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答案很简单!管理真的像我们所想得那么复杂吗?

我答案是:NO!

没有管理的管理就是最好的管理.-----德鲁克

常言道,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管理在企业中很重要,也出现过很多理论。事实上,在企业管理中,存在很多管理误区。

今天的中国企业大多运用西方的管理理论。尽管收到一定实效,但也带来不可避免的"土鳖"与"海龟"的冲突。因此,探索更适合中国企业的管理理论势在必行。

最高级的管理就是"以道为本"即我们老祖宗的无为而治

任何事情都有其规律,成功也有窍门。

如果我们不懂得规律,即便很努力、很勤奋,最后搞得自己很疲惫,也未必能成功。有这么一个案列,说某报纸曾举办一项高额奖金的有奖征答活动,题目是一个充气不足的热气球上载着三位关系世界兴亡命运的科学家。

第一位是环保专家,他的研究可拯救无数人们,使地球免于因环境污染而面临灭亡的厄运;

第二位是核专家,他有能力防止全球性的核战争,使地球免于陷入灭亡的绝境;第三位是粮食专家,他能在不毛之地运用专业知识成功地种植食物,使几千万人脱离因饥荒而亡的命运。

此刻热气球即将坠毁,必须丢出一个人以减轻载重,使其余的两人得以存活,请问该丢下哪一位科学家?

问题推出之后,因为

奖金数额庞大,信件如雪片飞来。在这些信中,每个人皆竭尽所能,甚至天马行空地阐述他们认为必须丢下哪位科学家的宏观见解。

最后结果揭晓,巨额奖金的得主是一个小男孩。他的答案是:将最胖的那位科学家丢出去

从这个小故事当中我们悟出一个很深刻的道理:

事物的本质往往是非常简单的,只是人们总受把它们复杂化罢了。

管理也是如此。作企业和找妻子类似,很多人一开始都希望找个十全十美的妻子也希望把企业管理做的尽善尽美。持这样观点的人,老婆是肯定找不到的,企业也肯定是管理不好的。

读书时,需要把厚书读薄,然后再读厚。管理中,我们以前都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了,现在需要做的就是还原简单。

再讲一个案列故事:一位富足的农夫,在努力了大半生后,终于实现了他最大的理想,拥有了一座属于自己的牧场。

牧场开张后不久,友人纷纷前来祝贺,同时也分享牧场特有的景色。闲聊间,有人问及牧场主是否已为牧场取好了名字,牧场主得意地答道:“说到名字可就有意思了,我的大儿子建议用他的名字…杰瑞斯?,我的小女儿坚持用她的名字…吉莲娜?,我太太则认为在这里生活十分快乐,想取名叫…快乐?牧场,而这是我一生的梦想成果,我想取名叫…梦想?。最后我们一致达成协议,将牧场取名为…杰瑞斯吉莲娜快乐梦想牧场?”。

访客又问:“名字的确不错,但怎么在你牧场上没看到饲养的牲畜呢?”主人答道:“喔,以前是有的,只是那些牛呀、马呀受不了在它们身上烙那么长字的烙印,全给烙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复杂的名字是会害死牛啊、马啊的。以此类推,复杂的事情也有可能是会害死人的,复杂的管理也有可能是会害死企业的。

我们要倡导的就是简单制胜。

现在企业管理者为何那么累?身体为何那么不好?王均瑶为什会死掉?其中一个原因就出在管理这个环节,再说细点,就是复杂惹的祸。

看看很多总结啊报告啊,动辄厚厚的几十页,总是一二三四,要么就是首先其次再次,导致高层领导面前总有一大堆看不完的文件。

很多做长辈都抱怨,每天主要的精力都是在开会和看材料,仅仅是看材料就够他们辛苦。但事实上他们根本不必这么辛苦。

这也是现在非常流行的精确管理思想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现行管理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九类基本问题:量化与悟、计划与聪明、积累什么、有限与无限、创新与破坏、过程与结果、控制的问题、递减的问题、能人的问题;作为领导会碰到以下九种现象:管理中的被动现象、管理中的黑箱现象、管理中的随意现象、管理中的十二月现象、振臂一呼现象、人性中的高

估现象、天高皇帝远现象、本位主义现象、管理中的笼统现象,所有这些,都是精确管理所需要的解决的。精确管理的目的也就在于,让一切变得简单。

因此说简单是管理的理想境界,简单中才显现管理艺术。

企业管理没有最好的模式,只有合适不合适。

由于企业所在的行业不同,所处的市场环境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管理模式也异同。不能用一个模子来套或照搬照抄,更不能张口可口可乐,闭口IBM、通用公司。中国没有一家能比得上他们,只能有好的东西借鉴摸索,选择一条适合自己走的路。

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用管理,古代叫做“无为而治”。尽管这种情况不容易见到,但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所有的员工都不用管了,各司其职,都能自动自发、称职地干着自己的活儿,岂不更好。管理者是合格的管理者,员工是合格的员工。管理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好绝对的不好。管理也是辨证对立统一的有机体。

"无为而治",就是一种帮助我们成功的规律。人是群居性动物,人类的群体活动离不开管理。"无为而治"就是基于中国文化提出来的管理思想。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从诸子百家一直到近代,可谓繁花似锦,其始终离不开一个魂,用一个字来表述就是"道"。"道"就是造就万事万物的原始力量,和存在于万事万物中的根本性

规律。人类的思维可以分成三级:最低级的就是非此即彼的两极对立思维;之上一级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太极思维",最高级的就是浑然一体的"无极思维"。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的是太极到无极的境界;无极是老子用以指称"道"的终极性概念,是比太极更加原始、更加终极的状态。无极在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指派生万物的本体,以其无味、无臭、无声、无色、无始、无终,无可指名,故曰无极。

金岳霖先生说过:"每一文化区都有它的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都有它的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所谓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为最终的目标。"、

为什么很多人勤奋却不成功?

现实管理中有太多违背规律的思想和做法。以道为本,就是要以客观规律为标准,而不能以人的主观意志或者有限的认识去作为。"道"讲人间基本规律,讲万事万物生成和维系的

力量。人间处处都是道,人间处处都是规律,只有我们尊重了规律,做事情才能够得到规律的力量。有些人做事无道,即使获得了一点暂时的成就,最终也必将失败。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进行两种形式的思考:一种是哲学的思考,一种是科学的思考。科学不是万能的,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可以马上进行纯粹的科学研究并得出结论,对于我们认识能力之外的事情,该怎么办?那就需要我们进行哲学思考。

如今,很多人在物质上已经很富有,但在精神上却贫困。精神贫困的人会做什么?多半

会拼命去占有物质。这符合一个心理学的规律:一方匮乏,另一方就会畸形膨胀。很多人拼命工作,却忘记了工作是为了生活的质量;很多人知道努力、勤奋,却不知道努力和勤奋并不一定能导致成功和人生的幸福。

管理的范畴比较宽泛,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人类所有的活动,从个人到组织,从心性到行为。我们熟悉的是企业管理、政府管理,但忽视了自我管理、心性管理;我们重视

行为控制,却忽视了对精神的管理;管理者主要精力常常在于管理别人,却忽视了对自我的管理。

现实中的管理常常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也构成了管理的一个悖论:没人喜欢被管理,管理就是要管理他人。许多人为了生存无奈地被管理,别有用心的人为讨好当权者迎合着管理。这样的管理能够做好吗?这样的管理,越做越痛苦,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痛苦,相应的,管理的效率也就达不到最佳。

这是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的套路。我们能够改变这种管理所引发的痛苦和低效吗?正是因为管理对人性的压抑和过度管控,"以人为本"的思潮又重新被唤回到管理实践中;而"以人为本"又遭遇了落地时的尴尬——各种各样的人之中,到底以谁为本?"一切为了人"就一定会建立起和谐的社会吗?

