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质量优秀教案

第一节质量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物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4.通过使用天平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助精神。

过程与方法

1.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

2.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改变的物理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通过对物质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1.理解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2.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难点

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用具

天平、砝码、小烧杯、大烧杯、钢尺、钢钉、橡皮泥、冰块、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森林里动物们正在举行采摘成果展示,有松果、苹果、梨子、桃子、蘑菇等。如果你是评委,应该怎么评判它们呢?它们的成果不是同类,而且又多少不一,应该先分类再比较多少是不是合理些?可见不同物体的组成物质不一样,就算是同类组成也有多少之别。

请将你桌上的物体按组成的材料分类,比如桌子上的书、本由什么材料组成的?哪本书含有这种材料多?再思考铁锤、铁钉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哪个物体含有这种材料多?又如课桌和椅子由木材和铁组成的,它们所含有的木材和铁的多少一样吗?可见,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在物理学上如何表示这种区别呢?能精确测量吗?

二、自主合作

由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引导完成以上问题。

三、师生互动,进入新课

(一)质量

学生对上面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在教师引导下形成以下认识:

(1)铁钉和铁锤为一类,它们都是铁制成的;木门和米尺为一类,它们都是木材加工成的。

(2)一把铁锤和一颗铁钉都是由铁这一种物质构成的,但两者所含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一把铁锤比一颗铁钉所含的铁多;一块木门和一把教学用的木制米尺都是由木材这一种物质构成的,但两者所含木材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一块木门比一把教学用的木制米尺所含的木材多。

归纳总结:

(1)铁钉和铁锤、木门和木制米尺,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体。构成这些物体的铁、木材,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质。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是指具有一定

形体并含有一定物质的物体。

(2)在物理上为了描述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引入质量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

拓展:要注意“物质”和“物体”的区别。物体有一定的形状,占据一定的空间,是有体积和质量的实物。物质是构成物体的材料或组成因素。例如:房子是物体,构成房子的物质是钢筋、水泥、砂石、砖等材料。再例如:大小不同的两个玻璃杯是由玻璃这种物质构成,而质量代表这种物质的多少,大玻璃杯的质量就大于小玻璃杯的质量。“质”指物质,“量”是物质的多少的意思。

有了质量的概念,就可以对各种不同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进行比较。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去菜市,告诉营业员自己要买多少白菜,实际上他表达的是质量的大小。

提出问题:你知道哪些质量单位?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讨论总结: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

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吨(t)。

它们的换算关系是:1 kg=103 g 1 mg=10-3 g=10-6 kg 1 t=103kg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111“科学世界”:质量单位——千克的由来。

一些物体质量:

(二)质量的测量

提问:在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

归纳总结测量质量的工具很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案秤、杆秤、磅秤、电子秤、台秤;实验室的托盘天平、物理天平、电子天平。图片展示:

(三)托盘天平的使用

1.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和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项

①让学生观察,认识托盘天平主要构造。

②各部件名称及其功能:

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可以根据指

针在分度盘上左右摆动幅度是否相同来判断,而

不必等到指针完全停止摆动,只要摆动幅度相同即可;

标尺、游码、砝码:指示所称物体质量。

③讨论使用天平有哪些注意事项?

交流总结:使用托盘天平的注意事项:

(1)避免

...往盘里增减砝码时要轻拿

..........用镊子

.............损伤,被测物体的质量

..........绝对

..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

轻放,用后及时将砝码放回砝码盒里。

.................

(2)避免

.............,不准把潮湿

...................能用手触摸天平的砝码和游码

..,要保持天平干燥、清洁;不

..锈蚀

..腐坏

的东西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盘里;砝码要用镊子夹取,

....用手拿。

..............................绝不允许

2.学生实验——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质量

A.如何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呢?

问:天平应水平放置,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

天平应放在水平台面上,学生天平还应调节底座螺母,使底座水平。

问:天平使用前要使横梁平衡,如何调节呢?

①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应先将游码移到标尺零刻度线处,再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②当指针指向分度盘中央或左右摆幅相等时,天平横梁就是平衡的。

问:在使用天平称物体,为什么把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呢?

这是因为天平游码标尺的零刻度线在标尺的左端,往右拨游码相当于往右盘中加砝码。问:放入物体后,如何使天平再次平衡,称出物体的质量呢?

