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兽医学期末考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 抗原漂移:指由基因组发生突变,导致抗原的小幅度变异,不产生新的亚型,属于量变,没有质的变化。

2 抗原转变:指编码抗原的基因组重排引起的变异幅度大时,产生新的亚型,这种变异为质的改变。

3 人间禽流感:是指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和H7亚型)跨越物种界限,引起人类感染的一种新发传染病.
4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SE):又称朊病毒病,由朊病毒引起人和动物的一组具有共同特征的亚急性、渐进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5 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多种动物和人的一组肠道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其主要侵害幼儿、幼畜,临诊表现为严重腹泻和败血症。

6暴发:某种传染病在一个动物群体单位或一定地区范围内,在短期间突然出现很多病例时,称为暴发。

7 痒病相关纤维(SAF)
8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猪的一种繁殖障碍和呼吸系统疾病的传染病。

特征为厌食、发热;怀孕后期发生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幼龄仔猪多发生呼吸系统疾病和大批死亡。

9 猪副嗜血杆菌病:又称“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猪副嗜血杆菌引起猪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以体温升高、关节肿胀、呼吸困难、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传染病,严重危害仔猪和青年猪的健康。

11 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犬科、鼬鼠科及部分浣熊科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主要侵害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以呈现典型的双相热型,上呼吸道、肺及胃肠道的卡他性炎症,非化脓性脑膜-脊髓炎为特征。

14 动物寄生虫病学:研究各种病原性寄生虫及其所引起的动物疾病的科学。

15 寄生虫:是指暂时或永久地在宿主体内或体表营寄生生活的动物。

16 互利共生:互相依赖,双方有利的共生方式。

17 片利共生:又称共栖,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的共生方式。

18 寄生: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的共生方式。

19 终末宿主: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20 中间宿主: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21 贮藏宿主:是指寄生于某种动物的寄生虫,有时也可寄生于其他动物,并在其内不发育也不繁殖,但保持着对动物的感染力。

22 带虫宿主:宿主感染某种寄生虫后,由于机体抵抗力增强或药物治疗,使其处于隐性感染,体内仍保留一定数量的虫体,对同种寄生虫再感染具有一定的免疫力。

23 传播媒介:常指在脊椎动物宿主之间传播寄生虫病的一类动物,多指吸血的节肢动物。

24 组织滴虫病:又叫盲肠肝炎或黑头病,是火鸡和鸡的一种急性原虫病,以肝的坏死和盲肠溃疡为特征。

其它禽类如----野鸡、孔雀、珠鸡及鹌鹑等有时也能感染。

25 假囊:又称速殖子,主要见于急性病例,在腹腔液中常可见到游离的单个虫体。

虫体为弓形或月牙形,4-7×2-4um,姬氏染色胞浆呈淡蓝色,核呈深蓝色。

有时在宿主的有核细胞胞浆内,许多速殖子簇集在一起,由于这种包囊的膜是由宿主细胞的膜构成,而并非由原虫分泌形成,所以称为“假囊”。

26 真囊:又称包囊,见于慢性病例的脑、眼、骨骼肌与心肌中,是虫体在宿主体内的休眠阶段。

这种囊为虫体分泌而形成的“真囊”。

27 蛔虫病:最常见的、多发的线虫病,有宿主专一性,非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常寄生于
小肠,幼畜—死亡。

28 动物传染病学:是研究动物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预防和消灭这些传染病的方法的科学。

29 感染或传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

30 感染梯度:动物被病原体感染后会有不同的临诊表现,从无任何症状到有明显症状甚至死亡,这种不同的表现称为感染梯度。

31 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32 外源性感染:指病原体从外界侵入机体引起的感染过程。

大多数传染病属于这一类。

33 内源性感染:如果病原体是寄生在动物机体内的条件性致病微生物,在机体正常的情况下,它并不表现出致病性,但当受不良因素影响而使动物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导致病原微生物的活化,毒力增强并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这就是内源性感染。

34 继发感染:动物已经感染了一种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由新侵入的或原来存在于体内的另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称为继发感染。

而前一种感染叫原发感染(original infection)。

35 顿挫型感染:开始时症状表现较重,与急性病例相似,但特征性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消退而恢复健康者称顿挫型感染。

