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诗教学的有效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儿童诗教学的有效
策略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浅谈儿童诗教学的有效策略
【内容摘要】课程改革后,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儿童诗歌占课文篇目比重明显增加,儿童诗已成为了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意味着编者正重新审视并回归儿童诗歌在语文教育中和审美取向中的价值和地位,诗歌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学素养和文化品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从新课程和素质教育出发,儿童诗歌的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应当在儿童轻松愉快地阅读中自发地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德育、美育的熏陶。
【关键词】朗读创作积累拓展
儿童诗是低年级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儿童为对象的,为儿童的抒怀而创作的诗,有着饱满的儿童情感,具有语言天真,想象丰富、形式简洁、构思新颖巧妙等特点。
儿童诗是小学课堂开展文学欣赏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儿童最喜爱的一种阅读材料。
课程改革后,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儿童诗歌占课文篇目比重明显增加,可见儿童诗已成为了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意味着编者正重新审视并回归儿童诗歌在语文教育中和审美取向中的价值和地位,诗歌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学素养和文化品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提出如下目标:“诵读儿歌、儿童诗(新增)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针对特点采取相应策略,使儿童诗的教学达到目标中提出的要求,是每一个教师必须认真思索的问题。
新课标强调“诗歌教学”的回归,我们教师也充分认识到儿童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认真开展儿童诗的教学,让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中学好诗歌。
但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儿童诗教学仍存在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教学观念上的偏误
对“诗歌教学”有不少老师认为:“只要扫清字词障碍,能理解诗歌大意即算完成任务,因而将其教学目标归位于识记的层面上。
”这种认识的片面化是对诗歌语言和知识层面的一种狭窄认识。
诗歌中的字词和内容我们是不可忽视,也需要诵读、识记,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关注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诗歌的写法。
2、儿童诗积累较少。
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了课本中的几首儿童诗,却有所忽略对儿童诗的深入学习,学生不能较好地感受诗的表达效果,更不能在语言上有所积累,在语感上有所培养,在情感上有所体验,儿童诗教学仅仅局限在课内。
3.儿童诗创作的遗憾
做了十几年的语文教师,虽认识到儿童诗学习的重要性。
但在当下的语文课堂,指导儿童诗创作确有空白。
很多老师认为学生的能力有限,诗歌的创作对孩子来说难度较大。
所以课堂上不过要求学生能读诗、解诗就行,很少涉及儿童诗的创作。
审视着新教材增加的儿童诗歌,思量着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教材中的儿童诗是专门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是符合他们的心理和审美特点的,它以饱蕴情感的诗的形象、优美深邃的意境,引发少年儿童的丰富联想,沟通交流感情,启迪心灵,使他们获得美的薰染和享受。
那么在儿童诗教学过程中如何达到课标提出的有关“语言、情感、想象”的目标我们又应当怎样更好地开展儿童诗教学下面我将回顾十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有关儿童诗的教学策略。
一、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韵美。
叶圣陶先生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反复而不重复地诵读这些诗句,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感情的音响,使语言更富有活力,使诗句的生命力跳跃出来。
教学中可以采用集体读,分组读,男女声轮读的方法,读出诗的气韵;也可采用学生个人朗读的方法,读出诗词的深层情感与个人理解。
朗读过程中,要逐渐提高要求:先慢读,指语速要慢,不能漏字或加字;再要求读出诗的节奏,分清轻重缓急;然后进一步要求读出诗味,品出诗情,让学生在读诗中产生共鸣,从而发现其中内含的美。
如《我想》这首儿童诗写出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诗中充满了童真童趣,其想象大胆,语言简炼,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让人进一步感受到了童年的美好。
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我运用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体会儿童诗的语言美、韵律美、情感美,从而使学生与诗人产生心灵的共鸣。
