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有效提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几种方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而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深刻领悟,追根究底。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需“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提出有效的问题呢?
一、提问要有明确性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在片断一中,正是因为这位老师的提问不够明确具体才导致了学生的答案与教学目标无关。显然,如果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就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改问:“看了这副图谁能够说一说有几个小朋友在跳绳?如果又来了几个同学想玩那怎么办呢?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一下子就能够联系到8的加法。
二、提问要有逻辑性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知逐步深化。片断二的这位老师做的比较好,能够把乘法与加法联系起来了,然后在练习中进一步提高。这样的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乘法的意义,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学生的抽象能力。
三、提问要有灵活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一位老师有这样一个教学例子:“街心花园中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8.8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因为老师不注意少写了圆形两个字,结果学生试做时,发现少了个条件,没说花坛是什么形状的呀,这时老师才发现刚才的粗心,怎么办?老师灵机一动,“现在我看这样,不加“圆形”二字你将如何设计呢?周长还是18.84米,先设计图形再求面积。”以后同学们设计出了很多美丽的图形,有组合的,有单一的。就因为有了老师这一灵活应变的问题,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营造了创新的思维空间,生成了课堂的亮点。
四、提问要有思考性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探究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有利于学生从多方面摄取知识并有能力进入“再创造”的过程。例:教“分数的意义”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自己手上的12根小棒平均分一分,把得到的一份举起来。(1)想一想,你得到的这一份,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有的学生举起1根,有的2根,有的3根,有的4根,有的6根)(2)为什么都是一份,有的同学举起的是一根,而有的是2根,3根,4根,6根呢?这是怎么回事,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分的?……(3)同样的12根小棒,都是平均分,都取了其中的一份,得到的小棒根数却不相同,所表示的分数也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在这堂课上,老师设计了一个个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把思考、实践的机会毫无保留地给了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对12根小棒进行平均分,得到的一份(小棒根数)和所对应的分数各不相同,这算是给了学生比较多的自由度,在分与取的过程中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五、提问要有启发性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的发挥艺术。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如,在上“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在学习了1/2后,老师让学生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在其中一份上涂上色,……老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没有涂色部分该怎么表示?”好些学生说用1/3表示,这是明显的错误,怎么让学生弄明白呢,老师让学生讨论分数的分母,分子,分数线各表示什么?这一问题就有很强的启发性,为学生的思维指了方向,学生最终自己发现了错的原因,以致真正弄清了分数的意义。
六、提问要有开放性
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例:在上“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老师用了故事引入,“猴妈妈买
了三个同样大小的饼分给小猴三兄弟吃。猴妈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了4块,给了大兄弟其中的一块,二兄弟却吵着要吃2块,猴妈妈就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了8块,给了二兄弟2块,三兄弟更贪吃,非要吃3块不可,猴妈妈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了12块,给了三兄弟3块。三兄弟谁分到的饼最多?学生动手操作,解决了问题交流以后,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利用手边的学具,你还能创造出一组相等的分数吗?”学生在这个富有挑战性的,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下,主动地尝试,体验,而认识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生成,不断发展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我们要更新观念,在实践中提出合适而又有价值的问题,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异彩纷呈。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好每一个课堂提问,力争使提问功能发挥得更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敢问、想问、善问、会问,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并且通过自已的自主探索来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