36 全身感染:如果动物机体抵抗力较弱,病原微生物冲破了机体的各种防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称为全身感染。

37 持续性感染:(病毒持续性感染)指动物处于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由于入侵的病毒不能杀死宿主细胞,因而两者之间形成共生平衡,感染动物可长期或终生带毒,并经常或反复不定期地向体外排出病毒,但常缺乏或出现与免疫病理反应有关的临诊症状。

38大流行:是一种规模非常大的流行,流行范围可扩大至全国,甚至可涉及几个国家或整个大陆。

39 隔离:将不同健康状态的动物严格分离、隔开,完全、彻底切断其间的来往接触,以防疫病的传播和蔓延。

40 封锁:就是切断或限制疫区与周围地区的一切自由的日常交通、交流或来往。

41 紧急接种:指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动物进行的应急性计划外免疫接种
42 口蹄疫:是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临诊特点为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的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故民间有“口疮”、“蹄癀”之称。

——OIE将口蹄疫列为A类动物疫病名单之首。

简答与简述
1 鸡禽流感与鸡新城疫的鉴别诊断中红细胞凝集反应的差别?
答:采用红细胞血凝试验可作定性鉴别,即鸡红细胞血凝试验两者均凝集,但鸡新城疫病毒不能凝集山羊红细胞,鸡禽流感病毒能凝集。

2 HA和NA的名称、作用及亚型
答:HA:血凝素作用:可使病毒吸附于感染细胞的表面体上,诱导病毒囊膜和细胞膜融合。

亚型:16个,H1—H16.
NA:神经氨酸酶作用:当病毒在细胞表面成熟时,NA可以水解除去细胞膜出芽点上的神经氨酸,以利于病毒的释放。

亚型:10个,N1—N10。

3 朊病毒侵袭力单元:单个PrPSc分子无侵袭力,3个相结合后才具有侵袭力。

电镜下可见脑组织切片中有一种大分子纤维状物,即痒病相关纤维(SAF),大约由1000个PrPSc
分子组成。

因此,SAF可作为各种海绵状脑病的病理学诊断指标。

4 PrPc与PrPsc的区别?
答:
PrPc PrPsc
α—螺旋45% 30%
β—折叠3% 45%
可溶性可溶不可溶
4 朊病毒生物学特性:
答:①不具有病毒体结构,未检出基因组核酸;
②对各种理化作用(热、辐射、酸碱和常规消毒剂)的抵抗力强;
③主要成分为蛋白酶抗性蛋白(PrPSc),分子量27-30Ku;
④因PrPSc与正常细胞膜成分结合在一起,不易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本体动物对其不产生抗体。

5 朊病毒及其引起疾病的共同特征
答:1、潜伏期长(几个月至几十年),病程发展缓慢,但全部以死亡告终;
2、机体不产生炎症和不发热;
3、无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受免疫调节影响;
4、不破坏T、B淋巴细胞免疫机能;
5、不诱生干扰素,也不受干扰素影响;
6、不影响其它病毒,也不受其它病毒影响;
7、临诊症状:进行性共济失调、震颤、姿势不稳、知觉过敏、痴呆和行为反常等神经性症状;
8、组织病理学变化:神经元空泡化、脑灰质海绵状病理变化。

6 试论述:某牛场爆发一场疫病,经兽医人员调查发现,牛出现举止反常、运动失调、轻瘫、体重减轻、脑灰质海绵状水肿和神经元空泡形成为特征,多数病牛以死亡转归。

请判定该病为牛的什么疫病,并详述该病的病原体、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应采取何种应对措施,以及怎样进行诊断。

答:(笔记)
7 O抗原、K抗原、H抗原、F抗原各代表什么抗原?
答:O抗原:菌体 K抗原:荚膜 H抗原:鞭毛 F抗原:菌毛
8与动物疾病有关的五种病原性大肠杆菌?
答:产毒素大肠杆菌(ETEC)、产类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LTEC)、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败血性大肠杆菌(SEPEC)、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UPEC)
9 试论述,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猪水肿病的区别?
答:自己看看课件整理吧在课件传染病部分chapter VII PVM
12 我国PRRSV流行毒株的变化
答:国际上分美洲型毒株和欧洲型毒株。