①可以通过向右盘加入砝码和移动游码的方法使横梁再次平衡,这时,砝码的质量和标尺上游码所表示的质量之和即物体的质量;②在此过程中,不能调节平衡螺母;③根据游码所在的位置在标尺上读数时,应以游码左侧刻度线为准。

学生练习使用天平测量橡皮、签字笔的质量,测量半烧杯水的质量。

交流总结: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

(2)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3)将被测物体轻放在左盘上,估测物体的质量,将适当的砝码轻放在右盘上,增减砝码,并移动标尺上的游码,直到横梁恢复平衡(特别提醒:这时的平衡不能用调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的方法只能是用游码移动来平衡);

(4)累加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再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表示的质量,即得出左盘中被测物体的质量。

B.测量固体的质量的详细步骤:

⑴估计被测物的质量,选取恰当的天平并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⑵将游码置于标尺左端0刻度线处;

⑶检查指针是否正对分度盘中央,左偏右移平衡螺母、右偏左移平衡螺母直至天平平衡;

⑷将固体放入左盘,由大到小用镊子加减砝码,最小砝码不能平衡时用镊子拨动游码至天平再次平衡;

⑸累加右盘所有砝码质量并加上游码左边缘对应刻度读数即为固体质量;

⑹砝码放回砝码盒,取下物体并将游码归零。

C.测量液体质量的步骤:

(1)用已经调平的天平称出容器的质量m1。

(2)将容器灌入适量的液体后,用天平称出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m2。

(3)液体的质量m液=m2-m1。

思考:能否先测容器与液体的总质量m总,倒出液体后再测容器的质量m剩,那么由于容器内还有残留的液体,测量误差就较大,因此这种方法一般不可取;但是要是测量从容器中倒出液体的质量就可以采用即m倒=m总-m剩。

例练解读:

题1:某同学调节托盘天平平衡时,发现指针停在分度盘的右侧,如图甲所示。要使天平平衡,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当他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如图甲所示),这时应该________(选填“增加”或“减少”)

砝码;当他在天平右盘中放入20 g和10 g的砝码各一个,并将游码移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时,指针恰好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则被测物体的质量为________g。

分析:调节天平横梁平衡的方法是指针左偏右移平衡螺母,指针右偏左移平衡螺母。称量物体质量前,指针偏向分度盘右侧,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称量物体时,指针偏向右侧,则应向减加砝码或向左移动游码。

答案左减少33.2

思考:

如果某同学测量完,已经读了数值为52.2g才发现物体与砝码放反了,所有砝码50g游码读数2.2g是重测呢?还是可以将错得正?应该如何处理数据?

(四)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结合实验研习:

1.用天平称量一块橡皮泥的质量。把橡皮泥捏成其他形状后再称一称,它的质量会改变吗?2.一块冰放在杯子中,用天平测量其质量。待冰熔化成水后再测量一次,看冰化成水后的质量有没有变化。

3.用天平称量室温下的铁块质量。把这个铁块放在火上烤一段时间,取出擦干净再称一称。它的质量会改变吗?

4.科学家发现,地球上的物体被宇航员带到太空后,质量没有变化。

实验总结:物体的质量不会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例练解读

题2:下列过程中,物体的质量发生变化的是()

A.冰棍化成水B.将一块金矿矿石从南非带到中国

C.将铅球烧红D.液化气用了一半

分析: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它只与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有关,与物体的状态、形状、温度、位置等因素无关。

答案D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并能进行质量单位换算;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它不因为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的变化而改变;了解常见的测量工具,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五、布置作业:完成配套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质量

1.物体是含有一定物质并占据一定空间的形体。

2.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3.质量的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天平

4.质量的单位:国际制-----Kg

常用单位:t,g,mg,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1t=103Kg 1Kg=103g 1g=103mg

5.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6.测液体质量:先称容器m0,再测倒入液体后的总质量m1则液体质量为m液= m1- m0

7.测倒出液体质量:先称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m总,再测倒出一定液体后剩余液体和

容器的质量m剩,则倒出液体质量为m液= m总- m剩

体育优质课教案

兴仁县第三中学 体育优质课教案 课题:篮球“三步上篮” 任课教师:钱育金 任课班级:八(2)班 时间:2017年3月21日 星期二下午第一节 篮球“三步上篮”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本课以中学新课标为依据,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坚持“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课堂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学练为主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大部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能力,发展学生小组合作能力。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落实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学有所获。教学中充分发挥评价激励机制功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进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材分析 篮球是同学们喜欢的体育项目,其集体性强,具有强烈的对抗性和趣味性,能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对于培养机智,灵活,勇敢顽强,合作精神以及锻炼身体,锻炼意志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三步上篮是篮球技术中的基本技术之一,也是初学者容易掌握,较为实用的技术,对于其它技术的掌握也有衔接作用,掌握了上篮技术可以说为篮球的进攻技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共有43人。大部分学生喜爱篮球运动。对篮球活动积极性很高。但对篮球活动的技战术知识了解并不多。本节课学习三步上篮技术并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四、教学目标 1、认知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三步上篮的学习和练习,发展学生的协调性、灵敏性,提高健康水平,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终生体育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篮球三步上篮技术的学习,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这一技术动作,大半的学生能做出高质量动作,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观察能

《湖心亭看雪》优秀共公开课教案

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更定、毳衣”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中借助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叙事、写景、抒情交融的写作特色。 : 2.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对其进行辩证地看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文章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教学难点 1.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对其进行辩证地看待。 ( 2.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一篇叫《咏雪》的课文,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古人对雪可谓情有独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二、自主预习 1.: 2.背景资料 张岱( 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更.( gēng)定毳.(cuì)衣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一芥.(jiè)喃.(nán)喃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doc

