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线的特性
4.电离效应(生物效应) X线穿透的各种不同密度的物质产生电离空气、机 体等;为放射治疗、放射防护的基础。 时间防护 距离防护 屏蔽防护
29
(四)X线成像基本原理
原理 ① X线特性:穿透性、荧光作用、摄影作用。 ② 人体组织存在密度和厚度的差别。 条件 ① X线有一定的穿透力; ② 被穿透的组织存在密度、厚度差异; ③ 有差别的剩余X线经过显影过程,在胶片或荧 屏上形成影像。
15
第一节 放射诊断
一、X线的发现、产生与特性 (一)x线的发现 1895年11月8日 德国物理学家 伦琴发现具有能 量高,肉眼看不见,能穿透不同物质,能使荧光 物质发光射线;称为X射线(伦琴射线)
16
X线成像
17
(二)X线产生、X线机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1.产生 真空管内高速运行的电子群轰击钨靶 时产生X射线 产生条件: ①自由活动的电子群 ②电子群高速行进; ③电子群被物质阻挡 2.X线机 包括X线管,变压器,操作台; 操作台有调节电流(ma)、电压(kv)、时间(s)装 置。
7
CT设备
普通CT 螺旋CT 多层螺旋CT
8
骨肉瘤
9
三、超声诊断学
超声医学是声学、临床医学和电子计算机 科学相结合影像诊断学 20世纪60年代开始做超声成像以来,从传 统的二维超声基础上,发展到现在三维、 四维显示模式。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彩色多普勒能量图 及超宽视野超声成像技术广泛的应用,其 检查部位从最初实质性脏器检查→几乎遍 及全身各个部位。
2
一、放射诊断学
100多年前伦琴发现X线,在医学上就被用于人 体检查,进行疾病诊断,形成了放射诊断学, 奠定了影像医学的基础 放射诊断直到目前仍然是影像学中的主要内容, 应用普遍 随着计算机等高科技的快速发展,放射诊断设备 不断更新,传统模拟成像逐渐被数字成像所取代
3
一、放射诊断学
医学影像学
1
第一章 总
论
医学影像学是借助各种医学成像技术对人体疾病 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新兴学科 它融合了当今现代高科技诊疗技术,具有多学科 交叉,涉及知识面广等特征 它代表了当今影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 等尖端科技水平 它包括X线诊断、 CT诊断、超声诊断、MRI诊断、 介入放射及核医学诊断和治疗等
18
(二)X线产生、X线机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3.工作原理 阴极高电压40-150kV 自由电子群高速运行时突然撞击阳极靶面 1%能量产生X线;其余99% 转换为热能
19
20
X线拍片
21
X线拍片、洗片
22
23
正常指、掌骨
24
(三)X线的特性
X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以光的速度 沿直线前进; X线诊断常用电压40-150KV之间; X线波长范围为0.008-0.031nm之间。
25
(三)X线的特性
1.穿透性 X线的穿透性很强; 能穿透一般可见光不不能穿透的各种不同密度的 物质。 与波长成反比;波长越短穿透力越强。 与电压成正比;电压越高穿透力越强。 与物体的密度、厚度相关;物体的密度越 高、厚度越厚越不易穿透。
26
(三)X线的特性
2.荧光作用 X线使荧光物质(硫化锌镉、钨酸钙)发出荧光; 波长短的X线→波长长的荧光,为透视检查的基础。 3.摄影作用 涂有溴化银(AgBr)的胶片→照射X线后感光 →Ag+ ↓→显、定影→黑色; →未感光→Ag+→被冲洗掉→胶片片基透明色,为 X线摄影的基础。
11
四、磁共振诊断学
检查项目发展到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磁共振电影成像(MRC) 磁共振水成像(MR) 磁共振波谱(MRS) 磁共振弥散成像(DWI) 磁共振灌注成像(PWI) 脑功能性MRI检查(FMRI)
12
13
五、核医学
核医学是一门研究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 及理论的学科,即应用放射性核素治疗疾病和进 行生物医学研究 发射体层成像(ECT) 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PECT) 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 对人体内部结构(包括器官、组织、分子和基因) 和功能成像,以了解人体解剖与病理变化,已达 到诊断目的
10
四、磁共振诊断学
