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医学史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28年宋政府令校订、整理医方、医书,1057年正式成立“校正 医书局”,调集了一大批医学家参与,不但使许多濒于亡佚的古典医 籍得以保存,对促进医学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编撰医书和成立校正医书局
北宋政府令王怀隐等编撰 的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 录方16834首,是具有理、 法、方、药为一体的医方 著作。
用烹制的汤液医治制好了汤王的病,受到了汤王的赏识。
医学理论
阴阳学说: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阴阳学说的应用: 归类、生理、病理、养生、诊法治则
五行学说
用哲学的方法对事物的抽象概括和分类,以及解释自 然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以说明物质运动变 化的规律。
五行学说的具体应用:归类、相生、相克、乘侮
木
水
火
相克
金
土
(interaction)
相生
(interpromotion)
五行 五脏 六腑 季节 情绪 五官 五味 形体 木肝胆春怒目酸筋 火 心 小肠 夏 喜 舌 苦 脉 土 脾 胃 长夏 思 口 甘 肉 金 肺 大肠 秋 悲 鼻 辛 皮毛 水 肾 膀胱 冬 恐 耳 咸 骨
名医扁鹊(秦越人)
奠基阶段
现存的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 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苛痴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 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萌芽阶段
青海柳湾1054号墓出土的有钻孔的颅骨
甲骨文
• 龙骨:陆虎遗生、那伽骨、生龙骨、煅龙骨、五花龙 骨、青化龙骨、花龙骨、白龙骨。
• 甲骨卜辞中发现的疾病名称及种类颇多,如“疒目”, “疒首” “疒心”等40多种病名。
伊尹与汤液
商朝第一位宰相伊尹原是为汤王做“疱人”的奴隶。
发现食物加水煮沸后有“九沸九变” ,而草药经水煮沸后 也会有类似变化,服用后可收到 “ 时疾时除 ” 之效。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
现存最早的针灸专书 (259年)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 (隋,610年)
《诸病源候论》分病源六十七门, 列征候一千七百二十论,论述了内、 外、妇、儿、皮肤、五官、神经精神 科等各科疾病的诊断和预后。是我国 现存最早、最完备的病因征候学专著。
该书在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极大,唐以 后广为医家引用,宋代被定为习医的 必修课本和考试的主要科目。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未病 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
现存的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
华佗 胃肠吻合手术 麻沸散(含洋金花) 五禽戏 《中藏经》Βιβλιοθήκη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 辨证施治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 总结六经辨证;汗、吐、下、 和、温、清、补、消八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102~1110)
运气学说
运气即五运六气,是古代认识人与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式。 五运即木火土金水,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
“运气”形成时代较早,但在唐以前对医学影响不大。唐代王冰 将“运气七篇”补入《内经》后,开始为人重视。北宋中期,校正医 书局重编了王冰注释的《内经》以及太医局将运气列为考试的基本科 目之一, 北宋末年,运气学说又被宋徽宗提倡而影响更大,把通晓 运气学说视为掌握天地大道和养生治病的基本功。
中外医学交流
印度医药传入中国
东汉末:安息国太子安世高译经行医 魏晋南北朝:《医方明》 《隋书经籍志》:《龙树菩萨药方》等多种医书 唐代:孙思邈、王焘医书中都吸收了印度医学
中日医学交流
唐代高僧,鉴真(688~763) 14岁入扬州大云寺出家,后在长安深研佛学,兼修医学。 743 年应日本遣唐僧之邀,东渡传经,11年间历经6 次东渡, 方抵日。在日讲经传医,被尊奉为“日本的神农”。
