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第二章 岩石风化物与土壤形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矿物岩石的风化和土壤形成

主要内容:

●第一节风化作用

●第二节风化产物的类型

●第三节土壤的形成

第一节风化作用

一、风化作用

任何事物只是处于它生存的环境时才能稳定。当地表的矿物和岩石处于和它形成时的不相同的外界条件时,这种稳定性被破坏,从而发生变化,这就是风化作用。

二、风化作用的类型

1、物理风化:

又叫机械崩解作用。

由物理作用引起的矿物岩石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

风化的结果使大岩石变成碎块,增大接触面,更利于化学风化进行。

2、化学风化:

岩石的矿物成分发生化学成分和性质的变化。

主要因素:水、二氧化碳、氧气等

化学风化作用的类型有4个:

溶解作用:

水化作用:

水解作用:矿物与含二氧化碳的水相遇,引起矿物分解并形成新矿物。

氧化作用

三、岩石风化的产物

包括三部分:

1、可溶性盐:硫酸盐、磷酸盐、碳酸盐、氯化物等.

2、合成次生矿物:如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等粘土矿物,以及铁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3、残余的碎屑:各种难风化的矿物和岩石的碎屑。

四、矿物风化的难易

1、影响因素:外界环境条件和矿物本身的成分和结构。

2、外界条件相同时,矿物风化的相对稳定性。

由易到难顺序为:石膏,方解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斜长石<正长石<白云母<石英<粘土矿物

第二节风化产物的类型

一、风化产物的生态类型有五种:

1、硅质风化物:

2、长石质风化物:

3、铁镁质风化物:

4、钙镁质风化物:

5、轻软岩风化物:

二、风化产物的母质类型

●矿物岩石经过风化作用产生的风化层,是土壤形成的母质。

●根据搬运方式和沉积特点将母质分为定积母质和运积母质。

●1、定积母质;

●2、运积母质;

●3、第四纪沉积物。

1、定积母质:

●又叫残积母质,岩石就地风化而形成的产物。

2、运积母质

●根据搬运的方式又细分为:

(1)坡积母质:

(2)洪积母质:

(3)冲积母质或冲积物

(3)冲积母质或冲积物

●是由经常性的水流将风化物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下形成的。

●特点:砾石磨圆度好,分选性好。且有明显的层理,每层中的颗粒粗细均匀。

3、第四纪沉积物

●全新世是第四纪的最后一个分期,距今12000—10000年。与更新世的分界是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结束、气候由寒变暖为标志,也称冰后期。

●全新世的自然环境,和现在一样,生物几乎都是现代种。人类在全新世进入了现代人的阶段。早期为新石器文化、以后又制造陶器,再进入铜器、铁器时代,直到现在。

3、第四纪沉积物

●第四纪大冰期:

●在距今1400~1100万年前冰期开始,在第四纪出现了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现象。中国第四纪的冰川分为鄱阳、大姑、庐山和大理冰期。

3、第四纪沉积物

黄土:由风力搬运、堆积形成,以粉砂为主,质地均一,垂直节理显著,含有碳酸钙物质。红土:在第四纪间冰期形成。矿物岩石强烈风化,形成了富含铁、铝的红色粘土。质地粘重,通透性差,常呈酸性反应。

冰碛物:冰川携带的物质沉积形成。

3、第四纪沉积物

●红土:在第四纪间冰期形成。

矿物岩石强烈风化,形成了富含铁、铝的红色粘土。质地粘重,通透性差,常呈酸性反应。

●冰碛物:冰川携带的物质沉积形成。

第三节土壤的形成

一、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1、自然因素

●母岩(母质): 是自然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是植物营养的最初来源。

●气候: 温度、水分起主要作用。

地形:对热量、水分以及母质进行再分配。

植被(生物):起极其重要的作用。

时间:土壤随时间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第三节土壤的形成

●主要是高等绿色植物。

●母质中不含植物可吸收的氮素。

●固氮细菌能创造性地提供出植物能利用的氮素。低等植物在母质上缓慢生长。其残体在动物、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不断增加母质中的营养物质,植物不断进化,微生物和动物也在不断进化。

第三节土壤的形成

最终使母质中的有机质不断积累,并合成了比较复杂的高分子物质——腐殖质。

腐殖质可以改变母质中颗粒的结构,改善母质的通透性、增加母质的保水性能,在高等生物的影响下,明显改变了母质性质,使它在肥力上得到了发展,能满足植物生长的要求,最终母质发育成土壤。

有机质的积累和腐殖质的合成是土壤形成的标志。

第三节土壤的形成

●2、人为因素:

二.土壤形成的实质

●是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的矛盾与统一。

●苏联威廉士提出:在五大因素中生物起主要作用,认为生物产生以前,地球上仅存在物质的地质大循环:

●岩石风化-→搬运-→沉积-→岩石-→风化-→搬运。

●生物出现后,形成了物质的生物小循环,即营养元素-→有机体-→营养元素。

第四节土壤的形态特征

●土壤形态特征是土壤的外部特征,这种外部特征通过人们的感官(视觉,触觉,嗅觉)来实现。

一、概念

1、土壤剖面:从地表凋落物向下直到土壤母质的垂直切面。

2、土壤发生层:由于成土作用形成的土层。

二.土壤形成的实质

●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为生物生存提供条件,有了生物小循环。所以生物小循环是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来进行的。但生物小循环是成土的关键。

●生物小循环过程要从地质大循环中截流营养物质,减弱了地质大循环中营养元素的释放和淋溶过程。

二、典型的森林土壤的发生层

O层:枯枝落叶层由覆盖在矿质土壤中的有机物构成。

●A层:腐殖质层(淋溶层)颜色较暗,根系多,动物活动明显。

●B层:淀积层由上层淋溶来的物质淀积而成。

●C层:母质层由岩石风化物的残积物或运积母质形成。

●坚实岩层用D表示,过渡层用相邻层的符号表示。

三、耕作土壤的层次

耕作层:受耕作影响,由人类耕作培肥而成。疏松,暗质,有机质和矿质营养较丰富,根系多集中于这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