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第三十一讲 急症 (2)题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疆医科大学教案首页

上次授课内容复习提问:

(一)、提问:

1、风疹、疔疮、痄腮、乳痈、扭伤、腱鞘囊肿、目赤肿痛、麦粒肿、耳聋耳鸣、牙痛、咽喉肿痛、近视的诊断、病因病机、辨证分型。

2、风疹、疔疮、痄腮、乳痈、扭伤、腱鞘囊肿、目赤肿痛、麦粒肿、耳聋耳鸣、牙痛、咽喉肿痛、近视的针灸治法、处方、方义及随症配穴。

(二)、上次课内容梗概:

风疹、疔疮、痄腮、乳痈、扭伤、腱鞘囊肿、目赤肿痛、麦粒肿、耳聋耳鸣、牙痛、咽喉肿痛、近视的诊断、病因病机、辨证分型;针灸治法、处方、方义及随症配穴。

第五节急症

一、晕厥

一、定义

晕厥是指骤起而短暂的意识和行动的丧失,属于中医“厥证”、“脱证”的范围。

二、特点

其特征为突感眩晕,行动无力,迅速失去知觉而昏倒,数秒至数分钟后恢复清醒。本病常因精神刺激、惊恐、体位变动而诱发。

二、病因病机

发病原因多由元气虚弱,病后气血未复,产后失血过多,每因操劳过度、骤然起立等致使经气一时紊乱,十二经脉气血不能上充于头,阳气不能通达于四末而致;或因情志异常波动,或因外伤剧烈疼痛,以致经气逆乱,清窍受扰而突然昏倒。

现代医学认为,晕厥主要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组织短暂性缺血、缺氧所致。

四、辨证分型

始则自觉头晕乏力,眼前昏黑,泛泛欲吐,继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短时尚能逐渐苏醒。

1.虚证素体虚弱,疲劳惊恐而致昏仆,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气短眼花,汗出,舌淡,脉细缓无力。

2.实证素体健壮,偶因外伤、恼怒等致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呼吸急促,牙关紧闭,舌淡苔薄白,脉沉弦。

五、治疗

1.刺灸法

治则:苏厥醒神。

处方:水沟中冲涌泉足三里

方义:水沟位居任督交接之处,督脉入脑上巅,取之以接续阴阳经气,有开窍醒神之功;中冲刺之能调阴阳经气之逆乱,为治疗昏厥之要穴;涌泉引气下行,

最能醒神开窍,多用于昏厥之重征;足三里可补气血而和中,以资气血之源。

随证配穴:虚证配气海、关元、百会,俱灸;实证配合谷、太冲。操作:毫针刺,虚证补,实证泻;虚证可灸。

2.耳针法

选穴:神门肾上腺心皮质下

方法:毫针刺,强刺激,每次留针15—30min。

六、注意事项

①针灸对情绪激动、外伤疼痛引起的晕厥效果良好,其他原因者可作为临时辅助治疗。

②对晕厥须详细检查,明确原因,以便采用相应治疗措施。

二、虚脱

一、定义

虚脱是以面色苍白、神志淡漠,或昏迷、肢冷汗出、血压下降为特征的危重证候,类似现代医学的休克。

二、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大量失血,大吐大泻;或因六淫邪毒,情志内伤,药物过敏或中毒,久病虚衰等严重损伤气血津液,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不能供养全身所致。甚者导致阴阳衰竭,出现亡阴亡阳之危候。