我国目前分离的毒株都属美洲型,但存在三个亚群,其中一群与美国的VR-2332接近,另外两群可能是我国的“土著病毒”,我国猪群中还未发现欧洲型毒株的感染。

我国PRRSV流行毒株已出现一些基因缺失的变异毒株。

13试论述:某猪场爆发一场疫病,经兽医人员调查发现,母猪妊娠后期发生早产、流产、死胎、木乃伊及弱仔,并出现猪耳部发紫,皮下出现一过性出血斑,有的母猪出现肢体麻痹性神经症状。

请判定该病为猪的什么疫病,并详述该病的病原体和流行病学特点,应采取何种应对措施,以及怎样进行诊断和防制。

答: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
病原:PRRSV归属于动脉炎病毒科(Arteriviridae)动脉炎病毒属(Arterivirus),有囊膜,单股正义RNA,病毒粒子呈卵圆形,二十面体对称,直径50-65nm。

流行学特点:1、传播很快:自1987年在美国西部发现到至今,短短十几年时间已传遍全世界;2、传播途径:多种途径(口、鼻、肌肉、阴道),高效(少于10个病毒颗粒就能建立感染),高度传染(口水、尿、精液、乳、粪),污染的环境; 3、感染的动物长期带毒,传播需密切接触,咬打时腮腺中病毒可能在传播中起重要作用,禽类可能是携带者;4、群内传播:一经感染,群内无限期循环,带毒健康猪和不断产生易感猪(引进或出去)是传播的主要原因,母源抗体对仔猪只是短期保护。

5、群间传播:引进带毒猪的精液占70%以上,20%以上其他污染物,空气传播是非接触性区域传播的主要原因,传播距离一般为50m 之内;6、通过胎盘先天感染,垂直传播。

诊断:鉴别诊断:要与其它引起猪的繁殖障碍性疾病区分开。

如:猪瘟、猪细小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病和猪日本乙型脑炎等。

初步诊断:根据母猪妊娠后期发生流产、新生仔猪死亡率高以及临诊症状和间质性肺炎等症状。

确诊:实验室诊断。

1、病毒分离2、ELISA方法检测抗体; 3、RT-PCR。

防制:尚无特效药物疗法,主要采取综合防制措施及对症疗法。

根本办法是消除病猪、带毒猪和彻底消毒,切断传播途径。

“在地方流行性区域内,给猪接种疫苗对预防繁殖障碍是比较有效的”。

16 简述瘟热病毒、麻疹病毒和牛瘟病毒的抗原相关性
答:①牛瘟病毒可使机体对犬瘟热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
②牛瘟抗血清中含有对麻疹病毒的中和抗体;
③犬瘟热康复犬的血清中含有抗麻疹病毒的抗体,麻疹患者的血清中也含有对犬瘟热病毒的中和抗体;
④犬和雪貂接种麻疹病毒后对犬瘟热有一定的抵抗力。

17 犬瘟热的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
答:临诊症状
潜伏期一般3-6d。

若野毒株来源于异种动物由于需要一段适应时间期可延长到30-90d。

初期病犬精神委顿,食欲不振或缺乏。

眼、鼻流出浆液性或黏性分泌物,以后变为脓性,有时混有血丝,发臭。

体温39.5-41℃,约持续2d,以后下降到常温。

此时病犬感觉良好,食欲恢复,1-3d后再次发热持续数周之久,即所谓的双相型发热。

此时,病情趋于恶化,鼻镜、眼睑干燥甚至龟裂,厌食,常有呕吐和肺炎。

病理变化
自然感染病例脚底表皮角质层增生,致使肉趾增厚变硬,形成跖皮硬化症或硬脚掌病,这种变化仅限于表皮层,可能发生真皮层充血和淋巴细胞浸润。

呼吸道黏膜有卡他性或脓性渗出液,引起初发性增生性肺炎。

幼犬经常见有出血性炎肠炎,年龄较大的则有多的黏液。

组织学变化一般以卡他性乃至化脓性支气管炎多见。

20 瑟氏泰勒虫生活史
答:带虫蜱→牛体→吸血→子孢子→脾、淋巴结、肝→裂殖生殖→很多裂殖子→侵入新的网状内皮→裂殖子→红细胞→配子体→幼蜱或若蜱→吸血→有性生殖→动合子→蜱体腔→蜱蜕化→唾液腺→孢子生殖→子孢子。