20世纪80年代出现磁共振成像(MRI) 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时产生的信号、经重建 成像的一种成像技术 具有高组织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和无辐射的特 点, 从单一形态学成像发展到能反映组织生理、生 化及代谢特征的功能成像。 近几年MRI迅速发展,扫描时间从以分计算发展到 目前以毫秒计,图像质量也大大提高
14
六、介入放射学
是近30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融医学影像学和 临床治疗学于一体的新兴学科。 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经皮穿刺或经正常生理孔 道插管采集标本,对疾病进行诊断或治疗 采集病理学、生理学、细胞学和生化学等资料 进行药物灌注、血管栓塞或扩张成形及腔体引流 等方法诊断和治疗疾病 特点:简便、安全、有效、微创和并发症少 介入与内科、外科并列为临床三大诊疗技术
5
二、CT诊断学(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EBCT昂贵,检查费用较高,有辐射,面临MR和 多层螺旋CT得挑战,发展受限。
6
二、CT诊断学(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3.螺旋扫描CT(SCT) 是在旋转扫描基础上通过滑环 技术与扫描床连续平移实现的 优点扫描速度快,容积扫描,采取任何位置和任 何方向重建,避免遗漏小病灶,重建出高质量三 维、血管造影图像,仿真内镜图像 从2、4、8、16层至64层、320层CT,使扫描时间 更短,扫描层更薄、范围更大。
经近十几年的发展,放射诊断设备更新,使图像 更清晰、检查速度更快,扩大了检查范围 X线电子计算机成像(CR) X线数字化放射摄影(DR) X线数字化胃肠透视机 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X线数字化乳腺摄影
4
二、CT诊断学(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20世纪70-80年代出现了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CT);CT显示断层解剖影像,对密度分辨率 明显高于X线,提高了疾病检出率 1.普通CT 2.电子束CT (EBCT) :利用电子束扫描,速度 最快扫描速度每层0.05秒 对心血管检查有独到之处,尤其对先天性心脏 病和获得性心脏病有重要价值
4.电离效应(生物效应) X线穿透的各种不同密度的物质产生电离空气、机 体等;为放射治疗、放射防护的基础。 时间防护 距离防护 屏蔽防护
29
(四)X线成像基本原理
原理 ① X线特性:穿透性、荧光作用、摄影作用。 ② 人体组织存在密度和厚度的差别。 条件 ① X线有一定的穿透力; ② 被穿透的组织存在密度、厚度差异; ③ 有差别的剩余X线经过显影过程,在胶片或荧 屏上形成影像。
15
第一节 放射诊断
一、X线的发现、产生与特性 (一)x线的发现 1895年11月8日 德国物理学家 伦琴发现具有能 量高,肉眼看不见,能穿透不同物质,能使荧光 物质发光射线;称为X射线(伦琴射线)
16
X线成像
17
(二)X线产生、X线机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1.产生 真空管内高速运行的电子群轰击钨靶 时产生X射线 产生条件: ①自由活动的电子群 ②电子群高速行进; ③电子群被物质阻挡 2.X线机 包括X线管,变压器,操作台; 操作台有调节电流(ma)、电压(kv)、时间(s)装 置。
7
CT设备
普通CT 螺旋CT 多层螺旋CT
8
骨肉瘤
9
三、超声诊断学
超声医学是声学、临床医学和电子计算机 科学相结合影像诊断学 20世纪60年代开始做超声成像以来,从传 统的二维超声基础上,发展到现在三维、 四维显示模式。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彩色多普勒能量图 及超宽视野超声成像技术广泛的应用,其 检查部位从最初实质性脏器检查→几乎遍 及全身各个部位。
2
一、放射诊断学
100多年前伦琴发现X线,在医学上就被用于人 体检查,进行疾病诊断,形成了放射诊断学, 奠定了影像医学的基础 放射诊断直到目前仍然是影像学中的主要内容, 应用普遍 随着计算机等高科技的快速发展,放射诊断设备 不断更新,传统模拟成像逐渐被数字成像所取代
3
一、放射诊断学
医学影像学
1
第一章 总
论
医学影像学是借助各种医学成像技术对人体疾病 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新兴学科 它融合了当今现代高科技诊疗技术,具有多学科 交叉,涉及知识面广等特征 它代表了当今影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 等尖端科技水平 它包括X线诊断、 CT诊断、超声诊断、MRI诊断、 介入放射及核医学诊断和治疗等
18