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必须从了解人开始。过去人们说到管理的三要素,立马想到"人、

财、物"。实际上,把人与财、物并列起来是不对的。首先,人是管理者而不是被管理者;其次,作为管理对象时,人是第一级的,财和物是更加次一级的。也就是说,人是管理的核心。

我们每一个生命都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是我们的肉体,另一个是心灵。其中一个出现状况,生命和生活都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当心灵出现问题时,我们的身体、生活、事业随之都会出现问题。如何管理我们的心灵,人们一直以来格外关注。

听一些父辈聊天,总听到他们说现在很累、很忙,那有没有一种办法能够让人们的工作与生活都变得轻松,健康地发展?这种办法就是要根据"道"来对人的心灵进行管理。

心灵是多变的,也是最难把握的,那么,对心灵的管理该如何去做呢?《道德经》中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心"也是由"道"而生,按照天地间的"道"去思维。因此,根据"道"即按照事物本身的规律去做,就能够借到规律本身的力量。

想成为“无为而治”的管理最高境界,认为应建立在下列几个前提之上。

一是建立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实用的运作体系,包括企业制度的规范运行和标准化的企业工作流程,实行标准化管理。用科学有效的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来约束和激励大家。每个部门、岗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配套的有合理的绩效考核,实行目标管理。让所有员工都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建立企业各项流程和标准,按章办事,而不是不同的人各有各的做法,各念各的“经”。科学的运作体系是企业高效运行的基础,没有体系作为基础,再好的企业也不行,管理也不会上道。因此,制度建设、组织架构理顺、沟通激励机制建立等对企业管理太重要了,必不可少。

二是有强的领导力的领导者组成的一个高绩效的团队。企业快速运行:80%靠体系推动,20%靠卓越领导者带领的团队领导力来拉动,推拉结合,形成合力,小车才会跑得更快。高绩效的领导者既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制定中长短期战略目标,又要有强的执行力,把组织制定的目标落实到位,才会有好的结果。领导者要会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要会激励下属,辅导下属,又会有效的授权,把下属的潜能发挥至极致,带领大家快速高效的完成团队的目标。高绩效的领导者所拥有的强大的领导力,也是企业良性运行的基础。

三是建构好的企业文化,用好的文化、理念来统领员工的行为和思想。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要总结提炼自己的经营理念系统,包括价值观、使命、企业宗旨、企业精神、人才观等等,通过组织活动、制度等形式灌输和传播给企业内外的公众、员工,形成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氛围,让员工不单单为一份薪资而工作,工作的开心,玩的开心。企业既是军队、学校,又是家庭,能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综合性的素质能力,又能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更具人性化,企业更具凝聚力、向心力,能留住员工的心,使企业与员工能长期永存,共同成长发展,永续经营。

管理就是通过别人来做事,高效率地完成组织的目标,创造出高的效能,使产出最大化。

管理其实很简单。制定好的激励机制和各项工作流程,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在科学的组织结构运行下让员工自动自发地创造出好的业绩,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管理是“恩威并重,软硬兼施”。严格要求加人性化管理,制度规范,执行到位,更关心员工,把员工当成企业真正的主人,真正实现人企合一。

管理是个动态着的变化过程,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旦一种管理模式成为经验的时候,说明它已经过时了,需要不断的创新,局部的尝试和变革,走一条适合自己走的路。

在区域市场,在同行业同规模的企业当中,你的业绩做成最好,那么你的管理就是成功的。永远独占鳌头,管理便会很轻松,管理已经上了新台阶。

参考书籍:《德鲁克论管理》《胡雪岩的计谋》《21世纪的管理挑战》《道德经》《老子》

管理的最高境界解析

管理的最高境界解析资料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

管理的最高境界 有时候,公司管理不规范、运作混乱自有好处,在特定的阶段里,只有残缺才是美。 作为个体的集合,组织就如一个大树林,不同的鸟儿聚在其中,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环境。面对于此,有效管理决不是一个单纯过程,它应当具有针对性、包容性和灵活性,否则,管理就丧失了它的本质意义。 水至清则无鱼 有一个故事:在日本的一家动物园,有位饲养员特别爱干净,对动物也特别有爱心,每天都把小动物住的小屋打扫得干干净净。结果呢,那些小动物一点也不领他的情,在干净舒适的环境里,动物们开始慢慢萎靡不振了,有的厌食消瘦,有的生病拒食,有的甚至死了。原因是什么?后来,通过观察才发现,那些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有的喜欢闻到那混浊的骚气,有的看到自己的粪便反而感到安全等等。这个故事就说明了一个道理,有效的管理必须针对组织内个体的需求,包容个体的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灵活应对、多元管理。假如像故事中的饲养员那样,无视个体的差异,一味求看似完美的统一,这样的组织最终一定会因抹杀了个体的个性而导致组织的解体或僵死。 作为组织的一个类型,企业就其性质而言,一方面具有经济属性,唯求其利;另一方面有具有社会属性,即企业也是由具有不同性格、不同需求、不同地位、不同生活经历和习惯的,活生生的“人”组合在一起;不可否认,社会的混合性、庸俗性、复杂性同时被包容其中,构成了这个复杂的组织环境。可以想象,在这个环境里,祈求一个称心如意的状态,达到一个理想的完美境界,几乎是异想天开。仅举公司电话私用现象:70%的电话可能在被私人占用,你若想根除的话,可能你要被先根除。倒不如实实在在根据人们的习性和人的不同需求,因势利导,逐步改善,平和稳健,力求降低私用率罢了。 俗话说得好,水至清则无鱼。鱼缸里的水虽然清澈见底,但生长在其中的鱼长不大,活不长。江海的水虽然混浊,却能够容纳更多更大的鱼。从管理学的原理来看,组织的方方面面留有余地,互存不良,反而顺理成章,和谐有序。当你想水清一点,不妨浑一点;想图快一点,不如慢一点;想求好一点,不如差一点,这可能就是残缺美在管理实践中的表现吧。 管理的重心则在于培育企业的自我净化能力 但是否由于组织内个体的差异性、整体的不完美性客观存在,管理者追求改善的努力就会一无“适”处了呢?其实不然。管理的有效性恰恰体现在通过管理,使组织具备自我净化、自我改善的功能上。 记得上小学的时侯,每天都要经过一条小河。每到傍晚,那里的村民,不管男女老少都会聚在河边,洗刷物件。到了夏天的时候,河滨里更是热闹,洗的洗、刷的刷、游的游,把河里的水搞得一片欢腾。每当人们洗刷完毕离开河边之时,河里已是混浊一片了。可奇迹总是每天在发生。当你第二天清晨再经过那里的时候,你会惊喜地发现,河水依旧是那么的宁静和清澈!那时,幼小的我产生疑问:河里的水怎么会在清晨变得清澈、透明?后来,等自己大了,学到的知识多了,就自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河水是活的,具有多种微生物的自我净化能力。不能因为眼前一时的混浊,而把河废掉,或者去做一些其他的无效之举。 假如把一个健康的企业组织比作这条河的话,我想,管理者的职责不在于花更多的精力清除不良因素,而是任其适当合理存在,管理的重心则在于培育企业的自我净化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管理者首先应该承认并学会欣赏人与人之间与生俱来的差异性。企业的功能之一,就是包容员工多样化的差异性,并将其揉合成一种向心力。比如在能力差异上,能力强的员工恰恰在能力较弱的员工那里获得自信感,而能力差的员工又以能力强的员工为荣耀,并从中获得安全感。双方的差异性在日常工作中保持着一种彼此依赖和满足的关系。如果在一个公司全都是“武林高手”的话,那么,就可能出现相互抵销的消极现象。从管理实用的原理出发,不妨有意或者无意地制造差异性,让组织自然地进入一个有序磨合的状态。 其次,管理者还应学会巧妙利用组织成员彼此之间素质的落差性。很多管理者都希望组织内部的优秀分子、纯洁分子越多越好。“事实上,大概没有比会聚优秀人才于组织更可怕的事情。优秀人才的负面效果,往往使组织更加僵化,更倾向于争斗和本位主义。一般认为非优秀人才能起到中和作用。”这是日本经济学家屋太一先生在《组织的盛衰》中写到的一段话。

