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国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经典试题
俄国十月革命
1.(2014·海南高考·19)1917年3月,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彼得格勒苏维埃宣布了一号法令,规定所有部队都应选举产生士兵委员会,负责管理本单位的政治活动、监管本单位的武器。
这反映出彼得格勒苏维埃()
A.行使中央政府的职权B.具有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
C.与临时政府全面对抗D.已经掌握全部军队指挥权
2.(2013·江苏高考·19)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
”这里所说的“革命”是指()
A.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B.公开发表《四月提纲》
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D.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2012·全国大纲卷·21)1917年4月,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政局的特点。
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列宁提出这一主张的重要依据是()
A.存在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B.世界大战尚未结束
C.红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D.尼古拉二世已经宣布退位
4.(2012·江苏高考·16)《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
”这表明列宁()
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
5.(2012·海南高考卷·20)1917年7月,俄国临时政府下令向德军发起进攻,结果俄军损失惨重。
同年9月,俄军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反政府叛乱,派兵进逼彼得格勒;
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下,首都几万名工人武装起来保卫首都并最终瓦解了叛乱军队。
这些历史事件产生的共同结果是()
A.催生了工兵代表苏维埃B.临时政府日益陷入困境
C.为第一届人民政府成立创造条件D.推动民主革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
6.(2017·山东滨州高二第二学期期末·20)俄国一个共产主义者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问: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在俄国实现?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
据此可知俄国十月革命()
A.是偶然发生的历史事件 B.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C.受到马克思的直接指导 D.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7.(2017·河南洛阳高一第二学期期末·12)列宁在《四月提纲》中说我们的直接任务并不是‘实施’社会主义,而只是立刻过渡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这说明列宁()
A.主张立即进行暴力革命 B.要求工人监督政府权力
C.反对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D.主张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8.(2017·江西九江一中高考5月适应性考试·3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处于敌对状态的俄国士兵与德国、奥匈帝国士兵之间曾频频发生大规模联欢现象。
这一现象() A.反映了参战国爱国主义情绪的高涨 B.体现了东正教化解仇恨的高超能力
C.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性质 D.有利于俄国十月革命迅速取得胜利
9.(2017·江苏高考·17)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
”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
以上论断()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10.(2017·全国名校联盟高三联考六·34)苏俄革命早期领导人加米涅夫说:“我认为列宁同志是不对的,他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
我认为它还没有结束……说资产阶级民主制
已丧失了实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还为时过早。
”这番言论表明他()
A.反对退出一战 B.赞同《四月提纲》
C.支持临时政府 D.反对新经济政策
11.(2017·四川成都三模·34)有学者指出,与其说是历史选择了列宁、选择了布尔什维克,不如说在1917年这个关键时刻,是列宁、布尔什维克机敏地选择了历史,将群众自发的、无政府主义的骚乱为自己所用,引导到解决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上来。
据此可知,该学者()
A.否定了列宁革命策略的灵活性 B.强调十月革命顺应了民心民意
C.认为十月革命不符合俄国国情 D.夸大了一战对俄国革命的影响
12.(2017·山东济宁二模·34)列宁在回顾十月革命时说:“不仅同1789年和1793年相比,而且同1871年相比,俄国无产阶级在自己的革命中都达到了极高的高度。
”“达到了极高的高度”是指十月革命()
A.采取了暴力斗争的形式 B.首先从中心城市开始
C.缔造了新型的社会制度 D.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13.(2017·福建泉州二模·34)十月革命后,针对议会民主制中地域代表制存在的弊端,列宁明确提出用苏维埃的生产单位代表制代替之,即在苏维埃制下,选举单位和国家的基层组织不按地域区分,而是按经济和生产单位(工厂等)划分。
这种选举办法() A.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况相适应 B.有利于防止地方势力对政治的操控
C.是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彻底否定D.突出工人阶级在政权中的领导地位
14.(2017·河北石家庄二模·34)从革命性质分析,俄国革命实际上经历了三种革命:即发生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等工业中心的无产阶级革命,发生在广大农村的以农民夺取土地为主要方式的农民革命,发生在民族民族革命。
最终,力量弱小的布尔什维克党赢得并巩固了政权。
据此判断,俄国革命的成功主要是由于无产阶级()
A.有效调动了各种社会力量 B.坚持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
