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诗歌鉴赏之还原分析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云本是最聚散无定的东西,诗人却款款与之 告别,意味着平常他一定常一个人在康河边 看云,沉思。对人的告别,对建筑的告别显 得平常,这里正是通过对“云”这个特别的 告别对象的选取,凸显诗人对康河一草一木 的眷恋。
现实场景:披着夕阳光 辉的柳树倒映在水里。 这显然是一个极其平淡 的场景,所以诗歌的魅力显 然是又一次把它内心化,即, 美的其实不是现实的景,而 是这个景在作者内心引起的 情感波澜。这个波澜是什么? 诗人为什么要把金柳比照新 娘呢?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
梁秉钧《池》
一千年那么老 镜容池 把所有的山 纳入怀里 对所有嶙峋地 蹲伏在林后 苔地上的 巨石 答予温和的回声 对所有晃动 在岸边 摇着摇着头 那么多否定的 所有的鹅 肯定地微笑

鸽群像铁屑散落 没有男孩子的街道突然显得空阔 秋雨过后 那爬满蜗牛的屋顶 --我的祖国 从阿姆斯特丹的河上,缓缓驶过……
“现实场景”:诗人在 轻轻地挥手告别西天的云彩。 仔细想你会发现,这其 实是一个被想象处理过的 “现实”,现实中,一个人 告别校园,应该是告别人, 没有人则告别校门、告别标 志性建筑,而且是大声地告 别,这里的矛盾是:一、为 什么告别的是云彩?二、这 种告别为什么是“轻轻地”。 所以诗歌中这个跟一般现实 有矛盾的“告别”就值得我 们分析了。
承接上面的分析,我们 就会发现,我甘心做“水草” 的原因不仅仅是我对康桥的 爱,还在于我对于康桥曾有 回忆的眷恋。如果说“金柳” 是爱人的一个符号的话,那 么水草因为接近爱人而成了 诗人愿意化身的事物。其实, 金柳、水草之间紧密相邻的 关系,正是诗人对与爱人紧 密相邻的日子的记忆。所以, 这里,表层意义是对康桥的 爱;深层意义则是对爱人, 对于爱人相伴时间的眷恋。
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 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 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出了缓步飘然 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第二节,写了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桥里的情景, 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 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 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艳的新娘。这 “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 漾。 · · · · · · · · ·
第二节的分析也是如此。此处分析属于重复阐释,复述 了一些显而易见的东西,没有发现诗歌特别的信息。“写了 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桥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 感情”这样的分析看似正确,其实依然把物和情两分,殊不 知在诗中之景,皆为诗人“心景”,所以河畔的金柳,不是 在河流中荡漾,而是在我心里头荡漾。所以,柳虽是现实的 柳,一旦经过诗人的内化,它就是诗人内心的,内心的什么? 就有诸多的想象空间呢? 同时,这个分析无疑忽略了“金柳”这个修辞的含义: 一、指披上夕阳光辉的柳树 二、跟下面诗行联系起来,这里其实暗示了时间,作者 用金柳和星辉来写时间的变化,暗示流连忘返。 三、金柳跟新娘的比喻,有着很多的想象空间。夕阳中 的柳树,是否真像新娘?未必,而且甚至是冲突的,那么为 什么是这个联想成为了诗人的第一选择?
对所有暧昧的 浅绿 棕黄 层层 如烟的朦胧 袒露清澈的面容
对池边 呆坐 走过 不知为什么笑 或是不知为什么忧伤的人 慰以不息的水流。 1978 年


