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医学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气学说根据天干地支和五运六气来推定岁气,由岁气推定某年 某气盛,易得某种病,以及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金元四家
寒凉派:刘完素(守真) 病因:火热;治疗:降心火、益肾水
攻下派:张从正(子和) 病因:邪气;治疗:汗、吐、下
补土派:李杲(东垣) 病因:内伤脾胃;治疗:补益脾胃
滋阴派:朱震亨(丹溪) 病因:相火妄动;治疗:滋阴降火
1028年宋政府令校订、整理医方、医书,1057年正式成立“校正 医书局”,调集了一大批医学家参与,不但使许多濒于亡佚的古典医 籍得以保存,对促进医学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编撰医书和成立校正医书局
北宋政府令王怀隐等编撰 的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 录方16834首,是具有理、 法、方、药为一体的医方 著作。
中外医学交流
印度医药传入中国
东汉末:安息国太子安世高译经行医 魏晋南北朝:《医方明》 《隋书经籍志》:《龙树菩萨药方》等多种医书 唐代:孙思邈、王焘医书中都吸收了印度医学
中日医学交流
唐代高僧,鉴真(688~763) 14岁入扬州大云寺出家,后在长安深研佛学,兼修医学。 743 年应日本遣唐僧之邀,东渡传经,11年间历经6 次东渡, 方抵日。在日讲经传医,被尊奉为“日本的神农”。
针灸
王惟一,宋代著名针灸家,1027 年铸铜人模型,刻划经穴,并题穴
萌芽阶段
青海柳湾1054号墓出土的有钻孔的颅骨
甲骨文
• 龙骨:陆虎遗生、那伽骨、生龙骨、煅龙骨、五花龙 骨、青化龙骨、花龙骨、白龙骨。
• 甲骨卜辞中发现的疾病名称及种类颇多,如“疒目”, “疒首” “疒心”等40多种病名。
伊尹与汤液
商朝第一位宰相伊尹原是为汤王做“疱人”的奴隶。
发现食物加水煮沸后有“九沸九变” ,而草药经水煮沸后 也会有类似变化,服用后可收到 “ 时疾时除 ” 之效。
中朝医学交流
《医方类聚》是朝鲜医学家金礼蒙于公元1443年编撰的一部大型 医学类书。《医方类聚》整理了150 余种中国和朝鲜的古代医书, 反映了朝鲜古代医学与中国古代医学的密切关系。
《东医宝鉴》许浚等撰于1611年。选摘明以前医籍予以分类编纂 而成。
创新阶段
宋代活字印刷术和造纸技术的改进,使得大批医书的整理成为 可能。
中国传统医学史
甄橙 zhencheng@bjmu.edu.cn
中国古代传统医学的特点
中国医药学历史悠久。 大约在商周之时,阴阳学说被引入解释生命和疾病现象,认为生命乃是 阴阳二气在人体内和谐循环的过程,一旦阴阳失调,疾病便会发生。 春秋以后,五行学说被用于解释人体内脏腑器官的联系和影响,从而奠 定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 中国医药学经过几千年无数医生的实践和改进,形成了独具特色医学体 系,至今仍在医疗保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葛 洪:《肘后备急方》 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王 焘: 《外台秘要》
方书
药书
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500 年)药物按自然属性 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此外 还按药物作用分类,便于临床应用。
药典:《新修本草》
《雷公炮炙论》:我国最早的制药学专著,论述了各种药 物的炮制方法,如蒸、煮、炒、炙、煨、煅等。对提高中 药质量、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具有重要影响。
用烹制的汤液医治制好了汤王的病,受到了汤王的赏识。
医学理论
阴阳学说: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阴阳学说的应用: 归类、生理、病理、养生、诊法治则
五行学说
用哲学的方法对事物的抽象概括和分类,以及解释自 然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以说明物质运动变 化的规律。
五行学说的具体应用:归类、相生、相克、乘侮
木
水
火
相克
金
土
(interaction)
相生
(interpromotion)
五行 五脏 六腑 季节 情绪 五官 五味 形体 木肝胆春怒目酸筋 火 心 小肠 夏 喜 舌 苦 脉 土 脾 胃 长夏 思 口 甘 肉 金 肺 大肠 秋 悲 鼻 辛 皮毛 水 肾 膀胱 冬 恐 耳 咸 骨
名医扁鹊(秦越人)
奠基阶段
