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招生“难”问题剖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职学校招生“难”问题剖析

作者:李汉哲

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08年第13期

【摘要】文章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困难问题的剖析,指出了中职学校办学、招生的发展的方向,以期能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抛砖引玉。

【关键词】中职教育;招生问题;生源质量

200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其后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努力实现“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的目标。并且更明确地提出要“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党的十七大对发展职业教育提出了殷切的期待,而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补充社会劳动力、提高基础劳动人员的素质都起着很大的作用。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促进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战略任务,其发展状况及功能发挥直接影响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然而,中职学校“招生难,生源差”的问题,却仍是困扰大多数中职学校发展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招生难生源差的原因

由于受到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社会上一些实际问题的困扰,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职教育开始走进低谷,很多学校在这个低谷中苦苦支撑。近几年,随着国家在教育发展战略上的调整,出台了很多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然而,很多中职学校还是面临着招生难的尴尬。

(一)高校的连年扩招,人才的“高消费”现象是影响中职学校生源的直接因素

高校的扩招,“普高”的连续升温,就业的“白领情结”和用人的“惟学历是重”的普遍现象,导致了更多的人选择“读高中——上大学——就业”这条道路,使本来就不太受高分学生认可的职校生源质量大幅度下降。一些用人单位盲目追求学历,大量技能型岗位与中职生擦肩而过,

出现了本科生当仓库管理员、销售人员、甚至大学生竟聘环卫工人的人才高消费现象,中职教育越来越被逼到死角。

(二)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执行不力是中职招生的严重障碍

根据《劳动法》、《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和劳动部制定的《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的要求,全国范围内66个技术性较强、服务质量要求较高和覆盖面广、流动性大的职业实行就业准入,要求劳动者必须经过相应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就业上岗。

但是,在社会生活中,一些涉及生产安全、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行业,其就业准入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我国许多地区、众多行业没有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只有少数技术岗位。如在建设行业中,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及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明确规定,手工木工、精细木工、砌筑工、混凝土工、钢筋工、架子工、防水工、装饰装修工等岗位归入《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目录》,所以从业人员必须持有相应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方可上岗。而在我国拥有的近三千萬建筑大军中,90%的从业人员是刚刚从田里放下锄头的农民,没有必要的职业技能,所以建筑、装修方面的问题总是层出不穷。虽然,建设部和劳动部对这个问题也出台了一些规定和政策,但是,建筑工人流动性大和收入低微,就业准入制度不完善决定了他们对学习技能知识并没有太多的热情。

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对拥有“双证”的技能型职校毕业生的“出口”造成严重障碍,造成了人们普遍认为“读中职没有出路”观点,导致大量中、低分生源宁可千军万马挤普高的独木桥而不愿走“读中职”的阳光大道。

(三)教育理念滞后,教育投入少是影响中职招生的潜在因素

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让所有中、低分的学生有书读,按专业兴趣去学特长学技能,为技能型就业岗位输送人才。这个目标,决定了学校的投资者不能快速地得到高额经济回报;日新月异的产业技术快速地淘汰了并不先进的教学设备,过高的折旧率,偏低的投资回报率,使大部分民办职业教育满足于现状,偏离了办学发展的初衷。而高中教育阶段,政府的公用教育经费也未向职业教育倾斜,很多公办中职学校教学设施落后,培养出来的学生实用技能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再加上陈旧的教育理念,保守的教育思想,明显的功利性等等,使中职毕业生的社会认同度低。当前的“技工荒”问题就是我们职业教育自身存在问题的最好说明。

(四)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陈旧、技能型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水平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中职教育的致命伤

大多数的中职学校规模偏小,培养的方向过于集中,传统,很多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式落后。三年制的中职学生,一年学文化知识,一年半学专业知识,半年实习,这样的课程设置,严重脱离了“掌握一门技能”的教学目标。而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本来对文化基础

知识的学习就有难度,而我们的课程设置、教学要求又超过了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单纯的理论教育使教学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最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既没能学到实践技能,对理论知识也是一知半解。

教材更新速度的严重滞后,与工作实践脱节,是中职教育的另一个致命伤。目前,不管是职业培训的教材,还是学历教育的教材,都比较陈旧,适合中职教育的教材很少,有的教材所沿用的技术和规范甚至只适合上世纪70年代的。特别是在建筑专业中,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更新,国家出台了新的规范和标准,而教材的编写则严重的滞后,教师只能通过课堂教学,纠正教材中已不适用的规范,这对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也使学生对知识的产生更大的困惑。

中职学校师资配备是导致技能实践课程偏少的主要原因。由于历史的原因,中职学校中,专业老师少,文化基础课程老师多;技能型老师少,理论型老师多。这种现象在大多数的中职学校都存在。为了节约教学成本,为了充分利用现有师资力量,学校大都不乐意进行课程改革,形成以文化基础课程为主,专业技能课程为辅的局面,课程设置本末倒置,办学的水平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

薄弱的师资力量、不合理的课程设置、陈旧的教材在中职教育中形成了恶性循环,阻碍了中职教育的发展。

二、立足社会需求,寻找突破口,解决“招生难”问题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新定位职业教育目标,建立中等职业教育成本补偿机制,进一步加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教育结构,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均衡发展。国家应该成为职业教育办学投入的主体,要出台相关的政策,如可在适当的时候开征职业教育税,确保职业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

职业教育发展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现现代的要求,既要担负起培养新型中职生的重任,更要在产业和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要更新中等职业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城市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势,以中职学校为依托,建立行业技能实训基地,为富余劳动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创造条件。

(二)完善就业市场准入制度,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