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江大堤历史筑就的千年古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江大堤历史筑就的千年古堤

自古以来,防御洪水就是长江中下游百姓生活的主旋律。两千多年来,这里广修堤坝,而荆江大堤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段堤防。它束起荆江肆虐的河水,默默守护着江汉平原18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却鲜有人知它已经1600多岁。江水年年涨,大堤年年筑,荆江大堤就是一部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着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百姓和洪水抗争的历史。

如果不经人提醒,你很难看出图片的背景是一座堤坝,它是与三峡大坝同样建设标准的国家一级堤防工程

荆江大堤。自古以来,长江在荆州段洪水频发,修堤筑坝成了历朝历代荆州地方官的一大政务。王文华

(右二)是荆江大堤江陵段的护堤员,他守护了荆江大堤一辈子。2012年4月在荆江大堤的抗洪值班房

里,王文华老人的朋友为他过70岁的生日。在荆江大堤上每隔不到10公里,就有抗洪值班的房子。三峡

大坝建成后,荆江大堤的分洪压力减少,现在大部分值班房都空着,汛期时才需要人看守。摄影/李风

2013年3月,一个凄风冷雨的春日里,我和摄影师李风到荆州古城采访。这座位于湖北省荆州市的古城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青灰色的老城墙在午后的细雨中静默着,显得安

详又落寞。采访路上,我们偶然驶上了距离古城不到1公里的荆江大堤。大堤两侧青草覆盖,偶有几头黄牛在护坡上悠然地吃着草,放眼望去,宛若坝上草原般令人迷醉,若不经

人提醒,你很难看出这是一座防洪的大堤。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湖北人,李风知道荆江大堤还是缘于1998年轰动全国的长江抗洪抢险。当时为了保证武汉市的安全,是否炸掉荆江大堤分洪的方案牵动着全国人民的神经。此后,李风开始关注这座守护着江汉平原,始建于东晋,有着长达1600多年修筑历史的大堤。沿堤遍布的文物古迹,以及绵延不绝的祭祀文化,也让大堤的形象在一次次的重访中逐渐丰满起来。

荆江是江汉平原的中心城市之一

图为荆江大堤保护下的荆州城,这里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定都郢(今荆州纪南故城)开始,到公元963年荆南国灭亡,先后有6个朝代34位帝王在此建都。西汉时,荆州城成为全国十大商业都会之一;三国时期,为魏、蜀、吴三国争夺的战场;元、明、清时为路、府治所的所在地,清代在此设立荆州驻防将军府。现在,这里是江汉平原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摄影/李风

东晋金堤位置示意图

可以说,荆江大堤的肇始就是源于护卫荆州古城和楚纪南故城。江陵城(今荆江古城)西、南、东三面均

为长江主泓环护,魏晋时期,长江江水紧迫城南,直接威胁江陵城的安全。东晋永和元年(公元345年),荆州刺史桓温派陈遵主持筑堤治水。因大堤保一方百姓的富庶,便称之为“金堤”。

绘图/孟凡萌

肆虐的荆江催生的大堤

正如长江流经四川盆地段称川江,流经三峡段称峡江一样,流经古荆州段的长江被称作荆江。长江携怒涛从两岸连山的三峡咆哮而下,在湖北省宜昌市附近穿过夹江对峙的荆

门山,进入平坦的江汉平原之后,才放缓脚步。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写道:“渡远荆