中国传统医学史
甄橙 zhencheng@
中国古代传统医学的特点
中国医药学历史悠久。 大约在商周之时,阴阳学说被引入解释生命和疾病现象,认为生命乃是 阴阳二气在人体内和谐循环的过程,一旦阴阳失调,疾病便会发生。 春秋以后,五行学说被用于解释人体内脏腑器官的联系和影响,从而奠 定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 中国医药学经过几千年无数医生的实践和改进,形成了独具特色医学体 系,至今仍在医疗保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针灸
王惟一,宋代著名针灸家,1027 年铸铜人模型,刻划经穴,并题穴
葛 洪:《肘后备急方》 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王 焘: 《外台秘要》
方书
药书
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500 年)药物按自然属性 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此外 还按药物作用分类,便于临床应用。
药典:《新修本草》
《雷公炮炙论》:我国最早的制药学专著,论述了各种药 物的炮制方法,如蒸、煮、炒、炙、煨、煅等。对提高中 药质量、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具有重要影响。
运气学说根据天干地支和五运六气来推定岁气,由岁气推定某年 某气盛,易得某种病,以及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金元四家
寒凉派:刘完素(守真) 病因:火热;治疗:降心火、益肾水
攻下派:张从正(子和) 病因:邪气;治疗:汗、吐、下
补土派:李杲(东垣) 病因:内伤脾胃;治疗:补益脾胃
滋阴派:朱震亨(丹溪) 病因:相火妄动;治疗:滋阴降火
• 方剂的立法、配伍、遣方和 用药原则
庐山杏林
董奉是汉代民间著名医家,隐居庐山,热忱为病人治病,对贫苦 病人不取报酬。
病人为感激他再生之恩,栽种杏树以作纪念。后来其居处周围杏 树成林,董奉皆易谷济贫。
辉煌阶段
王叔和著《脉经》 系统地总结了魏晋 以前的脉学成就, 厘定了二十四种基 本脉象,成为后世 诊脉的规范。
中朝医学交流
《医方类聚》是朝鲜医学家金礼蒙于公元1443年编撰的一部大型 医学类书。《医方类聚》整理了150 余种中国和朝鲜的古代医书, 反映了朝鲜古代医学与中国古代医学的密切关系。
《东医宝鉴》许浚等撰于1611年。选摘明以前医籍予以分类编纂 而成。
创新阶段
宋代活字印刷术和造纸技术的改进,使得大批医书的整理成为 可能。
编撰医书和成立校正医书局
北宋政府令王怀隐等编撰 的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 录方16834首,是具有理、 法、方、药为一体的医方 著作。
用烹制的汤液医治制好了汤王的病,受到了汤王的赏识。
医学理论
阴阳学说: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阴阳学说的应用: 归类、生理、病理、养生、诊法治则
五行学说
用哲学的方法对事物的抽象概括和分类,以及解释自 然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以说明物质运动变 化的规律。
五行学说的具体应用:归类、相生、相克、乘侮
木
水
火
相克
金
土
(interaction)
相生
(interpromotion)
五行 五脏 六腑 季节 情绪 五官 五味 形体 木肝胆春怒目酸筋 火 心 小肠 夏 喜 舌 苦 脉 土 脾 胃 长夏 思 口 甘 肉 金 肺 大肠 秋 悲 鼻 辛 皮毛 水 肾 膀胱 冬 恐 耳 咸 骨
名医扁鹊(秦越人)
奠基阶段
现存的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 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苛痴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 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萌芽阶段
青海柳湾1054号墓出土的有钻孔的颅骨
甲骨文
• 龙骨:陆虎遗生、那伽骨、生龙骨、煅龙骨、五花龙 骨、青化龙骨、花龙骨、白龙骨。
• 甲骨卜辞中发现的疾病名称及种类颇多,如“疒目”, “疒首” “疒心”等40多种病名。
伊尹与汤液
商朝第一位宰相伊尹原是为汤王做“疱人”的奴隶。
发现食物加水煮沸后有“九沸九变” ,而草药经水煮沸后 也会有类似变化,服用后可收到 “ 时疾时除 ” 之效。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
现存最早的针灸专书 (259年)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 (隋,610年)