教科版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平面镜成像》 一教材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光的反射的基础上编排的,它是对光的反射知识的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二是成像原理.课本主要安排学生科学探究,自己总结出规律. 二教案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突出学生参与理念,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带领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到科学探究之中。通过科学探究实践,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课的重点在"探究活动"的过程设计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代物→把平面镜改为平板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三教学说明 本课主要围绕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引导,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拔,最后还是 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 四教案内容:

课题: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课型:科学探究,新授课 教学重点:本节的重点是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活动,它是本节教学活动开展的中心; 教学难点:本节的难点是如何确定像的位置以及对虚像概念的理解。教学仪器:每个实验小组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2支、小蜡烛

体育优质课教案模板格式

2017年体育优质课 水平二小足球——脚内侧踢球教案 授课教师:杨晨 单位:王褚中心小学

教师简介:杨晨,男,中共党员,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硕士学历。2015年8月参加工作,中小学二级教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根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 011年版)》的要求,在教学中结合小学生对足球运动喜爱与拓展的需求,从水平二学生心理认知发展、生理发育成长规律出发,在尊重足球项目运动规律的前提下,结合简中、高效、有趣的“花头精”游戏来提高足球课上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足球技能。在教学中,力求营造学生自我体验、自我学练、合作学练、创新学练的良好氛围,并通过新颖的“花色球托”教学器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促使学生在宽松、和谐、开放的环境下进仃学列、锻炼和思维开发。在游戏中去体验锻炼的价值,享受足球带来的乐趣,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二、教材分析 本课选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师用书《体育与健康》三至四年级小足球单元的第一课时脚内侧踢球。脚内侧踢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足球技术,它的技术特点是脚与球的接触面积大,出球平稳而且准确,是众多足球技术中最常用,

也最易掌握的一种踢球方法。通过小足球活动能够发展学生的奔跑、力量、耐力、灵敏、协调、反应等能力,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建立自尊与自信,促进心里健康。 三、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水平二年龄段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时的学生思维敏捷,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逐渐成熟,竞争意识也逐渐增姒,同时在体能方面也处于一个上升期。学习“脚山侧踢球”,对只有浅显足球经验的水平二学生来说会山面临相当大的难度,最主要是来自于踢球时的脚型控制、触球部位是否准确以及支撑脚的站位等等。综上所述,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多接触球,熟悉球性,且提供简单易行活泼有趣的课堂组织形式,再结合教师设计的“花头精’课堂理念和游戏竞赛的方式,更好地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活跃课堂气氛,使之能在不知不觉中达成学习的目标。 四、教法、学法 本课采用直观教学法、领会教学法、谈话启发法、分层递进法、游戏竞赛法等教法。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正确的部位踢球。 教学难点:踢球动作的连贯协调。

雪鲁迅优秀教学设计

《雪》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巧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掌握其音、形、义。 (2)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内容,感受本文语言的清新美与含蕴美。 (2)在比较中,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作者的精神追求。 (3)理解本文几个含蕴深刻的语句,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和感悟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玩强斗志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全文,比较两幅雪景的不同特点来体味蕴含其中的情感。 难点:理解本文精练、优美、内蕴丰厚的语言。 教学时数:二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 2.搜集回顾鲁迅先生生平。 3.结合课文,借助工具书完成下列词语。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①磬口()②塑罗汉()③脂粉奁()④灼灼()⑤朔方()⑥凛冽() 2.解释下列词语: ①博识②美艳③灼灼④蓬勃 ⑤凛冽⑥天宇⑦精魂⑧升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提示学生背诵有关“雪”的古诗词名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孤舟蓑苙翁,独钓寒江雪”),教师简评入课:“雪”,洁白的自然之物,是纯洁与刚毅的象征,因而,它也成了古今中外名人竞相吟咏的对象。今天我们来欣赏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 二、正课 (一)文学常识了解 学生根据课前预习简介鲁迅及其作品。教师适当补充。 (二)文体知识简介散文诗(借助多媒体字幕) 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但它又毕竟是诗(只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较为短小,具有诗的文笔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读。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能让人陶醉。请同学们闭上眼用心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展现画面,同时感受散文诗这种文体独具特点(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读一遍)。 2.展示听读收获。 ①听读中感受到的画面(生自由谈)。 明确:滋润美艳生机盎然的江南雪,如粉如沙,蓬勃奋飞的朔方雪……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第1节透镜》教学设计

