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病因病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阴盛则寒。阻遏阳气运行;损伤阳气。
伤寒 卫阳被遏 恶寒
外寒
损伤脾阳 吐泻、腹痛
中寒 损伤肾阳 畏寒肢冷
17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寒性凝滞,主痛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阻滞气血,使经络 不通而痛。
侵袭肌表 经脉凝滞 头身关节痛 寒邪
直中脾胃 气机阻滞 脘腹冷痛
发病称“湿邪”。
23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a、湿类水,属阴。 b、阻遏气机,升降失常。
—— 闷、胀、痛 c、湿困脾阳,运化失司。
—— 纳差、泄泻,恶心、呕吐
24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湿性重浊、趋下
a、重:沉重。浊:混浊,秽浊。 头身、关节沉重 分泌物、排泄物混浊不清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a、热象(四大症) —— 热、渴、汗、脉数
b、病位多表现上部,头面、五官病变 —— 舌红,咽痛
32
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易扰心神
火热扰心 —— 失眠,烦躁,神昏狂躁
3、易耗气伤津
a、热迫津外泄或耗伤津液 —— 口干,尿少,大便干结
b、气随津脱 —— 体倦,乏力
33
邪”。
36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2、燥易伤肺
—— 口鼻、咽喉干涩;干咳
37
疫气
概念
疫疠之气,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致病特点:发病急,病情危重
传染性强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38
内伤性致病因素
概念: 因情志、起居失调导致人体脏腑功能失调、
气血紊乱而发病的一类致病因素。
39
七情
病机 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3
病因
4
概论
含义
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原因。 (1)致病因素和非致病因素具有相对性,即
引起发病才能称为病因。 (2)因果交替,病理产物和病因之间具有相
对性。
5
概论
基本研究方法
取象比类
中医病因学主要方法
辨证求因
6
分类
外感致病因素:六淫、疠气 内伤致病因素:七情、劳逸、饮食 致病性病理产物:痰饮、瘀血 其它致病因素:外伤、烧伤等
七情指人体喜、怒、忧、思、悲、恐、惊七 种正常的情志活动。在人体受到突然、强烈或 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的调节能力,造成 气血紊乱而致病时称“内伤七情”。
40
七情
七情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五志) 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2)首先使气机紊乱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溢饮等。
45
痰饮
痰饮的致病特点(怪病多痰)
1、阻滞气机,阻碍气血 2、致病广泛多端:病位广泛,变化多端 3、病势缠绵 4、易扰乱神明 5、舌苔滑腻
46
瘀血
离经之血或血运不畅而阻滞于脏腑经络,导 致瘀血停滞于体内。
气虚
血液淤滞
气滞
血热、血寒
外伤
47
瘀血
瘀血的致病的症状特点(久病多瘀)
(1)疼痛:刺痛、痛处固定 (2)肿块:青紫肿胀、固定 (3)出血:血色紫暗、血块 (4)肌肤爪甲青紫 (5)瘀血舌脉: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
55
正邪相争与发病
2、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1)邪气总是客观存在 (2)正气是有限的 (3)特殊情况下,邪气起主导作用
56
正邪相争与发病
3、正邪相争决定发病 a、正胜邪退
—— 病Fra Baidu bibliotek表浅,病情轻,病程短。 b、邪胜正衰
—— 病位较深,病情重,病程长。
57
正邪盛衰与病势出入
表证 外邪侵袭人体肌表引发的证侯; 多见于外感初起阶段。 起病急、病程短、病势轻、易治疗。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病症见热象:面红目赤、高热等。
2、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
升散
暑邪
多汗
口干、乏力、尿少
耗气 气短乏力,昏仆
28
丙子九月,余患暑疾,早饮吕医药,至日昳,忽 呕逆,头眩不止。家慈抱余坐起,觉气血自胸起,性 命在呼吸间。忽有同征友赵藜村来访,家人以疾辞。 曰:“我解医理。”乃延入,诊脉看方,笑曰:“容 易。”命速买石膏,加他药投之。余甫饮一勺,如以 千钧之石,将胃肠压下,血气全消,未半盂,沉沉睡 起,项上微汗……睡须臾醒,君犹在坐,问:“思西 瓜否?”曰:“想甚。”即命买瓜曰:“凭君尽量。” 食片许,如醍醐灌顶,头目为轻,晚食粥矣。次日来 曰:“君所患者,阳明经病也,吕医误为太阳经,以 升麻、羌活二味升提之,将君妄血逆流而上,惟白虎 可治,然亦危矣!