三、辩证分型

面色苍白或紫疳,神志淡漠,反应迟钝或昏迷,或烦躁不安,尿量减少,张口自汗,肢冷肤凉,血压下降,脉微细或大无力。

1.亡阳兼见呼吸微弱,唇发紫疳,舌质胖,脉细无力

2.亡阴兼见口渴,烦躁不安,唇舌干红,脉细无力。若神志不清转人昏迷,呼吸微弱,心音低钝,脉微欲绝,为阴阳俱脱之危候。

四、治疗

1.刺灸法

治则:回阳固脱,苏厥救逆。

处方:素髎水沟内关

方义:素髎属督脉,有升阳救逆,开窍清热之功,急刺可使血压回升;水沟为苏厥救逆之要穴,急制可回阳固脱;内关宁心安神。三穴合用,回阳固脱。

随证配穴:神志昏迷配中冲、涌泉,肢冷脉微配关元、神阈、百会,仅灸。

操作:毫针刺,用补法,并灸。

2.耳针法

选穴。肾上腺皮质下心

方法:毫针刺,中等刺激强度,每次留针60~120min。

3.艾灸法

选穴:百会膻中神关元气海

方法:艾炷直接灸,每次选2~3穴,用中等艾炷灸至脉回汗收为止。

五、注意事项

虚脱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发病突然,病情复杂,须针对原因采取不同治疗方法,针灸可作为抢救措施之一。

三、高热

一、定义

高热是指体温超过39C的急性症状,中医文献所称的“壮热”、“实热”、“日哺潮热”等,均属于高热的范畴。

二、特点

其病因多由外感引起,亦有内伤发热者。本节主要讨论外感发热的辨证及治疗

三、病因病机

外感风热之邪从口鼻而入,卫失宣散,肺失清肃;或温邪疫毒侵袭人体,燔于气分;或内陷营血,引起高热。亦有因外感暑热之邪,内犯心包而致者。

四、辩证分型

外感高热,发病急,病程短,体温在39℃以上,初起伴有恶风寒等外感征候。

1.风热表证高热恶寒,咽干,头痛,咳嗽,舌红苔黄,脉浮数。

2.肺热证伴有咳嗽,痰黄而稠,咽干口渴等症。

3.热在气分高热汗出,烦渴引饮,舌红,脉洪数。

4.热入营血高热夜甚,斑疹隐隐,吐血便血,舌绛心烦,甚则出现神昏谵语、抽搐。

五、治疗

针刺法

治则:清泻风热。

处方:大椎十二井十宣曲池合谷。

方义:大椎属督脉,为诸阳之会,总督一身之阳;十二井、十宣皆在四末,为阴阳经交接之处,三穴点刺,具有明显的退热作用。曲池为阳明经合穴,配合谷

清泻阳明实热。诸穴共奏疏解表邪,清泻风热之功。

随证配穴:风热配鱼际、外关,肺热配少商、尺泽,气分热盛配内庭、厉兑,热入营血配中冲、内关。

操作:毫针刺,用泻法,大椎、十宣、井穴点刺出血。

2.耳针法

选穴:耳尖耳背静脉肾上腺神门

方法:耳尖、耳背静脉用三棱针点刺放血,余穴用毫针刺,强刺激,每次留针15—30min 3.刮痧法

选穴:脊柱两侧和背俞穴。

方法:用特制刮痧板或瓷汤匙蘸食油或清水,刮脊柱两侧和背俞穴,刮至皮肤红紫色为度。

四、抽搐

一、定义

抽搐是指四肢不随意的肌肉抽动,或兼有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口噤不开等。引起抽搐的原因很多,临床根据有无发热分为发热性抽搐和无热性抽搐两类。

本证常见于小儿惊厥、破伤风、癫痫、颅脑外伤和癔病等。

二、病因病机

本证病因很多,多为感受时邪,郁闭于内,化热化火;或饮食不节,湿热壅滞,郁久化火,火扰神明,热极引动肝风,经筋功能失常而抽搐;或因脾虚湿盛,聚液成痰,上蒙清窍而致;亦有脾胃素虚、气血不足而致虚风内动者。

三、辨证分型

本证以四肢抽搐为特征,或兼见短时间的意识丧失,两目上翻或斜视,牙关紧闭,或口吐白沫,二便失禁,严重者伴有昏迷。

1.热极生风多兼表证,起病急骤,有汗或无开,头痛神昏。

2.痰热化风多见壮热烦躁,昏迷痉厥,喉间痰鸣,牙关紧闭。

3 血虚生风多无发热,伴有手足搐搦,露睛,纳呆,脉细无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