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重型肝炎(急重肝)

急性重型肝炎(急重肝)

急性重型肝炎(急重肝)相当于国外报道的暴发性肝炎或暴发性肝功衰竭。急重肝系指因肝细胞功能损害在起病10天以内出现肝性脑病,严重凝血机制障碍,具有起病急、预后差、病死率高等特点。

中医病名中医病名也叫急黄候。

病因

中医病因急黄候之病因病机为火盛。

西医病因引起急重肝有很多病因,包括肝炎病毒感染、药物诱导、代谢及自身免疫性肝炎等。

在急重肝病因中以肝炎病毒为主,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但以HBV为最常见。与HBV有关的急重肝中,可以是单独HBsAg阳性,也可以是HBsAg与抗-HB-cIgM同时阳性;可以是急性感染HBV,也可以是HBV慢性携带者发展而成。血清学检查证实,在急重肝发展过程中,同时HDV阳性率可达33.8%,而在非急重肝人群中仅4.4%,提示HBV、HDV重叠感染易引起急重肝。HBV基因突变与急重肝发生有明显联系,常为HBV-DNA前C区突变,产生终止密码,停止产生HBeAg。HBeAg的缺失可提高宿主对受感染肝细胞的免疫应答,引起急重肝,这种变异株可通过性传递导致急重肝。

HCV也是引起急重肝的重要病原。HCV也可发生变异。其变异基因与病情加重有关。

HEV也可引起急重肝,特别是妊娠期妇女。感染HEV更易发展为急重肝。

HEV极少引起急重肝,但与HBV重叠感染时易发生急重肝。

在使用细胞毒性药物、进行免疫抑制治疗时,疱疹病毒、腺病毒感染可引起急重肝。

发病机理

HAV进入人体后,形成短暂的病毒血症,然后汇集于肝脏,繁殖致病.

病机探微

急黄之病因病机主要为热盛发黄。

病理生理学

急重肝的肝细胞病变随病因不同而异,但最后形成肝细胞大块坏死。病毒引起的急重肝很可能与免疫功能有关。免疫过强的机理虽尚不清楚,在某种情况病毒可直接引起肝细胞损伤,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interlekin-I,LK-I)、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内毒素及病毒显露抗原反应均可引起肝细胞坏死。

在急重肝病人中,因凝血机制太差,不经常进行肝活检。死后尸检光镜下有2种组织模式,一是由病毒或药物引起的大块肝细胞坏死,(坏死面积≥肝实质的2/3)或亚大块坏死,或大灶性的肝细胞坏死伴肝细胞的重度水肿,几乎无残留肝细胞。残留的肝细胞形态也异常,网状支架塌陷,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及淤胆;另一种是酒精性肝炎。Reye’s 综合征等诱导的急重肝以肝细胞空泡状脂肪变性为特征。两种组织学类型均可能有播及全小叶的炎性细胞浸润。

诊断

中医诊断(阳明腑实肝风内动湿浊蒙痰血结瘀阻气阴两竭)

辨证

1 阳明腑实证:主证:面红,气粗,口臭,唇燥,神昏谵语,手足躁动不得安卧,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糙或焦黑,脉数(弦大或弦细数滑)。

2 肝风内动:主证:四肢抽动,口角牵引,头摇,脉弦。

3 湿浊蒙蔽(痰):主证:神志昏糊,困倦呆钝,身重不语,或语声低微,面色暗黄或如蒙尘垢,目黄,舌苔黏腻,脉滑,胸闷腹胀,下肢肿,小便短赤或淋沥不爽。

4 血结瘀阻:主证:身热狂躁谵妄,腹满而痛,大便色黑,小便尚清;妇女多因产后恶露不尽,或病后月经停闭。因感受外斜,热盛于里,热血相搏,扰于心神;妇人经血内留。恶露不尽,瘀阻不通,或水血互结,经络壅塞,心神独亢,心主语言,故喋喋不休,低声而重复某一语言。

5 气阴两竭:主证:神疲气怯、肢冷,甚则汗出釉冷,嗜卧昏睡,颜面苍白,唇色指甲苍白或青紫,脉细无根或如鱼翔。

西医诊断

诊断: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0天内迅速出现神经精神症状(按V度分,肝性脑病Ⅱ度以上),同时有肝浊音界缩小,黄疸急剧加深,T Bil (>171μmo1/L)、PA (<40%)而排除其它原因者。或通过病毒指标及(或)肝脏病理可以确诊。