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荆门山外,长江进入了中国地形的第二

阶梯,没了两山的夹峙,江水开始肆意流淌。

荆江自湖北省枝江市至湖南省岳阳县城陵矶,全长约300多公里,以湖北省公安县藕池镇为界,以上称上荆江,以下称下荆江。荆江北邻汉江,南接洞庭湖,是古云梦大泽

(湖北省江汉平原上古湖泊群的总称)的区域。在漫长的地质构造运动中,荆江北部的江

汉坳陷和南部的洞庭断陷不断抬升,中部的云梦沉降区持续下沉,河流堆积的泥沙在云梦

沉降区形成三角洲,荆江就是从堆积三角洲上的诸多汊流中逐渐发育出来的。

知道黄河是悬河的人很多,知道荆江河段“船在屋顶走”的人却很少。由于泥沙的持续堆积,荆江河床不断被抬高,甚至连枯水季节也高于北岸地面,大水时在荆州的楼房上

眺望江面的船舶,仿佛从屋顶上驶过一般。

荆江河道蜿蜒曲折,下荆江尤为典型。绵延240公里的下荆江河道,直线长度仅有80公里,江流在这里绕了16个大弯,素有“九曲回肠”之称。每逢汛期,弯曲的河道导致洪

水宣泄不畅,加之上游洪水又常与清江、沮漳河及洞庭湖相遇,极易溃堤成灾。因此民谚

有云:“长江万里长,险段在荆江。”荆江从古至今都是长江洪涝最频发的河段。

荆江地区虽然水患频繁,但这里土壤肥沃,资源丰富,自古就是人口密集的经济发达

地区,华夏民族的一脉—楚人就曾在此繁衍生息,这里也成了楚文化的发祥地。魏晋时期,中原骚动,大量北方人口移居于此,尤其是西晋时期,约90万北方移民涌入长江流域,导致荆州地区人满为患。到了唐代,荆州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成为对外交通运输的枢纽,

人口更为繁盛。荆江两岸地势低洼,湖沼遍布,筑堤治水是这片土地发展的重要保障。因

此修堤筑坝成了荆州地方官的一大政务,历朝历代都有在荆江北岸修筑维护大堤的水利工程。

绵延1600多年的修筑史

荆江大堤所保护的地区,自古就是一块河网交汊、湖泊众多的冲积平原。这块土地上

的楚国是春秋时期最会治水的一个国家,在荆江尚未形成明显河床形态时,楚国就用零星

分散的堤垸挡水。根据史料记载,春秋时代楚庄王推行“耕战政策”,令尹(楚国的最高

官衔)孙叔敖曾提倡“宣导川谷,陂障源泉,灌溉沃泽,堤防湖浦以为池沼”。堤防湖浦

就是指沿湖修筑挡水堤垸,这可能算是荆江大堤的雏形。

秦汉时期,长江所挟带的泥沙在云梦泽长期沉积,逐渐淤积出洲滩,形成以江陵为起

点的荆江三角洲。荆江河床形成后,由于水流归槽,水位抬高,低矮堤垸已不能抵御洪水。到魏晋时期,长江的江水紧逼江陵城南(今荆州古城),直接威胁江陵城的安全。东晋荆

州刺史桓温命陈遵在荆江北岸,绕江陵城修筑护城堤坝,取名金堤。据《水经注》记载:“江陵地东南倾,故缘以金堤,自灵溪始。桓温令陈遵监造。”这是关于荆江大堤修筑的

最早记载。

五代时,后梁将军倪可福在东晋金堤的下游,荆州古城的西门外又修筑了江陵寸金堤。北宋时,荆州太守修筑沙市堤;南宋时,筑黄潭堤,并加筑寸金堤,经过两宋的扩建和修护,荆江大堤已初具雏形。明朝时,大堤上段修筑至堆金台,下段至拖茅埠。清顺治七年(1650年),堤防最终形成整体,长约124公里。新中国成立,荆江大堤的上段增筑至枣

林岗,下段延至监利县城南50公里,自此,全长182.35公里的荆江大堤修建完成。

荆江大堤在未连成整体前,各段堤防的叫法均不一致。清代因“陈遵金堤”地属万城,故称万城堤,又因大堤属荆州府管理,称荆州万城堤。民国初年,以堤身全在江陵且费用

全由江陵负担,称江陵万城大堤。1918年因堤居荆江北岸,改称荆江大堤,沿用至今。

人们将荆江大堤的修筑史简单概括为:始于东晋,拓于两宋,分段筑于明,合于清,

加固于新中国。这就是荆江大堤形成的年轮,它是一部水利工程史,也是一部人与水的抗

争史。从东晋到民国的一千多年里,按荆江大堤留存堤身的段面计算,整个工程共完成土

方2900万立方米,石方23万立方米,这些土和石头全部是由人工搬运垒筑完成。荆江大

堤的修筑时间之长,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之多,在中国水利史上也是少有的。它的每

一寸延伸,每一寸增高,都是江汉平原的百姓与洪水不屈抗争的记载。

1998年长江突发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中央军委先后调集32万官兵投入抗洪抢险。这是自解放战争渡江

战役以来最大一次的兵力集结,共出动飞机2200多架次,车辆12500台,舟艇1170多艘。共有112位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