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玉器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玉器复习资料
(完整版)
一、填空:
1、玉器研究内容:名称、时代、形制、纹饰、制作工艺、功能、文化史中的意义。
2、史前考古断代理论及方法:地层学、类型学、其他科技手段、考古分期。
3、无纪念文字断代:字体、字形、音韵、词汇、地名、官名。
4、东北玉器文化主要分布在:西拉木伦河流域、老哈河流域
5、兴隆洼文化遗址主要有:查海、白音长汗、盆瓦窑
6、东北地区文化序列: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文化源头。
7、马家浜文化遗址:马家浜遗址、吴家浜遗址、罗家角遗址
8、环太湖地区玉器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
9、齐家文化玉器遗址:武威皇娘娘台、青海喇家遗址、天水师赵村
10、玉器自然呈色可分为:单色玉、多色玉和玉皮
11、新石器时代主要玉器文化分布:西辽河流域、太湖地区
12、二里头文化玉器种类:生产工具、礼仪器、装饰品、日用器
13、商代三大制玉中心:河南二里岗安阳殷墟、四川广汉三星堆、江西新干大洋洲
14、商代后期玉器兽面纹:牛面纹、虎面纹、饕餮纹
15、西周玉器分早晚两期,分界线在穆王时期。
16、西周丧葬玉:琀玉、握玉、玉瞑目
17、春秋时期玉器的主要纹饰是:虺纹、卷云纹、勾连云纹
18、汉代出土玉器的主要遗址:河北满城1号墓、涟水三里墩、苏州狮子山
19、汉代玉器根据器型和用途可分为:
⑴礼仪用玉;⑵装饰品(随身装饰物;实用品);⑶浮雕与圆雕的美术品;⑷葬玉(玉琀、玉握、玉塞、玉衣)。
20、五种砣具及用法:大砣用于切割;宽砣、斜砣、细砣用于雕琢纹饰;平砣用于打磨。
21、制玉工具:砣机、砣具、解玉砂
22、清光绪时李澄渊作《玉作图》将古玉制作分十一道工序:以石攻玉;开玉;扎碢;冲碢;磨碢;搯膛;上花;打钻;镂空;打眼;清底上光。
23、《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
”
24、《尔雅·释器》记载:“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
25、玉德:
①《说文》“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锐廉而枝,洁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
”
②《荀子》“七德”:仁、知、义、行、勇、情、辞。
③《管子》“九德”:仁、知、义、行、勇、精、辞、洁、容。
④《礼记》“十德”:仁、知、义、礼、信、忠、乐、天、地、德。
二、列举:
1、列举玉器研究的相关书目:
⑴尤仁德:《古代玉器通论》,北京:紫荆城出版社,2002年。
⑵张明华:《古代玉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⑶杨建芳:《中国古玉研究论文集》(上、下册),台北:众志美术出版社,2001年。
⑷邓聪主编:《东亚玉器》(上、中、下册),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1998年。
⑸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15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
⑹赵朝洪主编:《中国古玉研究文献指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
⑺林巳奈夫著:《中国古玉の研究》,日本:姬川弘文馆出版,1991年。
⑻杨晶:《中国史前玉器的考古学探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2、列举辨玉的标准:
⑴自然属性。
《周礼》郑注曰:“玉多则重,石多则轻”,“玉方寸重七两。
石方寸重六两”。
⑵玉的特征。
物理特征,包括颜色、透明度、光泽和亮度、硬度、解理和裂纹、杂质和包裹体等。
①颜色。
玉石的颜色标准是色正、色纯、色浓。
②透明度。
玉石的透明度是指玉石透过光线的强弱表现。
透明、半透明、微透明、不透明。
③光泽和亮度。
光泽是玉石经抛光后的表层对光的反射所形成的。
④硬度。