如何达到现代企业管理最高境界

如何达到现代企业管理最高境界 摘要:视企业为一个有机体,把企业喻为一个人体,是现代管理学最高深的研究境界。 【牛津管理评论-讯】如何选择经营模式,如何设置管理架构与流程,如何的领导风格是最有效的…对于此等经营管理问题,现代管理学大多倾向于明确的答案,可是始终难以逃避明确答案的自我困境。阴阳调和,和谐包容的东方智慧应是现代管理学走出自我困境的途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想随。”在古老的中国智慧里,已认清这是世上万物亘古不变的道理,相对的对立与统一。俯视地球上的人类文明,大体上也是如此,东西方不同的文明源流共生共融于世上。从人类文明的各个视角,艺术,哲学,宗教,科学,医学乃至政治体系,我们都可以清晰地感受东西方文明不同的气质特征。 整体上,中华文化是以艺术为主流的文明,如一幅泼墨的写意山水,追求天人合一的意境,模糊而悠远。人们是平和的,注重的是感觉,崇尚的是仁义与道德。东方文明的视角更多关注整体的统一与和谐,正如中医,注重全身气血的调理。 而以欧美文明的主流无疑是科学,如推动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浪潮,追求技术进步与财富实现,科学意味着结构化,数字化的精确的分析与实证。人们是激进的,注重的是逻辑,崇尚的是民主与自由。西方文明的视角更多关注个体的独立与有效运作,正如西医,注重对每一个器官病理的诊治。 现代管理学几乎完全是源于西学的舶来品,源于全球最优影响力的管理学大师,顶尖的商学院与管理咨询机构,全球管理最成熟的跨国公司的研究与实践,毫无疑问,这些出处都在欧美市场。所以,现代管理学具备十足的西学气质,以有效为导向,以科学实证为方法,注重结构化与数字化的逻辑分析,关注个体的独立与有效运作,倾向于给出明确乃至精确的答案。 自科学管理之父美国人费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W。Taylor,1856~1915)以来,现代管理学也已经经历百年历史了,尤其在最近

员工关系管理的最高境界

员工关系管理的最高境 界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员工关系管理的最高境界 1、员工关系管理的起点是让员工认同企业的愿景。?? 2、 3、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都是通过企业共同愿景的实现来达成 的。因此,员工关系管理的起点是让员工认同企业的愿景。没有共同的愿景,缺乏共同的信念,就没有利益相关的前提。但凡优秀的企业,都是通过确立共同的愿景,整合各类资源,当然包括人力资源,牵引整个组织不断发展和壮大,牵引成员通过组织目标的实现,实现个体的目标。?? 4、 5、企业的价值观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或者说是习 以为常的东西,是一种不需要思考就能够表现出来的东西,是一旦违背了它就感到不舒服的东西。因此,可以说是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的伦理基准,是企业成员对事物共同的判定标准和共同的行为准则,是组织规范的基础。有了共同价值观,对某种行为或结果,组织成员都能够站在组织的立场做出一致的评价。这种一致的价值观既是组织特色,也是组织成员相互区分的思想和行为标识。?? 6、 7、所以,认同共同的企业愿景和价值观,是建设和完善企业员工关系 管理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8、 9、2、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是员工关系管理的根本。?? 10、 11、企业有多种利益相关者,但其创立和存在的核心目标在于追求经济 价值,而不是为了单纯满足员工个体利益需求。因此,企业组织的目标和其所处的竞争状况,并建立企业与员工同生存、共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是处理员工关系的根本出发点。如何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包括晋升机制等,合理利用利益关系就成了员工关系管理的根本。?? 12、 13、3、心理契约是员工关系管理的核心部分。?? 14、 15、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施恩提出了心理契约的概念。虽 然心理契约不是有形的,但却发挥着有形契约的作用。企业清楚地了解每个员工的需求和发展愿望,并尽量予以满足;而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与愿望。??

