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看中国文化典籍翻_省略__以罗慕士_三国演义_英译本为例_郝蕊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鲁肃曰:“闻皇叔用诸葛孔明之谋,两场火烧得曹操 魂亡胆落,何言不知耶?”(ibid:224)
“B ut I’m told,”Lu Su pressed“, Zhuge K ongm ing tw ice succeeded in burning out C ao C ao and that C ao C ao tw ice lost his nerve.Y our answ er is difficult to accept.”(ibid:752)
分析:“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它是一种有三 个脚的烹饪器皿,中国读者对此颇为熟悉,但西方读者对此 却是知之甚少,甚至不知道它有三个脚,基于对读者的考 虑,罗将此释译为 the triangle of pow er, 既易于理解,又形 象的传递了原文意思。
(2)张飞听了,瞋目大叱曰:“我哥哥是金枝玉叶,你是 何等人,敢称我哥哥为贤弟?”(ibid:63)
(西安医学院 英语系,陕西 西安 710021)
摘 要:中国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的积淀,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意象。在翻译这些意象的时候,如果亦 步亦趋的忠实于原作和原作者,则可能译出读者不知所云的文本来。这样,读者不能接受文本传递的信息,其实更是对原作和 原作者的不忠。罗慕士英译的《三国演义》在国内外学界享誉甚高,本文将通过接受美学对其成功之处进行点滴分析,以说明 接受美学在典籍翻译中的实用性。
分析:在古代,“席”是铺在地上供人坐的,功能如同椅 子一般,“避席”就是从“席”上站起来,在谈话中“避席”,是 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但如果在翻译中只翻译成“rising from his m at”对西方读者来说,就无法体会到这一举动的尊敬之 意,所以译者又加上了“in a gesture of respect”,这样西方 读者就能完全获得原文的信息,与原语读者一样感同身受。
分析:汉文化中的“金枝玉叶”喻指皇室成员,或有皇家 血脉的皇亲国戚,也可指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家,通过这一词 汉语读者能体味到张飞是多么的对刘备的出身引以为傲, 如果直接翻译,就很难让西方读者也有这种体会,所以译者 就很有必要在此增译“a prince of the blood”,以使西方读 者能有正确的联想,能有同样的读感。
- 48 -
那样,深入系统地研究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把 读者作为文学研究的对象之一。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 出发,从接受出发。接受美学开拓了注重读者的作用这一新 的研究领域,使人们能从新的角度去看一些基本的问题,是 对文学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个贡献。接受美学的主 要内容有:
1. 接受美学研究者注意到了过去的文学理论所忽视的 一个基本事实,即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它的社 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用接 受美学的表述方式,即一部作品的发生史结束以后,进入接 受过程之前,还不能算最后完成。
一、《三国演义》英译状况综述 《三国演义》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各 地也深受喜爱。但是,国内学(译)界对《三国演义》英译的研 究却还比较滞后。汤姆斯(P.P.Thom as)翻译的《著名丞相董 卓之死》被认为是最早的《三国演义》英语片段译文,载于 1820 年版《亚洲杂志》(A J)第一辑卷 10 及 1821 年版《亚洲 杂志》第一辑卷 11,内容是《三国演义》第一回至第九回的节 译。主要的两个翻译版本分别是 C .H . B rew itt-Taylo(r 邓罗) 在 20 世 纪 初 翻 译 ,1925 年 首 次 出 版 的 译 作 和 M oss R oberts(罗慕士)于 20 世纪 80 年代翻译,1991 年在英国出 版。这两个版本是《三国演义》现在仅有的全译本。本文也将 以罗慕士的译本为例,说明接受美学在典籍英译中的实用 性,合理性。 二、接受美学概述 传统理论注重原文和译文的对比,也就是文本中心主 义。现代翻译注重的是对译者的研究。接受美学在 60 年代 初由联邦德国康士坦茨大学的五名文学理论家创建的。它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艺理论研究方法,目前正盛行于欧美。接 受美学是研究文学接受与影响的可能性,象对待作家、作品
(ibid:1045) 分析:在这一句的翻译中,译者为使读者容易理解,先
是在翻译汤、武时,用增译法增译“the great conquerors”,使 西方读者对汤武有所了解,又在后面做了注释,“Founders of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respectively;according to tra- dition,each overthrew a tyrant before establishing the new regim e.”(ibid:1149),这都是从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出发的。
2. 研究读者在接受过程中的作用。他们不是被动的反 应,而是主动的、具有推动文学创作过程的功能。
3.接受美学研究者认为,文学阅读是人类各种活动中的 一种,象其他活动一样,阅读活动就其结构来说,首先是由 它的对象,即文学作品决定的,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对象,赋 予阅读活动以特殊性。读者把一部作品拿在手里,能否和怎 样实观它的功能潜力,读者对一部作品产生积极的还是消 极的反应,取决于作品的性质。
分析:在汉语中有许多关于“魂”“胆”的说法,这些通常 都是描写人受惊过度之状的,如“魂飞魄散”“胆战心惊”,但 在英语中,却没有用 soul和 gall表示恐惧的表达,所以罗译 中用英语习语“lost his nerve”替代,这样读者就能领悟到字 里行间所蕴含的深意。
