不管过去是否有相似经验,都会宁愿信其有的态度而采纳,形成经验相似性对于负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不具显著的效果。

从本研究的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论点质量、认知有用性、联系强度与经验相似性会透过正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而对后续的目的性与冲动性网络以及实体购物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表示讯息接收者经由论点质量、认知有用性、联系强度与经验相似性,而认为正面的口碑评论是正确的、符合实际情况的以及值得信赖的,则对于后续的购买行为会有正面的影响效果。此研究结果与许多文献结果相符29,30,62 ,即讯息接收者对于口碑评论的知觉可信度之重要,

如果口碑无法拥有较多的可信度,就算有较佳的口碑属性,亦有可能无法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本研究的实证结果发现,负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对目的性、冲动性网络购物以及目的性实体购物产生负向影响。表示讯息接收者经由论点质量与认知有用性,而认为负面的口碑评论是正确的、符合实际情况的以及值得信赖的,则对于后续的目的性网络与实体购物以及

22电子商务研究

冲动性网络购物会有负面的影响效果。至于负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对与冲动性实体购物却不具有显著效果,追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冲动性的实体购物具有随性地、未经思考、心血来潮地,以及只要有促销就会在实体店面购物的特性,而因此负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对其不具有明显的影响效果。

二、管理意涵

过去众多学者对于知觉讯息可信度作出许多不同的解释,而知觉讯息可信度大致上可被定义为讯息被讯息接收者信任的程度。显示现今网络世界中,接收者对于陌生的网络讯息而言,知觉讯息可信度为接收者判定讯息是否可相信的重要依据,进而影响接收者的购买决策。在本研究结果中,「论点质量」对于接收者知觉正面与负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具有相当显著的正向效果,进而影响后续的目的性与冲动性购买。

本研究发现,当今网络发达以至于网络口碑琳琅满目,如何在众多网络口碑中脱颖而出一举抓住消费者目光,网络口碑的质量相当重要,而现今网络环境已趋成熟,并非如过去般网络上只有少量口碑讯息,评论内容必具备可靠性、客观性、清楚性、容易了解以及有充分的理由去支持该看法才能使接收者信任,故本研究建议在实务上,企业可采取以下行动,在进行口碑营销时,对于所散布之口碑必顸进行管理,使接收者可同时浏览到具高质量且正面评论较多之口碑,藉此可较具全面性地提升接收者对于口碑之知觉可信度,并且透过可信度的提升进而将口碑传播出去、增加冲动性与目的性网络和实体购物的销售量等效果。

由于网络上信息的取得相当容易,任何一个网站都不容易被吸引注目,如何突显网站特色以吸引使用者就非常重要。在商品评价网站的内容方面,「信息的有用性与可信度」为使用者所关心的。因此,评价网站的经营者应专注于加强网站内容与使用接口的改良,有用的信息内容可以考虑整合文字、影像、声音、动画等动态资料的呈现方式来表现,以刺激接收者处理信息的动机。在网站的使用接口上,以「操作方便」来提升接收者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例如,减少网站分层、发表文章的步骤简化等,让使用者可以容易的掌握网站功能的操作,以更快速地搜寻到所需的重要信息。

本研究的实证结果发现,网络口碑讯息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联系强度与经验相似性越强大,讯息对于接收者知觉正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以及冲动性与目的性购买行为的影响则越大。因此,企业进行网络口碑营销时,企业可针对其忠诚顾客建立完善的资料库,并致力于维持其良好的互动关系,并提供免费试用机会或电子折价券使其能推荐或转寄给亲友,使其成为口碑效果宣传的起始点,既可抓住原有忠诚顾客,又可透过消费者间口碑讯息的传递,以减少营销对象搜寻的成本,为公司的产品及形象创造出独特性的价值,扩大顾客数量的版图,并增加成功营销的可能性、争取更多的利润空间。

当消费者产生不满意的消费经验时,可选择向公司、亲友或第三团体抱怨(如消基会)等

三种管道抱怨,但其中后两者将对公司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企业必须提供正式且顺畅的

Electronic Commerce Studies 23

分享管道,以鼓励消费者向业者抱怨。现今网络兴起,有许多企业在公司的网站上设立讨论版或客服e-mail,来鼓励消费者能多多发表自己的经验,如此可快速查觉消费者不满意的抱怨留言,在第一时间解决而减少网络负面口碑的传播行为。

根据相关研究指出企业若能迅速写信响应消费者的抱怨申诉,将有助于改善消费者对抱怨结果的评估。另外亦有研究发现消费者对于负责任、快速的解释与有补偿的抱怨处理方式有较高的满意度与再购率。因此企业须公平且快速的解决抱怨问题,让消费者获得满意的回应,弥补产品或服务失误的缺口,以致减少负面口碑的传播。

企业透过论点质量、认知有用性、联系强度以及经验相似性之配合,可有效提升讯息接收者对于网络口碑的知觉可信度,并且影响接收者的购买行为,大部分的网络口碑为不具有商业意图,单纯为其它消费者对于产品使用过后经验之分享,但是某些企业会藉由在网络上散布「假性口碑」进行商业宣传。针对企业而言,如果当新产品上市时,由于大众对于新产品仍较为陌生,此时如欲进行「假性口碑」的宣传手法,必须运用在此产品領域具有高知名度且与消费者具有高度联系的传播者,来散布正面口碑的方式进行宣传;然而,当产品已进入市场一段时间后,如欲以「假性口碑」的方式进行宣传,必须考量已有许多消费者对此产品具有一定水平的了解,此时就必须以散布相当具可靠、客观与真实性的高质量之双向网络口碑的方式进行宣传。

三、未来研究建议

受惠于Web 2.0 的兴盛,网络除了拥有实时互动的特性,也能将大量丰富的信息快速传递出去,并获得立即的消费者响应。因此,成功的网络口碑营销所能影响到的消费者会比实体通路来得更加广泛。如何利用网络来创造成功的口碑营销,成为目前营销新课题之。建议后续研究能够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来进行深入探讨,因为影响讯息接收者知觉正面与负面网络口碑的可信度之因素甚多,需长期的追踪与观察,可利用个案研究详细记錄与深入分析影响接收者信任知觉的因素为何。

本研究在问卷设计时,并未设限受测者须以某一项产品的购物经验来填写,可能会造成研究结果对某单一产品不适合,或是成效不佳,因此,如果往后的研究者欲探讨此类的研究时,可以将产品范围缩小,或是限制单一产品来设计问卷,或许成效较为明显。亦可依产品价格作为区分,探讨高价位的产品与低价位的产品,其网络口碑的影响力是否有所差异,而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是否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网络口碑是以消费者的角度对产品的知觉后,进而在网络上散播其感想;而网络广告则是以企业的角度对产品的知觉后,进而在网络上散播。一个是以消费者的角度,另一个则是以企业的角度,同样是在对产品知觉后,进行散播的行为。但其两者观察到的结果或许有所不同,因此建议后续研究能将两者同时进行分析,进而比较其两者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有何差异性。

24电子商务研究

参考文献

[1]

[2] 尼尔森媒体研究(2007)。尼尔森研究,口碑传播最佳销售利器,尼尔森媒体月刊, 11-12. Anderson, E. (1998).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Word of Mouth, 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 1(1), 5.