现存的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 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苛痴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 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
现存最早的针灸专书 (259年)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 (隋,610年)
《诸病源候论》分病源六十七门, 列征候一千七百二十论,论述了内、 外、妇、儿、皮肤、五官、神经精神 科等各科疾病的诊断和预后。是我国 现存最早、最完备的病因征候学专著。
该书在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极大,唐以 后广为医家引用,宋代被定为习医的 必修课本和考试的主要科目。
• 方剂的立法、配伍、遣方和 用药原则
庐山杏林
董奉是汉代民间著名医家,隐居庐山,热忱为病人治病,对贫苦 病人不取报酬。
病人为感激他再生之恩,栽种杏树以作纪念。后来其居处周围杏 树成林,董奉皆易谷济贫。
辉煌阶段
王叔和著《脉经》 系统地总结了魏晋 以前的脉学成就, 厘定了二十四种基 本脉象,成为后世 诊脉的规范。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102~1110)
运气学说
运气即五运六气,是古代认识人与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式。 五运即木火土金水,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
“运气”形成时代较早,但在唐以前对医学影响不大。唐代王冰 将“运气七篇”补入《内经》后,开始为人重视。北宋中期,校正医 书局重编了王冰注释的《内经》以及太医局将运气列为考试的基本科 目之一, 北宋末年,运气学说又被宋徽宗提倡而影响更大,把通晓 运气学说视为掌握天地大道和养生治病的基本功。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未病 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
现存的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华佗 胃肠吻合手术 麻沸散(含洋金花) 五禽戏 《中藏经》
张仲景
• 《伤寒杂病论》
• 辨证施治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 总结六经辨证;汗、吐、下、 和、温、清、补、消八法
金元四家
寒凉派:刘完素(守真) 病因:火热;治疗:降心火、益肾水
攻下派:张从正(子和) 病因:邪气;治疗:汗、吐、下
补土派:李杲(东垣) 病因:内伤脾胃;治疗:补益脾胃
滋阴派:朱震亨(丹溪) 病因:相火妄动;治疗:滋阴降火
1028年宋政府令校订、整理医方、医书,1057年正式成立“校正 医书局”,调集了一大批医学家参与,不但使许多濒于亡佚的古典医 籍得以保存,对促进医学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编撰医书和成立校正医书局
北宋政府令王怀隐等编撰 的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 录方16834首,是具有理、 法、方、药为一体的医方 著作。
中外医学交流
印度医药传入中国
东汉末:安息国太子安世高译经行医 魏晋南北朝:《医方明》 《隋书经籍志》:《龙树菩萨药方》等多种医书 唐代:孙思邈、王焘医书中都吸收了印度医学
中日医学交流
唐代高僧,鉴真(688~763) 14岁入扬州大云寺出家,后在长安深研佛学,兼修医学。 743 年应日本遣唐僧之邀,东渡传经,11年间历经6 次东渡, 方抵日。在日讲经传医,被尊奉为“日本的神农”。
针灸
王惟一,宋代著名针灸家,1027 年铸铜人模型,刻划经穴,并题穴
萌芽阶段
青海柳湾1054号墓出土的有钻孔的颅骨
甲骨文
• 龙骨:陆虎遗生、那伽骨、生龙骨、煅龙骨、五花龙 骨、青化龙骨、花龙骨、白龙骨。
• 甲骨卜辞中发现的疾病名称及种类颇多,如“疒目”, “疒首” “疒心”等40多种病名。
伊尹与汤液
商朝第一位宰相伊尹原是为汤王做“疱人”的奴隶。
发现食物加水煮沸后有“九沸九变” ,而草药经水煮沸后 也会有类似变化,服用后可收到 “ 时疾时除 ” 之效。
中朝医学交流
《医方类聚》是朝鲜医学家金礼蒙于公元1443年编撰的一部大型 医学类书。《医方类聚》整理了150 余种中国和朝鲜的古代医书, 反映了朝鲜古代医学与中国古代医学的密切关系。
《东医宝鉴》许浚等撰于1611年。选摘明以前医籍予以分类编纂 而成。
创新阶段
宋代活字印刷术和造纸技术的改进,使得大批医书的整理成为 可能。
中国传统医学史
甄橙 zhencheng@bjmu.edu.cn
中国古代传统医学的特点