C.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突出了农村革命的主体地位
15.(2017·江西师大附中高三3月月考·34)1917年,列宁发表《四月提纲》后,立即遭到布尔什维克内部普列汉诺夫、加米涅夫等人的激烈反对。
考茨基在1918年出版的《无产阶级专政》一书中,大肆攻击十月革命,把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比作“一个怀孕的妇女为了缩短她不堪忍受的妊娠期,竟然极其愚蠢地剧烈运动,以致早产”。
这些现象反映出() A.无产阶级政党认识层面的交锋激烈 B.当时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C.暴力夺权加快了俄国历史发展进程 D.布尔什维克党内思想混乱、矛盾尖锐
16.(2017·江苏高考模拟一·17)列宁的话使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到震惊,因为没有人会预料到这一点。
相反,人们曾希望列宁的归来会说服中央俄罗斯局遵守秩序,特别是对临时政府持不调和立场的莫洛托夫同志。
这充分说明()
A.俄国民主革命的道路面临选择 B.两个政权局面结束
C.苏维埃内部意见存在严重分歧 D.革命起义一触即发
17.(2017·辽宁大连高三双基测试·18)约翰·里德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写道:从工厂里,成千上万的工人蜂拥而出;从贫民窟里,倾泻出受尽了苦难的人们,红色的彼得格勒在危险中!……在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城市曾经涌现出这样人山人海的自觉自愿的群众呵!这说明十月革命的发生是由于人民群众()
A.对临时政府统治的不满 B.对西方列强武装干涉不满
C.对沙皇专制制度的不满 D.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满
18.(2017·广东梅州一模·33)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
”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A.人民强烈要求推翻专制统治 B.人民急迫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19.(2017·天津滨海高一第一学期期末·25)考茨基等人指责列宁,他们把十月革命比喻为一个怀孕的妇女,想通过“疯狂万分地猛跳”“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断言“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
”据此判断,考茨基等人认为十月革命()
A.开创了俄国社会发展的新道路 B.创立了城市中心的革命新道路
C.实践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 D.违背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20.(2017·河南焦作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9)1917年,普列汉诺夫指出:“如果一国的资本主义尚未达到阻碍本国生产力发展的那个高级阶段,号召工农推翻资本主义去夺取政权是荒谬的。
”这说明他()
A.坚持无产阶级参与二月革命 B.反对列宁《四月提纲》的主张
C.主张建立俄国民主联合政府 D.充分认清了俄国当时革命形势
21.(2017·江苏如皋高三第二学期期初调研·17)李大钊评论近代俄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今以俄人庄严璀灿之血,直接以洗涤俄国政界积年之宿秽者,间接以灌润吾国自由之胚苗”,从而使那些军阀政客、官僚耆旧们明白“专制之不可复活,民权之不可复抑,共和之不可复毁,帝政之不可复兴”。
这一评论()
A.认为二月革命有利中国进步 B.认为十月革命必将影响中国
C.主张效仿二月革命推翻帝制 D.高度赞赏俄国社会主义革命
22.(2017·江苏徐州高二必修第一学期期末·27)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的机关报《工人之路》以通栏标题向人民发出号召:“把唯—彻底的和坚韧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党选进立宪会议!”这表明当时布尔什维克党主张()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利用和平方式掌握政权
C.与临时政府彻底决裂 D.主张立即发动武装起义
23.(2017·四川宜宾高一第一学期期末·30)有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这说明十月革命() A.指导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 B.创造了现代化的新道路
C.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 D.否定了西方的民主政治
24.(2017·四川宜宾高一第一学期期末·29)沈志华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
”
这反映了临时政府()
A.因决策失误导致失去民心 B.对国际形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C.对外妥协引发了人民不满 D.没有切实解决人民关心的问题
25.(2017·山西太原高三期末·17)在苏维埃革命发动初期的武装暴动中,有相当部分的地方革命武装执行了烧杀政策,一些地方甚至提出“杀尽豪绅焚尽城市”,“使小资产变成无产,然后强迫他们革命”等口号。
这种情况说明()
A.革命“左”倾思想严重 B.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C.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D.工农武装割据的需要
26.(2017·江苏扬州高二必修第一学期期末·15)《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
”这表明列宁()
A.赞成两个政权并存 B.主张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
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
27.(2016·江苏高考·1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
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
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
28.(2015·海南高考·17)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
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
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29.(2015·天津高考·9)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
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 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