21 弓形虫生活史
答:肠内发育--终宿主猫、猫科动物;
肠外发育--中间宿主、终宿主。

中间宿主:吞食了孢子化卵囊、速殖子、包囊、慢殖子或经胎盘感染→子孢子→淋巴或血循→有核细胞→内出芽生殖→假囊→宿主抵抗力弱→速殖子重新侵入→急性发作;宿
主抵抗力强→一些脏器组织(脑组织)→包囊。

猫等终末宿主:吞食了孢子化卵囊、速殖子、慢殖子等感染→部分虫体进行肠外发育;另一部分虫体进入肠上皮细胞→肠内发育→卵囊。

22 疥螨科与痒螨科的病原体有何区别?
答:疥螨科
圆球形,口器短,足粗短,后两对足全部或几乎全部被遮于腹部下面,雄螨无性吸盘和尾突,表皮层→剧烈痒觉、各种皮肤炎。

痒螨科
卵圆形,口器长,足细长,前两对足粗大,后两对足细长突出体缘,雄螨有两个性吸盘和两个尾突,皮肤表面。

23病的主要特征
答:为刺吸式口器,皮肤表面,整个发育过程约2—3周,首发部位—颈部、背部、臀部,患部渗出物多,皮肤褶皱不明显,多发于绵羊、牛、兔。

24 蛔虫生活史
答:雌雄蛔虫交配(小肠)→虫卵(每昼夜约产20万个)→随粪便排除→发育(10—15d)→卵内形成幼虫→幼虫第一次蜕皮→感染性虫卵→经口→肠壁毛细血管→门静脉系统→肝脏→第二次蜕皮→后腔静脉→右心→肺动脉→肺泡→第三次蜕皮→支气管→气管→口腔→再被咽下→食道→小肠→最后一次蜕皮→发育为成虫(2—3个月寿命7—10个月)。

25 我国动物传染病防制研究的主要成就:
答:(1)马牛羊传染病
我国在马牛羊传染病的防制和研究工作中,以消灭牛瘟、牛肺疫和控制马传染性贫血所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

1956年,正式宣布消灭牛瘟(牛瘟兔化弱毒苗);
1996年,正式宣布消灭牛肺疫(牛肺疫兔化弱毒苗);
1967年,研制成功马传染性贫血驴白细胞弱毒苗。

目前,国家大力提倡发展草食家畜,赛马业也迅猛发展。

因此,马牛羊传染病的研究将是未来我国动物传染病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和重要领域。

(2)猪传染病
我国是世界上养猪最多的国家,历来十分重视猪病的防制和研究。

目前的猪病疫苗:三联苗(猪瘟、丹毒、肺疫)、二联苗(猪瘟、丹毒)、蓝耳病弱毒疫苗、大肠杆菌三价灭活苗(K88、K99、987P)等。

猪传染病的研究目前正处于兴盛时期,无论是在研究规模、研究手段还是在研究成果上都已接近或赶上国际水平。

但在实际应用上仍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所以近些年猪的传染病仍是我国传染病防制工作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

(3)家禽传染病
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年公开发表的禽病研究论文常在200篇以上,禽病研究的规模和水平都已在兽医科学中跃居首位,禽病研究的领域涉及到我国出现的所有家禽传染病。

除了对一些原有禽病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外,还及时对一些新发现的传染病进行了比较广泛、系统的研究,为这些禽病的诊断检测、预防和控制提出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4)小动物传染病
我国在犬、猫、兔等小动物传染病研究方面,比较突出的是兔病毒性出血症和狂犬病。

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的夏咸柱院士成功研制出犬五联苗。

(5)动物防疫法规
动物防疫法规是做好动物传染病防制工作的法律依据,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此类
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1985年,国务院颁发了《家畜家禽防疫条例》;
#199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
#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6)生物安全保障体系
生物安全目前主要涉及养殖生产中的疫病防控体系、实验室安全体系和基因工程领域3个方面。