课题:透镜(课时一) 学科: 物理备课人:黄琼萍审核人: ___________________ 课型:新授使用者:__________ 总_2_课时,第课时 一、预习引导,明确目标 1.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 2.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认识透镜的焦点和焦距;学会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教师寄语:同学们,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眼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显微镜等光学仪器,这些光学仪器的主要部件都是透镜。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与透镜相关的知识,相信聪明的你一定会学有所获! 二、自主学习,组内交流 (一)透镜的种类:凸透镜和凹透镜 在你的桌面上有两种透镜,这两种透镜有什么区别?请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方法一: “摸”:请大家用手摸一摸,感受两个透镜镜片各部分厚薄上有什么特点? 方法二: “看”:通过透镜去观察近处物体。 填一填:中间__________ 边缘 ________ 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____________ 边缘 _______ 的透镜叫凹透镜。 (二)主光轴和光心: 学习课本91页,完成下列问题,并在下图中方框内标出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 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 ________________ ,简称_____________ 。 光心的特殊意义:通过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分配任务,合作探究 (一)演示实验一一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 1.让平行于透镜主光轴的几束光射向凸透镜,观察光通过凸透镜后的偏折方向。

2.让平行于透镜主光轴的几束光射向凹透镜,观察光通过凹透镜后的偏折方向。 特别提醒:会聚一一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靠近主光轴 发散——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远离主光轴 展示自我:下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的情形,其中凸透镜是() A. a B. b、d C. c D. a、b、c、d (二)焦点和焦距: 1. 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1)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________ ,用 _____ 表示。 (2)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____________ ,用_________ 表示。 2. 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凹透镜发散后,其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叫凹透镜的 _________ ,用_______ 表示。(2)焦点到凹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____________ ,用_________ 表示。 特别提醒:(1)实焦点、虚焦点; (2)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 (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焦距是凸透镜的重要参数,不同的凸透镜可能焦距不同。 想一想如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请你根据下列问题提示进行相应操作,并测出你手中凸透镜的焦距: 1.为了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应该使用什么光进行实验测量? 2.怎样去找凸透镜的焦点? 3.怎样测量焦距? 实验表明:凸透镜对光有__________ 作用;凹透镜对光有 _______ 作用。

初中物理全套教案

人教课标版教案目录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三、声音的特性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第二章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二、光的反射 三、平面镜成像 四、光的折射 六、看不见的光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二、生活中的透镜 三、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眼睛和眼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四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计 二、熔化和凝固 三、汽化和液化 四、升华和凝华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一、电荷 二、电流和电路 三、串联和并联 四、电流的强弱 五、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 第六章电压电阻 一、电压 二、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三、电阻 四、变阻器 第七章欧姆定律 一、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二、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三、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四、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 第八章电功率 一、电能 二、电功率 三、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四、电与热 五、电功率和安全用电 六、生活用电常识 第九章电与磁 一、磁场 二、电生磁 三、电磁继电器扬声器 四、磁生电 第十章信息的传递 一、现代顺风耳----电话 二、电磁波的海洋 三、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四、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一、宇宙和微观粒子 二、质量 三、密度 四、测量物质的密度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一、运动的描述 二、运动的快慢 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四、力 五、牛顿第一定律 六、二力平衡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 一、弹力弹簧测力计 二、重力 三、摩擦力 四、杠杆 五、其他简单机械 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 一、压强 二、液体的压强 三、大气压强 四、流体压强与流速 五、浮力 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 一、功 二、机械效率 三、功率 四、动能和势能 五、机械能及其转化

体育优秀教学设计

《触物往返跑》 太平小学体育教学设计设计人:刘杰 一、教学分析 小学水平二跑与游戏教学内容,是在水平一自由跑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跑与游戏,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简易的技术和技能,发展位移速度、灵敏、反应、协调素质和一般耐力,培养跑的正确姿势,发展和提高跑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小学水平二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年龄特征是: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好胜心强;敢于表现自我。走和跑常以游戏的形式给孩子带来许多乐趣,能为孩子提供展示自我的条件和机会,不仅使孩子身体得到发展,而且在心理的需求上也得到了满足。 三、指导思想 通过跑与游戏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跑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身体的正确姿势,形成良好的身体形态,发展身体素质和跑的基本活动能力,并在跑的游戏中体验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促使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四、教学目标 1、学习“触物往返跑”的技术动作,使85%的学生学会快速跑行进中快速触物回跑的方法。 2、培养学生快速奔跑的能力和触物折返转身时的动作速度及反应速度能力。 3、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及团结协作的品质。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快速奔跑,侧身触物; 难点:触物与快速跑的结合。 六、教学流程: (一)开始准备部分: 情景导入 通过提问学生是不是喜欢过年引出“放烟花、打电话拜年”等活动。下面我们做一个快速反应的游戏。