4、风为百病之长
a、 风邪所致疾病最为多见 b、 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c、 风邪易合并他邪侵犯人体
13
盖六气之中,唯风能全兼五气。如兼寒曰 风寒,兼暑曰暑风,兼湿曰风湿,兼燥曰风 燥,兼火曰风火。盖因风能鼓荡此五气而伤 人,故曰百病之长。其余五气,则不能互相 全兼……由是观之,病之因乎风而起者自多 也。
盾主要方面、病理反应剧烈、有余的证候。 虚证:
指正气不足,临床上出现一系列以正气虚衰为 矛盾主要方面、虚弱、衰退、不足的证候。
60
正邪盛衰与虚实变化
邪盛正不衰 实证 正邪相争 正气虚衰 虚证
正虚邪盛 虚实夹杂证
61
正邪盛衰与病势转归
正胜邪退 病势渐愈 正邪相争 邪胜正衰 疾病恶化甚至死亡
正邪相持 慢性或持久不愈
—— 袁枚《随园诗话》
29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暑多挟湿
暑热夹湿易困阻中焦。 —— 胸闷纳差,肢体困倦,苔腻,脉濡。
30
热(火、温)邪 (Heat evil)
含义:
热为夏季主气,是一类阳性和热性的事物, 或者机体亢进状态。火使人发病时称“火邪”。
温、热、火均为阳盛化生。
渐
甚
温
热
火
31
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影响病情变化
41
饮食
1、饮食不洁 2、饮食不节 3、饮食偏嗜
42
劳逸
1、过劳 2、过逸
43
致病性病理产物
概念:
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可成为新 的致病因素,称为致病性病理产物。
包括痰饮、瘀血、结石等。
44
痰饮
痰饮是人体津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 清稀者称饮,稠浊者称痰。 有形之痰:咳嗽吐痰;瘰疬、痰核、瘿瘤。 无形之痰:停滞在脏腑经络中,不能直接看见, 但有一定症状表现为“痰”。 根据停留部位的不同,可分为痰饮、悬饮、支饮、
脉细涩
48
结石
体内湿热浊邪,蕴结不散,或经久煎熬, 形成砂石样的病理产物,称为结石。
肾结石 膀胱结石 胆结石……
49
结石
结石的形成
1)脏腑虚弱,湿热浊邪进入
2)饮食不当 3)情志内伤 4)服药不当 5)体质差异
积聚不散 煎熬日久
结石
50
结石
结石的致病特点及临床表现
(1)病位不同,病证不一 肾、膀胱:腰痛、尿血、癃闭 胆:胁痛、黄疸
—— 清·叶天士 《临证指南医案》
14
风邪特点
主升 —— 易袭阳位 风为阳邪 主动 —— 善行数变
发散 —— 其性开泄
百病之长
15
寒邪(Pathogenic Cold / Cold evil)
含义:
寒为冬季主气,寒气太过使人发病称寒邪。
有伤寒和中寒之别:
伤寒:寒邪
肌表
郁遏卫阳
中寒:寒邪
脏腑
损伤阳气
b、湿属水,其性下行。 病位多下部:下肢水肿、腹泻、带下
25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湿性粘滞:
粘:粘腻。滞:停滞。 症状:分泌物粘腻,苔腻。 病程:长、缠绵难愈。
26
暑邪(Summer-heat evil)
含义: 暑为夏季(夏至后、立秋前)主气,乃火热
化生,具明显的季节性。
27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易致疼痛,易惹湿热 (3)病程较长,时起时伏
51
病 机
52
病机
含义:
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基本规律:
正邪相争 阴阳失调 气机失常
53
正邪相争
正气:
指人体脏腑、气血的机能活动和抗病、康复 能力。
邪气:
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54
正邪相争与发病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决定因素
(1)正气强弱决定是否发病 (2)正气强弱决定疾病转归 (3)正气强弱确立疾病病性
—— 汗出、恶风 c、风行向上,易侵犯人体头面五官、肌表、
肩背等阳位。 —— 头痛、鼻塞、流涕、身背强痛
11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风性善行而数变
