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科技史殿堂第八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而在基础科学方面,两门主要科学天文学和数学却几乎处于停顿状态。
概说
➢ 除了中国人擅长的工程和技术领域,在理论研究方面,明 朝也有亮点。出身皇室的朱载堉在度量学和声学上独步天 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现声学上的“十二平均律”的人。
➢ 明中叶后的资本主义萌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 发展,在十六、十七世纪,出现了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 如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宋应星和方以智等人。
全校公选课
走进中国科技史殿堂
2013年5月
第八讲
全校公选课
传统科学技术的缓慢发展和西方 科学技术的开始传入
明代至清中期
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内容
一、概说 二、郑和下西洋和造船航海技术 三、冶金技术、建筑技术、数学、医学 四、明末著名科学家及其著作 五、清代中期以前的科技成就
概说
➢ 从严格意义上说,明朝是中国传统科学最后的光辉岁月。1368年, 明太祖攻陷大都,直到此时,在大多数科技领域,中国仍然是世界上 最先进的。
西学东渐
➢ 清朝建立后,延续了明朝对传教士的政策,甚至支持的力 度还有所加大。清朝首次颁行了由传教士根据西方天文学 修订的历法;首次采用西式制图法对中国全境进行了测绘。 清康熙皇帝不但亲自动手研究西方数学,还将传教士引进 中国的西方天文、数学知识编入《历象考成》、《数理精 蕴》等大型丛书中。
➢ 然而这一切终究只是成功的模范,鲜有创新。到18世纪初, 清廷与罗马教会交恶,著名的西学东渐运动也画上了句号。
西学东渐
➢ 明清之际,西方科技知识的传入,是我国科学技术史上的 一件大事。
➢ 中国人首先接受的是传教士带来的西方天文学和地理学, 继而是与这二者密切相关的数学。
➢ 明朝末年,明政府又邀请传教士协助铸造西式火炮。 ➢ 此外,自鸣钟、望远镜等精巧的西方产品及其相关的力学、
光学等科学原理也吸引了不少中国学者。如徐光启、李之 藻等人,与传教士们交往密切,翻译了大量西方科技文献, 其中就包括最著名的的《几何原本》。
➢ 与此同时,欧洲正发生着有史以来最剧烈的科技革命,中 华大地却仍旧懵然无知。
朱载堉
➢ 朱载堉早年即从舅父何瑭学习天文、算 术等学问,因不平其父亲获罪被关,朱 载堉“筑土室宫门外,席藁席独处者十 九年”,直到父亲放出,他才愿意入宫, 在这期间,他潜心钻研乐律、数学、历 学等。父亲死后,他让出爵位不愿继承, 潜心于著作。其著作有《乐律全书》、 《律吕正论》、《律吕质疑辨惑》、 《嘉量算经》、《律吕精义》、《律历 融通》、《算学新说》、《瑟谱》等。
十二平均律
➢ 十二平均律,又称 “十二等程律”, 是一种音乐定律 方法,将一个八度 平均分成十二等 份,每等分称为半 音,是最主要的调 音法。
李时珍和徐霞客
➢ 李时珍历时27年编成的 《本草纲目》,不但是最 全面的中医要点,而且记 录了大量动植物知识,在 博物学上意义重大。
➢ 明末名士徐霞客,30年间 遍行16省,留下《徐霞客 游记》。首次对中国各地 的地形地貌和矿物情况进 行了系统记录。
➢ 从明代到清初,我国科技知识的发展,比较突出的是在技术方面。各 项技术得到比较普遍的发展。明末,在学者宋应星根据个人见闻编撰 的技术专著《天工开物》中,也仍然有多项技术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 领先水平。
➢ 明初派出的巨大舰队7次远航,足迹遍布整个东南亚,直至非洲海岸 的壮举直接宣示了当时的明朝无与伦比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
➢ 然而,中国科技的缓慢进步终究敌不过欧洲科技正在发生 的质变。这一时期,欧洲的西方科学迅速发展,我国开始 落后于西方。
郑和下西洋
➢ 郑和下西洋是代表着明帝国在当 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综合国力和 科技水平的标志性事件。