(1)热身游戏——快速反应 ①教师讲解游戏方法规则。 ②组织学生进行游戏。 ③及时点评小结。 (2)热身操:徒手热身操 ①慢跑400米。 ②学生跟随教师的口令,活动四肢。 (二)基本部分 主教学一(触物往返跑) 1.创设情景,引入触物往返跑 2.讲解点烟花游戏的方法 3.学生尝试练习,体验动作。 4.教师通过语言引导,逐层深入,让学生掌握动作。 5.触物往返跑动作要领:快速奔跑——制动下蹲——侧身单手——转身回跑 6.学生认真练习,积极思考 7.总结动作要领,完成练习。 8.比一比,看谁点烟花最迅速 9.教师点评,小结。 主教学二(游戏——打电话) 1、语言导入: 2、教师讲解及示范游戏方法及规则。 3、组织学生参与游戏练习。 4、组织比赛、要求学生努力完成。(如110,,120,119) 5、教师及时点评。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洪塘中学郑静素 一、教学目标: 1、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拿、强、更、痴”等字。 2、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点: 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三、教学重难点: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你表现很棒,因为你懂得借助工具书、注解来预习课文)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桡毳衣雾凇沆砀一芥铺毡强饮(幻灯) 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

第一节透镜教学设计

《第一节透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和焦距。I (2)了解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识别不同事物的能力。 (2)经历探究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的意识; (2)通过师生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一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概念,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是光的折射的深入,是初中光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汇点,是历年中考的咼频考点。 (2)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和凸透镜对会聚光作用。难点: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过程及光路作图。 三、学情分析 通过上一章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光学知识基础,具备一定的实验、观察和分析概括能力,能通过观察分析、概括物理概念、总结物理规律,简单的将规律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的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在演示实验和学生互动的基础上,通过对比、观察、总结规律。 五、教学器材 透镜一组、老花镜、近视镜、饮料瓶(无色透明、表面没有波纹、去瓶口上部)、蚊香、火柴、激光灯、手电筒。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首先,请同学们回忆,在上一章我们学习了哪些镜子? 生: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 师: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不同的镜子呢? 生:放大镜、近视眼镜、老花眼镜。 师:放大镜、近视眼镜、老花眼镜与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有什么不同呢?生甲:形状不同生乙:对光的作用不同。 教师演示:将光照分别射到平面镜和放大镜、近视眼镜上,观察现象。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有趣有用的物理优质课教案完美版

科学之旅有趣有用的物理 课程标准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例了解有哪些不同形式的能量。 ● 2.过程与方法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器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二、新课开始

【教学后记】 --科学之旅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不详 点击数: 391 更新时间:2009-6-10 19:36:12 课题:引言 科学之旅—《探索物理》 课时:1课时 目的:(1)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 (2)通过观察体会物理学的趣味 性; (3)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更进一步 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 (4)用STS 的观点理解物理学的 巨大作用; (5)初步掌握一点学习物理的方 法。 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 掌握一些学习物理的方法。 难点:注重学生实验的可操作性、可观 赏性,达到预期效果。 教具:教材中图0.1—1至0.1—4及0.1—9、0.1—10的实验装置, 三棱镜一付,小石子一枚,开水和带盖的空矿泉水瓶。 教程: 一、导入语:(衔接式、启发式) 1、上节我们对大家学习物理做了一些基本的要求。我们说物理是非常有用的, 非常有趣的。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会更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 2、不过大家可要大胆回答问题,踊跃做实验哟!咱们看谁做得最好了! 二、关于“有趣有用的物理”的引导性学习: 1、物理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声、光、热、电、力现象。 2、教师演示实验: (1)、“冷水使热水沸腾”实验; 指导:我们将在热现象、力学综合内容中学习。 (2)、“会跳舞的小人”实验; 将在第一章学习到: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3、想想做做学生趣味实验; (1)“放大镜只能放大物体吗?” 我们将在“色彩斑斓的光现象”第三章中学到。

小学体育优质课教案

(水平三)《蹲踞式起跑》课时教案设计 一、教师简介: XXX小学教师XXX,毕业于XX体校,现任课年级三年级。 二、学情分析: 快速跑是田径运动的基础项目,对田径运动水平的提高,对其他运动项目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的特点是强度大,以最快的速度跑完全程,通过较短距离的跑,来发展快速跑的能力。而在快速跑的起跑姿势中,以蹲距式起跑更能使身体迅速摆脱静止状态。起跑后的加速跑是尽快加速达到自己的最高速度。通过这两种技术的的学习发展学生速度,力量、灵敏等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从事终身体育运动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根据学生接收能力的情况而定。 本次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比较平稳发育期。可塑性强、模仿能力好。在这一阶段应该加强有利于提高力量、速度等身体素质的练习掌握通俗易懂的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 三、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以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坚持“健康快乐第一”为依据,以最终使学生终身受益为宗旨。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让学生掌握从事终身体育运动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养成终身体育态度和习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个性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90%的学生初步理解蹲距式起跑动作方法。 2.技能目标:使85~90%的学生初步学会蹲距式起跑。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积极上进的优良品质。 五、教学内容: 1)蹲踞式起跑2)游戏:耐力接力 六、教学组织与教法: 根据人体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和本课教材的实际,结合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善于模仿的特点,遵循其直观性和自觉性原则,本课采用下列教学法: 1、讲解法:语言精炼、讲解适度。 ①通过揭题,说明教学目标,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②精讲,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学练结合。 2、示范法:完整示范,建立概念,动作正确优美,利于模仿。 ①教师的完整示范,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激发学习愿望。 ②通过示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的能力,使之明确要领,学会练习方法 3、练习法: ①通过尝试练和模仿学习,教会学、练方法,领会动作要领。 ②学、练结合,开展互学、互帮、互纠、互评,开创一个和谐、平等、高效的学、练平台,掌握动作技术环节,从而产生运动欲望,开拓进取,达到目标。 七、教学流程: 遵循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变化规律,依据本课的目标,教学程序分为:开始部分(课堂常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课的主要内容)、结束部分。