《诸病源候论》分病源六十七门, 列征候一千七百二十论,论述了内、 外、妇、儿、皮肤、五官、神经精神 科等各科疾病的诊断和预后。是我国 现存最早、最完备的病因征候学专著。
该书在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极大,唐以 后广为医家引用,宋代被定为习医的 必修课本和考试的主要科目。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未病 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
现存的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
华佗 胃肠吻合手术 麻沸散(含洋金花) 五禽戏 《中藏经》Βιβλιοθήκη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 辨证施治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 总结六经辨证;汗、吐、下、 和、温、清、补、消八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102~1110)
运气学说
运气即五运六气,是古代认识人与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式。 五运即木火土金水,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
“运气”形成时代较早,但在唐以前对医学影响不大。唐代王冰 将“运气七篇”补入《内经》后,开始为人重视。北宋中期,校正医 书局重编了王冰注释的《内经》以及太医局将运气列为考试的基本科 目之一, 北宋末年,运气学说又被宋徽宗提倡而影响更大,把通晓 运气学说视为掌握天地大道和养生治病的基本功。
中外医学交流
印度医药传入中国
东汉末:安息国太子安世高译经行医 魏晋南北朝:《医方明》 《隋书经籍志》:《龙树菩萨药方》等多种医书 唐代:孙思邈、王焘医书中都吸收了印度医学
中日医学交流
唐代高僧,鉴真(688~763) 14岁入扬州大云寺出家,后在长安深研佛学,兼修医学。 743 年应日本遣唐僧之邀,东渡传经,11年间历经6 次东渡, 方抵日。在日讲经传医,被尊奉为“日本的神农”。
中国传统医学史
甄橙 zhencheng@
中国古代传统医学的特点
中国医药学历史悠久。 大约在商周之时,阴阳学说被引入解释生命和疾病现象,认为生命乃是 阴阳二气在人体内和谐循环的过程,一旦阴阳失调,疾病便会发生。 春秋以后,五行学说被用于解释人体内脏腑器官的联系和影响,从而奠 定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 中国医药学经过几千年无数医生的实践和改进,形成了独具特色医学体 系,至今仍在医疗保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针灸
王惟一,宋代著名针灸家,1027 年铸铜人模型,刻划经穴,并题穴
葛 洪:《肘后备急方》 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王 焘: 《外台秘要》
方书
药书
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500 年)药物按自然属性 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此外 还按药物作用分类,便于临床应用。
药典:《新修本草》
《雷公炮炙论》:我国最早的制药学专著,论述了各种药 物的炮制方法,如蒸、煮、炒、炙、煨、煅等。对提高中 药质量、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具有重要影响。
运气学说根据天干地支和五运六气来推定岁气,由岁气推定某年 某气盛,易得某种病,以及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金元四家
寒凉派:刘完素(守真) 病因:火热;治疗:降心火、益肾水
攻下派:张从正(子和) 病因:邪气;治疗:汗、吐、下
补土派:李杲(东垣) 病因:内伤脾胃;治疗:补益脾胃
滋阴派:朱震亨(丹溪) 病因:相火妄动;治疗:滋阴降火
• 方剂的立法、配伍、遣方和 用药原则
庐山杏林
董奉是汉代民间著名医家,隐居庐山,热忱为病人治病,对贫苦 病人不取报酬。
病人为感激他再生之恩,栽种杏树以作纪念。后来其居处周围杏 树成林,董奉皆易谷济贫。
辉煌阶段
王叔和著《脉经》 系统地总结了魏晋 以前的脉学成就, 厘定了二十四种基 本脉象,成为后世 诊脉的规范。
中朝医学交流
《医方类聚》是朝鲜医学家金礼蒙于公元1443年编撰的一部大型 医学类书。《医方类聚》整理了150 余种中国和朝鲜的古代医书, 反映了朝鲜古代医学与中国古代医学的密切关系。
《东医宝鉴》许浚等撰于1611年。选摘明以前医籍予以分类编纂 而成。
创新阶段
宋代活字印刷术和造纸技术的改进,使得大批医书的整理成为 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