[3]

[4] Bristor, J. (1990). Enhanced Explanations of Word of Mouth 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 consumer behavior: a research annual, 51.

Cheung, M., Luo, C., Sia, C., & Chen, H. (2009). Credibility of Electronic Word-of-Mouth: Informational and Normative Determinants of On-line Consumer Recommend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13(4), 9-38.

Harrison-Walker, L. (2001). The Measurement of Word-of-Mouth Communication and an Investigation of Service Quality and Customer Commitment as Potential Antecedents, 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 4(1), 60.

[5]

[6]

[7]

[8]

[9] Hennig-Thurau, T., Gwinner, K., Walsh, G., & Gremler, D. (2004). Electronic word of mouth via consumer opinion platforms: What motivates consumers to articulate themselves on the Internet?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 18(1), 38-52.

Herr, P., Kardes, F., & Kim, J. (1991). Effects of Word-of-Mouth and Product-Attribute Information on Persuasion: An Accessibility-Diagnosticit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7(4), 454-462.

Boulding, W., Kalra, A., Staelin, R., & Zeithaml, V. (1993). A Dynamic Process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From Expectations to Behavioral Inten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30(1), 7-27.

Hartline-Keith, C., & Michael, D. (1996). Employee Performance Cues in a Hotel Service Environment: Influence on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 Value, and Word-of-Mouth Intention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35(3), 207-215.

[10] Arndt, J. (1967). Role of Product-Related Conversations in the Diffusion of a New Product,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4(3), 291-295.

[11] Singh, J., & Pandya, S. (1991). 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Consumers' Dissatisfaction Level on

Complaint Behaviours,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25(9), 7-21.

[12] Wright, P. (1974). The Harassed Decision Maker: Time Pressures, Distractions, and the Use

of Eviden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9(5), 555-561.

[13] Gelb, B., & Sundaram, S. (2002). Adapting to" Word of Mouse", Business Horizons, 45(4),

21-25.

[14] Richins, M., & Root-Shaffer, T. (1988). The Role of Evolvement and Opinion Leadership in

Consumer Word-of-Mouth: an Implicit Model Made Explict,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5, 32-36.

[15] File, K., Judd, B., & Prince, R. (1993). Interactive Marketing: the Influence of Participation

on Positive Word-of-Mouth and Referrals, Journal of Services Marketing, 6(4), 5-14.

冲动性消费行为内在机制研究述评_提升调节点在冲动性消费行为中解读

心理科学进展 2008, 16(5 :789~795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789 冲动性消费行为内在机制研究述评 * ———提升调节点在冲动性消费行为中所起作用 景奉杰熊素红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营销科学研究所,武汉 430074 摘要有关冲动性消费行为研究的文献众多, 但难以从内在联系上进行统一。最近, 利用提升调节点对冲动性消费行为内在机制的揭示是该领域的一个突破, 从而有望把一些相关文献统一起来。作者介绍了冲动性消费行为内在过程; 综述了用于冲动性消费行为内在机制研究的相关理论; 从内在机制这个角度对有关冲动性消费行为文献进行评述。文章的最后提出了冲动性消费行为内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方向:利用调节点等相关理论,特别是调节适应理论对冲动性消费行为内在机制做进一步探讨。关键词冲动性消费行为,内在机制,提升调节点,调节适应。分类号 B849:C93 1 冲动性消费行为的定义及过程 在不同的冲动性消费行为中,冲动性购买最为常见,同时也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 Stern (1962 较早研究了此种行为,并把冲动性购买归类为纯冲动购买、提醒式冲动购买、诱导式冲动购买和有计划的冲动购买 [1]。在早期的市场营销文献中,冲动性购买行为被定义为非计划购买 [2]。这样的定义虽然便于操作,但却不能准确反应冲动性购买本质。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这一定义不断进行修正 [3,4] 。其中, Rook (1987 指出当发生冲动性购买时,

“消费者经历一种突然,通常是强烈及执着的立即购买驱力” [3]。冲动性购买作为冲动性消费行为的一个方面,该定义很好地揭示了冲动性消费行为的本质。 关于更一般意义上的冲动性消费行为,学者们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但这些定义实质上是一致的 [5,6] 。最近, Sengupta 和 Zhou (2007把冲动性消 费行为定义为“感受到一种突然意外的冲动,以一种取乐的方式行动,这种行动方式基于冲动,没有仔细考虑随后的不良后果,但该行动能带来立即的满足” [7] 。这种冲动的驱力往往是强烈的、执着的, 有时甚至觉得不可抵制。 面对诱惑会引发冲动者进行冲动性消费的强烈 收稿日期:2007-12-19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772055 。 通讯作者:熊素红, E-mail: susanxsh@https://www.360docs.net/doc/d77640923.html, 愿望,但有此愿望却不一定产生冲动性消费行为。在诱惑面前,消费者除了感受到一股强烈消费驱力之外,同时也会经历对欲望的渴求与自我控制之间的冲突[6]。当冲动战胜自我控制的时候,消费者才会不顾一切地立即消费。 除此之外,在消费者的冲动行为过程中,还受到规范性评估的影响。 Rook 和Fisher 的研究证明:消费者的个性特征及冲动性购买行为间的关系受到规范性评估(即, 对冲动性购买行为适当性的判断地调节。只有当消费者认为他们的冲动性购买行为是适当的时候,他们的冲动性购买行为与冲动性购买个性特征间的关系才显著。否则,消费者的个性特征就不能对其冲动性行为进行预测 [8]。规范性评估实质上是影响自我控制,但自我控制还受到其它众多因素的影响。冲动性消费行为的