最新《雪》优秀教案

《雪》教学设计 阳新县富池完全中学杨娟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理解作者描写的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得特点以及作者在描写中寄予的情感,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 2、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2、联系时代背景感受鲁迅的战斗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鲁迅为理想而奋战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教学重点:品味优美深邃的语言,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不同景象的对比烘托来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圈点评注法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日里最美的风景便是那飘飘洒洒漫天飞舞的雪。她洁白的身躯,轻盈的舞姿,装点出一个银装素裹、晶莹剔透、孕育着秀美春天的童话世界,让人情思飞动,浮想联翩,许多人为她抒写了一篇篇华彩美文。那当纷扬的雪花飘落到鲁迅先生笔下的时候,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先生情思凝聚的美文中,一起去赏雪景,悟雪情。 二、朗读课文,初探情感 1、走近鲁迅:对鲁迅先生我们并不陌生,让我们再次走近这位伟人。(出示课件) 2、听读课文,边听边想象文章描绘的画面,并想想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 梳理内容:南方的雪北方的雪 3、文章描绘了江南和朔方不同的雪景,你觉得他们各有怎样的特点?南方滋润美艳北方如粉如沙 4、朗读指导。这是一首散文诗,风格柔婉中不失刚健,美艳中更见壮美,我们要学好这首诗,首先要读好它,在读中品味诗歌,在读中获得美的享受。这篇课文该怎样朗读呢?(从语速、语气、思想感情入手)南方(柔和舒缓)北方(慷慨激昂) 5、男女生分读。 三、联系背景,理解主旨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第一节 透镜教案

透镜 单元教学内容的地位、知识结构前后联系: 这一章主要讲述透镜的初步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透镜是最重要的光学仪器,本章所有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的。通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光学仪器,学生对这些有所了解,了解成像规律的实际应用,感受物理是有用的,以及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都是很有价值的。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是本章的基础。为使学生获得一些知识的理解基础。提高学习兴趣,本章的基本知识尽量从日常生活现象引入,许多光学仪器成像的情况是用模拟的方法获得的。教学中要尽量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去做,以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用实验研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实验,认识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透镜成像的应用 重点: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 难点: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关键:做好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 课时安排: 第一节透镜 1课时 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1课时 第三节凸透镜成像规律 2课时 第四节眼睛和眼镜 1课时 第五节显微镜和望眼镜 1课时 复习总结 1课时 教学措施与方案: 通过对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要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观察的方法、归纳的方法,总结出透镜成像的规律。

课题第一节透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 2.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透镜一组、光具座、光源、老花镜、近视镜、饮料瓶(无色透明、表面没有波纹、去底去瓶口上部)、香、火柴、手电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见过放大镜,利用放大镜我们可以看清用肉眼看不清的小字;有些同学的视力不好,配上合适的眼镜就可以看清本来看不清的物体;假日外出旅游,用照相机可以把美丽的自然风光留为永恒的记忆;上课时,老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打在幕布上,方便了课堂教学;医院化验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同学们想了解有关透镜的哪些问题? [生甲]什么叫透镜? [生乙]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一样吗?若不一样,它们由什么透镜组成? [生丙]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 [师]看来同学们对透镜很有兴趣,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要想得出答案,我们就要通过探究和实验来获得. 二、进行新课教学 [探究]什么叫凸透镜(convex lens)?什么叫凹透镜(concave lens)? [师]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 [生]学生们在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

《雪》优秀教案

苏教版《雪》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理解文学评论的写法。 2、引导学生理解四位作家、学者谈鲁迅先生的《雪》,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大一致的地方,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其间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 这篇课文的教学方法最好让学生自行阅读和归纳,老师作若干订正、补充和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话的内涵,从而知道不同的文学作品有不同的理解,这是每个人个性不同所致。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学习本文精练通俗、思想内涵丰富的语言。 难点 文学评论的写法 教学突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作家的简介。 学生准备:课前充分阅读这四篇课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自学文学评论《读〈雪〉需要联想(节选)》 1、教师导入:我们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与理解。对于《雪》这篇文章,四个作家有四种不同的理解与感受。今天,我们就来比较一下这四种看法与观点。