管理的最高境界在“无为而治”

管理的最高境界在“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我国先贤共同追求的理想。孔子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天子应该无为于上,以期贤相有为于下。依孔子的观点,管理既为“修己安人的历程”,管理者所需要努力的,即在“修身以正人”。他认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肯定“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不敢不用情。”管理者只要以身作则,以道诲人,便可以“无为而治”。 ] 道家老子居于自然之道,把归根复命的原理应用到管理上,主张“为无为则无不治”。他认为“贤明的管理者是不发号施令的;发好施令的管理者似乎并不贤明”,宣导管理者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事务,实行“不言”的教导。因为贤明的管理,旨在净化同仁的心思,满足同仁的安饱,减损同仁的心志,增强同仁的体魄。常使同仁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念,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用这种“无为”的态度来管理,相信任何机构没有不上轨道的。老子肯定“清静为天下正”,因而用“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妙语来形容清静的无为而治。 庄子“只听过世人希望安然自在,没有听说过要管制天下”。他认为“管理者最好依据自得的德,来成全于自然。就像远古的君主治理天下那般,出于无为,一切顺其自然”。因为“即使用尽天下的力量,也不足以奖赏善举;即使用尽天下的力量,也不足以惩罚罪恶。天下之大,既然不足以处理奖赏惩罚,而三代以后,却喧嚣着要以奖赏惩罚为能事,当然弄得没有空闲来安定性命之情”。管理者如果“有为”,便不能为治;所以“莫若无为”,使大家安定性命的真情。 法家“无为而治”的理想,与道家相似。而所采取的途径,则颇不相同。老子以清静致无为,申韩则以专制致无为。法家的观点,是借重明法饬令,重刑壹教的手段,来达成“明君无为于上,羣巨竦惧乎下”的境界。管理者有势,又善用术,依法行使刑赏,便可以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也是墨家和名家的理想目标,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名家宣导循名责实,都是达到“无为”目标的“有为”手段。 中国人特别爱好自由自在。我们不是不了解“天”的威权,能降临祸福。但是“天人合一”的观念,却使我们在“天定胜人”,顺天者得福,逆天者不免得祸之外,更开拓出“人定胜天”的力量,肯定祸福由人自召。孔子“尽人事以听天命”的主张,早已把中国人从迷信鬼神的领域中拉了出来。中庸开宗明义,便指出“天命之谓性”。命是命令,天命即是天的命令。依据科学研究,万物运行的方式、万物变化的方法、万物运动的顺序,以及万物运行的目标,都是先天规定的,决非万物自己规定的。因为各种物类,其先天还没有存在。“命”是秩序的来由,天命是人一生所应走的路。不过人为万物之灵,就是灵在人自己也可以发出命令,来决定自己是不是服从天的命令。物听命属于必然;人则不同,我们的服从天命,是自由的,全凭自己作主。所以人类可以相亲相爱,也可能自私作恶,祇是无论如何,都必须负起“自由”所带来的责任,承受“自由”所产生的后果。这种自作自受的规律,也是天命的一部份。

企业管理的三重境界

企业管理的三重境界 企业管理的三重境界: 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 第一重境界:“无” 此时的“无”,是真正的“无”,无产阶层,创业者面临的是“一片荒无”的景象,无资金,无订单,无优势,无人气,无管理……就象大多数初涉职场的“草根”,无房,无车,无钱的“三无青年”。 对于大多数创业者来说,创业初期真是太多的辛酸与无奈,“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无限惆怅与感慨。 创业初期,企业在创业初期最大的挑战就是“预防企业倒闭的风险”,根不谈不上管理,也请不起专业的管理人才,管理团队的创建更是难上加难。销售、技术、财务、生产、质量、物流、人事等都由创业者(老板)自己担任,甚至集总经理、基层干部、采购员、业务员、杂工等多种职位于一身,真可谓是“能者多劳,劳而无功,事倍功半”,顾此失彼,压力重重,蹒跚学步,负重前行。 对于一个优秀的创业者来说明,在外在物质真“无”的阶段,优秀的创业者的精神世界是最富有的,具备坚忍不拔的意志,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勇于创新的技术,废寝忘食的工作,耐得住寂寞与清贫,远离繁华与喧嚣。 第二重境界:“有” 此时的“有”,是真“有”。经过几年甚至更多长时间的打拼,企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事业如日中天,有订单,有资金,有技术,

有人气,有管理…..总之,当初期盼已久的梦想基本实现。 企业在第二重境界“有”的核心是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管理,才能确保企业基业长青,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有些企业表象上看似“有”,实则还是停留在真“无”的第一重境界,主要体现在以下“无”的状态: 1、无明确的工作目标; 2、无严谨的工作计划; 3、无系统的运作流程; 4、无具体的管理标准。 工作目标: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绩效指标/KPI指标)。 工作计划:年度经营规划,月度工作计划,周工作计划,日计划(日排程)。 运作流程:企业运营的价值连接流程(输入与输出),运营流程,生产运作流程,质量管控流程,物流体系流程,人力资源模块流程,产品开发流程等等。 管理标准:员工手册,管理规定,岗位说明书,作业指导书,工艺卡等等。 有管无理:为管理而管理,企业管理流于形式,企业内部资源(人、财、物等)没有有效利用,企业管理效率低,管理效果差。 关于企业管理的理论真可谓包罗万象,汗牛充栋,智者见智,仁者见人仁。 有些人认为,管理的越规范,企业就死得更快;还有些人认为,

管理的艺术

管理的艺术 1.作为领导者,一个人必须具有表达清楚准确的自信,确信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能理解事业的目标。 2. 在任何情况下,责任都有一个定量,任何一方如果承担过多的责任,另一方就会相应地减少承担等量责任。 3. 管理的艺术在于沟通的技巧和真诚 5. 管理就是让别人完成事情 6. 黑猫,白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 7. 质量即免费 8. 优秀的管理者不会让员工觉得他在管人。 9. 先做人,再做事 10.管理就是追求一种调和 11.最优秀的人才是免费的! 12.管理就是两件事,一是资源优化组合、二是做区域轮廓,环境培养,就是老毛说的:管理就是二件是,一是出主意,二是用人,好的管理者是两者的集合 13.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14.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 15.以人为本 16.上之所好,下必随之。 17.从管理的角度来讲,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不一定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障碍最小的曲线 18.管理就是让大家知道你的规划,理解你的规划,理解你的的实施计划和要求,同时让利益联系你我他, 19.管理=勤奋+智能+知识+心理学 20.管理就是更有效的利用资源。 21.管理=[管人+理事] 22.管理追求的是:无为而至,大智若愚. 23.好的管理者就是要组织离了你照样转! 24.管理是一种严肃的爱,培训是最好的福利! 25.要领导好别人,首先要领导好自己.- -------史蒂芬.柯维 26.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亦慎施于人。-------诸葛亮 27.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28.要做就做最好的! 29.高层管理者:做正确的事。中层管理者:正确的做事。执行层人员:把事做正确 30.管理就是激发人的潜能,以赢取目标 31.易之思之 32.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自己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 34.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35.管理的精髓:把复杂的事简单化了 36.管理的重心是管人,用人。只有先学会很好地欣赏别人,才会很好地用人 37.管理:关注并修正行为,影响并引导人生。 38.从办公桌上看到的世界是可怕的。 39.做不好事情不是事情的原因而是人的问题! 40.做人就不要做事,做事就不要做人!性格决定命运,气量影响格局------余世维 41.沟通、协作、勤理;利润第一

