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您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教师角色有哪些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请您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教师角色有哪些特点?
答:在我看来,教师角色即教师行为。作为从事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工作者,我们的身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从事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遵守语文教育教学的行为规范,这就使得我们在教师角色方面表现出异于其他学科教师角色的特点。
其一,从教师的职业特征和社会要求而言,教师角色目标是统一的;从初中语文教师角色的特定性来看,又具有自主性。我们语文教师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动机、学生管理、学生评价等方面享有“法理”权威,即充分的自主性;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我们也具有课程与教学的相对自主权。其二,初中语文教师角色行为具有明显的个体性特点。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必须有明确的个体指向性;从实间和空间上来看,语文教师的行为角色也具有显著地个体性特征。其三,语文教师不仅要通过语文知识影响学生,还要通过教师的人格和道德力量,言传身教,影响和感染学生。初中语文教师的人格化特征在教育工作中举足轻重。其四,语文教师不仅要充当“语文教员”的角色,而且还是语文教学的“领头羊”、“保健医生”、“督察员”、“学生的知心朋友”,角色具有多样性;随着信息技术时代初中语文知识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更新,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创新教育等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语文教师的角色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其五,由于学科间的穿插性和互补性,学生的兴趣、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等的改变很难明确界定为语文教师劳动的直接结果,抑或引发语文教师对工作成效的考量,从而使初中语文教师角色的责任表现出一定的弥散性和模糊性。
综上所述,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师角色具有自主性、个体创造性、人格化特征、多样性和发展性、弥散性和模糊性等特点。
2、国外对教师角色是如何定位的?试作简要评价。
答: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国内外对教师角色的定位亦趋于一统,研究国外对教师角色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国外宗教思想的影响,教师就成了“神父”,学生便化形为“教徒”,这种定位有助于形成学生忠诚的品质以及敬畏和尊严的态度,但这种教师“神化”和学生极度“虔诚”的主张可能会抹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判断与分析的能力。
国外教育思想普遍认为学生应该是“学者”,教师应该是“专家”。这种认识无疑将直接推动学生接受各种文化传统中有价值的知识,顺利完成文化适应过程,但与我们“师不必强于生、生不必不如师”的观念产生冲突。
国外教育过程中,行为主义认为,课程是被塑造行为的序列,学生是被塑造的对象,教师则是“学生行为的塑造者”,而我们更多倡导“塑造学生的灵魂”。前者强调了外部环境(包括教师)对学生行为塑造的重要性,后者则更注重于对学生思想的塑造。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国外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于学习环境的“设计师和规定者”。这与我们把教师角色概括为“引导者”、“组织者”的观念不谋而合。
在教育活动中,国外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便有了“知识的传授者”一说。但进入21世纪以来,教师更多扮演的角色却是“启蒙者”,传授的“法宝”便是经验与方法。
西方教育界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师角色观认为: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也是“学习者”、“探究者”。而人本主义理论的教师角色观指出:教师应当是‘艺术家’”,其教学艺术是“缄默知识”,无法直接传递给他人。教师不是直接施教,而是注重学生自身的创见和判断。实用主义理论的教师角色观则认为:教师是“反思型实践者”。批判教育理论的教师角色观独树一帜:学校教育就是国家资助的制度化过程,将年轻人培养为成年人和公民的角色,而教师的角色是“权力的仆人”和“国家的直接行动者”。尽管各种理论的观点主张有差异,但归结起来却有着共通之处:从社会角色来看,教师促进民族国家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角色;从学校角色来看,教师作为学生家长、教师同事、教学管理人员和社区的合伙人,或者说合作者、合伙人角色;从课堂教学角色来看,教师作为“教学专家”和学生学习的“引领者”;从自我职业角色来看,教师都具有自我职业认同和自我角色重塑的显著特征。
正如魏源在《海国图志》所述:“师夷长技以制夷”,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要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更好地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谱写新的辉煌篇章。
3、我国关于教师角色的隐喻有哪些?试析之。
答:古往今来,我国对教育工作者的讴歌不绝于耳。教师角色观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无论是高处神龛的“天、地、君、亲、师”时代,还是迂腐穷酸的“臭老九”年代,人们都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李商隐在《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佳句演变成了教师角色绝佳的譬喻。燃烧自己,点亮别人,教师正如蜡烛,默默无闻地奉献。教师成了辛勤、无私、奉献的代名词,崇高师德的标杆愈架愈高,成为教师真实人性无法逾越的壁垒。诚然,教师需要赞誉;但教师更需要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地位。试问,轰轰烈烈燃烧的蜡烛成了灰,还能做什么?暂时的光明过后,黑暗岂不卷土重来?教师这个“打火机”同样需要“丁烷气体”的补充。社会应当给教师添加物质的“燃料”,让教师成为“长明灯”,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带来永久的光明,生命才会升华。
教师是工程师,源于我国解放后崇尚工业这一思想。学校、教师和学生和工业生产中的工厂、生产者和产品对等起来,工程师论便有了丰富的内涵:学校是个大工厂,以大规模生产和复制产品为主要任务,以高效率的班级授课制为重要运作形式,以整齐划一为重要特征;教师是工程师,其主要职责是按照一个固定的标准去塑造各不相同的学生的灵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灵的发展;学生是一块没有生命、任人摆布的钢铁,经过教师的塑造成为批量生产的、统一规格的标准件。然而,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和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心灵,促进其人格的发展。固定模式的教育策略限制了教师的创造力,泯灭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了教育改革的“拦路虎”。正如某教育专家所言:“我们的进教师在勤勤恳恳地抹杀学生的天才”,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教师是园丁“这个隐喻反映出我国传统的农业模式。一经比较不难得出:学生像种子,有自己发展的胚胎和自然生长的可能性;教师似园丁,能为学生的成长准备环境,通过浇水、培土等辅助其成长;教育工作类似农业生产,具有过程性、阶段性,教育学生好象是培育花朵,需要经常地浇水、施肥和呵护。但园丁论在注重学生学习中主体地位的同时,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呈现出某些矫枉过正的倾向。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一隐喻就形象地反映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桶论”的缺陷很明显:它所隐含的学习观念非常狭窄,认为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主要是学校内、课堂上、书本上和教师拥有的知识,没有看到学习的内涵其实十分丰富,学习完全可以超越书本、课堂和教师,延伸到更为广阔的生活世界;从师生关系方面来看,“桶论”将教师和学生分别看成了“倒水者”和“接水者”,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完全依赖于教师的“接济”,并且认为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