中国医药学历史悠久。 大约在商周之时,阴阳学说被引入解释生命和疾病现象,认为生命乃是 阴阳二气在人体内和谐循环的过程,一旦阴阳失调,疾病便会发生。 春秋以后,五行学说被用于解释人体内脏腑器官的联系和影响,从而奠 定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 中国医药学经过几千年无数医生的实践和改进,形成了独具特色医学体 系,至今仍在医疗保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葛 洪:《肘后备急方》 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王 焘: 《外台秘要》
方书
药书
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500 年)药物按自然属性 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此外 还按药物作用分类,便于临床应用。
药典:《新修本草》
《雷公炮炙论》:我国最早的制药学专著,论述了各种药 物的炮制方法,如蒸、煮、炒、炙、煨、煅等。对提高中 药质量、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具有重要影响。
用烹制的汤液医治制好了汤王的病,受到了汤王的赏识。
医学理论
阴阳学说: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阴阳学说的应用: 归类、生理、病理、养生、诊法治则
五行学说
用哲学的方法对事物的抽象概括和分类,以及解释自 然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以说明物质运动变 化的规律。
五行学说的具体应用:归类、相生、相克、乘侮
木
水
火
相克
金
土
(interaction)
相生
(interpromotion)
五行 五脏 六腑 季节 情绪 五官 五味 形体 木肝胆春怒目酸筋 火 心 小肠 夏 喜 舌 苦 脉 土 脾 胃 长夏 思 口 甘 肉 金 肺 大肠 秋 悲 鼻 辛 皮毛 水 肾 膀胱 冬 恐 耳 咸 骨
名医扁鹊(秦越人)
奠基阶段
现存的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 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苛痴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 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
现存最早的针灸专书 (259年)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 (隋,610年)
《诸病源候论》分病源六十七门, 列征候一千七百二十论,论述了内、 外、妇、儿、皮肤、五官、神经精神 科等各科疾病的诊断和预后。是我国 现存最早、最完备的病因征候学专著。
该书在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极大,唐以 后广为医家引用,宋代被定为习医的 必修课本和考试的主要科目。
• 方剂的立法、配伍、遣方和 用药原则
庐山杏林
董奉是汉代民间著名医家,隐居庐山,热忱为病人治病,对贫苦 病人不取报酬。
病人为感激他再生之恩,栽种杏树以作纪念。后来其居处周围杏 树成林,董奉皆易谷济贫。
辉煌阶段
王叔和著《脉经》 系统地总结了魏晋 以前的脉学成就, 厘定了二十四种基 本脉象,成为后世 诊脉的规范。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102~1110)
运气学说
运气即五运六气,是古代认识人与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式。 五运即木火土金水,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
“运气”形成时代较早,但在唐以前对医学影响不大。唐代王冰 将“运气七篇”补入《内经》后,开始为人重视。北宋中期,校正医 书局重编了王冰注释的《内经》以及太医局将运气列为考试的基本科 目之一, 北宋末年,运气学说又被宋徽宗提倡而影响更大,把通晓 运气学说视为掌握天地大道和养生治病的基本功。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未病 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
现存的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华佗 胃肠吻合手术 麻沸散(含洋金花) 五禽戏 《中藏经》
张仲景
• 《伤寒杂病论》
• 辨证施治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 总结六经辨证;汗、吐、下、 和、温、清、补、消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