硬度是指用外力进行分割时的难易程度。
玉石硬度的检测通常有三种方法:刻划、压入、研磨。
⑤解理与裂纹。
解理是矿石晶体的一种属性,其表现为纹理容易沿着某个平面裂开,这个易于裂开的面就是解理面。
⑥杂质和包裹体。
即不同其本身成分的异源物质。
3、列举历史时期纪年材料:
1)墓葬中出土有纪年的材料:买地券、墓志、墓碑、墓砖、画像砖等;
2)钱币:不同时期钱币的铸造与发行、金属性的反复使用;
3)碑刻题记;
4)印章;
5)纹饰和坐标器物(铜镜、钱币、印章、瓦当等)。
4、列举玉的主要产地:和田玉(新疆和田);独山玉(河南南阳);岫岩玉(辽宁岫岩县、酒泉玉);蓝田玉(陕西蓝田县);绿松石(湖北襄樊、十堰);孔雀石(湖北、云南、西藏和广东);青金石(未发现矿床);玛瑙(黑龙江、河南、湖北等)。
5、列举玉器研究的相关学者及其著作和贡献:
⑴郭宝钧(1893~1971),河南省南阳市人,考古学家。
多次参加对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
新中国成立后,为首届中国史学会理事。
在《古玉新诠》一书中,他完全摒弃传统的考释方法,主张通过考古出土物来诠释古玉,从而打破了文献出发的信古观念,开创了玉器研究的新方法。
其著作《古玉新诠》堪称是中国学者运用考古学方法研究中国古玉的开山之作。
⑵夏鼐(1910.2.7—1985.6.19)浙江温州人,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
新中
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
夏鼐先生在《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与用途》和《汉代的玉器》文章中提出,玉器的研究应从考古学的角度,以发掘品为基础,然后再去结合文献和参考传世品,反对以不可靠的文献资料或博物馆藏藏品出发点的旧方法。
⑶杨建芳:著有:《西安半坡》(合著)、《安阳殷墟》、《中国古玉书目》、《中国出土古玉》(上)、《玉器之美》、《中国古玉研究论文集》、《长江流域玉文化研究》等书,1987年通过《大溪文化玉器渊源探索》,首次通过玉器论及考古学文化的传播与影响问题。
⑷古方,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从事考古发掘与中国古代玉器的研究工作。
目前就职于北京玉学玉文化研究中心,任研究员。
主要从事中国玉器的研究、调查、教学、出版、鉴定和展览工作。
主要著作有:《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5卷,科学出版社,2005年)、《中国古玉器图典》(文物出版社,2006年)、《古玉之美》(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美国博物馆藏中国早期玉器》(科学出版社,2009年)
⑸邓聪近十余年在港澳和越南地区主持发掘玉石器作坊,并积极尝试用研究旧石器的方法来考察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制作工艺技术。
为了复原兴隆洼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反复的亲手实验和观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首次确认了中国以至东亚最早的砂绳切割玉器技术,破解了“琢玉”一词的千古之谜,同时还从玉器上遗留的制作痕迹来认识史前玉器的线切割、片切割、琢制、钻孔等工艺技术。
著有《东亚玉器》(上、中、下册)等书。
三、名词解释
1、玉的定义:
玉是远古人们在利用选择石料制造工具的长达数万年的过程中,经筛选确认的具有社会性及珍宝性的一种特殊矿石。
(杨伯达)广义的是指可作工艺美术品的珍贵石料,即美石,包括和田玉、独山玉、岫岩玉、蓝田玉、汉白玉、玉髓、玛瑙、水晶、绿松石、青金石、琥珀等。
狭义的说法来源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矿物学家穆德尔的观点:“软玉”和“硬玉”,即翡翠。
2、玉器的定义:
玉器是以玉(石)为原料,按照特定的工艺方法和流程所雕琢成的器物。
玉材、造型、纹饰及其工艺方法是构成玉器的主要因素。
(尤仁德)
3、软玉与硬玉:
软玉是指闪石类中某些(如透闪石、阳起石等系列矿物)具有宝石价值的硅酸盐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只有在钙质角闪石类中具备交织纤维显微结构的透闪石、阳起石,才能称得上玉,又被叫做软玉。
狭义的软玉只指新疆出产的和田玉;广义的软玉包括传统玉石,如岫玉、独山玉、蓝田玉、玛瑙、水晶、玉髓、绿松石、青金石、琥珀、珊瑚等。
硬玉是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达到玉级的石质多晶集合体。
辉石也属于硅酸盐,其中有一种碱性单斜辉石类,才能称作玉,又被叫做硬玉。
4、玉钺及钺形器:
斧形器物,玉钺自新石器晚期开始出现,目前所知新石器时代形态最完整的
当数浙江良渚文化出土的玉钺。
商周时期,玉钺仍然沿用,战国以后玉钺不再使用。
玉戚,长方形或方形的片状玉器,两边有齿形装饰,盛行商周时期。
5、梳背饰:
又称作冠状饰,依照顶部形状可分为凸形和凹形。
凹形梳背饰出土数量多,凸形梳背饰出土数量少。
凹形梳背饰上端中部内凹,形状不一,有的为弧形、“宝盖头”形、有的近台阶形。
凸形梳背饰上端中部凸起,凸起形状也不一样。
6、玉衣:
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
它的前身是东周时期的“缀玉面幕”和“缀玉衣服”。
玉衣出现于文景时期,而从汉武帝时开始盛行,东汉末年废止不用。
玉衣也叫“玉匣”、“玉柙”,是穿于死者身外的葬服。
玉衣外观与真人的体形相同,按部分可分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筒和鞋子六部分。
各部分由数千片小玉片相互穿联而成。
根据编缀线缕质地的不同,可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丝缕玉衣等。
古代上层贵族按照各自地位的不同,分别享用不同的玉衣。
玉衣的雏形是西周的玉瞑目。
玉衣敛尸习俗,延续到东汉末年。
7、玉衣制度:
两汉时期皇帝至贵族大臣行玉衣敛葬制度。
皇帝死后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等使用银屡玉衣,大贵人、长公主使用铜缕玉衣,这些已在考古材料得到证实。
玉衣的使用一般是刘姓诸侯王或列侯等皇族专用,而异姓的贵族只能特赐才能使用。
8、玉璧
璧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由研磨谷物的石环状石器演变形成。
璧的形状为圆形扁平体,中部有孔。
璧作为礼器有三种象征含义:一是天帝;二是君主和王权;三是吉兆和吉祥。
璧按类型划分,可分拱璧、系璧两类;拱璧为持握、供奉的礼器,包括大璧、谷璧、蒲璧。
系璧,形制较小,用作佩饰,系于腰部。
9、玉玦:
玉玦是我国最古老的玉制装饰品,为环形形状,有一缺口。
在古代主要是被用作耳饰和佩饰。
小玉玦常成双成对地出土于死者耳部,类似今日的耳环,较大体积的玦则是佩戴的装饰品和符节器。
10、玉具剑:
在剑柄与剑鞘上镶嵌的玉饰,称之为玉剑饰。
饰玉的剑称作玉具剑。
一柄完整的玉具剑由4个玉饰物组成,它们分别是剑首、剑格、剑璏、剑珌。
玉具剑的起源可追溯到西周虢国墓地出土的玉柄铁剑。
春秋晚期墓葬中陆续有单一剑饰器的出土。
11、玉圭:
玉圭是一种上端尖锐或平整,下端平直的长方形片状玉器。
上端尖锐部分呈三角形的叫“尖首圭”;上端呈平直状的叫“平首圭”。
圭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工具石斧、石铲和石戈,尖首形圭始见于商代而盛行于春秋战国。
汉代以后,道
教中便有玉圭作为法物,制造出有道教意义的图纹的玉圭。
玉圭是上古重要的礼器,被广泛用作“朝觐礼见”标明等级身份的瑞玉及祭祀盟誓的祭器。
12、大斜刀:
西周线纹制作采用细砣和斜砣雕饰纹饰,斜砣雕琢的线纹为内深外浅的斜坡面。
俗称“大斜刀”。
13、买地券:
买地券亦称“地券”、“地莂(bie)”。
这是一种专门的明器。
它是以地契的形式在墓中出现,由实际的买地契约演变而来。
这是当时盛行的土地所有权概念在丧葬习俗中的反映,也是一种迷信的观念。
记实的。
较早,记叙墓主的死亡日期、买地的程序等等;不记实的。
即虚构的。
四、简答:
1、玉器与石器在制作工艺方面的区别:
⑴《礼记·学记》:“玉不磨不成器”,这也是玉器区别于石器之关键所在。
因为玉器的硬度要高于一般的石头,对玉的加工需要采用以沙为介质的摩擦。
⑵磨制石器中,主要是对石器刃部的磨光技术,而玉器则不然,不仅要器表磨光,在开料与成坯时候采用间接的磨光技术。
磨制工艺增加了玉器的可塑性,使它可以琢磨处更多的艺术造型。