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
30.(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31.(2015·江苏高考·19)“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
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32.(2014·广东高考·17)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
”毛泽东旨在()
A.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B.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C.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D.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33.(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高考·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34.(2014·全国大纲卷·21)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
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
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
35.(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高考·35)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36.(2013·海南高考·18)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
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
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 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
37.(2017·江苏宿迁高一第二学期期末·22)列宁在《“论粮食税”一书纲要》中说:“余粮收集制不是‘理想’,而是一种痛苦的和可悲的需要。
相反的看法是危险的错误。
”这表明列宁()
A.放弃了“共产主义理想” B.全面否定了余粮收集制
C.认识到余粮收集制弊端 D.停止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38.(2017·全国100所名校高考冲刺三·34)1919年3月,苏俄政府颁布了《关于消费公社》的法令,规定一切非农业人口都必须加入消费合作社,由合作社分配站按照工种定量配售食品及日用品。
该规定()
A.提高了苏俄的公有化程度 B.有助于保障前线的物资供应
C.激发了工农的生产积极性 D.易引起工农内部之间的猜疑
39.(2017·湖北武汉高三四月调研·34)1921年1月,苏俄政府确立了统一分配市有住房的原则: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8平方米。
如果一套住宅中的人均面积超标,就必须允许其他人搬到这套住宅里共同居住,即“紧凑使用住宅”原则。
这一政策() A.深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 B.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C.集中全国力量进行国内战争 D.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解决住房问题
40.(2017·河南濮阳一模·34)瞿秋白在《俄乡纪行》中写道:“不得志的小商人、小资产阶级的农民,自1920年以来都不满于劳农政府。
”这实际上反映了()
A.十月革命成功但并未解决土地问题 B.俄国苏维埃体制是次不成功的尝试
C.苏维埃俄国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政权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
41.(2017·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三模·16)1918年3月,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列宁提出了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的计算和监督,建立合作社等具体设想,作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大生产的中间环节。
这说明以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 A.主张全面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已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C.设想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D.决定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42.(2017·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考冲刺模拟二·34)布哈林(1888年—1938)年是联共(布)党和共产国际的领导人之一,他认为,发展国民经济必须注意综合平衡,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推动协调发展。
这说明()
A.斯大林模式已经确立 B.苏共内部存在重大分歧
C.苏联出现社会危机 D.苏联工业化成就突出
43.(2017·山东临沂一模·23)1919年9月,某位苏俄领导人在给美国工人的信中表示:“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共存的时期,我们也希望在合理的条件下给予承租权,作为俄国从技术先进的国家取得技术帮助的一种手段。
”这反映了该领导人() A.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进行建设的设想 B.与资本主义妥协和革命意志消退
C.为获得西方技术放弃社会主义理想 D.主张俄美合作共同维护世界秩序
44.(2017·江苏盐城高一第二学期期末·23)1920年俄国《消息报》写道:起义不反对苏维埃政权,而反对暴君、刽子手和掠夺者的政权,这些人就是共产党人和无政府主义者等等,他们用机枪杀人,杀死人以后抢走私人的粮食和牲口。
为化解这一危机,苏俄政府开始()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实行实物配给制
C.征收固定粮食税 D.开展农业集体化
45.(2017·河南郑州高一第二学期期末·25)1922年5月,苏俄硕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力,但主人必须同雇工一起劳动。
法令还允许农民自由选择使用土地的形式,采取村社的、个体经济的或集体经济的形式。
由此推断当时的俄国()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农业集体化运动正在推行