四、结语 总之,上文分析了罗慕士《三国演义》英译本中六例对 中国文化词语的翻译,这些词语均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意 象,在处理这些词语时,罗慕士用了意译、增译、加注、替代、 省略等不同手段,使这些对西方读者来说深感陌生的词语 能浅显易懂的被接受,译者的这些处理也都是从译文的读 者出发,为读者着想,为让读者更好的接受译文传递的信 息,这也正是接受美学倡导的翻译观。通过上文的分析,管 中窥豹,可见罗译《三国演义》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基 于对读者的考虑。推而广之,接受美学的翻译观在翻译中, 特别是在中国典籍这中文化厚重的作品翻译中,不适为一 种理想的选择。 — ——— — —— —— —— —— —— —— —— 参考文献: 〔1〕Holub, R obert. C. R eception Theory [M]. R outledge London, 2003. 〔2〕R oberts, Moss. Three Kingdoms [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95. 〔3〕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4〕罗贯中.三国演义[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5〕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1999. 〔6〕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7〕张浩然《. 三国演义》罗译本评析[J].福建外语,2001(1). 〔8〕朱立元.接受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The m om ent Zhang Fei heard this,his eyes w idened and he shouted,“O ur eldest brother is a prince of the blood,a jade leaf on the golden branch.W ho are you to call him‘younger brother’?”(ibid:205)
- 49 -
4. 接受美学把文学的接受活动区分为社会接受和个人 接受两种形态。
5.研究读者对文学作品个人接受活动的各种因素。 接受美学开拓了注重读者的作用这一新的研究领域, 使人们能从新的角度去看一些基本的问题,是对文学研究 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个贡献。 三、《三国演义》罗慕士译本与接受美学分析 《三国演义》这样一部满含中国文化遗产的古典名著, 在翻译成英语时必须从风保证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不变。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力做到译文与读者的期待相吻合。
下面我们对一些例子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恰当的结论。 (1)“…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
势,然后可图中原也。”(ibid:200) “First,take Jingzhou and m ake it your hom e base.Then
m ove into the R iverlands and build your third of the trian- gle of pow er.E ventually,the northern heartland w ill becom e your objective.”(ibid:680)
关键词:典籍翻译;接受美学;三国演义 中图分类号:H 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3231(2011)04-0048-02
《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描写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斗争为 内容的长篇小说,它长于描写战争,侧重于表现每次战争的 特定条件、环境、双方力量的对比,以及战略战术的运用等 决定战争胜负的诸种因素,尤其注重于战争指导者主观指 导正确与否对战争胜负的决定意义。小说还表现了忠、孝、 节、义等封建伦理观念及迷信思想。《三国演义》在艺术上也 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塑造了曹操、 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等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 象;艺术结构既宏伟而又严密;小说的语言“文不甚深,言不 甚俗”,具有独特的风格。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3)“ … 操 虽 不 才 ,愿 即 断 董 卓 头 ,悬 于 都 门 ,以 谢 天 下。”允避席问曰:“孟德有何高见?”(ibid:20)
“ … D espite m y lack of ability, I w ould like nothing better than to cut off his head and hang it at the gates to the capital—to redeem ourselves in the eyes of the em - pire.”R ising from his m at in a gesture of respect,W ang Y un said“, M engde,w hat is your w orthy plan?”(ibid:68)
第3卷 第4期 2011 年 4 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科 学 教 育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cience & education)
Vol. 3 No.4 Apr.2011
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看中国文化典籍翻译
—— —以罗慕士《三国演义》英译本为例
郝蕊
(4)……“且‘兼弱攻昧’‘, 逆取顺守’,汤、武之道也。” (ibid:316)
Y ou know‘, to incorporate the feeble and attack the in- com petent’,t‘o take pow er untow ardly but hold it virtuously,’ w as the w ay of the great conquerors, K ings Tang and W u.”
