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分析案例(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舆情分析报告
课题:网络舆情分析案例
——“谷歌退出中国市场事件”的网民舆情反应
系别:新闻传播系
专业:传播学(舆情与媒介调查)
班级: 07舆情与媒介调查
学号: 200913031*10*18
学生姓名:杨雷、王建平、徐来
指导教师:刘毅(博士)
时间: 2010 年 06 月 9日
目录
一、研究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研究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内容分析法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选择“新闻跟帖”作为研究对象.............................................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内容编码分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问题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新闻跟帖”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博客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IT业界企业家、CEO,外国网民以及世界媒体声音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IT业界的企业家、CEO们的声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外国网民的声音.........................................................................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世界各大媒体的声音.................................................................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针对这次谷歌退出中国市场舆情分析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研究背景
2010年1月13日(美国当地时间1月12日15时),谷歌高级副总裁和首席法律顾问大卫·多姆德(David Drummond)在谷歌官方博客上发文表示,谷歌集团考虑关闭“谷歌中国”网站以及中国办事处。随着这一消息的曝光,在各大论坛QQ网民及微博推特上的网民,掀起了一片沸腾,不管谷歌是否退出,不管谷歌什么时候退出,不管谷歌退出是不是在炒作,中国的互联网市场会掀起新一轮的竞争。
2010年3月23日凌晨3时左右,谷歌公司高级副总裁、首席法律官德拉蒙德透过电邮公开发表声明,宣布停止对“谷歌中国”搜寻服务的过滤审查,包括谷歌搜寻(Google Search)、谷歌新闻 (Google News)及谷歌图片(Google Image)。现在,民众上网进入大陆的后,会被引导至没有审查的香港。香港这个页面是为中国大陆的民众特别设计(香港网民不会看到),经由Google在香港的伺服器转接,主页下方可以看到“欢迎您来到谷歌搜索在中国的新家”。
引人注目的是,网络上关于谷歌退出中国消息针锋相对的立场对抗也是异常激烈。这些天来,互联网上几乎每一条与谷歌有关的新闻都会引来数百乃至数千条网友留言,观点相左的两派之间的交锋言辞激烈、火星四射。而在对谷歌去留消息作情绪化表态的同时,网民关于谷歌作出此项决定的原因和动机的争论也层出不穷。
谷歌风波还在继续发酵,中国网络上的激烈争论也仍在延续。那我们是否应该跳出了对谷歌事件本身是是非非的思考,开始反思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对日益开放的中国来说,外国驻华企业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中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它们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中国应该如何更好地让互联网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互动、协调?自然界的地震会引发地貌的变化,导致地表发生位移。谷歌事件引发的这次网络“地震”或许也会产生类似的效果,造成中国网民心理上发生“位移”,向着更有利于中国互联网健康和理性、有利于中国社会更加包容与自信的方向移动。
二、研究方法
(一)内容分析法概述
内容分析法最早产生于传播学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学者H。D。拉斯韦尔等人组织了一项名为“战时通讯研究”的工作,以德国公开出版的报纸为分析对象,获取了许多军政机密情报,这项工作不仅使内容分析法显示出明显的实际效果,而且在方法上取得一套模式。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贝雷尔森发表《传播研究的内容分析》一书,确立了内容分析法的地位。真正使内容分析方法系统化的是J。奈斯比特,他主持出版的“趋势报告”就是运用内容分析法,享誉全球的《大趋势》一书就是以这些报告为基础写成的。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文献内容作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的专门方法,其目的是弄清或测验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所含有的隐性情报内容,对事物发展作情报预测。它实际上是一种半定量研究方法,其基本做法是把媒介上的文字、非量化的有交流价值的信息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建立有意义的类目分解交流内容,并以此来分析信息的某些特征。
(二)选择“新闻跟帖”作为研究对象
本案例选择百度贴吧和“新闻跟帖”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内容分析法对舆情信息进行简单分析。
由于内容分析法工作量巨大,因此本文对“新闻跟帖”的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 Google采用了PageRank技术,能够对网页的重要性做出客观的评价。PageRank 并不计算直接链接的数量,而是将从网页A指向网页B的链接解释为由网页A对网页B所投的一票。这样,PageRank 会根据网页B所收到的投票数量来评估该页的重要性。此外,PageRank 还会评估每个投票网页的重要性,因为某些网页的投票被认为具有较高的价值,这样,它所链接的网页就能获得较高的价值。重要网页获得的 PageRank(网页排名)较高,从而显示在搜索结的顶部。因此,选取第一条搜索结果――《Google官方博客表示考虑退出中国市场》作为个案研究对象,该新闻跟帖为11365条(截至2010年5月21日)。
(三)内容编码分类
根据对以上新闻跟帖的预读和分析,按照新闻跟帖评论的内容进行如下编码分类:
(1)支持:A.站在国家的立场上支持谷歌退出
B.站在个人情绪化的立场上支持谷歌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