根据实验室对病原体进行安全防护的能力,通常将其分为4级,即P1、P2、P3、P4。

27 按病程长短将感染分为几种?
答:慢性感染、亚急性感染、急性感染、最急性感染
28 传染病的病程一般包括哪些?
答:(1)潜伏期;(2)前驱期;(3)明显(发病)期;(4)转归(恢复)期。

29 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
答:(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动物
30传播方式包括哪些?
答:①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

②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传染病从亲代到其子代之间的纵向传播形式。

31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
答:(1)散发性:疾病无规律性随机发生,局部地区病例零星地散在出现。

散发:各病例在发病时间与地点上无明显的关系。

(2)地方流行性:在一定的地区和动物群体中带有局限性传播特征的、并且是比较小规模流行的动物传染病可称为地方流行性,或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地区性。

(3)流行性: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动物群体出现比寻常为多的病例。

暴发:某种传染病在一个动物群体单位或一定地区范围内,在短期间突然出现很多病例时,称为暴发。

(4)大流行:是一种规模非常大的流行,流行范围可扩大至全国,甚至可涉及几个国家或整个大陆。

33 传染病具有周期性的原因?
答:在传染病流行期间,易感动物除发病死亡或被淘汰以外,其余由于康复或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力,因而使流行逐渐停息。

但是经过一定时间后,由于免疫力逐渐消失,或新的一代出生,或引进外来的易感动物,使动物群体易感性再度增高,结果可能重新暴发流行。

34 防疫工作的基本原则:
答:(1)建立、健全各级特别是基层兽医防疫机构,以保证兽医防疫措施的贯彻落实;(2)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兽医法规;(3)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35 防疫工作的基本内容
答:动物传染病的流行是由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等3个基本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复杂过程。

因此,只进行一项单独的防疫措施是不够的,必须采取包括“养、防、检、治”4个方面的综合性防疫措施。

综合性防疫措施包括:平时的预防措施和发生疫病时扑灭措施两个方面
36:病理解剖检查的操作顺序?
答:先观察尸体外观变化,包括有无尸僵出现、被毛及皮肤变化,天然孔有无分泌物、排泄物和出血及其性质;体表有无肿胀或异常;四肢、头部及五官有无变化等。

后检查内脏,先胸腔再腹腔,先看外表(浆膜)再切开实质脏器和浆膜;(即先检查消化道以外的器官组织)。

最后检查消化道,以防消化道内容物溢出而影响观察并造成污染。

检查时注意:实质脏器有无炎症、水肿、出血、变性、坏死、萎缩、肿瘤等异常变化。

对家禽还应注意观察气囊和法氏囊。

37 采集病料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病料力求新鲜,最好能在濒死时或死后数小时内采取,应从症状明显、濒死期或自然死亡而且未经治疗的病例取材;要求尽量减少杂菌污染,用具、器皿应尽可能严格消毒。

通常可根据所怀疑病的类型和特性来决定采取哪些器官或组织。

38 封锁原则?
答:“早、快、严、小”,即执行封锁应在流行早期,行动果断、快速,封锁严密,范围尽可能小。

39 解除封锁的原则?
答:疫区内最后一头患病动物扑杀或痊愈后,经过该病一个潜伏期以上的检测、观察未再出现患病动物时,经彻底清扫和终末消毒,由县级以上农牧部门检查合格后,经原发布封锁令的政府发布解除封锁令,并通报毗邻地区和有关部门。

疫区解除封锁后,病愈动物需根据其带毒时间,控制在原疫区范围内活动,不能将它们调到安全区去。

40 消毒的分类?
答:(1)预防性消毒:结合平时的饲养管理对畜舍、场地、用具和饮水等进行定期消毒,以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

(2)临时消毒: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及时消灭刚从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而采取的消毒措施。

(3)终末消毒:在患病动物解除隔离、痊愈或死亡后,或者在疫区解除封锁之前,为了消灭疫区内可能残留的病原体,而进行的全面彻底的大规模消毒。

41 何谓免疫接种与免疫程序,以及制订免疫程序应考虑的因素?
答:免疫接种:是指用人工方法将有效疫苗引入动物体内使其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由易感变为不易感的一种疫病预防措施。

