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之道

学习目标:

1.背诵重点章句:13.24章、17.13章。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语言积累与阅读感悟★

一、基础知识巩固性训练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A.民鲜.(xiǎn)久矣必也狂狷.乎(juān)

B.恶称人之恶.(wù)者恶居下流而讪.(shàn)上者

C.恶果敢而窒.(zhì)者恶徼.以为知者(jiāo)

D.恶不孙.(xùn)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jiē)

2.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

A.师也过,商也不及

..,狷者有所不为也(努力向前)

..狂者(比不上)狂者进取

B.有所不行

..之,亦不可行也(礼貌节制)..(不可以):知和而和不以礼节

C.恶居下流

..直者(把…当作)

..而讪上者(卑鄙无耻)恶讦以为

D.恶果敢

..(懂得道理)

..而窒者(果断而勇敢)人不学,不知道

3.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不正确的一项()

A.其至.矣乎(达到极点)然则师愈.与(严重)

B.过犹.(如同)不及无适.(亲近)也,无莫也

C.义之与比.(靠近)小大由.(遵从)之

D.乡原.(谨慎老实),德之贼也恶居下流而讪.(毁谤)上者

4.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中庸之.为德也/ 君子之.于天下也B.乡原,德之.贼也/ 其不善者恶之.C.恶称人之.恶者 / 礼之.用,和为贵D.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5.选出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

A.知和而.和B.君子和而.不同C.恶勇而.无礼者D.恶居下流而.讪上者

6.选出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

A.师与商也.孰贤B.狷者有所不为也.C.亦不可行也.D.乡原,德之贼也.7.选出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既不亲近哪个,也不冷淡哪个,而是和义在一起。】B.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为求和睦而允许保留各自不同的意见,小人意见相同却不能和睦相处。】

C.乡原,德之贼也。【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就是道德的败坏者。】

7.B【“和而不同”应译为:君子调和但决不混同】

8.选出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如果找不到中庸之人来跟他交往,那就一定结交狂放的人、狷介的人吧。】

B.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作为一种道德,大概快要到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C.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只知和谐于是一味追求和谐,但如果不以礼来节制和谐,那也是不可行的。】

D.恶徼以为知者。【厌恶那些自以为通晓一切的人。】

二、领悟:你认为“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合作学习与问题探究★

一、13·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本章内容是中礼

1.“乡人皆好之”和“乡人皆恶之”的人是怎样的人?

2.“乡人之善者好之”和“不善者恶之”的人是怎样的人?

3.用“乡人”的做法,要说明什么样的观点呢?

二、17·13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本章内容是中行。

1.孔子批评了哪一种人?孔子为什么说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

2.探究:君子和乡原的区别体现在何处?

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探究:为什么孔子在提倡“君子”人格时要以“小人”而不是以“乡原”来作陪衬?

★反思学习与能力提升★

1.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1)在孔子看来,应当怎样正确评价一个人?试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2分)

(2)为什么孔子视“乡愿”之人为“德之贼”?(3分)

2.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日:“君子亦有恶乎?”子日:“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缴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子日:“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日:“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请从上面文字中提炼一个成语。(1分)

(2)请从上面文字概括孔子心目中君子应具备的品质,并结合自己看法进行评析。(3分)

★素材拓展与厚积薄发★

中庸之道

在《论语》中,孔子把在“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其含义大致有三:

执中守正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折中致和就是执两用中和而不同。

因时制宜就是与时俱进通权达变随机应变

所以综合起来,

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嗣,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但最早探索《中庸》的并非儒生,而是卒于宋真宗乾兴元年的方外之士——释智圆。智圆之后,司马光则是宋儒中论中庸较早的一个。后来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人性的不善也不恶的本性,从临界点向上就是道;向下就是非道。向上就是善;向下就是恶。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於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中庸主题思想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这一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中庸》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管理。此《中庸》之性不等同于《孟子》之性。“天命之谓性”是指天命也属于人性;“率性之谓道”是说要自我管理而不是放纵本性;“修道之谓教”是说改善自我的仁道就是儒教(聂文涛谈《中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