学生听老师导入。 2、教师范读第一篇文学评论:读《雪》需要联想(节选)——王蒙。 学生听老师范读。 3、请学生花10分钟思考讨论:这篇文学评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交流:本文强调指出,鲁迅先生的《雪》本来就是联想的产物,因此读者不能满足于表面的感受,更不能作简单化的比附,而应当从作品提供的形象出发,通过活泼敏捷的联想去深刻地把握原作。 4、教师启:本文说《雪》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学生思考后明确:文章中认为《雪》主要是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兴就是联想。 5、小结:不错,联想是本文的主要表现手法,那么联想有怎样的表达作用呢? 教师点拨: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好文章离不开联想。有了联想,就可以把世间万物联系起来,从而使思维更活跃,眼界更开阔,文章的内容更充实,构思更精巧,语言更生动。思想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思想情感来源于生活与作者心灵的碰撞,而使生活与作者心灵连通的桥梁正是联想,所以,缺乏联想,就很难产生思想情感;联想丰富,思想情感就丰富。联想是思想情感的引发器。 联想丰富,语言就丰富,就生动,就富于表现力。我们的作文离不开联想,但联想是建立在丰富积累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积累,积累生活,积累情感,积累认识,积累知识,积累语言,这样联想的翅膀才能飞得高,飞得远,才能写出动人的文章。 学生思考后讨论、交流,听老师点拨和总结。 二、引导学生自学文学评论《简洁清纯的〈雪〉》 1、请同学范读课文。 其他学生听范读。 2、请学生花10分钟讨论:作者认为《雪》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讨论,明确:作者认为《雪》最主要的特点是层次丰富,视角独特,在写景的文章中渗进了某种强烈的情绪。 3、组织课堂讨论:说说下面的一句话的含义——写江南的雪景,写孩子们的嬉闹时,作家轻松而愉快,甚至想象蜜蜂们在田野中采冬化,嗡嗡地闹着;写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第一节 《透镜》 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五章第一节授课教案 课题第五章一透镜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 能在图中标出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 能说出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能正确解释会聚、发散。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体会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得出两种透镜形状的不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护光学仪器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 通过师生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会聚、发散。 教学 方法 引导启发式、讨论合作式、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具学具教师:凸、凹透镜、演示用光学器件组一套、老花眼镜、近视眼镜学生:凸透镜 教学过程 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课题出示西汉《淮南万毕术》 削冰令圆,举以向日, 以艾承其影,则火生。 这里给我们承现了一个什么样象。 读西汉《淮南万毕术》了解古代劳动人民 的智慧。

冰透镜可以说是古代劳动人发智慧的结晶。今天我们学习与透镜有关的内容。 (出示课题) (出示多种透镜)老师现在手里拿的都是透镜,透镜一般是玻璃或塑料树脂制成的、透明的镜子。 出示(观察与交流) 问:你们手中的是两个透镜,看看与我们前面学的面镜有什么区别? 光透过透镜发生了折射,折射光线有什么规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透镜。 出示课题有学生试图回答比一比 的方法最多。 回答:是透明的,光可以 从一面穿透过去,而面镜 是不透光的。 激发学生对本节课 的学习热情 明确本节课任务,让 学生心中有数。 新课 讲授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透镜的分类和比较(一)透镜的种类 [活动1] 下面大家用手摸一摸桌子上老 师给的两个透镜,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特 点呢? 你在什么地方见过透镜。 再试试通过透镜去观察近处物体,有 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小结归纳刚才的交流,得出透镜 分两种:一种是中间厚,边缘薄,叫凸透 镜;一种是中间薄,边缘厚,叫凹透镜。 板书 结合凸透镜、凹透镜实物,指出哪是透镜 的中间,哪是透镜的边缘,强调区分凸透 镜和凹透镜的关键就是比较透镜的中间 和边缘的薄厚。 透镜的两个表面至少一个是球面的一部 分。 边实验边思考问题。 照相机、眼镜等 小组交流,请一位学生回 答问题。学生说出两个透 镜中间和边缘的薄厚上 的不同,一块透镜中间 厚,边缘薄;一块透镜中 间薄,边缘厚。 记定义。 此环节重点突出凸 透镜、凹透镜在薄厚 上的不同 通过小组交流、讨 论,培养学生相互合 作学习的能力。 理论联系生活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篇一: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八章第2节二力平衡(新授课)教学设计环节一: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定律能反过来说吗?即凡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 都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吗?(学生交流讨论、并作出回答) 环节二:明确目标 1、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3、会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去处理问题 重点:二力平衡的概念及条件。 难点: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 环节三:感知解惑(1) 一、阅读课本第20、21页内容,完成下填空 1、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或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或物体处于状态,即运动状态。 2、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它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呢? 3、为什么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还可以保持运动状态不变呢?平衡是 最简单的平衡状态 4、平衡力和平衡状态之间有什么关系? 5、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状态将。(填“改变”或“不变”) 6、它们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各处于怎样的状态 ? 教师归纳总结: 1.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2.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又叫平衡状态二力平衡最简单的 平衡状态。 那么什么样的两个力才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呢? 环节三:感知解惑(2) 二力平衡的条件: 1、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如下图所示实验:

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什么关系?在实验进行时,观察塑料板在什么条件下会保持运动状态不变?并完成表格 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猜想:(1)两个力应该在同一物体上(2)两个力的大小可能要相等 (3)两个力的方向可能要相反(4)两个力可能要在一条直线上实验验证: 实验方法:改变物体受到的两个力的三要素,当物体处于静止时,二力平衡 实验一: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不等重的钩码,放开塑料板,塑料板。 实验三,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等重的钩码,将塑料板稍向下移动,使两个拉力的方向成一定角度,这时放开塑料板,塑料板将。实验四,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等重的钩码,并将塑料板扭转一个角度,使拉塑料板的细绳相互平行,但不在同一直线上,这时放开塑料板,塑料板将。 根据实验一和实验二填写下表 根据实验三和实验四填写下表 结合以上四个实验填写下表 简记: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分组组装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巡视、指导),通过实验来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从“大小、方向和作用在 同一直线上”三个方面,让学生填写三个实验表格,并概括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重点放在“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因为这是学生最难理解的一点。根据观察的现象和表格内所填的内容加以概括总结,归纳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师板书:二力平衡的条件:同体、等大、反向、共线,同时满足四个条件的两个力叫做一对平衡力。)此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让他们大胆猜想、积极设计、主动探究,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从而形成能力。师生互动:分析学生站立时和其中两个学生分别沿水平方向,向相反方向拉另一个同学的两只胳膊的情况,得出平衡力的合力为零,非平衡力的合力不为零。只讲同一条直线上的力的合成,为以后学习物体的受力分析打下基础。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生活中二力平衡

雪 公开课优秀教案

《雪》教案 四年级上期 教学目标: 1、读古诗,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描写的景色,理解意思,领悟情感。 2、理解散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3.领悟动静结合描写雪景和通过写景及联想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和散文作者表达的意思,想象其中描写的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并领悟其意境。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感受雪的魅力 轻盈曼舞的雪总让人遐想无限,她的到来,美了大地,装扮了世界,洁净了大家的心野,使世界瞬间变成美丽的童话世界。看一组雪景图,把同学们带入雪的意境中。引出本课主题——《雪》。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柳宗元写的——《江雪》。(板书课题)这 首诗中描绘了一副怎样的雪景图呢? 2、请大家自由读一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出诗的节奏。(生自读) 二、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1、指名朗读(2个学生左右) 一首好诗,就蕴涵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探索吧! 2、找出景物,并说说诗句意思。 三、悟诗情:体会寒江独钓的孤傲。 根据学生理解诗意的情况,抓出重点来解读。 (一)(理解一、二句诗句。) 1、提问:为什么图中没有鸟呢? 哪一个字让你知道,这里看不到一只鸟?(绝) 展开想象,鸟儿都去哪了呢?“万径”呢?(成千上万的路,所有的路) “千山”(许许多多的山,所有的山)这里是虚指所有的山,所有的路。

2、是啊,这里不仅没有飞鸟,行人也无影无踪了,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3、如果没有“绝”“灭”两个字,读——“千山鸟飞万径人踪”你认为这是怎样一幅画面和情景呢? (鸟语花香行人如梭川流不息好热闹繁华,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 3、可是诗人笔锋一转, 一个“绝”字却成,读“千山鸟飞绝”,再读—— 一个“灭”字已成,读“万径人踪灭”,再读—— 师点评:一“绝”一“灭”,诗人给我们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什么图景? 想象这样画面:一切都被白雪覆盖了,没有飞鸟,没有行人,没有声音,几乎是死一般的沉寂,这样的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冷清、寂静、悲凉) 天地间只留下茫茫冰雪,眼前是多么寂静、多么冷清啊! 齐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二)品读三、四行 过渡:就在这寒冷凄清死寂的环境里,我们却看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理解“蓑笠” 用ppt: (直接出示图片)这位老人,他头上戴着什么?这叫“斗笠”。“笠”字什么头?我们可以猜测斗笠和什么有关?古人用竹子编成,用来遮阳挡雨雪的帽子,我们成为“斗笠”。 他身上披的是?“蓑衣”,“蓑”字什么头?说明——蓑衣是用棕榈树的毛或者稻草编成的,也是用来挡雨雪的。 “蓑笠翁”意思就是——一个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老人。 2、提问:寒风刺骨,大雪纷飞,而这位老人却一个人在江上垂钓,这么冷的天,为什么老人还在江上钓鱼? 3、同桌讨论: 猜测:为了生存,捕鱼为生;向人们诉说他心中的孤独;有伤心事;爱钓鱼……大家有不同的猜测,究竟哪一种比较吻合诗人的心境呢? (三)出示背景资料,理解诗人内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