免疫程序:指根据一定地区、养殖场或特定动物群体内传染病的流行状况、动物健康状况和不同疫苗特性,为特定动物群制定的接种计划,包括接种疫苗的类型、顺序、时间、次数、方法、时间间隔等规程和次序
42 试论述,免疫接种失败的原因?
答:(1)疫苗因素
①疫苗本身的保护性能差或具有一定毒力。

②疫苗毒(菌)株与田间流行毒(菌)株血清型或亚型不一致,或流行株的血清型发生了变化,或疫苗选择不当甚至用错疫苗,在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仅选用安全性好但免疫原性差的疫苗品系。

③疫苗运输、保管不当,或疫苗稀释后未及时使用,造成疫苗失效或减效,或使用过期、变质的疫苗。

④不同种类疫苗之间的干扰作用。

(2)动物因素
①接种活苗时动物有较高的母源抗体或前次免疫残留的抗体,对疫苗产生了免疫干扰。

②接种时动物已处于潜伏感染,或在接种时由接种人员及工具带入病原体,
③动物群中有免疫抑制性疾病存在, 或有其他疫病存在,使免疫力暂时下降而导致发病。

(3)人为因素
①免疫接种工作不认真。

②免疫接种途径或方法错误。

③免疫接种前后使用了免疫抑制性药物,或在活菌苗免疫时使用了抗苗药物。

43FMDV的血清型及分布情况?
答:血清型:
FMDV具有多型性、易变性的特点;
血清型:7个型O型、A型、C型、SATl型、SAT2型、SAT3型、Asia1型;
目前发现,有80多个亚型,每个血清型有若干个亚型;
各型的临诊症状相同,但相互间无交叉免疫性;同型各亚型之间也仅有部分交叉免疫性;我国以A型、O型、Asia1型为主;欧洲以A型、O型为主;世界范围内以O型最常见。

FMDV动物体内的分布:
病毒含量最高部位:患病动物的水疱液、水疱皮、淋巴液及发热期血液内;
其次,各组织器官、分泌物、排泄物;
退热后,病毒可以出现在乳、粪、尿、泪、涎水和各脏器中。

最长带毒时间:牛为5年,羊3月,猪1月(3-4周)。

44 FMD的发病机理?
答:病毒→机体上皮细胞内生长繁殖→原发性水疱(第一期水疱)→1-3d后病毒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体温升高和全身症状①→病毒到达所嗜好的部位→形成继发性水疱(第二期水疱)→水疱融合、破裂→恢复期:体温下降至正常,病毒逐渐减少至消失②→病毒产生的毒素,致使心脏变性或坏死、急性心肌炎,而致死亡。

45 试论述:某养牛场发生了疫病,病牛的口腔、蹄部、乳房等部位出现了水疱和烂斑,高热稽留,40℃以上,并导致怀孕母牛流产;剖检发现“虎斑心”病变。

请判断是什么传染病,并描述该病的病原体、血清型、临诊症状、病理变化、流行特点、病料的采集和送检、病毒分离与鉴定,以及如何进行消毒。

答:口蹄疫
病原体:小RNA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直径20~25nm;
单股线状正义RNA;圆形或六角形,20面体;无囊膜。

血清型:同43
临诊症状:
1、水泡:患畜口腔黏膜、趾间及乳房皮肤上发生豌豆大至蚕豆大的原发水泡,并相互融合成核桃或鸡蛋大,有的甚至连成一片;
2、患畜体温升高:40℃以上,高热稽留1~2d。

水泡破溃,形成边缘整齐的红色烂斑;随后,体温恢复正常,糜烂逐渐愈合,结痂脱落,2~3周康复;
3、流产:怀孕动物可导致流产。

病理变化:
1、水疱、烂斑:口腔、蹄部、乳房等部位;
2、“虎斑心”:心包膜有弥散性及点状出血,心肌切片有灰白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似老虎身上的斑纹。

对诊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3、咽喉、器官、支气管和前胃黏膜有时可见圆形烂斑和溃疡,上面覆有黑棕色痂皮;
4、真胃和大小肠黏膜可见出血性炎症。

流行特点:
羊是FMDV的储存器,猪是感染的放大器,牛是发病的指示灯;牛、猪、羊感染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