从冲动型消费行为研究分析消费者购物历程

从冲动型消费行为研究消费者地购物历程有没有过这样地情况,你走进琳琅满目地商场,心里想着,我需要一支牙刷.而在结账地时候,你心满意足地看着营业员刷过一件又一件地物品,欣然地递过卡.直到回到家里,或睡觉前,你忽然发现,其实你只是需要一个牙刷.接下来,也许你会捶胸顿足,一遍遍地念着冲动是魔鬼,并痛下决心以后绝对不会再这么冲动,直到下次这种情况又那么“自然而然”地发生.这样“自然”地过程,便是一次“冲动购买”. 1、冲动购买和非理性 对于冲动购买地定义,Beatty和Ferrell(1998)认为冲动购买是一种突然地非计划地购买行为.为什么会发生冲动购买呢?在解答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经典地营销案例.b5E2R。 下面是《经济学人》网页地广告: 欢迎光临《经济学人》征订中心,请选择你想订阅或续订地方式: 口电子版:每年59美元 包括《经济学人》网站全年所有在线内容及1997年以来各期《经济学人》地所有在线内容地权限 口印刷版:每年125美元

全年各期印刷版地《经济学人》 口电子版加印刷版套餐:?澳 25美元 全年各期印刷版地《经济学人》加全年《经济学人》网站所有在线内容及1997年以来地各期《经济学人》地所有在线内容地权限p1Ean。 在麻省理工学院地斯隆管理分院,100个学生选择地结果是: A单订电子版 59美元—16人 B单订印刷版 125美元—0人 C印刷版加电子版套餐 125美元—84人 是地,按照我们地正常思维,谁会选择B呢?所以乍一看,B选项地存在本身就十分地荒唐.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就算把B选项去掉,也不会影响其他选项地选择.而现实情境中真地把B选项去掉后,结果却是这样地:DXDiT。 A单订电子版:59美元—68人 C印刷版加电子版套餐:125美元—32人

2冲动性购买情境的研究

冲动性购买情境的研究 研究人员发现,面对同样的营销刺激,如同样的产品、服务或同样的广告,同一个消费者在不同的情境下将作出不同的反应。比如,当女性单独购物时,她们对产品包装最为关注,但如果是夫妇俩人一起购物,则对包装的关注度就会迅速下降。同样,如果购物时有孩子在场,则购买谷类食品和糖果的几率就会上升。可见,情境是影响消费行为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与非情境激励因素及消费者特质的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事实上,情境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是通过情境与产品、与个体之间的交互影响实现的。因为在几乎所有的产品领域,单纯的情境所解释的行为量是很小的。但是,对某些品类而言,情境因素的确比个人偏好更能影响消费行为。消费者行为变量分析参见下表:

一、情境的定义和特征 尽管很多学者都对情境的概念做过界定,但大都过于宽泛和模糊。简单地说,情境就是时空中一个特定的点。它由一些暂时性的事件和状态所构成,既不属于营销激励,也不是一种消费者特征。然而,它对消费者如何评价激励物,是否和如何对外在激励作出反应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目前为止,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情境就是那些依赖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与个体内部特质和外在激励物无关,对当时的行为具有显著和系统影响的所有因素。这个定义包含两个层面:首先,情境具有特定性和短暂性。个人特征,包括个性、智力、性别以及种族,在任何时间和空间下都是稳定的,这些因素对个人而言都可以看作是不变的。但如果个体的某些状态是暂时的,如头痛和饥饿,则可以归于某类情境。 其次,情境具有间接性。情境包含消费或购买活动发生时个体所面临的环境因素,如购物时的气候、购物场所的拥挤程度等。而那些营销激励物则是消费者直接予以反应,且隶属于特定产品或品牌的,如产品包装和店内广告。可见,激励物属于营销人员可控的范畴,而情境则可能是不可控的,如消费者从超市出来,突然遭遇一场暴雨,于是决定购买一把雨伞;也可能是可控的,如百货商店可以通过播放柔和舒缓的音乐来使消费者心情愉悦,从而促进冲动性购买。 国外学者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情境作了比较系统的归纳,认为情境包括以下五类: (1)物质情境(Physical Surroundings),包括装饰、声音、气味、灯光、天气以及其他围绕在激励物周围的有形物质。 (2)社会情境(Social Surroundings),是指消费时其他人是否在场、他们的特征、发挥的作用以及个体间的互动等因素都会对当时的购买行为产生影响,这些其他人包括营业员、其他顾客和购物者的同伴等。 (3)时间情境(Temporal Perspective),是指购买发生时消费者可支配时间的充裕程度,也指购买活动发生的时机。诸如一天中的某个时段、一年中的某个季节、距离上次购买的时间以及距离发薪水的日期在内的众多时间因素,都会对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4)任务情境(Task Definition),是指消费者具体的购物理由或目的。是产品的购买者还是使用者,会对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从冲动型消费行为研究消费者的购物历程

从冲动型消费行为研究消费者的购物历程有没有过这样的情况,你走进琳琅满目的商场,心里想着,我需要一支牙刷。而在结账的时候,你心满意足的看着营业员刷过一件又一件的物品,欣然地递过卡。直到回到家里,或睡觉前,你忽然发现,其实你只是需要一个牙刷。接下来,也许你会捶胸顿足,一遍遍 地念着冲动是魔鬼,并痛下决心以后绝对不会再这么冲动,直到下次这种情况又那么“自 然而然”地发生。这样“自然”的过程,便是一次“冲动购买”。 1、冲动购买和非理性 对于冲动购买的定义,Beatty和Ferrell(1998)认为冲动购买是一种突然的非计划的购买行为。为什么会发生冲动购买呢?在解答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经典的营销案例。 下面是《经济学人》网页的广告: 欢迎光临《经济学人》征订中心,请选择你想订阅或续订的方式: 口电子版:每年59美元 包括《经济学人》网站全年所有在线内容及1997年以来各期《经济学人》的所有在 线内容的权限 口印刷版:每年125美元 全年各期印刷版的《经济学人》

