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数字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6·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 Journal of Harbi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一、引言

中日不同的文化传统及语言差异,赋予数字不同的社会文化底蕴。与中国崇尚好事成双的偶数观相比,日本人更偏爱奇数,有以奇数为美的数字概念,他们认为单数为阳,象征吉祥。本文透过发掘奇偶数的文化差异的根由,分别就日本人对偶数、奇数的运用简单解析日本人的数字文化。

二、奇偶数地位差异的原由(一)地理位置的影响

日本是一个岛国并处在温带的中间位置。四季变化分明,自然景观丰富,但同时台风、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也频繁发生。在这种多灾变的环境中,日本人并没有把这些都归咎于自然,而是更好的与自然融合,顺应自然地变化。这也造就了日本人对自然的顺应性及协调性。

因此,日本本身是一个喜爱和提倡协调、调和的民族,自然,具有调和意义的奇数也就受到了日本人的喜爱。(二)历史的影响江户时代,幕府为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制定了严格的身份制度。即是我们通常说的用「士农工商」这四民的名称为代表的阶梯序列。这被作为决不能动摇的严肃的社会根本秩序而确立下来。但,实际上,农民却是处在这一社会阶层的底端。社会阶层也被划分成:一等国民——武士,二等国民——工商业者,三等国民——农民。而幕府为了安稳及收买农民,在这三者的下面又划分了贱民这一阶层。自然,贱民也就成了四

等国民。[1]

慢慢的,

偶数“四”也就堕落为卑贱的代替品。日本江户时期制定了严格的身份制度,这对日本人的数字观念造成了直接影响。还有,道教五行阴阳[收稿日期]2011-10-20

[作者简介]代冰清(1983-),男,河南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中图分类号:G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970—(2012)01—0126—02

学说中,奇数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也使日本人对奇数有

了偏好。以及,近代以来,日本转变为重视现实、实用和实践的“实用主义”的文化习惯,这也造就了日本人喜爱奇数。(三)美意识的影响

日本属于稻米耕作文化圈的一员。稻米耕作文化的影响造成了日本人精神中的纤细性。稻米耕作对季节温度有着严格要求,也培养了日本人对于季节的敏

感性格。

[2]

川端康成在《我在美丽的日本》中有以下表述:“比起西方庭园多半是造成匀整,日本庭园大体上是造成不匀整,或许正是因为不匀整要比匀整更能象征丰富、宽广的境界吧。当然,这不匀整是由日本人纤细

而又微妙的感情来保持均衡的。”[3]

奇数也正好符合这里的不对称或不匀整的美。与偶数不同,奇数的不匀整给人以留恋,惋惜的余地。这种不完美的美意识,也显示了日本人对于奇数的单一性和不匀整的美的喜爱。

三、偶数的地位变化原本在生活当中,日本民族对偶数并没有这么强的抵触情绪。相反的是,“四”和“八”被认为是大吉的数字。上古的故事中这样的记载:“第十二代景行天皇,身长一丈二寸。膝以下亦有四尺一寸,这是何其伟岸的身格。并有八十个子女……”。这里的“四”和“八”也具有着完美的意义。

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古代日本用“四方”表示四面八方的意思。因此,“四”和“八”除了完美的意义之外,也意指没有极限。大陆文明传到日本的同时,数字也传到了日本。日本民族分别把十以内的数字读作“ヒ、フ、ミ、ヨ、イ、ム、ナ、ヤ、コ、ト”。这里

日本人的数字文化

代冰清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三门峡 472000)

摘要:数字不止是个简单的符号,其借助语言这一媒介,在各个环境下的涵义定位也不尽相同,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

象,被人们所重视。所谓数字文化,是利用数字来体现语言特征的文化现象。中日两国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由于两国历史、民族文化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在数字文化方面也就有所不同。本文通过日本国民在文化及生活等方面数字运用来了解日本人的数字观念,促进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避免不必要的摩擦。

关键词:数字文化;美意识;协调;奇数

·127·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 Journal of Harbi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四”的发音并没给人以不吉利的联想。相反,“四”的发音“ヨ”与“世”的发音一样,表示社稷的意思。因此,“四”也有社会的意思。

十以内的数字中,“十”因为最大,“十”也有最高、最好的意思。「殿下」和「父亲」等一些词都含有“ト”这一读音,就是借用了不可比拟(至高无上)的意义。

同样“八”虽然是偶数,但在写法上,它的尾部会展开,这又被当作吉祥的象征。在日本,老人到了88岁,会有一个特别称呼,叫做米寿。把它拆开来的话,就成了八+十+八这样的组合。据说日本的富士山也是由于其形状与“八”相似,而受到了日本人的顶礼膜拜。所以,尽管偶数在日语中多数是代表的不祥的事情,但仍有像“八”这样特殊数字存在,象征着一些美好的事情。