“B ut I’m told,”Lu Su pressed“, Zhuge K ongm ing tw ice succeeded in burning out C ao C ao and that C ao C ao tw ice lost his nerve.Y our answ er is difficult to accept.”(ibid:752)
分析:“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它是一种有三 个脚的烹饪器皿,中国读者对此颇为熟悉,但西方读者对此 却是知之甚少,甚至不知道它有三个脚,基于对读者的考 虑,罗将此释译为 the triangle of pow er, 既易于理解,又形 象的传递了原文意思。
(2)张飞听了,瞋目大叱曰:“我哥哥是金枝玉叶,你是 何等人,敢称我哥哥为贤弟?”(ibid:63)
(西安医学院 英语系,陕西 西安 710021)
摘 要:中国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的积淀,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意象。在翻译这些意象的时候,如果亦 步亦趋的忠实于原作和原作者,则可能译出读者不知所云的文本来。这样,读者不能接受文本传递的信息,其实更是对原作和 原作者的不忠。罗慕士英译的《三国演义》在国内外学界享誉甚高,本文将通过接受美学对其成功之处进行点滴分析,以说明 接受美学在典籍翻译中的实用性。
分析:在古代,“席”是铺在地上供人坐的,功能如同椅 子一般,“避席”就是从“席”上站起来,在谈话中“避席”,是 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但如果在翻译中只翻译成“rising from his m at”对西方读者来说,就无法体会到这一举动的尊敬之 意,所以译者又加上了“in a gesture of respect”,这样西方 读者就能完全获得原文的信息,与原语读者一样感同身受。
分析:汉文化中的“金枝玉叶”喻指皇室成员,或有皇家 血脉的皇亲国戚,也可指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家,通过这一词 汉语读者能体味到张飞是多么的对刘备的出身引以为傲, 如果直接翻译,就很难让西方读者也有这种体会,所以译者 就很有必要在此增译“a prince of the blood”,以使西方读 者能有正确的联想,能有同样的读感。
- 48 -
那样,深入系统地研究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把 读者作为文学研究的对象之一。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 出发,从接受出发。接受美学开拓了注重读者的作用这一新 的研究领域,使人们能从新的角度去看一些基本的问题,是 对文学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个贡献。接受美学的主 要内容有:
1. 接受美学研究者注意到了过去的文学理论所忽视的 一个基本事实,即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它的社 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用接 受美学的表述方式,即一部作品的发生史结束以后,进入接 受过程之前,还不能算最后完成。
一、《三国演义》英译状况综述 《三国演义》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各 地也深受喜爱。但是,国内学(译)界对《三国演义》英译的研 究却还比较滞后。汤姆斯(P.P.Thom as)翻译的《著名丞相董 卓之死》被认为是最早的《三国演义》英语片段译文,载于 1820 年版《亚洲杂志》(A J)第一辑卷 10 及 1821 年版《亚洲 杂志》第一辑卷 11,内容是《三国演义》第一回至第九回的节 译。主要的两个翻译版本分别是 C .H . B rew itt-Taylo(r 邓罗) 在 20 世 纪 初 翻 译 ,1925 年 首 次 出 版 的 译 作 和 M oss R oberts(罗慕士)于 20 世纪 80 年代翻译,1991 年在英国出 版。这两个版本是《三国演义》现在仅有的全译本。本文也将 以罗慕士的译本为例,说明接受美学在典籍英译中的实用 性,合理性。 二、接受美学概述 传统理论注重原文和译文的对比,也就是文本中心主 义。现代翻译注重的是对译者的研究。接受美学在 60 年代 初由联邦德国康士坦茨大学的五名文学理论家创建的。它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艺理论研究方法,目前正盛行于欧美。接 受美学是研究文学接受与影响的可能性,象对待作家、作品
(ibid:1045) 分析:在这一句的翻译中,译者为使读者容易理解,先
是在翻译汤、武时,用增译法增译“the great conquerors”,使 西方读者对汤武有所了解,又在后面做了注释,“Founders of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respectively;according to tra- dition,each overthrew a tyrant before establishing the new regim e.”(ibid:1149),这都是从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出发的。
2. 研究读者在接受过程中的作用。他们不是被动的反 应,而是主动的、具有推动文学创作过程的功能。
3.接受美学研究者认为,文学阅读是人类各种活动中的 一种,象其他活动一样,阅读活动就其结构来说,首先是由 它的对象,即文学作品决定的,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对象,赋 予阅读活动以特殊性。读者把一部作品拿在手里,能否和怎 样实观它的功能潜力,读者对一部作品产生积极的还是消 极的反应,取决于作品的性质。
分析:在汉语中有许多关于“魂”“胆”的说法,这些通常 都是描写人受惊过度之状的,如“魂飞魄散”“胆战心惊”,但 在英语中,却没有用 soul和 gall表示恐惧的表达,所以罗译 中用英语习语“lost his nerve”替代,这样读者就能领悟到字 里行间所蕴含的深意。