口电子版加印刷版套餐:?澳 25美元 全年各期印刷版的《经济学人》加全年《经济学人》网站所有在线内容及1997年以来的各期《经济学人》的所有在线内容的权限 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斯隆管理分院,100个学生选择的结果是: A单订电子版 59美元—16人 B单订印刷版 125美元—0人 C印刷版加电子版套餐 125美元—84人 是的,按照我们的正常思维,谁会选择B呢?所以乍一看,B选项的存在本身就十分的荒唐。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就算把B选项去掉,也不会影响其他选项的选择。而现实情境中真的把B选项去掉后,结果却是这样的: A单订电子版:59美元—68人 C印刷版加电子版套餐:125美元—32人 看到这种情况,你是不是也在心里惊叹,一个无用的选项怎么会有如此之魔力。然而要说明的是,“单订印刷版 125美元”这一选项,绝非无用,而是一个“诱饵”,他本身的出现并不是为了被选择,而是增加其他选项(“印刷版加电子版套餐”)被选上的概率。

冲动性购买行为之购后评价研究

摘要:冲动性购买是日常生活中相当普通的现象,在消费者购买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相关研究表明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之购后情绪既可能为正面的也可能为负面的,购后评价既可能是满意也有可能是后悔。本文从文献研究入手,借助认知评估、自我控制等方面的理论,对冲动性购后这一矛盾结果进行了解释,提出了购后评价是一个“动态”过程的观点,并就这一动态过程中购后评价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冲动性购买行为;购后评价;矛盾结果;动态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b 一、引言 在营销研究领域中,消费者行为模式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方向(林建煌等,2005)[1]。其中,冲动性购买行为更是消费者行为与营销活动主要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rook,1987)[2],因为冲动性购买是日常生活中相当普遍的现象(liang et al.,2008)[3]。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消费者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巨大转变,诱发消费者冲动性购买的情境因素更多且更容易接近消费者,如24小时营业、电视及网络购物等使得冲动性购买变得更为容易(kacen,j.j. & lee,2002[4];vohs & faber,2007[5]),因此可以推断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在未来消费者购买决策中将占有越来越高的比重,显示出了解消费者的冲动性购买行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务上都十分重要。 综合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冲动性购买行为仍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特别是冲动性购买购后行为的研究,通过研究购后行为,提高顾客购后满意度,一方面为企业获得持续的顾客资源提供指导,另一方面获得购后满意亦是消费者追求消费价值目标之一。顾客满意是顾客经历购后评价过程所产生的知觉与态度,购后评价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下一次的购买行为,影响到顾客的购后行为,如当消费者购后评价后悔时会散布负面口碑及产生转换行为(bougie et al.,2003)[18]。因此,文章选择冲动性购买后评价作为研究主题,利用文献研究,从理论层面解释了消费者冲动后为什么会存在两种不同的矛盾评价结果,以期进一步全面理解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 二、认知评估差异下的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之购后评价 正是由于购买过程中认知评估的差异使得冲动性购买行为常与不成熟、草率、缺乏理性、缺乏远见、社会不认同、浪费、购后失调等负面的评价有所关联(rook & hoch,1985[15];rook & fisher,1995[8];rook,1987[2];zhang & shrum,2009[11];liang et al.,2008[3])。从实际来看,企业很多刺激消费者冲动购买的营销因素,如广告或价格促销活动、卖场气氛营造等手段均是通过给予消费者一定的外部刺激,以降低其对产品属性的评估,引发消费者的冲动性购买行为,正是因为如此,高达80%冲动性购买者购后产生负面结果(rook,1987[2])。可见,冲动性购买后的负面感受或评价与消费者在冲动性购买过程中的认知评价存在很大关系,消费者往往根据自己对所购商品的不同评价决定购买后的感受。购买前后的认知评价差异对冲动性购买后的感受给予了较合理的解释。但是消费者购买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冲动性购买后的评价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可能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 三、自我控制理论下的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之购后评价 自我控制失败是导致消费者冲动性购买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在有些情形下,如消费者有成就感、心情低落、特殊节日、有额外的金钱等情况下,消费者更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的控制而产生冲动性购买行为,这些情境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冲动性购买带来的负面影响(mick & demoss,1990)[31]。郑毓煌(2007)[32]在研究奢侈性消费时指出当消费者有了足够的理由时将放弃自我控制产生冲动性性消费,这种理由会降低奢侈品消费带来的

体验营销对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影响

体验营销对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影响 ——基于旅游者的实证研究(一)选题 冲动性购买在商场和超市的零售中占有相当的比例,甚至占到某些产品购买量的80%,Turner和Reisinger(2001)指出旅游购物行为可能不同于普通的日常购买行为,购物行为在兴奋的和离家的旅行环境中可能会发生改变。在世界上的一些地方,旅游购物支出甚至排在旅游支出项目中的第一位,甚至有许多旅游者三分之二的旅游支出花在购物上,这对当地的零售商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目前,世界旅游购物的平均消费指数是30%,而我国的旅游商品收入只占旅游总收入的20%左右,可见,旅游购物在旅游消费中仍存在较大的增值空间。 在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快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城镇的零售业将依赖旅游者的异地购买,而不仅仅是当地居民的同城购买。希望通过有效的营销刺激来激发旅游者的冲动性购买,在各种营销刺激中体验营销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过去对体验营销的研究大量都集中在理念层面上,对体验营销的绩效和机制的实证研究较少。体验营销是如何影响旅游者的冲动性购买的呢?不同类型的体验活动的行为绩效有何差异呢?哪一种效果更好?这对商家来讲至关重要,也是本研究将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背景 1.冲动性购买的研究 早期的研究将冲动性购买几乎等同于非计划购买,并且研究有很强的管理目的性,也就是为了零售商的利益。调查的对象是购买量而不是消费者行为本身。研究者的唯一目的在于弄清冲动性购买的普遍性,并将其作为购买者打算购买和