玉器的加工过程,尽管没有改变材料的质态,但玉器的选矿、开料、加工、特别是那些繁密的、规范化的复杂工序,这个工序需要长期实验和意识的积累。
2、玉器分类:
(1)有的根据玉器的用途分为“祭器”和“瑞器”。
(2)有的分为礼仪玉器、随葬玉器、装饰玉器。
(3)还有把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器分为礼器、依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以及杂器等六类。
(4)郭宝钧将浚县新村卫国西周墓中出土42件玉器分为圆曲、象声、直方三系,再在此基础上,按照器物直观外形,有人进一步将玉器分为直方系(斧、锛)、圆曲系(壁、环、瑗、玦、璜),方圆合体系(琮),以及肖生系(人物、禽兽及神瑞性人、禽兽)等四大类。
(5)另外也有从玉器形制、功能分析,将新石器时代玉器分为勾龙、龙首玦为特征的北方系玉器,以琮、璧、冠、佩为代表的南方玉器,以斧、锛等工具为主要形式的中部系统等三大体系。
(6)还有将商周玉器根据造型分类,分为圆弧、仿武器、工具、日常生活用具、动物、人物、管珠串饰等。
(7)尤仁德将汉代玉器分为生产工具、装饰品、礼仪器、日用器、观赏陈设。
(8)按照古代玉器的用途大致分为三大类:即礼仪类、丧葬类和装饰类。
①礼仪类玉礼器是古代先民在祭祀、朝享、社交、军旅等重要礼仪活动中使用的玉器,简称“礼器”、“礼玉”。
这类玉器主要指璧、琮、圭、璋、璜、琥。
②葬玉是指那些专门为保存尸体而制造的随葬玉器,而不是泛指一切埋在墓
中的玉器。
(夏鼐)从西周开始,就出现了丧葬用玉,到了汉代,葬玉极为普遍。
③常见的装饰玉器有佩饰玉、陈设玉器和日用玉器三类。
3、玉器定名主要方法:
从考古学材料出发,注重而不拘泥与文献的注疏,运用出土文献中的相关资料,以出土文字与实物相互印证的方法。
目前关于玉器定名,学术界采用的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两种:
⑴一种是文献中有记载的,通常沿用文献中记载的玉器名称。
如壁、环、玦、琮、钺等。
⑵另一种是文献中无记载的,往往根据玉器自身的特征命名,如冠状饰、三叉形饰、锥形器、端饰等。
⑶夏鼐先生在《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与用途》一文指出:一方面参考文献和传世品,可以定名的,即采用合理的古名;另一方面,文献中没有记载的,古名找不到的,可以取一个简明易懂的名字。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浙江余杭反山墓地和瑶山墓地发掘出多件这种玉饰,因为其上的刻画的神人头上所戴羽冠形状相似,故而被发掘者命名为“玉冠饰”。
(夏鼐:《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年第5期)
4、玉器”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的,理由有下:
(1)人们为制作玉器而进行玉料的专门采挖。
兴隆洼和查海出土玉器为磨琢的。
(2)玉器制作,作为一个高级的、专门的工艺生产部门已经初现,并且已造就出一批相对集中、生产经验和工艺高超的专业制造者。
(3)无论是在选材、造型、纹饰等,都已经达到一定的成熟性,并形成不同考古学文化玉器的一些共性。
(4)玉器制作已具有较大的规模。
表现为数量很大,种类繁多,工艺齐备的特点。
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器成果,就是这个代表。
(5)以上四点情形,只有在新石器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虎爱北京中方可出现。
这是由于新石器时代农耕、畜牧、制陶、编织等生产方式已经初现,为人人们定居提供了物质基础。
5、玉器研究方法:
古代玉器的研究以考古学方法(地层学、类型学、文化因素分析)为主要方法,同时借鉴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艺术史等手段,将古代玉器与社会的发展阶段、礼仪制度、信仰意识等方面联系起来,从时空中寻找中国玉器文化的谱系和社会结构变迁,揭示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断面。
①以“大”观“小”;
②“小”题“大”做;③以“小”见“大”。
6、玉器的断代:
相对年代的断代法主要是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进行。
绝对年代的断代法在史前考古学中主要是借助各种自然科学的方法,而在历史考古学中则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方法,也就是主要依靠有文字的材料进行断代。
其它无文字的材料也可以和有文字的材料进行对比、分析,以确定它们绝对年代。
断代方法:a.有无同出其它的材料可以判断它的大体年代;b.根据年号后面
的具体年代来判断;c.有时出土物上的年号会大出正式使用的年号;d.不同的朝代使用同一个年号;e.年号上有干支、闰月等。
7、玉琮:
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中间有直穿孔的柱状玉器。
个别为三角形柱状体。
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文化,距今约5100年。
至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琮在江浙的良渚文化、广东的石峡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
商代至战国玉琮制作逐渐减少,汉代以后几乎消失,明清时期出现了大量仿古玉琮。
主要有方身、方柱、圆身、筒形玉琮。
玉琮作为礼器包含三层意义:其一,象征地神用于祭地的祭器;其二,象征着祖宗和宗庙;其三,琮的内圆象征女性,是母性权利的象征。
8、玉璋:
玉璋呈扁平长方体状,一端斜刃,另一端有穿孔。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半圭为璋。
”璋的种类据《周礼》中记载有:赤璋、大璋、中璋,边璋、牙璋5种。
归纳起来为三类:(1)赤璋:用赤玉(玛瑙)做的璋,是祭南方之神朱雀的礼器。
(2)大璋、中璋、边璋:是天子巡守用的。
(3)中璋、牙璋(七寸):是作符节器用的。
玉璋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西周的玉璋比较少见,春秋玉璋形状较多,战国以后,出土玉璋几乎不见。
9、人物配:(注意对西周玉人和汉代玉舞人的描述)
商代出现五官夸张的圆雕和平体人物佩,春秋战国流行玉舞人形象,汉代流行玉舞人、翁仲人,唐代是佛教玉飞天,宋代流行玉童子,明清为观音罗汉。
西周玉人:(例如)黄色玉,立像无足,头顶戴有高冠,广额巨目,身上似着袍,上、下有四条刻纹,似被捆绑四肢状,胸部有一穿孔。
汉代玉舞人:(例如)如蹲式,以圆雕与阴刻结合琢成,头部左侧螺壳发髻,一袖甩过头顶,杏核眼,身体曲线极为明显,各部位比例适度,裙、褶、长袖、衣带具飘动感。
玉舞人的造型多为片状,有的刀法简单,有的刀法精细,唯圆雕少见且刀法繁化。
10、红山玉玦形制演变规律:
1)首部比例由大向小
2)首部五官由形象向抽象演变
3)纹饰由简洁向简略演变
4)线条由阴刻规整向粗犷,并演变成浮雕
5)手尾开口较小向较大,内连接向不相连接
6)尾部演变由不分明向形象
11、红山文化玉器特点:
①红山文化玉器造型以动物为主题,常见的有人、鸟、龟、龙及其它兽类等,纹饰除了镂空外,主要是阴线和阳纹两类。
雕琢纹饰的工具主要是用宽砣雕琢宽阴线纹,细砣雕琢细阴线纹,红山文化的阳纹属于“隐地凸起”的阳纹。
②玉材以岫岩玉为主,阳起石玉料等。
③有独具特色的玉礼器系统。
包括箍形器、勾云形器、玉猪龙等。
④流行圆雕作品,浅浮雕。
12、良渚文化玉器特点:
①良渚文化玉器种类形态均十分丰富,品类齐全,数量大。
主要有琮、璧、环、梳背饰,人形饰、鸟形饰、鱼形饰等像生形式。
②良渚文化玉器以神人兽面纹为主题。
神人部分包括长平行线的羽冠、圆形双眼及凸横棱的嘴;兽面部分包括椭圆形的双眼、凸横棱的鼻梁和嘴。
③良渚文化早期出现了琮、梳背饰、管形器等具有特色的器型,中期出现了三叉形饰、半圆形饰、带钩等新造型,晚期成组玉器减少,器型朝简化方向发展。
④大件玉器表面可见“旋切痕”,密集同心圆阴刻纹。
某些礼仪器体积很大,达到同类器物极限。
⑤玉料多为阳起石、蛇纹岩等。
⑥雕刻技法成熟。
片雕、浮雕、镂雕、圆雕、阴线刻、阳线雕。
⑦创造及纹饰的首创性成果。
首创性玉器造型有带钩、蛙形佩、冠饰、琮、成套的仪仗用钺。
首创纹饰有兽面纹、鸟纹、立人纹、束丝纹等。
13、环太湖地区系统玉器特点:
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马家浜文化玉器为代表,距今7000-5900年。