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日本人对奇数的偏好是因为不希望不幸的事情重复发生。在赠送礼金时,如果是婚礼,礼金为偶数的话,会有分割,分离的意义。而奇数却是不可分割,象征着永不分离。如果是葬礼,礼金为2万之类的话,因为是1+1的重叠,会让人有在不幸中还会再次招来不幸的事情这样的联想。[4]现在,提到数字的话,通常偶数中的“四”是最让人讨厌。因为在日语中“四”和“死”是同一发音。所以日本的医院、健康设施等地没有“四”层、“四”号、“四十二”号病房。日本人到了四十二岁时,为防止交厄运,多数会到寺院神社作法事消灾除魔。“四”与一些数字组合后,更加深了它的忌讳。同样电话号码及娱乐中心等地方也是摒弃“四”这一数字。

四、奇数的特殊地位

在日本,赠送物品会在意数字上的吉凶,通常认为一三五七是吉利的数字。

首先以“三”为例,我们来分析奇数在日本受到的优厚待遇。

现代日本社会,“三”不光是一个吉利的数字,同时也是受到人们喜爱的一个数字。众多的社会现象都是用三来总结概括。不论日本还是在全世界,“三”都被当做是一个神圣的数字。“三”高于“一”和“二”,达到了一个新的统一。而且,也有多数的意思。德国的哲学家也认为“三”是达到了完美调和的一个数字。

在中国文化传入日本之前,日本人更加崇尚偶数,但是,随着中国文化的传入,尤其是汉字和道教阴阳五行思想的传入以及其他宗教的传入,日本人固有的数字观念渐渐发生改变,开始接受了以奇数为吉祥数字的观念。

随着大陆文明传到日本,道教也被传入了日本。道教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并和佛教,儒教分三足鼎立之势,给普通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根据道教的说法,万物皆有阴阳。体现在数字上,就是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是明亮,清澈,有力,旺盛的象征。随着道教传入日本,日本人对吉利数字的感观也发生了转变,由此认为奇数代表吉利。日本一年中的假日和祭祀活动等节日大都是由奇数构成,像3月3日女儿节,5月5日男孩节,7月7日七夕节等传统的节日延传至今依然盛行。除此之外,与三有关的熟语也广泛的融入到日本的国民生活当中,如“孟母三迁”,“三顾之礼”。另外,如三角形具有最固定的形态,等等事例中“三”的权威性也征服了日本人的内心,崇尚“三”也成了日本文化的一部分。道教三元说(上元,中元,下元)也成为日本风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日本的婚礼上,新郎、新娘喝喜酒时按照“三三九度”的交盏仪式,即用三只酒杯,每只酒杯各斟三次酒,共敬九次。这象征着天地人的“三”被日本的阴阳学家当做是吉利的数字。

日本高知市弥生街有“地球333号”这样一个标牌。这个地方恰好处在北纬33度33分33秒及东经133度33分33秒的交叉点,因此而得名。在此地每年的3月3日都会举行庆典。喜欢“三”的日本人都会聚集在这里参加庆祝活动。更有趣的是,庆典活动也是在下午3时33分开,并同时放飞333只白鸽。[5]

虽说这是一个极其特别的个例,但也能从中发现日本人对于“三”的喜爱已经满布在他们的生活中。

在日本以“三”为名的建筑物也有很多。例如:京都的佛教圣地——三十三间堂、三时知恩寺、三圣寺、三玄院、三千院等等。

以“三”为名的企业同样也有很多。如:三井、三菱、三友、三洋等大型企业。诸如此类的实例也是数不胜数。

“三”在日本有调和、统一、坚固、多数的象征意义,受到绝大多数日本人的喜爱。

除三之外的其他奇数,同样在日本生活中也被频繁使用。从日本的传统诗歌文学来看,短歌是“五七五七五”共五段奇数式的组合来叙事抒情。俳句是“五七五”的音律来进行创作。在日本料理中,也多以五来做总结,例如:料理创作的五法,五色,五味,五感等。另据统计,在日本与“三”有关的惯用语及故事数量约占总数的40%,“五”和“七”的使用率也分别占到了11%和32%,这足以见得数字“三”、“五”、“七”在日语中使用广泛。

究其原因,还是在奇数的不匀整美,它的余韵迎合了日本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

五、结束语

日本的数字文化是外来文明与本民族文明碰撞交融而成的文明结晶,这种兼收并蓄的吸收与创新,处处负载着实用主义的色彩以及追求“和”的价值取向。实际上,不论奇数,还是偶数,都是跟这一民族文化特征和语言的心理特征有极大关系。语言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具体表现,通过数字,发现文化间的差异,更好的理解日本人的数字观念,以避免交流当中的文化摩擦。

【参考文献】

[1]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M].东京岩波书店.1982.

[2]韩立宏.日本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41.

[3]川端康成.我在美丽的日本[EB/OL].每日新闻社.1979.

[4]姚文清.日本人的数字观[J].日语知识,2005.(15).

[5]马凤鸣.现代日本人的风俗习惯[M].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杨晓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