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油稀薄燃烧简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合气稀薄燃烧模式简谈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中国的汽车保有量逐年攀升,汽车尾气对环境的危害也越发严重。本文通过分析汽油机混合气的稀薄燃烧模式,从排放物、燃油经济性、动力性等不同方面加以阐述。得出稀薄燃烧模式在保证相应的动力的情况下,其尾气量更能符合国家尾气排放标准。关键字:混合气空燃比燃烧模式喷射
1.稀薄燃烧技术(GDI)
均质稀燃和分层稀燃是缸内直喷汽油机稀薄燃烧技术的两种燃烧模式。所谓均质燃烧就是进气早期将燃油喷入汽缸,使过量空气系数λ=1或附近,形成完全的均质化学计量
比进行燃烧。在压缩行程后期开始喷油,
在火花塞的区域,可以形成较浓的混和
气,而在远离火花塞的区域形成稀薄的混
合气( 过量空气系数达λ= 2 ~3),这
就是分成燃烧。分层燃烧可以提高着火概
率,加快火焰传播速度,实现快速稳定的
燃烧。如图1 所示,GDI 汽油机燃烧
系统结构一般由进排气道、燃
烧室、活塞、喷油器和火花塞组成。要
在缸内形成均匀的混合气,必须组织合
图1 GDI 燃烧系统示意适的气流运动和精确的喷油匹配。
1.1GDI的气流运动
缸内气流必须要满足两点要求: (1)从微观上要求在气缸内具有高强度的紊流,以促进燃油与空气的混合; (2)从宏观上要求有控制的平均气流运动,以形成均匀的混合气[1]
采用均质混合气燃烧模式的GDI 汽油机一般靠进气道来产生强烈的滚流运动以促进燃油与空气的混合另一方面,随着活塞上行,滚流在压缩冲程后期破碎成湍流,这样有助于提高压缩终了时的湍流强度,以提高火焰传播速度及保持燃烧稳定性[2]图2是710°CA 时刻( 接近点火时刻) 缸内动能分布云图,可以看出,缸内湍动能从中心向周围递减,这样有利于火焰传播边缘处的湍动能较小对火焰传播影响不大。火焰传播越快,则燃烧同量的燃料产生功率更高。
1.2 GDI的燃油
喷射系统
GDI通常划分
了负荷区,因此要
求GDI燃油喷射系
统至少要能提供
2~3 种不同的操
作模式,以适应不
同的负荷要
求。GDI要求喷油
器雾化
水平高,能在较窄图2 710°CA 时刻缸内湍动能分布云
的脉冲宽度内喷出
所要求的燃油,以
确保晚喷实
施分层燃烧。由于喷油器位于缸内,工作条件恶劣,因此要对嘴端沉积物生成和高温有更强的抵抗能力。此外,喷油器的喷雾特性对GDI发动机的燃烧过程影响较大。GDI采用的喷油器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空气辅助喷油器。其喷油原理是先将燃油供入喷油器油室,再充以高压空气,从而突破阀座弹力形成喷射;另一种是高压旋流喷油器,这种喷油器的特点是,在其喷油嘴的头部设有一个特殊的涡流腔,通过该腔可产生一股强涡流,不仅对喷油嘴喷孔具有自洁作用,使其可靠性得到提高,而且能使燃油喷束的一部分动能直接转化为水平的旋转动能,从而降低油束的穿透度,避免其沾湿活塞和缸套壁面。在早喷时喷雾形状是适宜均质混合的中空扩散型,在晚喷时是适宜分层燃烧的紧凑型。喷油压力主要影响雾化质量和贯穿速度,较适当的喷油压力为5~10 MPa (最高为12 MPa) 。
在喷射系统中,喷油器喷嘴的结构形式对喷雾质量起着重要的影响,它是保证实现混合气分层与稀燃的关键部件。图2 为GDI 发动机所采用的内开式旋流型喷嘴,在其内部设有燃油旋流腔,燃油通过其中产生的旋转涡流可实现较好的喷雾形态和合适的贯穿度的配合。其油束方向便于调整,布置方便,不易积炭的特点,使其成为目前GDI 发动机喷嘴所采用的主要形式。
1.3稀薄燃烧实现的关键技术措施
实现稀燃关键在于缩短火焰发展期和燃烧持续时间,在火花塞附近形成有利于着火的浓混合气,一般空燃比A/F=12-13·5。实现稀燃的具体技术措施有:
1.3.1采用结构紧凑的燃烧室,增大压缩比,加快火焰传播速度
燃烧室形状对稀燃发动机燃烧稳定性有很大影响。为提高燃烧稳定性,需提高燃烧速度和点火可靠性。在缸内组织较强的空气运动以增大缸内湍流强度,并把火花塞置于燃烧室中央,可使燃烧速度加快,火焰传播距离缩短。单进气门与二或三进气门结构,在缸内形成的空气运动方式不同。单进气门主要为压缩挤流,为增大缸内湍流需要大的挤压面积,而多进气门一般为滚流或斜轴涡流,且一般活塞顶部多有凹坑配合,有利于加快火焰传播。压缩比升高,残余废气系数减小,火焰传播速度加快。压缩比由8·5提高到13,稀燃能力可增大4-5A/F单位,但压缩比增大受到火花点火发动机爆燃的限制。国内研制的492紧凑型燃烧室、射流燃烧室等燃烧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稀燃能力。它们都具有特殊结构的燃烧室设计并可采用较高的压缩比。
1.3.2高能点火、宽火花塞间隙或多火花塞和火焰引燃
高能点火和宽火花塞间隙的火花塞有利于火核形成,着火落后期短,循环变动小、稀燃极限大,多火花塞如Nission公司的MAP-Z燃烧系统采用了双火花塞结构,可使火焰传播距离缩短,加快燃烧进行[7],有利于稀燃能力的提高。日本马自达公司TabataM等研制了一种混合气喷射火花点火发动机,在两个进气门和两个排气门的四气门火花点火发动机基础上,附加一个小气门与预燃室,燃油喷入预燃室与空气形成混合气在进气行程后期至压缩行程初期将混合气喷入燃烧
室实现混合气分层,A/F达40。
1.3.3燃油喷射定时与分段喷射燃油
燃油喷射定时与分段喷射燃油对燃油影响很大,影响燃烧的稳定性。一般讲进气初期喷油,燃油首先进入缸内下部随后在缸内均匀分布,进气后期喷油,浓混合气在缸内上部且维持到点火时刻,只有在进气行程的某一区段喷油才可实现理想分层。将一循环的喷油量分成两次喷入气缸可实现很好的稀燃。天津大学利用进气道二次喷油技术在CA1102五气门发动机上实现了准均质稀燃A/F=20的稳定燃烧。缸内
直喷技术火花点火发动机具有泵气损失和传热损失小,充气效率和抗爆性高、动态响应好等特点而被当今车用火花点火发动机所采用。日本首藤登志夫等人利用压缩行程前、终了进行两段(二次)喷油获得了宽广的分层稀气混合气燃烧,在中等负荷与理想预混合燃烧相比热消耗率降低30%,NOx降低5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