第二阶段:崧泽文化玉器为代表,距今5900-5100年。
第三阶段:良渚文化玉器为代表,距今5300-4300年。
⑵从形态方面看:第一阶段:几何造型占大多数,仅少数像生器,玉器形体较小,一般长度在5厘米以下。
第二阶段:以规矩的几何形造型占大多数,器物的数量较前一阶段明显增加,形制趋于多样。
第三阶段:良渚文化的玉器,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形制复杂,以规矩的几何造型为主,也有一些像生造型。
⑶从组合方面来看:马家浜文化墓葬通常一墓多随葬一种玉器,少数为两种;崧泽文化墓葬随葬1~2种玉器,少数大墓随葬多种玉器;良渚文化墓葬,大墓与小墓之间相差悬殊。
⑷从材质来看:马家浜文化玉器用材广泛,主要有石英、蛇纹石、萤石、透闪石等,以半透明乳白色石英、玉髓为主;崧泽文化玉器以透闪石为主,还有蛇纹石、石英等,多呈碧绿色,质细坚硬;良渚文化玉器透闪石、阳起石占大宗,还有叶蜡石、石英等,一类呈青褐色,质坚而韧,一类是鸡骨白,质脆易断裂。
⑸从玉文化的视角来看:三阶段玉器体现前后连贯、一脉相承的递变性关系。
马家浜文化晚期出现璜,第二阶段不仅增多,而且形制多样,第三阶段制作更加精细,雕琢精美纹样。
良渚文化还融合了周边凌家滩文化玉器。
14、齐家文化玉器特征:
⑴齐家文化东区玉器器形以生产工具和礼仪器类为主,礼器中琮、璜及由璜组成的围圈本区较为多见,本区的玉器制作水平较高。
东区发现的遗址数量较少,出土玉器较少,多为玉片,特征不明显。
⑵中区玉器器形除生产工具外,礼器以璧、环为主,璜、琮数量大幅减少,珠管等小型装饰较常见。
葬玉方式产生了明显的特点。
⑶器形比较单一,出生产工具外,礼器以璧为主,珠管等小型装饰较多,璜、琮更少。
随葬玉石器,与中区一致。
⑷齐家文化东中西三区之间的用玉方式存在明显差异,组合、器形、数量等存在
差别。
西区、中区有继承关系,东区为地方文化类型。
⑸工艺上,切割采用片切割;钻孔采用管钻和锥钻。
玉器以素面为主,朴实大方。
玉围圈是代表器形。
⑹玉器主要出土在地层中,墓葬中玉石种类主要是珠子、石子、生产工具。
晚期玉石增多。
15、二里头文化玉器特征:
1、器类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大而薄的器形、流行在器物上装饰齿扉和细劲的直线刻纹、注重对称、高超的镶嵌工艺等。
2、兵器形的礼仪玉器占了重要地位。
3、尚未形成固定的玉礼器组合,而是以一个相对固定的玉礼器群来共同表现当时的丧葬礼仪和等级制度。
4、吸收糅合了史前众多考古学文化的诸多因素,包括王湾三期文化、海岱地区史前文化、陶寺文化、石家河文化等。
16、商代玉器的特征:
①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第二个高峰,也是文明社会玉器发展第一个高峰。
器类丰富,除礼器、兵器、工具、器皿外,还大量出现肖生器和服饰器,其中礼玉、玉兵器更为发达。
纹饰以兽面纹、鸟纹、勾云纹为主。
②妇好墓玉器是商代制玉水平的顶峰。
人物造型玉器占重要地位,出现了俏色玉器,装饰图案始见双勾线构图。
③商代玉器与新石器时代玉器、夏代玉器的源流关系。
文化因素丰富而复杂,综合性强,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夏代玉器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而又有发展。
④人物纹、动物纹“线随形转”。
人兽眼睛多作“臣”字形,玉鱼以小孔代眼,兽类身上多变形云纹。
⑤发明了掐环技术,可能发明了掏膛技术。
⑥从出土玉器器物分析,神话、巫术成为商代玉器所表现的重要对象。
17、西周玉人的特点:
①头部有螺旋形发髻或戴冠;
②脸部有内凹,下颌稍向前伸;
③蹲式。
或臀部下面有尾饰;
④站式。
袖手、长衫。
18、西周玉器动物纹饰组合设计方式:
①长方形柄形器常见上下排列的凤纹与龙纹,而且凤纹在上龙纹在下。
②弦月形璜形器左右对称,形成对称式的缠身同体组合。
③圆形璧与玦将成对的纹饰顺着器形的弯转作对称式的分列。
④不规则玉饰运用依附、缠身、共用等关系,组合出丰富多变的造型。
19、西周玉器的特征:
①西周玉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常见鸟纹、夔纹。
②西周玉器中和田玉质空前增加,玉材多为闪透石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