实际购买的差异加以记录。Clove(1950)和West(1951)等的研究均采用这一定义。Stern认为冲动性购买受到一系列经济、人格、时间、地点、甚至文化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不仅对于不同的购买者在考虑购买相同的产品时各不相同,而且对于在不同的购买情形之下,同一购买者购买同一产品时也有所不同,这使我们对冲动性购买的理解大大加深。Rook 和Hoch(1985)的研究注重于消费者在冲动性购买中可能经历的认知和情感反应,在他们看来,这种反应是冲动性购买的精髓所在。Rook 和Fisher(1995)进一步将冲动性购买定义为:消费者无计划地、缺乏思考地、立即性地购买行为。这是目前研究中最常使用的定义。 2.旅游购物行为的研究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旅游购物的研究发生兴趣,最早专门研究旅游购物的学者是Kent和Gordon,他们分别于1983 年和1986 年发表了关于旅游购物和旅游购物品方面的论文。进入20 世纪90 年代,旅游购物研究成为国外的一个研究热点并一直持续到现在。Littrell 在20 世纪90 年代针对旅游购物行为和旅游购物品的选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发表了4 篇较有影响的论文。Reisinger 则在旅游购物感知和购物满意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国内对旅游购物的研究始于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可以检索到的文献并不多,其中大部分研究是在探讨旅游者消费行为时提及旅游购物,专门研究旅游购物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对旅游购物环境或旅游购物品选择方面的研究。文献中关于营销刺激对旅游购物行为影响的研究很少,只有Reisinger 和Waryszak(1994)研究了售货员的语言对旅游者购物行为的影响。其实,我们知道除了购物以外,许多旅游者在购物的同时寻求一种独特环境下的体验。

冲动性购买行为

一、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自我概念的不断膨胀,人们的消费方式已从单一的基本生活需求,开始向消费个性化与多样化转变。同时,由于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模式不断简化,消费者很容易产生冲动购买行为。据日本关西学院大学青木幸弘教授的研究调查表明,在日本消费者在超市平均周购买次数为3.3次的情况下,日本消费者在超市中的计划购买率仅为11%,而在店内决策的非计划购买率却达到89%。在店内决定的部分中,有10.8%的商品只是事先决定了所购买的商品种类,而没有确定所购买的特定品牌;有2.1%的商品品牌是预先决定好的,但是在店内又临时变更为其他品牌。另外,多达76.1%,即占总购买量3/4的商品全部是在店内决定的。据对北京一些大型超市的顾客调查以及对中日之间消费行为的比较分析,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的消费者在超市中的非计划购买率已接近日本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水平,即非计划购买比率基本接近80%。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冲动性购买成为一种普遍的消费现象,占据了产品销量的相当大的部分,因此研究这一购买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概念 冲动购买(Impulse Buy)即非计划购买,是指消费者没有经过充分的考虑或者尚未形成购买意图而实施的购买行为,是对外部营销刺激作出的心理反应从而导致的外在的行为。或者说,冲动性购买行为是消费者在由特定环境所激发的动机和强烈情感的作用下放弃自我控制所实施的未经深思熟虑、不计后果且无先期计划的购买行为。 三、类型 1.纯冲动型 顾客事先完全无购买愿望,没有经过正常的消费决策过程,临时决定购买。购买时完全背离对商品和商标的正常选择,是一种突发性的行为,出于心理反应或情感冲动而“一时兴起”或“心血来潮”,或是“图新奇”、“求变化”。 2.刺激冲动型 顾客在购物现场见到某种产品或某些广告宣传、营业推广、提示或激起顾客尚未得到满足的消费需求,从而引起消费欲望,而决定购买,是购物现场刺激的结果。 3.计划冲动型 顾客具有某种购买需求,但没有确定购买地点和时间。如得知某超市要让利销售,专门到该超市购物,但没有具体的购物清单,因而买“便宜货”是有计划的,买何种“便宜货”则是冲动的。

冲动性购买影响因素分析

冲动性购买影响因素分析 蒋旭骏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山东威海) 【摘要】冲动性购买行为是消费行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其购买决策有着自身的特点,涉及一系列的影响因素。了解冲动性购买行为的特征与规律有助于商家在满足顾客需要基础上通过对这些因素调节使营销活动更加有效地开展。 【关键字】冲动性购买;当地、异地、电子商务环境下;影响因素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购物品位和消费观念不断转变,冲动性购买行为在一般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也变得相当之普遍,几乎所有的消费者都有偶尔因为冲动而从事购买的行为,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相信其发生频率有越来越高的趋势。 一、概念 相对于计划性购买行为,冲动性购买行为的概念是复杂而又矛盾的。张迪(2010)结合以前学者的研究结论,在其硕士论文中将冲动性购买定义为:冲动性购买行为是在外部足够大的刺激下,消费者的欲求被激发,从而产强烈的情感反应,由一种瞬间产生的强烈购买渴望所驱动而采取的计划之外的购买行为。 以上这个定义不仅传达出了“冲动性购物是一种自发的、无意识的非计划性购物行为”,而且强调了冲动性购物包含的复杂性和情感因素。 二、冲动性购物的影响因素 (一)当地冲动性购买影响因素 1、外部因素 (1)商品包装 商品包装不仅承载商品,保护商品不受损坏,它还具有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诱发消费者的购买动机的功能。因此,包装与商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有着密切的关系,包装的优劣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有重要影响。 (2)商品广告 广告不仅能提供商品信息,更能通过各种手段唤醒消费者潜在的冲动性购买倾向,促使冲动性购买行为的产生。 (3)购物环境 购物场所是消费者实现购买行为的基础条件,购物环境如店内装潢、背景音乐、商品陈列、购物气氛、同种类型商品的数量以及购物的便利程度都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直接激发或者抑制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例如背景音乐具可以影响到消费者在店内的购物时间,也可以影响到他们花费金额的多少。Millman曾进行了两项单独的研究,第一项研究结果表明:购物者在慢节奏音乐的购物环境中,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钱去购物。第二项研究结果显示:相比在快节奏音乐的环境中,消费者在慢节奏的环境中,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吃饭。 商品陈列一般有两种方式。一:首先,针对那些会按照购物清单进行购物的消费者,确定他们所要购买的商品,作为常规商品;然后,把同这些商品具有互补性的其它商品,以某种具有吸引力的形式陈列在常规商品的旁边。另外一个是把消费者购买的最畅销商品陈列在商店的最里面,这样消费者在走进商店购买这些畅销商品时,就”不得不”经过其它的商品,这样就增加了消费者购买其所途经商品的可能性。把畅销商品在店内分开陈列也是商家常用的一种做法。比如,面包和牛奶是两种畅销商品,商家一般会把这两种商品陈列在商店内的两边,这样消费者在购买这两种商品时,就会经过其它的商品,增加了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这些商品的机会。 购物气氛中的店内拥挤通常会被认为是一种不愉快的购物体验。在遇到店内拥挤时,消费者往往会减少购物的时间、购买较少的商品、推迟购物、更加依赖于购物清单、减少人员之间的沟通行为以及减少对商品的搜索等。所有这些都将会减少消费者的冲动性购物。 (4)销售手段 销售人员的销售方法对于消费者是否产生冲动性购买的作用较为明显,销售人员的专业知识能使消费者对购买决策更有信心,除此之外,商家的促销策略是对消费者购买决策最后环节的重要冲击。 优惠券是常见的销售手段之一,它的效果同消费者的情绪、情感和心理认知紧密联系在一起。店内”即兑”优惠券是那种会为消费者带来一定”惊讶”的优惠券,是消费者在店内购物时,拿到的那种”意料之外”的优惠券,而且该优惠券仅限于本次购物行程使用。相比

