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生物学史(高中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学史
江苏省黄桥中学戴波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一)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
1953年,英国桑格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二)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1、1665年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
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看到的是只剩下细胞壁的死细胞)
2、17世纪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放大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
确的描述。 (看到的是活细胞,命名的是微生物)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植
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4、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细胞是先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补充:
(三)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
5、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6、20世
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7、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
膜的2倍。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
8、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9、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
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0、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
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四)酶的发现史:
11、斯巴兰扎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
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
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4、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
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他将这些物质成为酿酶。
15、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1917年查资料得知刀豆中脲酶含量高,决定从刀豆种子中提取纯酶。
16、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五)叶绿素的发现史:
17、1817年两位法国科学家从植物中分离出叶绿素,但不清楚叶绿素在植物细胞中的分布。
18、1865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发现叶绿素是集中在一个个更小的结构,后人称之为叶绿体。(六)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19、1648一1653年,比利时医生海尔蒙特做了盆栽柳树称重实验,得出结论植物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原料主要来自水,不是来自土壤。他没有认识到空气中的物质参与了有机物的形成。
20、1771年,英国的普里斯特利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21、1773年,荷兰的英格豪斯证明只有植物的绿色部分在光下才能更新空气。
22、1845年,德国的梅耶发现植物把光能转化成了化学能储存起来。
23、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植物叶片在光下能产生淀粉
24、1880年,美国生物学家恩格尔曼利用好氧细菌证明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
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5、1939年,美国的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18
O进行示踪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26、1957年,美国生物学家卡尔文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用14
(七)细胞周期调控的分子机制发现:(苏教版)
27、哈特维尔选择酿酒酵母作为实验材料,成功发现100多种与控制细胞周期密切相关的基因,即细胞分裂周期基因(cdc基因)
28、纳斯从粟酒裂殖酵母中成功分离出cdc2基因------既控制着G1期到S期的过渡,又控制着G2到M期过渡。
29、亨特对海胆进行研究,发现并命名了细胞周期蛋白。
必修二:遗传和进化
(八)遗传定律的发现史:
30、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他进行了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1866年他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正因为孟德尔的杰出贡献,他被世人公认为“遗传学之父”。(假说演绎法)
31、约翰逊:丹麦人,植物学家。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32、魏斯曼:德国人,动物学家。他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
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33、萨顿:美国人,细胞学家。1903年,他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类比推理法)
34、摩尔根:美国人,遗传学家,胚胎学家。他用果蝇做了大量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人们称之为遗传学的第三定律。他还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为现代遗传学奠定了细胞学基础。
35、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九)遗传物质的发现史:
36、1928年,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体内转化实验,提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有促进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
37、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同事进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确定DNA才是使R 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38、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9、后来,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实验证明RNA也是遗传物质。
(十)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史:
40、1951年,沃森和克里克以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的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的相关数据为基础,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
41、1952年,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查哥夫测定了DNA中4种碱基的含量,发现:腺膘呤与胸腺嘧啶的数量相等,鸟膘呤与胞嘧啶的数量相等。
42、1953年,沃森、克里克调整了碱基配对方式,制作出了DNA双螺旋结构分子模型。
43、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三人因这一成果而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44、第一个把遗传物质设定为一种信息分子,提出遗传是遗传信息的复制、传递与表达的科学家,是量子物理学的奠基人薛定谔。
(十一)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
45、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46、1961年,科学家尼伦贝格和马太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
1966年,科学家尼伦贝格和霍拉纳等终于破译了全部遗传密码
47、1965年,科学家在某种RNA病毒里发现了一种RNA复制酶,能对RNA进行复制。
48、1970年,科学家泰明等在RNA肿瘤病毒中发现逆转录酶,它能以RNA为模板合成DNA。
49、1982年,科学家发现疯牛病是一种机构异常的蛋白质----朊病毒,该病毒只有蛋白质而没有核酸,进入宿主细胞后能靠自身的蛋白质改变宿主正常的蛋白质的构象而繁殖自己。
(十二)生物进化史:
50、拉马克(1744~1829):法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先驱。最先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51、达尔文(1809~1882):英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奠基人。1859年,他出版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书中充分论证了生物的进化,并明确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