管理者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观察】管理者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2014-11-04经营与管理 作为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蝉联四届的总统,轮椅上谈笑风生的罗斯福是20世纪最厉害的统帅之一。从管理者的角度,让我们看看这位传奇总统的成功之道。领袖的正能量:真诚和勇气 能够从轮椅上得到最多数人的拥护,富兰克林·罗斯福靠的是坚定的信念、达观的态度、真诚的奉献和敢于尝试一切的勇气。 第一次入主白宫之前,罗斯福的优秀潜质便通过真诚与乐观传递出来。病痛中的罗斯福,自己成为一个永远需要帮助的人,因此对于贫穷与疾病有了更加切身的感受。病床上安静地思考、轮椅上平和的交流,使他体会到,每个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真诚帮助他人,才能得到拥护,在他重返政坛时,“奉献”两个字有了更加真实的意义,让他成为最真诚的管理者。 优秀的管理者总是喜欢大胆尝试一切方法来为最多数人争取利益。罗斯福在大萧条时期推出新政以挽救经济,二战爆发后推出租借法案援助盟国,1942年对法西斯国家宣战,把孤立主义美国变成世界大联盟的领导者。 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逊写道:“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砸烂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只有不权衡个人利益的领导者,才能做到在变革中无所畏惧。 正能量会传染,对未来充满信心的领袖能带动人们的激情和勇气。经济大萧条时,失业、破产、痛苦和绝望席卷美国,罗斯福表现出压倒一切的自信,他告诉人们:我们唯一害怕的就是恐惧本身。 有效管理前提:合理配置资源 资源合理配置,将各种人才、各种情势和看似不相关的事物有机组合起来,择机而动,有时能够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也是有效管理的前提。 罗斯福为了加入哈佛大学校刊《绯红报》,邀请当时担任纽约州长的堂叔老罗斯福到哈佛来演讲,并使用激将法采访到一向杜绝媒体的哈佛校长,他写的报道不但刊登在《绯红报》上,还被美国各大报刊转载,罗斯福因此成为校刊助理,后来还升为主编。 管理目标的达成,顺势操盘可事半功倍。罗斯福做事从来不硬碰硬,他会引导民心,并在时机成熟时采取行动。美国决定参加第二次世界战争之前,他先发表演说告诉奉行孤立主义的美国人,战争一旦蔓延,美国不可能置身事外,然后在获得大众理解后加强军备,最终使美国能够在关键时刻及时反应、重拳出击。 运筹管理需要超前思维、选择时机,有效配置需要拉拢人才、建立同盟。1933年罗斯福当选后,使其内阁成员在地理上、政治上均保持平衡,他的立法计划面

管理的最高境界

课程素材整理片段: 1.石上凿井遇到水,惰心一起中路止。 2.在企业内部,只有成本。——彼得.德鲁克 3.抓住机会并快速决策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艾森哈特 4.员工培训是企业风险最小,受益最大的战略性投资。——沃伦.贝尼斯 5.企业的成功靠团队,而不是靠个人。——罗伯特.凯利 6.大成功靠团队,小成功靠个人。——比尔.盖茨 7.永远没有人力可以击退一个坚决强毅的希望。——金斯莱 8.怕什么旅途遥远,走一步有一步的风景,进一步有一步的欢喜.幸福,在路上.对于我来说内心成长的愉悦足以战胜身体上的疲惫,所以趁年轻,努力吧,别让自己太后悔,GP! 8.管理没有绝对的对错,只要适合你的企业即可。 9.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自己管自己。 10.企业管理的二十字方针:靠制度管人,按程序办事,凭业绩考核,用奖励激励。 11.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12.一等同事互相尊重,各尽其能;二等同事合作无间,互补互信;三等同事孤僻独行,自以为是;四等同事兴风作浪,尽坏好事。 13.员工培训是企业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战略性投资。 14.爱你的员工吧,他会百倍地爱你的企业 15.员工是公司的第一产品,所以,培养优秀的员工,是企业运作的

首要目标。 16.每一个人都要树立一个理想,以它作为前进的动力,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走向成功。——康拉德希尔顿 17.我不是那种可以长时间怀揣着梦想没有实际行动的人,在梦想和现实之间,我平衡的很好,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值得害怕的,也没有什么是不能实现的。——托马斯米德尔霍夫 18.年轻人的梦想比战术重要——本田宗一郎 19.我从来不认为梦想是浪费精力,反而觉得梦想总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雷蒙克罗克 20.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安迪格鲁夫 21.必须大胆地创业,小心地守战。不但要重视往桶内装水,还要注意有没有漏水。——松下章 22.从现在起的20年里,只要你决定从今天开始实践,你便会养成某种习惯。如果你这么做,你将会发现你把自己所有的马力都转换成了输出功率。 23.时间是有限的,人的一生也是有限的,创业的本领从何而来?从工作中而来。 24.一次只坚持一个主意,这是一个能做好事情的最重要的基础。 25.开一家公司需要投入较大的心力,因此,如果你要开公司,就要克服对风险的恐惧。 26.尚未成熟才有成长的空间,一旦成熟,接下来只会走向衰退。 27.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别人的生活里。

管人的最高境界是企业文化-企业的最高境界经营企业文化

管人的最高境界是企业文化:企业的最高境界经营企业文化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一体化,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企业应以一种什么样的人力资源管理来新世纪的曙光呢?应该认识到:追求卓越的文化,而成功的企业也必然得力于成功的文化。先进的企业之所以能够战胜落后的企业,就是因为先进企业的文化比落后企业的文化更能适应竞争的要求、更具有生命力的缘故。 企业文化体现企业核心价值观念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衷心认同和共有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念,它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或者说是习以为常的东西,是一种不需要思考就能够表现出来的东西,是一旦违背了它就感到不舒服的东西,而且这些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还应该在新老员工的交替过程中具有延缓性和保持性。一个优秀的企业,就是要创造一种能够使企业全体员工衷心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使命感、一个能够促进员工奋发向上的心理环境、一个能够确保企业经营业绩的不断提高、一个能够积极地推动组织变革和发展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注重对企业”权力人”权力的尊重我们应当赋予企业文化什么内涵和风格呢?这当然与企业所处地区、行业、发展阶段、员工素质、管理层的管理意识、管理者等一系列因素有关。但是不管怎样,它必须回答这样几个核心问题: 第一,如何看待顾客;第二,如何看待员工;第三,如何思考和定义竞争;第四,如何考虑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第五,如何考虑合作与竞争;第六,如何认识成本和利润等。 从目前成功企业的企业文化分析中看,他们都非常重视对企业各种”权力人”权力的尊

