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怎样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18-03-14T15:57:55.413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1月01期作者:李小珍
[导读] 教学艺术表现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目的,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材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手段及合理的教学程序,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李小珍(广西博白县宁潭镇新榕村小学广西博白 537605)
摘要:教学艺术表现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目的,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材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手段及合理的教学程序,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01-0179-01
新课改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学生,优化教学就要以此为目标。教学是教师知识传授和学生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紧密结合在一起,相互作用。教学优化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笔者现将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阐述如下,以供大家参考。
一、渗透德育教育
以往的教育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德育,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没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违教育的意义,没有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从小让学生有正确的思想道德认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是深远的。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坚实的根基。小学语文课程虽然在教师看来比较简单,然而却蕴含着大道理,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中每篇精选的课文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教师要做德育的有心人,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把空洞的说教变为渗透教育,这样才能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富实效。
1.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新课改下的教材非常贴近儿童的生活,但是儿童活动区域的局限,生活的积累相对贫乏,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需要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进行链接、拓展。例如,《美丽的小路》一文,重点是让学生知道要保护环境,人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美的行为会破坏美丽的环境。一年级的学生大都没有意识到垃圾来自哪里。于是,我就让学生们思考:“我们来学校走的路美丽吗?为什么会有垃圾存在?人们应该怎样保持环境卫生?”学生们经过思考踊跃发言,尤其是针对不自觉地乱丢垃圾的行为,表达了很多不满。有的认为应该多设几个垃圾箱;有的认为写标语揭示;也有的认为进行罚款等等。通过让学生自己发表对环境卫生的看法,学生们会自觉发现不良的行为习惯对他人、社会都不利,加强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
2.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口语交际内容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如《有礼貌》《请到我家来》《打电话》《买文具》等内容教育学生在与人交往中要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会礼貌待人;《小鸭子得救了》《应该帮助他们》等内容教育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好品德。上好口语交际课,也能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转变应试教育教学观
以往的应试教育以分数来考评学生的优劣、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的办学水平,这种功利主义的教育模式,直接导致教师教学的片面性。对教材机械地讲解,用统一的标准答案、一致的教学评价、作文的公式化、考题的标准化等等对学生进行模式化的教育。学生犹如装在“套子里”的人,是课堂教学程序化的产品,压制了学生的自我学习需求,扼杀了个性的存在,不利于学生长期的发展。而新的课程改革着眼于人才培养的高度,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突出了育人功能。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就要突破传统观念的影响,从条条框框中走出来,树立全新现代教育理念。即“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品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地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我们的语文教学绝不能抛开学生的体悟而分解内容。一切字词的解释、语句的揣摩、段落的讲读,都以把握文意为目标,从整体感知到细部体会,再从细部体会回到领悟文意,使学生在一篇课文学习过后,留下的不是简单机械的语言符号,而是鲜活的、灵动的、有机的篇章,不是丧失美感的知识点范例,而是美的、带有无穷意味、充满睿语哲思的精华。我们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发现他们的学习兴趣,自由发挥,只有满足了个性的需要,学生才能积极投入,进行创新学习。可以说,没有个性发展就没有全面发展,我们便不能实现我们教育的目标。我们的教学要给予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己去建构知识的过程,用思考来内化知识,而不是吃“现成”的。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要教给学生如何思维,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规律,学会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这样学生才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三、学校转变对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标准
过去对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就是看他所教的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只要按时完成教学内容就万事大吉了,不管教师们教学的差异有没有,一律实行“大锅饭”。这就让教师缺乏教学的积极性,没有压力感,对学生的教育没有责任感。随着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的颁布实施,一方面,对教师的教学业绩与工资开始挂钩,这就让大家有了紧迫感,不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要想法设法让学生学得本领,全面发展,提高积极性,努力去钻研教学。另一方面,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唯分论、唯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通过对教师评价的转变,促使教师做到教学的最优化。
四、运用体态语言进行心理暗示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最大的幸福与快乐就在于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交往,因为你的每一步,每一句话,你的眼神,甚至你的目光一闪或者一抬手,这一切都会深深地留在学生的记忆中。”体态语言的恰当运用,成了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技巧之一,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方式,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教师运用眼神、表情、姿势、动作和距离等体态语言对学生加以暗示,从而达到传递、感染、调控和激励等目的,这是心理暗示最常用、最基础的方法。体态语言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将生动的表情动作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果教师板起面孔说教,学生会感到害怕。而对于富有亲切力的教师会发自内心的喜欢,学习表现也积极,愿意和教师交谈。于是老师的一个眼神、手势,都能使学生信心倍增。这时一个信任的眼神、鼓励的微笑会给他们极大的鼓舞。当学生正确回答了问题之后,教师对他们竖起大拇指,报以赞许的一笑,是对学生最好的表扬。有了这样的一种体验,在今后的课堂上,学生总是能热情饱满地参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