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9章 群体行为的基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体角色种类
自我中心角色 阻碍者 寻求认可者 支配者 逃避者Biblioteka Baidu任务角色 建议者 信息加工者 总结者 评价者
消极作用
群体绩效 积极作用
积极作用
任务角色 建议者 信息加工者 总结者 评价者
14
群体角色构成的群体类型模型

人际群体 维 护 角 色 团队群体
无序群体
任务群体

任务角色

以任务和维护角色为维度的群体类型
34
3、凝聚力对生产率的影响
• (1)凝聚力与生产率是相互影响的; • (2)凝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受群体绩效规 范的影响:
• 群体的绩效规范高,凝聚力高的群体生产率高; • 绩效规范高,凝聚力低的群体生产率可能高,但低 于高内聚力高绩效规范的情境; • 内聚力低,绩效规范也低,则生成效率可能处于中 低水平。
2、什么决定地位?
• (1)个体驾驭他人的权力:那些通过权力 公职群体结果的人具有高地位。 • (2)个体对组织目标的贡献能力; • (3)拥有群体所看重的个人特征的人。
3、地位与规范
• 与其他成员相比,地位较高的群体成员具 有更大的自由度偏离群体规范的行为。他 们比地位低的同伴更能抵制群体规范的从 众压力。 • 只有当高地位者的活动不会严重妨碍群体 目标的实现时,这一切才有可能。
15
二、规范
• 规范: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行为标准;是群体对 成员行为方式的期望。 • 1、规范的类型: • (1)绩效规范:与群体绩效有关:产出水平、有 效沟通 • (2)形象规范:与群体成员形象有关:着装、工 作表现 • (3)社交约定规范:与群体内部非正式交往有关: 就餐、聊天、上下班 • (4)资源分配规范:与群体的资源分配有关:报 酬、难易任务的分配、新型工具和设备的分配
工作场所中的越轨行为分类
类别 举例
生产方面
提前离开 蓄意拖延工作时间 浪费资源
财产方面
政治活动 个人攻击
破坏公物 虚报工作时间 偷窃组织财物
偏袒自己人 传播谣言 指责同事 性骚扰 骂人 偷窃同事物品
成为群体的一员会增加个体的越轨行为
• 研究表明,与独自工作的个体相比,那些 在群体中工作的人更有可能说谎、欺骗和 偷盗。(教材第164页图9-4) • 群体可以提供一种匿名保护,那些担心因 偷盗被抓的人就有了可以依赖的事实:群 体成员有同等的偷盗机会和同样的理由。 这形成了一种虚假自信,会带来更激进的 行为。因此,越轨行为取决于被接受的群 体规范,甚至个体是否式群体成员。
39
9.4群体决策
• 一、群体与个体 • 二、群体思维与群体转移 • 三、群体决策技术
一、群体与个体
• • • • 1、群体决策的优点 更完全的信息和知识 增加观点的多样性 提高决策的可接受性 • • • • • 2、群体决策的缺点 浪费时间 从众压力 少数人控制 责任不清
41
2、群体与个体决策的比较
11
9.3群体的结构
• • • • • 一、角色 二、规范 三、地位 四、规模 五、内聚力
12
一、角色
• 角色:人们对在某个社会性单元中占有一个特定位置的个 体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 • (1)角色认同: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 致性; • (2)角色知觉:个体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作出怎 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和了解,以个人对他人希望其怎样做 的解释为基础。 • (3)角色期待: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情境中应该作出 什么样的行为反应。个人的行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由你做 出行为的背景所决定。 • (4)角色冲突:个体所面临的两个或更多的角色期待是 相互矛盾的。
时间
内聚力与绩效规范关系 图解 沙赫特实验内聚力与生 产率的关系
37
群体规模与人均效率的关系
人 均 效 率 n 人数
38
4、促进群体凝聚力的建议
缩小群体规模; 鼓励对群体目标的认同; 增加群体成员一起工作的时间; 提高群体地位,并让人感到成为群体成员并不 容易; 5. 激励与其他群体的竞争; 6. 对群体而不是成员个体进行奖励; 7. 群体拥有与外部环境分离的独立空间。 1. 2. 3. 4.
• 社会惰化效应: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 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 • 社会惰化效应的产生原因: • (1)群体成员认为别人是懒惰的或无能的, 会降低自己的努力程度; • (2)群体责任分散; • (3)群体缺乏有效的衡量成员努力程度的 手段。
30
3、社会惰化效应对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 (1)如果管理者希望借助群体的力量来提高工作 时期和团队精神,他们必须提供可以明确体现个 人努力程度的手段。 • (2)成员为奇数的群体视乎比偶数群体更有利; • (3)5人或7人组成的群体在执行任务时比更大 或更小一些的群体更有效。
– 群体成员把任何与它们假设不一致的意见合理 化; – 对于那些对群体的共同观点有怀疑的人,群体 成员会对他们施加直接压力; – 那些持有怀疑态度或不同看法的人,往往通过 保持沉默,甚至降低自己看法的重要性,来尽 量避免与群体观点的不一致; – 存在一种无异议错觉。缺席者会被视作赞成者。