➢ 作为涉及天文、水文、气候等诸 多学科的庞大工程。郑和的远航 无论在造船技术、舰队规模,还 是在航海范围上都远远领先于世 界,达到中国古代航海活动的顶 峰。
朱载堉
➢ 朱载堉(1536年-1610年),字伯勤,号句曲山 人。明宗室郑恭王朱厚烷嫡子,出生于怀庆 (今河南沁阳)。明成祖朱棣的第八世孙。
➢ 朱载堉明代乐律学家、音乐家、数学家、舞 学家、乐器制造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散曲作家,他还在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了著名 的十二平均律。
➢ 其父郑恭王朱厚烷能书善文,精通音律乐谱, 载堉自幼深受影响,喜欢音乐、数学,聪明 过人。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年仅10 岁的载堉就攻读《尚书盘庚》等史书,并封 为世子。
中国科技的尴尬
➢ 中国科技的尴尬在天文学领域尤其明显。自明代 起,朝廷不得不一直依靠国外人才来确保国家天 文台的效率——先是阿拉伯人,后是欧洲人。
➢ 同时,作为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发明国,明末的中 国已成为了火器纯进口国和仿造国。
➢ 同样诞生于中国的擒纵器成就了欧洲机械钟,而 后者却成为了传教士向中国皇帝炫耀欧洲技术成 就的工具。
朱载堉
➢ 朱载堉早年即从舅父何瑭学习天文、算 术等学问,因不平其父亲获罪被关,朱 载堉“筑土室宫门外,席藁席独处者十 九年”,直到父亲放出,他才愿意入宫, 在这期间,他潜心钻研乐律、数学、历 学等。父亲死后,他让出爵位不愿继承, 潜心于著作。其著作有《乐律全书》、 《律吕正论》、《律吕质疑辨惑》、 《嘉量算经》、《律吕精义》、《律历 融通》、《算学新说》、《瑟谱》等。
郑和宝船模型
➢ 郑和宝船是郑和船队中最大的海船,是郑和船队中的主体,也是郑 和率领的海上特混舰队的旗舰,它在郑和船队中的地位相当于现代 海军中的旗舰、主力舰。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 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 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有四层 。
概说
➢ 除了中国人擅长的工程和技术领域,在理论研究方面,明 朝也有亮点。出身皇室的朱载堉在度量学和声学上独步天 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现声学上的“十二平均律”的人。
➢ 明中叶后的资本主义萌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 发展,在十六、十七世纪,出现了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 如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宋应星和方以智等人。
全校公选课
走进中国科技史殿堂
2013年5月
第八讲
全校公选课
传统科学技术的缓慢发展和西方 科学技术的开始传入
明代至清中期
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内容
一、概说 二、郑和下西洋和造船航海技术 三、冶金技术、建筑技术、数学、医学 四、明末著名科学家及其著作 五、清代中期以前的科技成就
概说
➢ 从严格意义上说,明朝是中国传统科学最后的光辉岁月。1368年, 明太祖攻陷大都,直到此时,在大多数科技领域,中国仍然是世界上 最先进的。
西学东渐
➢ 清朝建立后,延续了明朝对传教士的政策,甚至支持的力 度还有所加大。清朝首次颁行了由传教士根据西方天文学 修订的历法;首次采用西式制图法对中国全境进行了测绘。 清康熙皇帝不但亲自动手研究西方数学,还将传教士引进 中国的西方天文、数学知识编入《历象考成》、《数理精 蕴》等大型丛书中。
➢ 然而这一切终究只是成功的模范,鲜有创新。到18世纪初, 清廷与罗马教会交恶,著名的西学东渐运动也画上了句号。
西学东渐
➢ 明清之际,西方科技知识的传入,是我国科学技术史上的 一件大事。
➢ 中国人首先接受的是传教士带来的西方天文学和地理学, 继而是与这二者密切相关的数学。
➢ 明朝末年,明政府又邀请传教士协助铸造西式火炮。 ➢ 此外,自鸣钟、望远镜等精巧的西方产品及其相关的力学、