重。惠普的企业文化明确提出:”以真诚、公正的态度服务于公司的每一个权力人”的思想,这与IBM公司的”让公司的每一个成员的尊严和权力都得到尊重,为公司在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提供最上乘的服务”有异曲同工之处。 建立企业文化,必须使每一位权力人满意,他们包括顾客、员工、股东、社会与环境,甚至包括供应商和竞争对手,在这里我们仅讨论员工问题。企业究竟有没有把员工视为企业的权力人?我时常听到管理层讨论如何让员工努力工作,但很少听到管理层认真研究他们如何实现对员工所承担的义务(有多少企业认真考虑过对员工应承担什么义务和责任)的承诺。如果你要营造一个使每一位员工都努力工作而不问报酬是什么的环境,那么你应该首先想一想,为此你对员工承担了什么?如果你要员工忠于企业,那么企业对员工的承诺又是什么?最近一人文艺单位咨询于我,如何建立一个内部劳动市场的问题。在演出团体内,有一些人员的艺术寿命比较低,到了35岁以后不能胜任工作,企业也无法安排他们,因此要成立内部劳动市场。我对这个企业的情况表示理解,但是我也不禁要问:”既然这些人的艺术寿命只有35岁,那么你为什么不在他们艺术寿命终止的时候已经造就了他们的再就业能力呢?”企业没有确保每名员工的受雇能力的责任。 说得更实际一点,企业文化就是通过方针、政策、原则、制度所表达出来的企业核心价值理念。然而,许多企业所推崇的价值理念与他们所执行的规章制度是相互抵触的,有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某企业集团提出了”泥饭碗”文化,本意是想建立一个能够使员工不断竞争向上的心理环境,然而又有哪个能人会珍惜这个”泥饭碗”呢! 一句话,要想使员工关心企业,能够与企业同心同德、尽职尽责,最着急的在于员工能否分享企业成长所带来的好处。只有在这种企业文化下,员工才能树立积极的工作价值观,才能真正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才能体会出人格的被尊重,也才能表现出敬业敬职的精神,公司才真正被员工所热爱。

任正非: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

任正非: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 华商人文2017-10-16 16:14 ▌公司未来的生存发展靠的是管理进步 为什么世界上出现了IBM、微软,其实体现的不仅是技术,体现的是管理。某种意义上看某些公司不比华为差,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就是没有融入管理,什么东西都是可以买来的,唯有管理是买不来的。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工程,不是一个哈佛大学的学生就能搞出来的,要靠全体优秀的华为员工才能搞出来。我们公司保持这么大一批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其目的就是要理解、接受、消化先进的管理,要抓好管理,需要先理解管理。(来源:任正非在管理工程事业部CIMS 系统汇报会的讲话,1997) 规模是优势,规模优势的基础是管理。大规模不可能自动地带来低成本,低成本是管理产生的,盲目的规模化是不正确的,规模化以后没有良好的管理,同样也不能出现低成本。(来源:《不做昙花一现的英雄》,1998) 华为曾经是一个“英雄”创造历史的小公司,正逐渐演变为一个职业化管理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淡化英雄色彩,特别是淡化领导者、创业者们个人的色彩,是实现职业化管理的必然之路。只有管理职业化、流程化才能真正提高一个大公司的运作效率,降低管理内耗。(来源:《职业管理者的使命与责任》,2000)▌要扎扎实实建设好一个科学管理的大平台

我们与爱立信等大公司比什么?比效率,比成本,看谁能多活一口气。(来源:任正非在BT系统部、英国代表处汇报会上的讲话,2007) 互联网不断地往新的领域走,带来了技术的透明、管理的进步,加快了各公司之间差距的缩短。因此,未来的竞争是管理的竞争,我们要在管理上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来源:EMT纪要[2008]028号) 在互联网时代,技术进步比较容易,而管理进步比较难,难就难在管理的变革,触及的都是人的利益。因此企业间的竞争,说穿了是管理竞争。如果对方是持续不断地管理进步,而我们不改进的话,就必定衰亡了。我们要想在竞争中保持活力,就要在管理上改进,首先要去除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在监控有效的情况下,缩短流程,减少审批环节;要严格地确定流程责任制,充分调动中下层承担责任,在职权范围内正确及时决策;把不能承担责任、不敢承担责任的干部,调整到操作岗位上去;把明哲保身或技能不足的干部从管理岗位上换下来;要去除论资排辈,把责任心、能力、品德以及人际沟通能力、团队组织协调能力等作为选拔干部的导向。(来源:《逐步加深理解“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企业文化》,2008) 公司要真真实实走向科学管理,需要很长时间,我们需要扎扎实实建设好一个大平台。你们是否听过,2002年华为快崩溃的时候,我们的主题还是抓管理,外界都嘲笑我们。现在社会大辩论,也说华为在这个时代必死无疑,因为华为没有创新了,华为的危险就是抓管理。但我认为,无论经济可以发展多么好,不管高铁可以多么快,如果没有管理,豆腐渣是要垮掉的,高铁是会翻到太平洋的。(来源:任正非在董事赋能研讨会上与候选专职董事交流讲话,2014)

企业管理的八大信条

企业管理的八大信条 重用:胜于重赏 20世纪4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激励人的行为的“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要激励人的行为,必须满足有的需要,而人的多种需要可归纳为金字塔形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大类,当前面一种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就会追求后面一种需要,并直到最终得到满足自我实现需要。尽管该理论存在局限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成为当时最为流传的激励理论。 企业领导者必须懂得,“重赏”只能满足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而“重用”则能满足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员工最终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重赏不如重用!因此,作为企业领导者就要充分发挥员工的才能,就要努力为充分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创造条件,就要使每个员工成为自己所期待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务必记住:人的最大愿望是希望别人能够满足他的最大愿望,一个人宁愿人们需要他,也不愿人们感激他。 疑人:同样要用 我们过去在用人上提倡“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观念。然而,在现实中有多少人真正能做到这一点呢?企业毫不怀疑地用一个人,好无异于是一场赌博。如果将员工安置在越重要的岗位,企业决策者下的赌注就越大。他若只是口若悬河的胡吹一通,却什么事也没有做,就想获得信任,无异于天方夜谈。 所以,我们现在在用人上要提倡“用人要疑,疑人要用”的观念。所谓

“用人要疑”,就是在用一个还不是很了解的人的时候,本着对企业对这个人负责的态度,要多产生一些疑问,要耐心地了解,观察和考评,尤其要了解这个人的过去,因为过去是最能证明他是否能够被重用的主要依据之一,所谓“疑人要用”,一方面是指即使是“疑”也要“用”,因为过去干得好不等于现在也干得好,过去干得不好不等于现在干得不好。一切以现在干得如何为准。另一方面在“用”的同时又要保持“疑”,这不等于不相信人,因为适度地保持“疑”恰恰是最现实的信任,是对这个人的保护,尤其是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其犯错误。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单位都要设立纪检监察部门的原因所在。总之,事前选择人才的成本要高一点,就有可能把事后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培训:最大的福利 企业员工的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产品质量的高低,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许多企业都很重视加强员工队伍建设,而员工都有危机感,因为他们明白这么一个道理:“一天不学自己知道,两天不学对手知道,三天不学大家知道。”鉴于这种情况,员工们很希望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使自己的技术水平不断地得到提升,并在今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企业领导者要树立“培训是最大的福利”的理念,尽可能地创造便利条件让员工参加各种业务培训,以此满足员工发展自我的需求。 磨擦:招纳人才的关健 企业之所以要尽量少聘同所大学的人才,其目的是为了优化人才结构,防止“近亲繁殖”。同一所大学毕业的人才,其知识结构基本相同,往往带有相同的思维模式和办事风格。如果他们相处共事,甚至还会产生排异现象,即不易或不愿吸收其他大学毕业的人才的各种观念和看法,这显然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多样化,不利于企业更好地面向激烈竞争的市场。 众所周知,血缘关系越远的夫妻,其后代越聪明。同样道理,在一个企

