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药完整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律细胞:
窦房结、房室结、
房室束细胞。
心肌细胞的类型
➢ 快反应细胞:心房肌,心室肌,浦氏纤维, 除极由钠内流所致。
➢ 慢反应细胞:窦房结,房室结,除极由钙内 流所致。
➢ 自律细胞(窦房结,房室结,浦氏纤维) ➢ 非自律细胞(心房肌,心室肌)
1

0
2

相3

动作电位
❖ 0相:快速Na+内流;
❖ 1相:K+外流;
2.后除极和触发活动:
后除极是在一个动作电位中继0相除极后提前 发生的除极,其频率较快,振幅较小,膜电位 不稳定,当达到阈电位,容易引起异常冲动发 放,即触发电位。
后除极分为
早后除极
迟后除极
•早后除极
发生在完全复极之前的2或3时相中,主要是由于Ca2+内流增多 所引起的。由APD过度延长引起。
❖ 2相:Ca2+内流,K +外流;
4

❖ 3相:K +外流;
❖ 4相:静息期。
非自律细胞的膜电位维持在静息水平, 自律细胞由于Ca2+,Na+缓慢内流,发 生舒张期自发性缓慢除极。
2 0
3 -40
0
4 -80
1
-30
2
0 0
-90 4
3 4
窦房结
阈电位
4
心室肌
动作电位时程
(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 APD)
指0相—3相末的时间,为膜电 位恢复所需时间。
mv
30
1相 ?外流
2相
0
?外流,?内流
0相
-70 ?内流
3相 ?外流
-90
APD
4相
有效不应期(ERP)
复极过程中膜电位恢复到-60至-50mV时, 细胞才对刺激发生可扩布的动作电位。从除极 开始到这一段时间即为有效不应期。
1
+20
2
0
-20 0
3
-40 有效不应期
-60
-8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00 动作电位时程
ERP与APD的关系
1、APD延长则ERP延长;
2、“ERP相对延长”指APD和ERP均缩短, 但APD缩短更显著,即ERP/APD比值增加。
心律失常(arrhythmia)
当冲动的起源和频率、传递顺序及速度中任何 一个环节发生异常,引起的心动过速、心动过 缓或心律不齐称为心律失常。
折返激动形成条件:
A.解剖学及生理学上具有环行通路;
B.单向传导阻滞 :(包括传导减慢、传导阻滞及 单向传导阻滞)。 C. 相邻细胞ERP长短不一致也可引起折返。
正常心肌 单向传导阻滞 折返形成
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机制
一、降低自律性
1.降低4相斜率,减慢4相自动除极速率(β-R 阻断剂);
2.增加最大舒张电位; 3.提高动作电位的阈值(钠或钙通道阻滞药); 4.延长APD(钾通道阻滞药)。
正常心肌细胞电生理
❖ 重要概念:
1.静息电位(resting membrane potential ,RMP) 非自律细胞在静息时,膜电位呈外正内负的极化状 态,所测得的电位差为静息膜电位。
2.最大舒张电位:自律细胞的动作电位3期复极完毕 后,细胞膜内电位达到的最大负值。窦房结为60mv左右,浦肯野氏细胞为-90mv左右。
抗心律失常药
重要单词、缩写
❖ APD: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 ❖ ERP: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 ❖ EAD:Early AfterDepolarization ❖ DAD:Delayed AfterDepolarization ❖ Reentry
2
3
early afterdepolarization, EAD
t
早后除极:心肌尚未完全复极时出现的除极,多出现在2、3 相中,APD过度延长时易发生。
mV
4
4
delayed afterdepolarization (DAD)
triggered activity
t
迟后除极:出现在完全复极后的4相。是由于细胞内Ca2+超 载,而引起短暂Na+内流所致。诱发因素有强心苷中毒、 心肌缺血、细胞外高钙等。
二、减少后除极和触发活动
1、减少早后除极 缩短APD的药物
2、减少迟后除极 减少钙内流或钠 内流的药物能减少迟后除极。
三、改变膜反应性而改变传导性,终 止或消除折返激动
1、通过促进K+外流,↑膜反应性, ↑传 导,取消单向传导阻滞,终止折返。如苯 妥英钠。
2、通过抑制Na+内流,↓膜反应性,减慢 传导,变单向阻滞为双向阻滞而终止折返。 如奎尼丁。
四、延长ERP:
①绝对延长ERP:延长APD、ERP,但ERP延 长更显著。 ②相对延长ERP:缩短APD、ERP,但APD缩 短更显著。 ③相邻细胞不均一的ERP趋向均一性。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 I类:钠通道阻滞药 • II类: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 III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 IV类:钙通道阻滞药
抗心律失常药分类
• Ⅰ类:钠通道阻滞药
Ⅰa:适度阻滞钠通道,降低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率,不同 程度抑制心肌细胞膜 K+、Ca2+通透性,延长复极过程。
心律失常可分为:
快速型:心房扑动、心房纤颤、室上性心动过 速 、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等;
缓慢型: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常用阿 托品、异丙肾上腺素治疗。
心律失常发生机制
一、冲动形成异常
1、冲动形成异常--自律性增高: 决定自律性的因素: ①最大舒张电位水平; ②4相舒张期自动除极速率; ③阈电位水平。
3.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心肌细胞兴 奋引起膜去极和复极过程形成动作电位。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冲动起源于窦房结, 按一定的频率和节奏发出冲动,并按一定 的传导速度和顺序依次传递到心房、房室 交界区,最后至心室肌。
正常心肌电生理
心 肌
工作细胞:

心房肌、心室肌细胞。
二、冲动传导异常
折返激动 (reentry)是引发快速型心律失常的 重要机制。 折返:指一个冲动下传后,又顺着另一环型通路折
回,再次兴奋原已兴奋过的心肌。
病理条件下心肌细胞传导障碍是诱发折返原因。
单次可表现早搏;多次可表现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室性 等); 在心房,心室存在多个折返环路时可诱发房颤、室颤。
诱发因素:延长APD的因素如药物,胞外低钾。
钙拮抗-抑制钙内流,消除心律失常 利多卡因-促进K +外向 电流防止发生早后除极
❖迟后除极
发生在4相中,是细胞内Ca2+过多,诱发短暂Na+内流所致。 诱发因素:强心苷中毒,心肌缺氧,细胞外高钙。
钙拮抗剂疗效较好。
mV
1
2
3
0
正常动作电位
4
t(s)
mV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