C.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D.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46.(2017·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一·34)1927年,列宁格勒《真理报》刊登了农户的纳税率:收入在150卢布以下的农户,税率为4.75%,150—200卢布的为5.25%,200—300卢布的为5.75%,300—450卢布的为8%,450—600卢布的为10.5%。
这表明,当时苏联()
A.限制并消灭富农阶层 B.防止农民的两极分化
C.废除了新经济政策 D.推行了农业集体化政策
47.(2017·重庆一中高考考前热身·34)1924年前,外国企业与苏联政府签订的租让合同有91份,但实际履行的很少。
1926年后有60多家外资企业开工,但到1929年,租让给外资的企业产值只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6%。
这反映了()
A.战争局势阻碍政策推行 B.新经济政策阻力重重
C.苏联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D.斯大林体制完全确立
48.(2017·湖南长郡中学高三5月模拟·34)1924年前,苏俄政府与外国企业签订的租让合同有91份,但实际履行的很少。
1926年后有60多家外资企业开工,但到1929年,租让给外资的企业产值只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6%。
这表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依然盛行 B.战争环境不利于政策推行
C.新经济政策背离了苏联国情 D.意识形态的矛盾依然尖锐
49.(2017·全国100所名校高考冲刺一·29)1925年苏共十四次代表大会前后,苏共中央在农村取消了大部分对出租土地、雇工及资本积累的限制,并降低了农业税和工业品的价格。
这表明()
A.新经济政策走向了废止 B.农民的利益得到了保护
C.工业化资金的积累加速 D.农村阶级分化日益加剧
50.(2017·四川雅安三模·34)1921~1929年10月,苏联(俄)共收到2670份承租申请。
其中1921~1927年苏联(俄)与外国公司签订了172份租让合同,到1928年,共有68家租让企业在苏联从事经营活动。
1927~1930年租让企业的产值占苏联工业总产值的0.6%。
这表明()
A.租让制取得显著成效 B.外国公司对租让制仍心存疑虑
C.苏联积极推行租让制 D.租让制促进苏联社会制度变革
51.(2017·湖北荆州二模·33)1927年,苏俄有45.1%的富裕农民户和富农户进行承租土地活动,出卖劳动力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35.4%,使用雇佣劳动户占农户总数的19.8%。
这一现象的主要影响是()
A.积累工业建设的必要资金 B.推动新经济政策的完善
C.实现向农业合作化的过渡 D.促进城乡资本主义发展
52.(2017·河北石家庄一模·34)截止到1926年,苏联全国共有65个外资企业,主要是开采北方森林的木材厂和采掘东部矿藏的稀有金属公司。
著名的有:德国的莫洛加木材公司、美国的哈里曼锰矿公司、瑞典的哥德堡滚珠轴承有限公司等。
这表明当时苏联() A.借助外国资本建立重工业体系 B.采用租借形式建设社会主义
C.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发展重工业 D.运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53.(2017·江苏南通、扬州、泰州二模·17)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明确提出“重新审查和修正关于投机倒把活动的一切法令。
这样才能做到把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的、而且为我们所必须的资本主义发展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据此判断,列宁() A.肯定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 B.主张集中人力物力保障战时需要
C.赋予了一切投机倒把活动的合法性 D.以计划经济形式改造资本主义制度
54.(2017·福建福州一模·34)1923年,苏联的农产品批发价只有1913年的一半多,而工业品的相应价格却高出于战前水平的一倍。
这说明了()
A.新经济政策的过时性 B.农业集体化的必要性
C.计划经济体制的优越性 D.工业化建设的迫切性
55.(2017·山东菏泽一模单科·23)1917年,列宁指出,俄国存在农民经济、小商品生产、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五种经济成分。
到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时,列宁重申了这一观点。
这表明苏俄()
A.已经重新定义私有经济的作用 B.并未对战时共产主义予以否定
C.国民经济已经恢复到战前水平 D.向社会主义过渡完全宣告失败
56.(2017·山西一模·34)1921年12月,苏俄政府做出决定:凡雇佣工人20名以下的小企业,不论是否已被国家接管,一律归还业主或者出租。
到了1922年底,私营企业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88.5%。
据此可知苏俄()
A.修正了十月革命的奋斗目标 B.彻底否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资本家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 D.致力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57.(2017·山东烟台一模·34)一名老俄共(布)党员曾说,之前所建立起来的那种制度是美好的。
但当听到要把石油以及其他许多企业都要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去经营的时候,觉得十月革命的“大厦”正在摇摇欲坠。
这反映出当时的苏俄()
A.经济发展出现衰退迹象 B.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
C.经济政策推行遇到阻力 D.国家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
58.(2017·山东潍坊一模·34)1921年5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新经济政策的第八条决议规定:“通过粮食税和商品交换,至少取得四亿普特粮食作为恢复大工业和实现电气化计划的基础。
”这一规定()
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开创了计划经济体制新模式 D.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59.(2017·吉林长春二模·34)1922年3月,列宁指出,俄共要共同从小农经济中成长起来的、得到小农经济支持的俄国资本主义进行“最后的斗争”;1923年,列宁则在《论合作社》中重新审视了合作社和农民的作用,要让所有小农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这表明() A.推行新经济政策的重要性 B.列宁牺牲农业为工业化建设积累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