四、结语 总之,上文分析了罗慕士《三国演义》英译本中六例对 中国文化词语的翻译,这些词语均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意 象,在处理这些词语时,罗慕士用了意译、增译、加注、替代、 省略等不同手段,使这些对西方读者来说深感陌生的词语 能浅显易懂的被接受,译者的这些处理也都是从译文的读 者出发,为读者着想,为让读者更好的接受译文传递的信 息,这也正是接受美学倡导的翻译观。通过上文的分析,管 中窥豹,可见罗译《三国演义》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基 于对读者的考虑。推而广之,接受美学的翻译观在翻译中, 特别是在中国典籍这中文化厚重的作品翻译中,不适为一 种理想的选择。 — ——— — —— —— —— —— —— —— —— 参考文献: 〔1〕Holub, R obert. C. R eception Theory [M]. R outledge London, 2003. 〔2〕R oberts, Moss. Three Kingdoms [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95. 〔3〕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4〕罗贯中.三国演义[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5〕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1999. 〔6〕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7〕张浩然《. 三国演义》罗译本评析[J].福建外语,2001(1). 〔8〕朱立元.接受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The m om ent Zhang Fei heard this,his eyes w idened and he shouted,“O ur eldest brother is a prince of the blood,a jade leaf on the golden branch.W ho are you to call him‘younger brother’?”(ibid:205)
- 49 -
4. 接受美学把文学的接受活动区分为社会接受和个人 接受两种形态。
5.研究读者对文学作品个人接受活动的各种因素。 接受美学开拓了注重读者的作用这一新的研究领域, 使人们能从新的角度去看一些基本的问题,是对文学研究 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个贡献。 三、《三国演义》罗慕士译本与接受美学分析 《三国演义》这样一部满含中国文化遗产的古典名著, 在翻译成英语时必须从风保证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不变。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力做到译文与读者的期待相吻合。
下面我们对一些例子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恰当的结论。 (1)“…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
势,然后可图中原也。”(ibid:200) “First,take Jingzhou and m ake it your hom e base.Then
m ove into the R iverlands and build your third of the trian- gle of pow er.E ventually,the northern heartland w ill becom e your objective.”(ibid:680)
关键词:典籍翻译;接受美学;三国演义 中图分类号:H 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3231(2011)04-0048-02
《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描写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斗争为 内容的长篇小说,它长于描写战争,侧重于表现每次战争的 特定条件、环境、双方力量的对比,以及战略战术的运用等 决定战争胜负的诸种因素,尤其注重于战争指导者主观指 导正确与否对战争胜负的决定意义。小说还表现了忠、孝、 节、义等封建伦理观念及迷信思想。《三国演义》在艺术上也 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塑造了曹操、 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等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 象;艺术结构既宏伟而又严密;小说的语言“文不甚深,言不 甚俗”,具有独特的风格。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3)“ … 操 虽 不 才 ,愿 即 断 董 卓 头 ,悬 于 都 门 ,以 谢 天 下。”允避席问曰:“孟德有何高见?”(ibid:20)
“ … D espite m y lack of ability, I w ould like nothing better than to cut off his head and hang it at the gates to the capital—to redeem ourselves in the eyes of the em - pire.”R ising from his m at in a gesture of respect,W ang Y un said“, M engde,w hat is your w orthy plan?”(ibid:68)
第3卷 第4期 2011 年 4 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科 学 教 育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cience & education)
Vol. 3 No.4 Apr.2011
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看中国文化典籍翻译
—— —以罗慕士《三国演义》英译本为例
郝蕊
(4)……“且‘兼弱攻昧’‘, 逆取顺守’,汤、武之道也。” (ibid:316)
Y ou know‘, to incorporate the feeble and attack the in- com petent’,t‘o take pow er untow ardly but hold it virtuously,’ w as the w ay of the great conquerors, K ings Tang and W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