时间 准确性 创造性 被接受

群体 长 高 高 高
个体 短 低 低 低
42
二、群体思维和群体转移
• 1、群体思维: • (1)群体思维的概念:一般发生在群体成员都追 求群体意见一致性的情况下,群体对从众的压力 使群体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 得不出客观的评价。
43
• (2)群体思维现象表现出的症状:
5
三、为什么人们会加入群体
• 1.安全需要:加入群体可以减小独处时的 不安全感 • 2.地位需要:能够被别人承认 • 3.自尊需要: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 4.归属需要:群体能够满足社交需要 • 5.权力需要:在群体中影响他人 • 6.实现目标的需要:集合智慧与共同努力
6
人们为什么加入群体
群体目标 权 自 力 尊
3
二、群体的分类
• 1.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 (1)正式群体: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 分配明确的群体。 • (2)非正式群体: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 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是自然形成的组合。
4
• 2.细分类型: • (1)命令型群体:由组织结构图规定,由直接向 某个主管人员报告工作的下属组成; • (2)任务型群体:由组织结构图规定,由为完成 一项工作任务而在一起工作的人组成 • (3)利益型群体:由那些为了某个共同关心的特 定目标的人们组成; • (4)友谊型群体:由那些具有某种共同特点的人 们组成。
4、地位和群体互动
• 群体成员的互动受地位的影响。 • 地位高的人更加果断,在组织中经常发言, 经常批评他人,要求也更多。 • 地位低的人参与集体讨论的积极性较低。 • 地位的差异实际上抹杀了群体思想及创造 性的多样化。
5、地位公平
• 如果成员感到群体中存在不公平现象,就会引起 群体内的失调状态,并导致各种各样的调整行为。 • 在维持公平感上,与正式地位相应的外在标志是 很重要的因素。 • 群体内部通常有一致的地位标准,因此,群体成 员的地位等级也比较统一。 • 当人们从一个群体进入另一个群体时,群体之间 的地位标准不同,或者群体成员具有不同的背景 (异质程度高),他们可能面临冲突情景。
三、地位
• • • • • • 1、地位及分类 2、什么决定地位? 3、地位与规范 4、地位和群体互动 5、地位公平 6、地位与文化
21
1、地位及分类
• 地位:他人对群体或群体成员的位置 或层次的一种社会性的界定。
– 正式地位:由组织通过给予个体某种另 人愉快的东西使个体获得正式地位; – 非正式地位:可以通过教育、年龄、性 别、技能、经验等特征非正式地获得。
• 避免投票时出现僵局的可能性; • 5或7人组成的群体足以代表多数人的意见,同时获得不同渠道 的想信息和资源; • 可以避免大群体中的一些弊端,如少数人统治、亚团体、限制 某些成员参与决策,以及决策时拖延时间。
五、内聚力
• 1、内聚力: • 是指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力以及他们愿意 留在组织中的程度。
35
群体凝聚力、绩效规范与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率 水平中等
高生产率
绩 效 规 范
生产率水平 低到中等
低 低 凝聚力
低生产率