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最高境界

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 徐磐石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永续动力。企业文化作为一门新兴科学和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使企业管理从传统走向现代,从物质和制度的层面走向文化层面,企业文化的兴起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新里程。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为愈来愈多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所接受和认同。企业文化对推进企业改革、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提升员工精神面貌及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企业文化的丰富内涵 何谓企业文化?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不妨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认识。从广义上讲,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个子系统,是一种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企业目标、行为准则、管理制度、外在形式等的总和。从狭义上讲,企业文化体现为人本治理理论的最高层次。特指企业组织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并为企业全体成员自觉遵守和奉行的企业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辞海》对企业文化的内涵做了这样的定义:企业文化,是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基本精神和凝聚力,以及企业全体职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企业文化按其结构和具体表现形式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企业的精神文化。包括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哲学、经营理念、企业目标、道德观念、管理理念等,是企业意识形态的总和。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价值观应该具有“敢于拼搏的企业宗旨,厚载万物的为人胸怀,以企为家的精神风貌,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精诚团结的人际关系,讲究诚信的服务思想”等内涵。企业精神反映企业的信念和追求,是企业群体意识的集中体现。具有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精神文化强,企业和谐氛围就好,则形成企业班子有正气,团队有士气,员工有志气,单位有名气。著名的大庆文化,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油田工人,把艰苦创业作为座右铭,坚持“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创业精神。大庆人艰苦创业、三老四严的精神,化作了中国工人阶级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强大力量。 企业的制度文化。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领导制度和管理制度三个方面。组织与制度则是企业文化的骨架。组织结构主要涉及到企业的部门构成、岗位设置、权责关系、内部协调与控制机制等。领导制度是组织系统进行决策、指挥、监督等领导活动的具体制度。企业管理制度包括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奖惩制度和民主管理等规章制度。企业领导体制是关键与核心,企业组织结构是载体和支撑,企业管理制度是主要内容和基本保证。只有建立起科学、严谨、完备的制度体系,用制度约束职工行为、规范企业管理,才能提升企业执行能力,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综观国内优秀企业,其获得成功的一个共同的重要特点,就是有一个高效运转的组织机构和

管理的最高境界:不用管理(职场经验)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管理的最高境界:不用管理(职场经验) 管理其实很简单。制定好的激励机制和各项工作流程,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在科学的组织结构运行下让员工自动自发地创造出好的业绩。 企业管理没有最好的模式,只有合适不合适。 由于企业所在的行业不同,所处的市场环境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管理模式也异同。不能用一个模子来套或照搬照抄,更不能张口可口可乐,闭口IBM、通用公司。中国没有一家能比得上他们,只能有好的东西借鉴摸索,选择一条适合自己走的路。 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用管理,古代叫做“无为而治”。尽管这种情况不容易见到,但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所有的员工都不用管了,各司其职,都能自动自发、称职地干着自己的活儿,岂不更好。管理者是合格的管理者,员工是合格的员工。管理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好绝对的不好。管理也是辨证对立统一的有机体。 想成为“无为而治”的管理最高境界,笔者认为应建立在下列几个前提之上。 一是建立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实用的运作体系,包括企业制度的规范运行和标准化的企业工作流程,实行标准化管理。用科学有效的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来约束和激励大家。每个部门、岗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配套的有合理的绩效考核,实行目标管理。让所有员工都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建立企业各项流程和标准,按章办事,而不是不同的人各有各的做法,各念各的“经”。科学的运作体系是企业高效运行的基础,没有体系作为基础,再好的企业也不行,管理也不会上道。因此,制度建设、组织架构理顺、沟通激励机制建立等对企业管理太重要了,必不可少。 二是有强的领导力的领导者组成的一个高绩效的团队。企业快速运行:80%靠体系推动,20%靠卓越领导者带领的团队领导力来拉动,推拉结合,形成合力,小车才会跑得更快。高绩效的领导者既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制定中长短期战略目标,又要有强的执行力,把组织制定的目标落实到位,才会有好的结果。领导者要会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要会激励下属,辅导下属,又会有效的授权,把下属的潜能发挥至极致,带领大家快速高效的完成团队的目标。高绩效的领导者所拥有的强大的领导力,也是企业良性运行的基础。

让城市活起来是安全管理的最高境界

让城市活起来是安全管理的最高境界据《中国安全生产报》报道,天安门等区域防踩踏风险预警系统投入使用。该系统由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研发,是全国首个客流风险预警系统,在西单商业区已稳定运行5年。专家表示,应从技术和管理的角度对人员密集场所提供系统性的安全保障。 上海外滩拥挤踩踏事件后,各地接受踩踏事件教训,纷纷采取措施加强对人员密集场所、大型活动的管理,其中包括暂停或取消一些大型活动,特别的春节期间的大型活动,受得媒体和公众的质疑,如:上海第十四届人大第三次会议期间,针对春节期间取消了一些大型活动,有人大代表就提出“大型活动不应都取消”“有一个大型活动我觉得不能砍,那就是豫园灯会,这是一个传统的民族灯会,许多市民老百姓需要它。”春节灯会传统延续了20年,参加这些活动已经是市民的一种习惯,也是市民幸福指数的体现。 对此笔者深有同感,在以往的管理工作中,也包括安全方面的管理工作,在遇到一些问题时,我们的管理者总是有一种莫名的冲动,采取一禁了之这种简单的管理方法,群众对这种管理方法有这样的总结:“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原因何在,笔者认为无非是管理者缺少科学的管理技术,缺少科学的管理方法。管理缺少科学

技术的支撑,管理者心里没有底气,没有底气哪来的自信和担当,又怎么能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因此,一禁了之的管理方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 那么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呢。笔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不是要捆在人手脚,而是能让人放开手脚。笔者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位学子溺水身亡,他的母亲在经受了失子的巨大伤痛之后。捐赠巨资和儿子遗留下的书给学校修建图书馆,但提了一个要求:哈佛大学的每一个毕业生都必须学会游泳。儿子溺水身亡,没有让这位母亲畏惧水,止于水,捆在手脚,而是激励哈佛学子放开手脚,去中流击水,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吸取教训,这位伟大的母亲思维方式,是不是值得我们的管理者,包括城市的管理者们借鉴呢。 拥挤踩踏事故源于无序,通过科学的管理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保证城市每一个角落的秩序,为城市的活动提供系统性的安全保障,让城市“活”起来,而不是“窝”起来;让城市“动”起来,而不是“冻”起来;让城市中的每一个人都能自由自在的享受城市生活,这应该是我们建设城市、美化城市的目的之一,也应该是一个城市管理的最高境界。