大学生冲动性购买调研问卷

大学生冲动性购买调研问卷

调 查 问 卷 亲爱的同学: 您好!非常感谢您抽空填答此问卷。这是一份学术性的研究问卷,研究目的是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冲动性购买行为。本问卷采用匿名的方式,您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学术研究之用。回答无对、错之分,只希望您能表达自己的真实体验和想法。您的热心参与将有助于本研究的顺利完成,在此先向您致以衷心的感谢! 【说明】请按题目描述,根据自己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在您认为最符合的选项上“√”。同意程度:用数字“1-7”依次表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有点不同意、不确定、有点同意、同意、非常同意。 编号 非常 不同意 不同 意 有 点不 同 意 不 确 定 有 点 同 意 同 意 非 常 同 意 1 我会经常冲动性的购买 1 2 3 4 5 6 7 2 我在购物时常常买一些原来并不打算购买的产品 1 2 3 4 5 6 7 3 我有大量买回来却很少用的东西(如衣服、鞋子) 1 2 3 4 5 6 7 4 我认为我是一个冲动性购买者 1 2 3 4 5 6 7 背景说明 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听说哪个商场店庆或者节日促销时,我们会忍不住过去看看。在闲逛中我们发现某些商品都具有特别的吸引力,同时优惠的价格让我们真的有克制不住的冲动,要立刻将其据为己有。买回去之后却发现自己并不是那么需要,以后也很少用到。 请您回顾最近一个月内令您印象最深的一次冲动性购买行为,并回答下列问题。

5 我容易受到促销打折的诱惑 1 2 3 4 5 6 7 6 我常常在打折促销的时候购买大量的商品 1 2 3 4 5 6 7 7 广告和促销对我的购买计划没什么影响 1 2 3 4 5 6 7 8 如果看到某种商品吸引我眼球的新颖包装,我就会很有购买欲望 1 2 3 4 5 6 7 9 在购买时我会因商品的包装而对商品产生好感 1 2 3 4 5 6 7 10 我在购物时会因喜爱商品的包装而产生购买冲动 1 2 3 4 5 6 7 11 我很反感店员催促我赶快做出购买决策 1 2 3 4 5 6 7 12 店员的建议对我有帮助 1 2 3 4 5 6 7 13 买不买某个产品是我自己的事情,没有必要听别人的建议 1 2 3 4 5 6 7 14 我购买的商品经常是摆在醒目的地方 1 2 3 4 5 6 7 15 购买时,我更愿意选择“伸手可及”的商品 1 2 3 4 5 6 7 16 当我看到喜欢的商品时我会变得兴奋 1 2 3 4 5 6 7 17 当我在逛商店的时候我看到的许多商品都赏心悦目 1 2 3 4 5 6 7 18 有时那种想要得到喜欢的商品的感觉很难压制 1 2 3 4 5 6 7 19 即使看到喜欢的商品,我也会很平静 1 2 3 4 5 6 7 20 看到喜欢的商品我能深刻体会到那种强烈购买的渴望 1 2 3 4 5 6 7 21 看到喜欢的商品时,我有一种不能自禁的感觉 1 2 3 4 5 6 7 22 有时候那种立即购买的愿望却是非常强烈 1 2 3 4 5 6 7 编号非 常 不 同 意 不 同 意 有 点 不 同 意 不 确 定 有 点 同 意 同 意 非 常 同 意 23 喜欢的东西如果不买下来,我总有一种不满足的感觉 1 2 3 4 5 6 7 24 我买东西经常不做什么思考 1 2 3 4 5 6 7 25 我买东西经常是:看见了它,喜欢它,就买了它 1 2 3 4 5 6 7 26 我买东西取决于购买时的感觉 1 2 3 4 5 6 7 27 有时候我买东西有点不计后果 1 2 3 4 5 6 7 28 我绝大多数购买都有详细的计划 1 2 3 4 5 6 7

冲动性购物的影响因素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冲动性购物的影响因素 由于消费者在个人品味、消费模式和购买行为的不断变化,零售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目前各零售超市在所销售的商品结构上大同小异,因此,零售商要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他们在市场活动组合上的优势和表现。店内市场活动如终端陈列、促销活动、店内背景音乐和店内销售人员等都有助于赢取客户和激励消费者花费更多。 店内促销活动紧盯着消费者的钱夹,在零售终端环节,刺激消费者进行冲动性的购物(即非计划性购物)。 考虑到冲动性购物对零售商在销售额和利润上的明显推动作用,大多数市场营销人员都竭力想去影响潜在消费者,刺激其冲动性购买;他们从商店的背景音乐、空气通风、有吸引力的商店布局、店内陈列和有说服力的店员等几个方面入手,想要为消费者创造一个令人享受的、富有吸引力的、现代的和充满艺术气息的购物环境。 定义 - 计划性购物 vs. 冲动性购物 计划性购物(Planned Buying)的定义: 消费者通过对商品进行广泛的搜索和进行深思熟虑的评估后,所做的理性的、准确的和更好的购买决策行为。 冲动性购物(Impulsive Buying)的定义: 相对于计划性购物,冲动性购物的概念是复杂而又矛盾的。下面将给出两个定义,这两个定义基本上抓住了冲动性购物的复杂性特点。 定义1: 相对于计划性购物,冲动性购物是一种更加即兴的、事先没有计划好的、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且更加难以抑制的一种购物行为,冲动性购物者更可能是被商品从情感上所吸引而渴望立刻得到满足。 定义2:

网络团购中消费者冲动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2011年第6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 6,2011 (总第171期)Journal of Fujian N ormal U niversity(P 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General,N o 171网络团购中消费者冲动购买 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宁连举,张欣欣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8) 摘 要:基于传统的消费者冲动购买行为理论,本文着重研究在网络团购(B2T)这种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下影响消费者冲动购买意愿的主要因素,构建了网络团购消费者冲动购买意愿影响因素模型。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产品特征、情景特征及消费者个性特征均与网络团购消费者冲动购买意愿成正相关,其中产品特征的影响效果最为显著。最后,对网络团购运营者提出了建议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网络团购;产品特征;情景特征;消费者个性特征;冲动购买意愿 中图分类号:F713 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11)06-0013-06 一、引言 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网络购物因其诸多优势而发展迅速。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用户数的不断增加,为网络购物市场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据2011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 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网民总数达到4 57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 3%。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团购模式的兴起,截至2010年12月,我国团购用户数已达到1875万人,显现出区域性电子商务服务快速发展的势头。 网络团购(Web-based g roup-buying),是通过互联网将消费者的相同需求进行聚集,形成基于大宗购买的买方优势,以此获得购买的优惠交易条件,因此被国际通称为B2T(Business To Team),是继B2B,B2C,C2C后的又一电子商务模式。其运作核心是 需求聚集 和 总额折扣 ,目标是降低 交易成本 和 交易风险 ,增加消费者群体的消费效用(Anand&Aron,2003)。 冲动性购买作为一种特殊购物行为,基于传统商店环境下被证明是普遍存在的。罗克和霍克(Rook&H och,1985)研究发现,消费者的冲动性购买在不同的产品类型中广泛存在。 实际上,已有研究表明网上购物环境下同样存在冲动性购买行为(Greenfield,Adelaar;1999,2003)。 然而,到目前为止,关于冲动性购买行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传统实体购物环境下,网络冲动性购买行为的研究还较为鲜见。由于网络团购是刚刚兴起的电子商务模式,因此,对于网络团购消费者冲动购买行为的研究近乎空白。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网络团购的具体实际,提出网络团购环 收稿日期:2011-04-26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1RC100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1Y JA63008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宁连举(1971 ),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研究; 张欣欣(1987 ),女,满族,辽宁丹东人,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2010级硕士研 究生,主要从事网络营销与信息化研究。 Anand,K.S.,and R.Aron.Group Buying on the W eb:A Compari son of Price-Discovery M echanisms[J].M anagement Sc-i ence,2003,49(11):1546-1562. Rook,H och.Consuming impulses[J].Advances in Consumer Res earch,1985,12:23-27. Greenfield, D.N.Virtual Addiction New Harbonger[C].Oakland.CA.1999.

网络商店形象对情感反应和在线冲动性购买意愿的影响

第8期总第250期 2012年8月商业经济与管理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 No.8Vol.250Aug.2012 收稿日期:2011-09-1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172002;70872037;71072032;70731001) 作者简介:吴锦峰(1975-),男,湖北武汉人,武汉纺织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零售管理、品牌与消费者行为和网络营销;常亚平(1963-),男,湖北武汉人,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服务管理和营销管理;侯德林(1981-),男,湖北武汉人,武汉纺织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网络商店形象对情感反应和在线 冲动性购买意愿的影响 吴锦峰1,常亚平2,侯德林 1,2(1.武汉纺织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3;2.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文章对M-R 模型进行调整,建立了反映网络商店形象对情感反应和在线冲动性购 买意愿影响的概念模型,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概念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商品形象对在线冲动性购买意愿的总体正面影响最强,其次是促销形象,沟通形象的总体正面影响最弱,订单履行形象的总体影响则是负面的;商品形象和促销形象对冲动性购买意愿有直接积极的影 响,订单履行形象对冲动性购买意愿有直接负面的影响;商品、沟通和订单履行形象对顾客快乐 情感有积极显著的影响,而且商品形象能积极显著地影响顾客的唤起情感;快乐和唤起两种情感 反应能积极显著地影响在线冲动性购买意愿。文章根据这些发现提出了相应的营销建议,并给出 了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网络;商店形象;冲动性购买意愿;情感反应 中图分类号:F713.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12)08-0035-10 一、引言 冲动性购买在零售中占有相当的比例,甚至占到某些产品购买量的80%[1]。由于网络购物模式减少了时 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线消费者比传统消费者更具冲动性[2]。因此,探讨在线冲动性购买的影响因素就成为了 重要的议题。零售商所提供的营销刺激(商店特征)作为商家可以操纵的因素,在冲动性购买的激发过程中扮 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这已为许多学者的研究所证实[3]。商店形象是零售商特有属性的组合[4],它由不同的 零售组合因素构成,消费者头脑中会基于零售组合的特有因素而存在对每个零售店的清晰的形象[5]。因此, 网络商店形象是代表消费者对网络零售商店重要特征感知的整体构架,它应能对消费者的在线冲动性购买 产生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尽管有一些文献探讨了网络商店的刺激对在线冲动性购买的影响,如网站的导航、视觉的吸引力[2]60、网页媒体版式[6]、产品评论、拍卖公告、抽奖[7]等,但这些研究都局限于网络商店特征的某 一方面,从商店整体形象的角度探讨网络环境下的营销刺激对冲动性购买影响的研究还不多见。 Heijden 和Verhagen [8]的实证研究表明:作为一种可控因素,网络商店形象能通过消费者的线上购物态度显著影响其在线购买意愿。那么,网络环境下的商店形象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在线购买意愿的重要类型-冲动性购买意愿呢?此外,与线下购物不同,网络购物以人机界面操作为主导,缺乏与服务人员