a、善行:风邪致病病位不定 无固定痛处 瘙痒此起彼伏
b、数变:起病急 变化快 消失快
12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风性主动
风邪致病多具有使人动摇不定的特点。 —— 眩晕,震颤,抽搐
7
外感致病因素
六淫 (Six Exogenous Pathogenic Factors) (Six excesses)
(Six climatic evils) 六气:指自然界中风、寒、暑、湿、燥、火 六种正常气候变化。
六淫:六气太过、不及或气候急变,或非其 时而有其气,人体抵抗力下降,而致机体发病时, 六气成为六淫(六邪)。
18
19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寒主收引
寒邪收敛气机,使经脉、腠理挛缩。
寒邪 肌表
腠理收缩,恶寒无汗
经络关节
关节冷痛,屈伸不利
20
21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4、寒性清澈
寒为阴邪,物质清稀者为阴,故凡见分泌物 或排泄物清稀者均属寒邪所致。
22
湿邪(Dampness evil)
含义: 湿为长夏(夏秋之交)主气,湿气盛使人
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4、热易生风动血
a、生风:火热燔灼阴津,筋脉失养 —— 震颤、抽搐
b、动血:血行加速,灼伤血脉 —— 出血 —— 血积聚于局部 肿疡
34
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5、火热易致肿疡
热聚肉腐 —— 红、肿、热、痛
35
燥邪(Dry evil / Dryness)
含义: 燥为秋季主气,燥气太过使人发病称“燥
62
阴阳失调
阴阳之间失于平衡协调。是疾病发生、发展、 变化的内在根据。
阴阳 虚寒 热 虚热 寒
正常 阳不足 阳盛 阴不足 阴盛
63
热证
寒证
64
气机失常
又称气机失调。 是指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脏腑气机升降出 入紊乱的病理状态。 气虚: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散过多。
65
气机失常
气滞:气机阻塞不通 气逆:气当降不降或不降反升或升之太过 气陷:气上升不及或升举无力 气闭:气不能外达,闭郁于内 气脱:气不内守,大量外脱
里证 指因外感或内伤,损伤脏腑气血,引起脏腑功
能失调而产生的证侯; 多见于外感病的后期及内伤杂病; 病程长,病势重,病变复杂。
58
正邪盛衰与病势出入
1、表邪入里
正气受损
正邪相争
正不胜邪
邪气过盛
2、里邪出表
正气恢复
正邪相争
正胜邪衰
邪气渐衰
疾病发展 驱邪外出
59
正邪盛衰与虚实变化
实证: 指邪气亢盛,临床上出现一系列以邪气盛为矛
8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外感性 2、季节性 3、地区性 4、环境性 5、相兼性 6、转化性
9
风邪 (Pathogenic Wind / Wind evil)
含义: 风为春季主气,风太过使人发病称“风邪”。 多从皮毛侵入人体。
10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a、风向上、向外,其性属阳。 b、开泄:指腠理开张,汗液外泄。
病因病机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教研室 钟玉
1
大纲要求 掌握六淫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 熟悉痰饮、瘀血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熟悉中医的发病原理 了解其他致病因素的含义和产生机理及致病 特点
2
健康 人体保持阴阳的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
发病 病因作用下,人体阴阳平衡被打破(外) 人体不能调节,阴阳失衡(内)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