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

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 有时候,公司管理不规范、运作混乱自有好处,在特定的阶段里,只有残缺才是美。 作为个体的集合,组织就如一个大树林,不同的鸟儿聚在其中,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环境。面对于此,有效管理决不是一个单纯过程,它应当具有针对性、包容性和灵活性,否则,管理就丧失了它的本质意义。 水至清则无鱼 有一个故事:在日本的一家动物园,有位饲养员特别爱干净,对动物也特别有爱心,每天都把小动物住的小屋打扫得干干净净。结果呢,那些小动物一点也不领他的情,在干净舒适的环境里,动物们开始慢慢萎靡不振了,有的厌食消瘦,有的生病拒食,有的甚至死了。原因是什么?后来,通过观察才发现,那些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有的喜欢闻到那混浊的骚气,有的看到自己的粪便反而感到安全等等。这个故事就说明了一个道理,有效的管理必须针对组织内个体的需求,包容个体的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灵活应对、多元管理。假如像故事中的饲养员那样,无视个体的差异,一味求看似完美的统一,这样的组织最终一定会因抹杀了个体的个性而导致组织的解体或僵死。

作为组织的一个类型,企业就其性质而言,一方面具有经济属性,唯求其利;另一方面有具有社会属性,即企业也是由具有不同性格、不同需求、不同地位、不同生活经历和习惯的,活生生的“人”组合在一起;不可否认,社会的混合性、庸俗性、复杂性同时被包容其中,构成了这个复杂的组织环境。可以想象,在这个环境里,祈求一个称心如意的状态,达到一个理想的完美境界,几乎是异想天开。仅举公司电话私用现象:70%的电话可能在被私人占用,你若想根除的话,可能你要被先根除。倒不如实实在在根据人们的习性和人的不同需求,因势利导,逐步改善,平和稳健,力求降低私用率罢了。 俗话说得好,水至清则无鱼。鱼缸里的水虽然清澈见底,但生长在其中的鱼长不大,活不长。江海的水虽然混浊,却能够容纳更多更大的鱼。从管理学的原理来看,组织的方方面面留有余地,互存不良,反而顺理成章,和谐有序。当你想水清一点,不妨浑一点;想图快一点,不如慢一点;想求好一点,不如差一点,这可能就是残缺美在管理实践中的表现吧。 管理的重心则在于培育企业的自我净化能力 但是否由于组织内个体的差异性、整体的不完美性客观存在,管理者追求改善的努力就会一无“适”处了呢?其实不然。管理的有效性恰恰体现在通过管理,使组织具备自我净化、自我改善的功能上。

精益生产管理的最高境界

精益生产管理的最高境界 “丰田生产方式”已被世界公认为汽车制造业最成功的管理模式之一。凭借这一生产方式,丰田公司在日本汽车制造业远远落后于美国、欧洲的前提下,却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并最终超越欧美的管理竞争力。 精益生产方式从此由丰田的内部经验变成为管理理论,并升华为新一代的生产哲学。而今,这一无论是欧美的发达国家还是中国等亚洲发展中国家都在研究并效仿的生产方式,其理念、思想、技术体系已被广泛地推广使用并取得累累硕果。企业在推行精益的道路上,随着对精益生产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的深入,在不同的阶段对精益生产有不同的认识: 第一层境界:精益生产是一种重新对价值与浪费进行界定的标准 刚接触精益生产的企业,马上会被精益提出的“创造价值,消除浪费”的理念深深吸引并在短期内收获成果。因为,精益生产要求企业以客户为中心来审视企业的产品设计、制造过程、服务项目等,据此企业会发现太多的浪费——从不满足客户需求到过多的功能、多余的非增值消耗,还要求企业必需将生产的全过程的多余消耗减至最少,不将额外的花销转嫁给客户。而消灭这些浪费的直接受益者既是客户也是企业自身。 这种要求,为企业开启了一扇重新审视自身流程的视窗,当人们把自己的眼光从日复一日的重复运作中突然切换到站在客户立场上,像个旁观者一样来看待工作中的价值和浪费时,往往会惊呼“啊呀!”原来我们存在这么多的视而不见,忽视了如此多客户的需求,生产了大量不盈利的浪费!

对于刚参观完众多日本企业的管理者,刚回到自己企业时,也一定会看到很多的浪费,伴随着新发现的喜悦,也会产生强烈的改善的意愿,并尝试去改变。 第二层境界:精益生产是一系列解决企业成本,质量,交付周期的工具及方法 把一些能够马上眼见的浪费剔除后,企业又会寻找进一步的改善焦点。这时,光通过员工或干部的经验,已经找不出问题。企业管理者每天被CQD(成本,质量,交付周期)所煎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解决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者像火灾一样随时出现又紧急难待的问题。 如果,企业从基层开始,员工都能掌握一些能快速上手,简便易用的工具,在本职工作中展开应用的话,就可以释放管理者的精力,去处理更有价值的事务。在第二层次上,企业开始使用一些工具来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也是在参观中,大家都会比较关心丰田或本田在某些操作细节上的处理方法的原因之一,大家都希望能学到一些具体回去就能用的工具,看看到底有效果没有。 第三层境界:精益生产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灵活高效的生产系统 点的改善,未必能带来系统效率的提升,企业经过一段时间对工具的使用后,在局部一般都能取得明显的改善效果,但往往从公司经营层的视野里,看不到令人惊喜的变化。 这就像我们在本田看到了很多的细节,感觉比丰田做得要好,但从两家企业的经营业绩来说,丰田是远远领先的,原因就是,丰田的系统更先进,所以,局部的优势并不一定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上的优势,这是回国后的管理者们要特别留意的。 因为运用这些工具,不需要在企业的组织与文化上做很大的改变,比较容易推动并在短期获得成效,但却很难持续长久,使企业不断成长更上一层楼。 并且,任何企业的运作系统,一定是由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一系列活动构成,这些活动或部门不是孤立的,虽然单个的活动可能是高效的,但这些活动结合起来后,未必能给客户创造最优的价值,不但从整体上不能反映出成效来,有时还会产生负作用。 所以,从第三层次开始,精工咨询推动企业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待精益生产,将已经燃起的点点改善星火,通过精益生产体系,连接成燎原的火海。这个阶段,公司高层重视度相当高,他们挑战固定俗成的以部门为单位的孤岛式思维方式,中层干部也学习以超出公认的划分部门的标准,养成从整体系统基础上进行改进的回溯思维习惯,让企业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活动真正地流动起来。另外,在战略和执行上都开始把精益生产的理念,思想及技术有机地结合到企业实际运作中,避免生搬硬套。 第四层境界:精益生产是一种企业各层级员工奉行的思考哲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