阿姆斯特丹的河流
十一月入夜的城市 惟有阿姆斯特丹的河流

Leabharlann Baidu
突然

我家树上的桔子 在秋风中晃动 我关上窗户,也没有用 河流倒流,也没有用 那镶满珍珠的太阳,升起来了也没有用
1928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历经几十 年而不衰,随着中学语文课本的传播而几近 家喻户晓,你之前读过它,现在又会如何解 读它呢?
教参解读
这首诗像一首忧伤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 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是六、 七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 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跌宕起伏和轻柔舒缓 的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 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节旋律 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 声音;诗的第二到第六节舒缓而悠扬,像是用小提 琴拉满弓奏起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 相似,遥想呼应,又有情感的升华,令人回味无穷。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1928年5月,林徽因和梁思成缔结良缘,此诗 写于1928年11月,其时徐志摩回英国,一个人跑回 剑桥大学,一个人来怀旧,当年,他曾于林徽因在 康桥边漫步。 康桥无疑是沉淀着徐志摩“彩虹式的梦”的地 方,而这个梦中,林徽因是其中最绮丽的一部分。 而今天他回来了,爱人、故人已做人妇,已经成了 “夕阳中的新娘”,她是新娘,披着美丽的霞光; 可是她是别人的,所以让我有“夕阳”之感,并因 此,她在我心头荡漾引起的波澜才如此之欲说还休。 当然,这是猜测,但这个猜测是从文本和现实 中来的,它告诉我们,我们不能把文本看成是现实 场景的一个简单倒影,它纠缠着诗人欲说还休、欲 罢不能的内心波澜。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余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首诗历来被认为是对空间的告别(剑桥),因为我们 习惯于把作品的叙写看作是现实场景的简单倒影;但我们在 还原中却发现,诗歌中的现实是想象化的现实,康桥这个空 间中其实沉淀的却是“时间”,是时间里的人和记忆。所以, 《再别康桥》就不是简单的对母校的回忆和眷恋;它其实是 诗人在人生的路口,对个人与记忆、记忆与情感的思考,它 是诗人处理情感问题的一个诗歌回声。 如果说人与空间的告别是一件容易处理的问题的话,人 与时间的告别却往往使人进入令人伤神的处境。所以,如果 仅仅是与康桥告别可能诗人的感慨不会那么多,因为空间可 以重回。但是这个空间所提示的时间以及时间中的人的流逝, 却不可重复。 徐志摩一定是在告别康桥的时候,想起了告别往事;如 果说康桥的再别其实是意味着可以重来的话;往事、旧情却 没有可以故地重游的可能。这或许是徐志摩如此感慨的原因 吧,但现实的原因使得他必须把这种感情用空间的符号表现 出来。另外,我们也应看到,徐志摩是潇洒的,他选择了在 故地重游时缅怀往事,但却不会选择让不可能的过去影响现 在。所以,他在前后都强调潇洒的走开,“不带走一片云 彩”。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余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地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三、诗歌鉴赏之 还原分析法
以《再别康桥》为例
什么叫还原分析法?
还原分析法也就是根据把艺术形象提供的 线索,把未经加工的原生的形态想象出来, 找出艺术和原生形态之间的差异,有了差异 就不愁没有矛盾了。 还原分析就是找出文本跟现实的矛盾,并 透过这种矛盾来分析作者的主观感情。
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你认为上述分析有何不足?
这种分析在重复阐释和过度阐释的两极来回, 受传统的文学反映现实这种反映论的影响,分析时 机械套用,分析不注重文本特有的审美信息和想象 能量,总是一味强调文本对现实的描摹,偶尔触及 作品的感情,但并不深入分析。比如第一节,“实 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 难分难舍的离情”这样的分析,前半句就是反映论, 后半句触及了作者的感情,但却没有分析,如果深 入分析的话我们会问,什么地方体现出离情呢?没 有分析就断定这是一种难分难舍的离情,显然这是 分析者的臆想,想当然地以为“再别”就一定是离 情,因而错过了作品最特别的信息。
还原分析法


在莫名其妙的分析大行其道的时候,我们有必 要使用还原分析法,特别是对于那些容易进行反映 论解读的诗歌,我们更要警惕看似无懈可击的机械 反映论对诗歌特有审美信息的剔除。 还原分析的第一步,你要把这一节或者一句诗 还原为没有人为想象的现实;第二步是对比这种现 实跟诗歌的差别,从中寻找矛盾,并思考诗歌描绘 跟生活现实之间差距中所隐含的审美密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