冲动性购买影响因素新探与模型构建

第32卷第5期外国经济与管理Vol132No15 2010年5月Foreign Economics&Management May2010 冲动性购买影响因素新探与模型构建 熊素红1,景奉杰2 (1.重庆工商大学商务策划学院,重庆400067;2.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冲动性购买是一种特殊的非理性购买行为,其影响因素一直以来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也是商家关注的重点。本文梳理了较新的冲动性购买影响因素研究文献,从营销刺激、情境及个体特征三个方面对相关研究涉及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析,深入探讨了各种因素的作用机制,就商家的相关营销管理实践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冲动性购买影响因素模型,期望借此促进有关冲动性购买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并为商家的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冲动性购买;影响因素;营销刺激;情境因素;个性特质;影响因素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Ο4950(2010)05Ο0056Ο09 一、引 言 冲动性购买是一种突发的、难以抑制和带有享乐性的复杂购买行为。在冲动性购买过程中,购买者迅速做出决策,而不细致、深入地考虑所有相关信息和其他可能的选择(Rook,1987)。在进行冲动性购买时,消费者往往受一种突然出现的、意外的冲动性力量的驱使,这种力量往往是强烈的、执著的,甚至是不可抵制的。冲动性购买非常普遍,在商场和超市的消费者购买活动中占据着极大的比例,有些产品通过冲动性购买实现的销量甚至占整个销量的80%(Abrahams,1997),而且,研究显示,新产品的销售更多的是通过消费者的冲动性购买实现的(Sfiligoj,1996)。当代的营销创新,比如24小时营业、电视及网络购物等,使得冲动性购买更容易发生(Kacen和Lee,2002)。 冲动性购买行为非常复杂,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消费行为,现有的行为决策模型无法对其进行充分的解释。该行为既与理性选择模型不一致,又很难在主观期望效用模型框架内得到解释;既不能用Fish2 ben和Ajzen的理性行为理论(t 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与计划行为理论(t heory of planned be2 havior,TPB)进行很好的解释,也很难用消费行为研究流行的二分分类法进行归类,即不能简单地把冲动性购买过程归为分析式或启发式处理过程,或把冲动性购买行为归为高涉入或低涉入购买行为。冲动性购买往往是低认知的自发购买行为,这不符合高涉入购买行为模式,但在冲动性购买过程中又经常出现会对随后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的强烈情感反应,这一点又与启发式或低涉入购买行为不一致(Ver2 planken和Herabadi,2001;Silvera和Lavack,2008)。由于冲动性购买行为很难用经典的消费行为决策模型来进行解释,因此对该行为的探索既具挑战性,又极富理论与现实意义。尤其是探索冲动性购买 收稿日期:2010Ο02Ο1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选择———理由与自我控制》(编号:70772055) 作者简介:熊素红(1970-),女,重庆工商大学商务策划学院讲师,博士; 景奉杰(1957-),男,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56 外国经济与管理(第32卷第5期)

关于冲动性购买的调查报告

关于冲动性购买的调查报告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鉴于现在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购物、浏览新闻等占据我们的时间越来越多,所以当网络中的广告弹窗弹出时,我们的购买欲望随即激发,进而产生冲动性消费的案例比比皆是,本次报告就是要研究第三章实践活动第二题,访问三位朋友并列出他们最近两次冲动购买以及促发购买的具体原因。因为学校的地理位置偏僻,访问的朋友大多较宅,所以访问的三位同学绝大多数的冲动消费都源于网络购物。 我的三位朋友都是我的同龄人,所以这次研究的意义在于这三个人可以作为90后的青年消费群体的代表帮助企业或者个体经营户研究青年消费者的冲动性消费的影响因素等方面,以帮助企业更有针对性的制定营销战略,帮助后街等个体经营户选择经营方向、方式等。 二、研究设计 对于这次冲动性购买的研究要求是对三个人最近的两次购买行为进行研究,也就是此次研究分析样本只有六次,所以这次我选择的访问方法是面谈访问,即面对面提问的方法进行访问。访问的三位朋友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你是否曾经做出过冲动性购买的购买行为? 2.请试着回想最近两次冲动性购买的行为,并详细讲述这两次冲动性购买行为的过程。 3.请试着分析促使你这两次冲动性购买的具体原因。(可分述也可总述。) 三、研究结果 三位朋友最近的冲动性购买分别是三栋楼下新开张的晨光文具店买笔,淘宝良品铺子旗舰店购买零食,唯品会购买衣服,学校后街购买炸火腿,淘宝天猫买鞋,当当网购买书籍。 第一位朋友是看见寝室楼下新开了一家文具店,然后去看下文具店的经营内容,除了文具之外还有什么小物件,然后喜欢一支笔,虽然寝室有很多了,但是还是购买了笔。第二次冲动型消费是看见微信良品铺子公众号推送的消息,忘了减肥的想法购买一堆零食。

冲动性购物的影响因素

冲动性购物的影响因素 由于消费者在个人品味、消费模式和购买行为的不断变化,零售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目前各零售超市在所销售的商品结构上大同小异,因此,零售商要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他们在市场活动组合上的优势和表现。店内市场活动如终端陈列、促销活动、店内背景音乐和店内销售人员等都有助于赢取客户和激励消费者花费更多。 店内促销活动紧盯着消费者的钱夹,在零售终端环节,刺激消费者进行冲动性的购物(即非计划性购物)。 考虑到冲动性购物对零售商在销售额和利润上的明显推动作用,大多数市场营销人员都竭力想去影响潜在消费者,刺激其冲动性购买;他们从商店的背景音乐、空气通风、有吸引力的商店布局、店内陈列和有说服力的店员等几个方面入手,想要为消费者创造一个令人享受的、富有吸引力的、现代的和充满艺术气息的购物环境。 定义- 计划性购物vs. 冲动性购物 计划性购物(Planned Buying)的定义: 消费者通过对商品进行广泛的搜索和进行深思熟虑的评估后,所做的理性的、准确的和更好的购买决策行为。 冲动性购物(Impulsive Buying)的定义: 相对于计划性购物,冲动性购物的概念是复杂而又矛盾的。下面将给出两个定义,这两个定义基本上抓住了冲动性购物的复杂性特点。 定义1: 相对于计划性购物,冲动性购物是一种更加即兴的、事先没有计划好的、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且更加难以抑制的一种购物行为,冲动性购物者更可能是被商品从情感上所吸引而渴望立刻得到满足。 定义2: 冲动性购物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具有一定强迫性的、享乐主义的复杂购买行为;在这种行为中,购物决策行为的快速性妨碍了消费者对各种信息和可替代的选择进行深思熟虑的考虑。 以上这两个定义不仅传达出了”冲动性购物是一种自发的、无意识的非计划性购物行为”,而且强调了冲动性购物包含的复杂性和情感因素。 冲动性购物影响因素 冲动性购买理论是建立在Schiffman和Kanuk的消费者决策理论基础之上,从情感的角度对冲动性购物进行分析。这个观点假定消费者可能会把一些高参与度的情感比如喜悦、爱、恐惧、希望、性和幻想等同购物行为联系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