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引爆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一个新兴的业态,互联网+传统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行业将迎来更多资本和创业者的关注
一度被冷落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互联网+”的时代,重新被唤醒和激活,互联网让传统文化变得可感知、可触摸、可互动、可体验、可分享了。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和“互联网+”政策的深入推动,以及国民对传统文化需求的逐步上升,作为一个新兴的业态,“互联网+传统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行业将迎来更多资本和创业者的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谷卿认为,传统文化是有关社会历史生活的积淀,丰富的物质精神资源蕴含着巨大的转化势能和可待激活的“引爆点”,让古典参与现实生活和现代生产并不矛盾,传统文化也并非像人们以往所认为的那样,在互联网时代遭遇无可避免的边缘化。恰恰相反,在积极谋求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同时,传统文化开始全面深入地参与到当下社会协调解决道路中来,并在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互联网和“互联网+”也必将赋予传统文化全新的载体形式,由此归纳和激发我们对于生活方式的新一轮想象。
网络成为公众了解传统文化的首要渠道
2015年,中国网民已达6.7亿人,而数据调研机构艾媒咨询发布的《2015中国“互联网+传统文化”发展专题报道》显示,71.2%的中国网民会通过网络了解传统文化,网络已经成为网民了解传统文化的首要渠道。
目前网上关于传统文化的软件,涉及传统文学、传统节日、琴棋书画、汉字汉语、传统戏曲、中国建筑、传统医学、民间工艺、博物馆等诸多领域,提供的服务包含应用工具、资讯、游戏、电商交易、教育、医疗等多种类型。
“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获得了一种新样态,它既是被传播内容,也是传播方式。”中国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巨大的信息源和信息元,极具开发价值,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谷卿说,
而开发、激活和重启传统文化的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文化传播也必然要考虑到终端及其用户的接受习惯与体验。”
数据显示,在使用传统文化应用软件app的用户中,传统文化资讯浏览是用户主要的需求点,占比达61.2%,传统文化应用工具及教育学习则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位。此外,在用户的年龄分布上,26―35岁用户的占比超过40%,36―45岁的用户占比为24.3%,也就是说,“80后”占比远远领先于其他年龄层的用户。
“文化是从社会的生活环境中培养出来的,脱离了生活环境的文化必然无法生长,传统文化要更好地传播,就必须生活化,而互联网恰恰是将其生活化的重要载体。”上海民俗学会会长仲富兰说,“比‘80后’更年轻的‘90后’‘00后’在接触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更需要全新的传播方式,互联网的作用可以说是不可替代的。”
家住北京市大兴区的单永祺喜欢古诗文,尽管才小学四年级,但很多古诗都能信手拈来,常受到老师的表扬。由于积累不够深,单永祺在阅读课外读物时,很多诗词中的语句不能理解,他的妈妈也常常解释不清。2014年9月25日,未来网――中国少年国学院正式开通上线,每当单永祺想要看看诗词时,就会打开电脑登录网站。
他的妈妈说,“在少年国学院里,学习古诗词和古代的名人轶事等,省钱省力,学习也更有效了。“现在也不用花那么多钱给孩子到处买他能看懂的书,也不用报啥培训班了。我们带着孩子在家就能学他喜欢的古诗。方便,孩子学起来也更快了。”
打开少年国学院的网页,首页上可以看到国学公开课、“核”心关注、队上国学、诗词鉴赏等,少年国学院里总共有30多个栏目,提供1200多个课件、上百万字的国学精品,设置了视频、动漫、游戏等各种寓教于乐的国学课程。学生们在这里可以都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2015年11月30日,中国首个“互联网+戏曲”实时交流移动平台“戏缘app”诞生,打
响了“互联网+戏剧”第一炮。这款手机app首次实现戏迷与艺术家实时交流互动,邀请了国家特级演员、豫剧六大名旦之一马金凤等40多位戏曲名家进驻教学。
除教学外,“戏缘app”还开发了“超级擂台”和“我要唱戏”等戏迷体验功能,戏迷们可以零门槛的录制自唱的戏曲视频,把视频上传到擂台平台中。每月冠军还可以得到10万元大奖,这极大地调动了戏迷的积极性。
来自乌鲁木齐的姜秀花是“戏缘app”的金牌戏迷,她以视频超4万的点击量获得月冠军。作为业余戏迷的她说起“戏缘app”赞不绝口:“这个软件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让我们这些普通戏迷有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我真是特别感谢。”
“互联网+传统文化”前景广阔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对于“互联网+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大部分手机网民持乐观态度。其中持“非?】春谩币约啊翱春谩钡氖只?网民总单比达到了68.4%。艾媒咨询分析认为,基于互联网在其他领域的成功融合转型的事例,用户对“互联网+”的推动普遍持积极态度。而传统文化产业则有望通过互联网焕发新的活力。
“互联网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本身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广东省互联网协会创始人方兆康说:
事情,这是高新科技的一个必然趋势。文化有各种各样的传播载体,但有互联网之后,文化在互联网中的传播会更广泛,更迅速,更深入。互联网与传统文化不是冲突的关系,而是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的关系。”
例如博大精深的国学领域,香港国学大师宋韶光说:“国学跟互联网不是对立冲突的关系,互联网是现代化国学传播的工具,国学可以利用互联网从白纸黑字发展到互联网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要有人把国学精髓深入浅出,更有效的传播给年轻一代。”
目前,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国内互联网企业已经开始布局传统文化相关领域,包括网络文学、数字音乐、电影电视、手游等内容领域及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如内容制作、演艺明星、衍生产品等。
阿里巴巴在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当中一直在探索和尝试,淘宝旗下拍卖会引入近百位大师,包括天猫文创去年开始发力,阿里巴巴农村淘宝、1688产业带、互联网金融产品都对传统文化给予了特别的支持。灵机文化是一家是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宗旨、为用户提供切实生活指导的“互联网+传统文化”科技公司,其联合创始人冯剑荣认为,传统文化产业在未来的市场是非常广阔的。在商业方面,传统文化的潜在客户是很大的,但这群潜在客户并没有被激活起来,或者说缺少激活的方式,而互联网可以充当一个很快捷便利的激活平台;另一个方面,国家提倡弘扬中华文化,“十三五”规划更是力挺文化产业,这对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是一个风口,传统文化产业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结合互联网产生更大的效益。
实际上,互联网出身的冯剑荣在创立他的企业时,并没有将传统文化当作商品来看,他的初衷并不是以赚钱为目的,而是希望将传统文化传播下去,然后再在这个过程中顺利地切入市场,了解客户接下来的需求,切入用户的需求点,将这种需求点延伸到商业部分去。在商业部分,传统文化产业将会是非常有发展潜力的领域,是一片蓝海。灵机文化创立到现在已有6年历史,开发的专业应用超过百个,涵括生活工具,生活指导,与业服务等多方面,目前主要应用产品有灵机妙算、顺历、修行者,拥有超过8000万的用户,覆盖48个国家及华人地区,其成功之处就是能把用户聚集起来,进行线上线下结合的交流,弘扬正确的思想和理论。
说到“互联网+传统文化”的投资战略,著名投资人、广东文投国富总经理刘一桦认为,首先是要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和周期,极大降低边际成本,实现较优规模扩张,然后是精准营销、产品聚焦,以及挖掘和创造国内外的需求。
“互联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困境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60.5%的中国手机网民表示未曾使用过在线传统文化相关app。艾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