36
沙赫特实验:内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
内聚力
高 高

绩 效 规 范

ⅰ高内聚力 ⅱ低内聚力 高绩效规范 高绩效规范
生 产 率
ⅰ组 ⅱ组
ⅲ组 ⅳ组
ⅲ高内聚力 ⅳ低内聚力 低绩效规范 低绩效规范
16
规范与从众
• 群体能够对其成员施加巨大压力,使他们 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以符合群体的标 准。 • 产生群体压力的条件:
– 个体了解群体中的成员 – 个体认为自己是这个群体的一员,或渴望成为 这个群体的一员 – 个体感觉到群体中的成员对自己很重要
17
规范与工作场所中的越轨行为
• 员工的个体的反社会性活动,收到他们所 在的群体背景的影响和塑造。当工作场所 总的越轨行为收到群体规范的支持时,它 们可能茁壮成长。 • 当工作场所中出现越轨行为规范时,会对 员工的协作、承诺和动机水平产生不良影 响。反过来,这又会导致员工生产率和工 作满意度的下降,以及流动率的提高。
32
2、影响群体的凝聚力的因素
信息沟通 群体规模
群体目标 群体凝聚力
群体规范 群体领导
群体地位
群体环境
群体成员
33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 (1)在一起的时间:“距离产生美”的真理性有限;物 理距离影响在一起的机会; • (2)进入群体的困难程度:苦难程度与凝聚力正相关; • (3)群体的大小:规模与凝聚力负相关,因为规模增大 造成了成员的沟通困难; • (4)性别组成:女性相比较男性群体的凝聚力强; • (5)外界的威胁:群体受到外界威胁,凝聚力会增强。 前提:群体有能力应付攻击,外界威胁群体存在与否无关; • (6)已经取得的成功:具有一贯成功表现的群体,凝聚 力高。
• 群体规模:与群体绩效并不必然成正比或正相关 • (1)任务性质:复杂困难的、调查研究性的任务, 大群体更有效;执行性的任务,小群体更有效; • (2)责任明确程度:小群体优于大群体,一般意 义上 • (3)搜寻和发现事实:大群体更有效率
• (4)决策(或完成任务)的速度:小群体优于
大群体
2、社会惰化效应
6、地位与文化
• 文化差异会影响到地位吗? • 不同文化下地位的重要性各不相同。 • 了解这些信息有助于与来自其他文化的人 打交道,有助于了解谁拥有地位和哪些方 面拥有地位。
四、群体规模
• 1、群体规模与群体行为
• 2、社会惰化效应及其产生的原因
• 3、社会惰化效应对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28
1、群体规模与群体行为
第9 章
群体行为
• 9.1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 9.2群体的发展阶段 • 9.3群体结构:角色、规范、地位、 规范、内聚力 • 9.4群体决策
1
9.1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 一、群体的定义 • 二、群体的分类 • 三、人们为什么要加入群体
2
一、群体的定义
• 1.定义: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 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 计算一下自己属于多少个群体? • 2.群体的要素: • (1)两个以上的人 • (2)共同的目标或兴趣 • (3)一个正式或非正式的领导 • (4)彼此之间自然或不自然的吸引力




7
9.2群体的发展阶段
• 一、五阶段模型 • 二、间断——平衡模型
8
一、五阶段模型
• (1)形成:成员了解、理解、接受群体规范,直 到认同成员身份 • (2)震荡:冲突阶段,直到群体的领导层次明确 • (3)规范化:产生凝聚力,稳定群体结构,对成 员身份达成共识 • (4)执行任务:群体结构开始充分发挥作用,成 员注重完成任务 • (5)中止:对暂时性的工作群体而言,此阶段, 群体准备解散
图: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Pre-stage I
Stage I Forming 形成期
Stage II Storming 震荡期
Stage III Forming 规范期
Stage IV Performing 执行期
Stage V Adjourning 终止期
10
二、间断——平衡模型
• (1)群体成员的第一次会议决定群体的发 展方向 • (2)第一阶段的群体活动依惯性进行 • (3)在第一阶段结束时,群体发生一次转 变,此转变正好发生在群体寿命周期的中 间阶段 • (4)转变之后,群体活动又会依惯性进行 • (5)群体的最后一次会议的特点是活动速 度明显加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