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证的逻辑与技巧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第一手材料”在学术论证中的作用和价值,还应 当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来判别:历史材料也未必是越早见诸 文字就越可信。 举个典型的实例:毛泽东同志精于诗词,他的作品改了又 改,我们到底以他的第一稿为“真实”呢,还是以他修改 后的版本为“真实”?他的《沁园春· 雪》,第一稿墨迹中 写为“原驰腊象”,以后的手书中又改写为“原驰蜡象”, 我们能说他后来的手书“写错了”吗? 所以,尽管“第一手材料”更为可靠,但要鉴别材料的真 伪,还不能仅仅用“是否为第一手”来判定。而应当辩证 地、综合地、发展地看待和认识。
这段论证的目的是要证明“刘备在‘三顾茅庐’前不认识 诸葛亮”。但所用资料并不能得出这个结论。因为诸葛亮 的“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只在于表明他 过去不愿意结交任何人,或者,充其量可以证明他事先不 认识(确切地说是“没有见过”)刘备。然而,作者要否定 的是“刘备在三顾茅庐之前就认识诸葛亮”这一观点。细 致研读这段论述,可以发现两个逻辑错误: 其一,对“认识”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未作确切界说。 从内涵讲,认识有深浅之分:见面深交,算认识;未见面而 有一般的了解,也算认识。从外延讲,认识是双方都可以 单独存在的人际状况:甲、乙双方互相认识,是一种情形; 单方面了解对方,亦在“认识”的范围之内。 其二,“第一手材料”这个概念,也有不同程度的等级差 别。
第五章 学术论证的逻辑和技巧
目录
第一节 学术论证的逻辑方法
第二节 安排论证逻辑结构的技巧 第三节 安排逻辑结构应当注意的两个问题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论述科学思维的规律 和价值时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 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学术论证,是理论思维体现在学术著作中的具体 形式,它是运用科学资料来阐述学术论题、证明 学术观点具有真理价值的论述过程,也是由无数 前提推出结论所使用的推论方法和形式。
关于文化的最后一个义项,《现代汉语词典》基 本沿用了《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认为“文 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 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现在写文章,许多人很喜欢选择《某某的文化意 义》之类的命题,如果不清楚文化概念中关于上 述四个层面的完整意义,就难免出错。
在学术论文的论证中,如果对处于重要地位的这类概念不 进行必要的逻辑界说和限定,也常常容易产生逻辑错误。 著名学者郭麟阁先生在《关于写学术论文的几点体会》中, 曾这样论述“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 首先要掌握第一手材料,因为第一手材料,没有经过别人 改动,比较可靠。例如,有人根据裴松之注,证明刘备在 三顾茅庐前就认识诸葛亮。这是第二手材料。根据第一手 材料,那就是诸葛亮的《出师表》,证明裴松之的注不可 信。因为诸葛亮明确指出:“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 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 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 许先帝以驱驰。”
同一个论点,通常可以选用各自不同的论据来证 明;从若干相近、相似的无数论据中,不同的研 究方法又可能得出不尽相同的结论。因此,在一 般人心目中,论证似乎成了可以随意捏塑的文字 游戏。 不少“写作学”的学者,也常常爱用一句佛教用 语来概括写作的方法,那就是“文无定法”,只 承认“大体则有”的写作法则。这种概括对叙述、 描写、抒情一类的文学体裁,也许有一定道理;但 用于“论证”尤其是“学术论证”,就并不确切 了。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并不是每一个词汇都只有单一固定的概念,许多 概念使用在不同的场合,会具有不同的程度差异。 因为,许多概念都具有“广义”、“次广义”、 “狭义”之类的等级差别。 例如“文化”一词,就有四个级次的意义:一是指 文字的表达意义,我们所说的“初识文化”都属 于这个级次;二是行业划分的界定,如政府文化行 政部门管辖范围的“文化行业”;三是指同社会的 “政治”、“经济”相对应的“文化事业”,它 还包括科学技术、教育卫生等内容;此外,最高层 次的“文化”概念,其含义同“文明”一词大致 相等。
可见,对所用概念作精确审定和必要阐释,在学术论证中 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它是论证逻辑的最根本的一环。 一篇学术论文,是若干知识环节有机联系的论证系统,每 个知识环节又有若干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都需要使用若干 精确的概念,容不得忽略和含混。 福楼拜有句名言:“我们无论描述什么东西,要说明它,只 有一个名词;要赋于它运动,只有一个动词;要区别它的性 质,只有一个形容词。”这个观点,正好从概念的精确性 这一角度,有力地证明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只有一条”这 一学术论证的重要原则。
大凡论述性的文章(尤其是学术论文),其论证的 基本方式,包括论证的逻辑方法和结构形式,都 是具有规律性的,而且,学术论证(推论)必须处 处切合逻辑规则。就这一点而言,应当说它是有 “定法”的,有具体规则的。 法国著名哲学家卢梭说过,“通向谬误的道路有 千万条,通向真理的道路只有一条。”这正好说 明了学术论证的精确性原则。人们还可以说, “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最直、最近的只有一条。” 这正好说明了逻辑方法和应用技巧在学术论证中 的地位和作用。
那么,怎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学术推论能准 确地获取真理,顺利地到达目标呢? 那就是必须依靠严密的逻辑方法,组织雄 辩的逻辑结构。即从思想方法讲,要具有 严密而又辩证的理论思维方法;从写作行 文看,必须选择简洁、明快、有力的逻辑 推理形式。
第一节 学术论证的逻辑方法
要使学术论文的论证有一个严密的、富于雄辩的 逻辑结构,首先必须掌握学术论证的逻辑方法。 应当说,这是学术论文写作的理论基点。 学术论证的逻辑方法,最基本的就是要遵守形式 逻辑的一般规律,满足“同一律”、“矛盾 律”(也称“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 理由律”的各种要求。
一、怎样清晰准确地把握概念
有人发表了一篇文章,论题是《论白居易的批判现 实主义精神》,乍看一眼,仿佛很新颖;细致一想,却问 题严重。因为,“批判现实主义”是一个内涵十分确定的 文学专用名词,它是指19世纪在欧洲文学艺术史上占主导 地位的文艺思潮,这种文艺思潮是资本主义内部矛盾尖锐 化在文学艺术上的反映。批判现实主义文艺,是资本主义 时代(确切地说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文艺发展高 峰的代表。显然,论文作者是把“批判现实主义”和“批 判现实”这两个概念完全等同起来,因而作了一个错误的 命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