(二)X线产生、X线机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3.工作原理 阴极高电压40-150kV 自由电子群高速运行时突然撞击阳极靶面 1%能量产生X线;其余99% 转换为热能
19
20
X线拍片
21
X线拍片、洗片
22
23
正常指、掌骨
24
(三)X线的特性
X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以光的速度 沿直线前进; X线诊断常用电压40-150KV之间; X线波长范围为0.008-0.031nm之间。
25
(三)X线的特性
1.穿透性 X线的穿透性很强; 能穿透一般可见光不不能穿透的各种不同密度的 物质。 与波长成反比;波长越短穿透力越强。 与电压成正比;电压越高穿透力越强。 与物体的密度、厚度相关;物体的密度越 高、厚度越厚越不易穿透。
26
(三)X线的特性
2.荧光作用 X线使荧光物质(硫化锌镉、钨酸钙)发出荧光; 波长短的X线→波长长的荧光,为透视检查的基础。 3.摄影作用 涂有溴化银(AgBr)的胶片→照射X线后感光 →Ag+ ↓→显、定影→黑色; →未感光→Ag+→被冲洗掉→胶片片基透明色,为 X线摄影的基础。
11
四、磁共振诊断学
检查项目发展到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磁共振电影成像(MRC) 磁共振水成像(MR) 磁共振波谱(MRS) 磁共振弥散成像(DWI) 磁共振灌注成像(PWI) 脑功能性MRI检查(FMRI)
12
13
五、核医学
核医学是一门研究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 及理论的学科,即应用放射性核素治疗疾病和进 行生物医学研究 发射体层成像(ECT) 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PECT) 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 对人体内部结构(包括器官、组织、分子和基因) 和功能成像,以了解人体解剖与病理变化,已达 到诊断目的
10
四、磁共振诊断学
20世纪80年代出现磁共振成像(MRI) 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时产生的信号、经重建 成像的一种成像技术 具有高组织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和无辐射的特 点, 从单一形态学成像发展到能反映组织生理、生 化及代谢特征的功能成像。 近几年MRI迅速发展,扫描时间从以分计算发展到 目前以毫秒计,图像质量也大大提高
14
六、介入放射学
是近30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融医学影像学和 临床治疗学于一体的新兴学科。 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经皮穿刺或经正常生理孔 道插管采集标本,对疾病进行诊断或治疗 采集病理学、生理学、细胞学和生化学等资料 进行药物灌注、血管栓塞或扩张成形及腔体引流 等方法诊断和治疗疾病 特点:简便、安全、有效、微创和并发症少 介入与内科、外科并列为临床三大诊疗技术
5
二、CT诊断学(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EBCT昂贵,检查费用较高,有辐射,面临MR和 多层螺旋CT得挑战,发展受限。
6
二、CT诊断学(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3.螺旋扫描CT(SCT) 是在旋转扫描基础上通过滑环 技术与扫描床连续平移实现的 优点扫描速度快,容积扫描,采取任何位置和任 何方向重建,避免遗漏小病灶,重建出高质量三 维、血管造影图像,仿真内镜图像 从2、4、8、16层至64层、320层CT,使扫描时间 更短,扫描层更薄、范围更大。
经近十几年的发展,放射诊断设备更新,使图像 更清晰、检查速度更快,扩大了检查范围 X线电子计算机成像(CR) X线数字化放射摄影(DR) X线数字化胃肠透视机 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X线数字化乳腺摄影
4
二、CT诊断学(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20世纪70-80年代出现了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CT);CT显示断层解剖影像,对密度分辨率 明显高于X线,提高了疾病检出率 1.普通CT 2.电子束CT (EBCT) :利用电子束扫描,速度 最快扫描速度每层0.05秒 对心血管检查有独到之处,尤其对先天性心脏 病和获得性心脏病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