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把诗读通、读顺,接下来,又让学生听录音读,并画出诗的朗读节奏,然后让学生跟录音朗读,读出诗的节奏感,之后要求学生与老师配合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了解诗的内容以及诗所表达的意思,最后赛读,在比赛朗读中,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诗的韵律……在反复地诵读中,学生读出诗的内容美、韵律美、情感美、意境美,并了解到诗中表达的绿化环境、美化春天、探索奥秘、让世界更美的纯真愿望。
二、让创作漾起片片诗意
着名儿童诗作家金波曾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
的确,孩子们是多情的、敏感的、好奇的,他们常会出其不意地吐出很有韵味的话来。
在他们的眼中,一草一木,一花一蝶,乃至世界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会说话的、懂感情的。
他们这些天真的想法,如果佐以引导,可能就是一首首优美的童诗。
我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指导孩子们写童诗的。
1、想象中领悟诗的写法。
儿童是最富有想象和联想的,在他们想象的世界里,大自然的一切都有了生命,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因此,在教学儿童诗时,要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融进自己的情感去想象诗句中“留白”的部分,丰富诗歌的内容,以“我”之心去体察诗人之心,以“我”之情去感悟诗人之情。
从而使学生的心达到共振,情感产生共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假如》这首儿童诗时,我注意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的阅读与创作实践活动,充分地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自由驰骋。
在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展开自学,便于理解每小节诗的意思。
如抛出的问题:“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画什么给谁画为什么要给他画”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来完成自主阅读。
所以孩子们兴趣高涨,他们能从几小节诗中很快弄清所写内容,甚至了解了诗的结构和表达的情感。
为此我趁热打铁,让孩子们根据这首诗的写法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也尝试着往下说一说。
谁知话音刚落,孩子们的小手举得高高的,他们表达得出人意料的好。
如: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贫困山区的孩子画一所学校,让他们坐在温暖的教室里读书学习,和我们一样……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干旱的田里画一条小河,让汩汩的河水流进田里,让枯黄的庄稼变得浓绿……
2、模仿创作体验快乐
心理学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创作的基础。
写童诗更应如此。
对刚跨入学校大门不久的孩子来说,“仿写”无疑是一座通往“创作”的桥梁,它降低了孩子们
写诗的坡度,消除了他们的畏惧心理,是提高孩子童诗创作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比如学了《谁和谁好》,我让孩子们想象一下,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在美妙的大自然中,还有谁和谁好孩子写出了这样的诗句:“谁和谁好/树和鸟儿好。
/小树来安家,/鸟儿把歌唱。
//谁和谁好/鱼和水好。
/河水翻浪花,/鱼儿来嬉戏。
//谁和谁好//谁和谁好/书和书架好。
/书架来帮忙,书本相处好。
”
三、熟读成诵加强积累
小小诗歌,从读准到读通读顺,再到读出韵味,此时,学生已经基本背诵下来。
这时,课堂上再拿出一点时间进行背诵和灵活多样的检查,语言的积累就水到渠成了。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背诵是最佳的积累方式,不管现在懂还是不懂,每一次背诵都会在学生心底有所沉淀。
四、加强阅读拓展
1、提供相关联的新的阅读资源。
当作品内容单薄或抽象时,可以引进新的阅读资源进行补充,以实现延伸性学习,但应该注意新资源的适量,分清主次。
也可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将新的阅读资源作为课外内容布置,以巩固学习的成果。
引导学生读诗,首先应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儿童诗作品。
我们应尽量缩小作文选之类在学生课外书中所占的比例,让学生从小接受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的熏陶,我们鼓励学生借阅、购买圣野、柯岩、金波、鲁兵等老一辈儿童文学作家的儿童诗作品及奉贤籍农民诗人王海的诗歌作品,订阅各类选发儿童诗的、有一定文学品位的少儿报刊,让儿童诗进入学生课外书队伍。
此外,我们也要十分重视在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的基础上给他们必要的指导。
如利用读报课、读诗交流活动等时间,引导学生从艺术水平、表现手法等各个角度去欣赏、理解、读懂每一首诗。
2、召开童诗朗诵会。
请学生把自己看过的童诗读给大家听。
孩子们读多了,就会产生一种抑制不住的说话欲望,他们希望能有机会将自己读懂的童诗读给大家听。
经常读童诗不仅能让孩子们感受得更好,而且能促进孩子们读得更多,更认真。
金波老师说得好:“儿童是天生的诗人”。
也有人说“儿童是诗,诗是儿童。
”是呀,儿童丰富有趣的生活就是一首诗,儿童本身就具有做诗的灵性。
我们老师只是孩子诗歌创作中的引导者,我们只要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学生的脑海里就会满是诗篇。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儿童诗教学研究》2007 四川师范大学
2、《小学童诗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作者:胡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