光学等科学原理也吸引了不少中国学者。如徐光启、李之 藻等人,与传教士们交往密切,翻译了大量西方科技文献, 其中就包括最著名的的《几何原本》。
➢ 与此同时,欧洲正发生着有史以来最剧烈的科技革命,中 华大地却仍旧懵然无知。
朱载堉
➢ 朱载堉早年即从舅父何瑭学习天文、算 术等学问,因不平其父亲获罪被关,朱 载堉“筑土室宫门外,席藁席独处者十 九年”,直到父亲放出,他才愿意入宫, 在这期间,他潜心钻研乐律、数学、历 学等。父亲死后,他让出爵位不愿继承, 潜心于著作。其著作有《乐律全书》、 《律吕正论》、《律吕质疑辨惑》、 《嘉量算经》、《律吕精义》、《律历 融通》、《算学新说》、《瑟谱》等。
十二平均律
➢ 十二平均律,又称 “十二等程律”, 是一种音乐定律 方法,将一个八度 平均分成十二等 份,每等分称为半 音,是最主要的调 音法。
李时珍和徐霞客
➢ 李时珍历时27年编成的 《本草纲目》,不但是最 全面的中医要点,而且记 录了大量动植物知识,在 博物学上意义重大。
➢ 明末名士徐霞客,30年间 遍行16省,留下《徐霞客 游记》。首次对中国各地 的地形地貌和矿物情况进 行了系统记录。
➢ 从明代到清初,我国科技知识的发展,比较突出的是在技术方面。各 项技术得到比较普遍的发展。明末,在学者宋应星根据个人见闻编撰 的技术专著《天工开物》中,也仍然有多项技术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 领先水平。
➢ 明初派出的巨大舰队7次远航,足迹遍布整个东南亚,直至非洲海岸 的壮举直接宣示了当时的明朝无与伦比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
➢ 然而,中国科技的缓慢进步终究敌不过欧洲科技正在发生 的质变。这一时期,欧洲的西方科学迅速发展,我国开始 落后于西方。
郑和下西洋
➢ 郑和下西洋是代表着明帝国在当 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综合国力和 科技水平的标志性事件。
➢ 作为涉及天文、水文、气候等诸 多学科的庞大工程。郑和的远航 无论在造船技术、舰队规模,还 是在航海范围上都远远领先于世 界,达到中国古代航海活动的顶 峰。
朱载堉
➢ 朱载堉(1536年-1610年),字伯勤,号句曲山 人。明宗室郑恭王朱厚烷嫡子,出生于怀庆 (今河南沁阳)。明成祖朱棣的第八世孙。
➢ 朱载堉明代乐律学家、音乐家、数学家、舞 学家、乐器制造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散曲作家,他还在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了著名 的十二平均律。
➢ 其父郑恭王朱厚烷能书善文,精通音律乐谱, 载堉自幼深受影响,喜欢音乐、数学,聪明 过人。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年仅10 岁的载堉就攻读《尚书盘庚》等史书,并封 为世子。
中国科技的尴尬
➢ 中国科技的尴尬在天文学领域尤其明显。自明代 起,朝廷不得不一直依靠国外人才来确保国家天 文台的效率——先是阿拉伯人,后是欧洲人。
➢ 同时,作为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发明国,明末的中 国已成为了火器纯进口国和仿造国。
➢ 同样诞生于中国的擒纵器成就了欧洲机械钟,而 后者却成为了传教士向中国皇帝炫耀欧洲技术成 就的工具。
朱载堉
➢ 朱载堉早年即从舅父何瑭学习天文、算 术等学问,因不平其父亲获罪被关,朱 载堉“筑土室宫门外,席藁席独处者十 九年”,直到父亲放出,他才愿意入宫, 在这期间,他潜心钻研乐律、数学、历 学等。父亲死后,他让出爵位不愿继承, 潜心于著作。其著作有《乐律全书》、 《律吕正论》、《律吕质疑辨惑》、 《嘉量算经》、《律吕精义》、《律历 融通》、《算学新说》、《瑟谱》等。
郑和宝船模型
➢ 郑和宝船是郑和船队中最大的海船,是郑和船队中的主体,也是郑 和率领的海上特混舰队的旗舰,它在郑和船队中的地位相当于现代 海军中的旗舰、主力舰。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 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 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有四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