病史:起病急骤

症状:肝脏疾病的临床表现,黄疸迅速加深,明显厌食,频繁恶心呕吐,极度乏力,少数病人病情进展迅速,黄疸不深,病人进入深昏迷。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起病10天内,出现肝性脑病的精神神经症状,如性格改变,睡眠节律倒置,行为异常,计算能力减退,逐渐发展至定向力和理解能力丧失,最后嗜睡加深,浅昏迷时对各种刺激尚有反应,进入深昏迷各种反射消失,少数病人可出现抽搐。

体征:

典型病例应包括两部分:肝脏疾病及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

肝脏疾病的临床表现,查体除黄疸、肝脏缩小外,不同病期有不同体征,早期轻度腹胀,进入肝昏迷则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

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肝昏迷的分级对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反应与预后有重要参考意义。根据精神神经表现及脑电图检查有4级和5级分类法。国内一般采用5类分级法。

Ⅰ级:患者嗜睡,性格轻度改变,欣快或物欲,无扑翼样震颤,脑电图无明显异常。

Ⅱ级:明显性格改变,嗜睡或睡眠节律颠倒,定向和理解能力减弱,出现神经系统异常,其中扑翼样震颤最具特征,脑电图出现异常电波。

Ⅲ级:较重的精神紊乱和定向障碍,木僵、四肢肌张力增高,锥体束征阳性。脑电图明显异常,出现Q波和三相慢波。

Ⅳ级:浅昏迷,对刺激有反应,腱反射和肌张力亢进。

Ⅴ级:深昏迷,对临床无反应,各种反射消失,瞳孔散大。

肝性脑病合并脑水肿发生率可达70%,约25%~30%的脑水肿患者可形成脑疝。这是重型肝炎的直接死亡原因。脑水肿单纯临床指征,早期有血压特别是收缩压持续或阵发性升高,收缩压常超过20kpa,肌张力增加,伴有磨牙;晚期为去大脑强直,过度换气,瞳孔异常变化,对光反射迟钝,局灶性或全身性肌阵挛,牙关紧闭,角弓反张,恶心、头痛,心动过缓、视乳头水肿等。但凭这些指征认识脑水肿尚有一定困难,应及时观察颅内压(intracrania1 presum,ICP))当有ICP升高时,除神志改变外、还可因脑干受损而产生各种症状。但有ICP升高的急重肝患者,如果存活,一般无神经系统后遗症。

影象诊断:B型超声波。

实验室诊断:肝炎病毒指标检查

血液生化指标包括T/D Bi1、PA、ALT、AST、A/G、血脂(TC、TG)、乳酸脱氢酶等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

鉴别诊断

本病根据病史与特殊检查,需与代谢性(肝豆状核变性、妊娠脂肪肝、Reye综合征、镰状细胞病、半乳糖血症)、药物性(扑热息痛、异烟肼、苯妥英钠、三氟溴氯乙烷、甲基多巴、四环素、烟酸及其它)、自身免疫性肝病(Amanita phal1oides、Budd-Chaiari综合征、静脉闭塞病、高热等)及肿瘤所引起的急重肝相鉴别。

预后

本病预后与某些症状有关。早期诊断治疗及预防并发症是改善本病预后的关键。

并发症

急重肝主要死于肝功衰竭及肝肾综合征、脑水肿、脑疝、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中医治疗

治法与方药:

阳明腑实证:治则:急则治其标,以釜底抽薪、清心开窍,清营解毒。

方药:牛黄承气汤(清心开窍,釜底抽薪),安宫牛黄丸(每4小时1

次,每次2丸,加牛黄0.5g),大黄10g煎汁送服丸药。

注意事项:安宫牛黄丸量要大,时间要长,服至清醒后再减量继续服,防止再昏迷。有反复者再用,疗程较第一次要长。服安宫牛黄丸可加牛黄以助其效。应用大黄为釜底抽薪,保持大便每日2~3次。

肝风内动:治则:养阴清营,平肝熄风。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或与局方至宝丹并用。水牛角、生地、白芍、甘草、茵陈、丹皮、川连、生石膏、知母、柴胡、黄芩、栀子、黄柏。

安宫牛黄丸2丸,3/日。牛黄得日月之精,通心主神;犀角治热毒,珍珠通神明,合犀角补水救火;郁金和梅片为草木之香,雄黄为金石之香,麝香系精血之香,合四香使热毒一齐向外透出。

若有燥屎加大黄10~20g煎汤送服(牛黄承气汤)。阳明腑实不通,有消失肾液之虞,用牛黄开于少阴(心)之闭,大黄急泄阳明,救少阴(肾)之消,此为两少阴合治之法。

若有严重狂躁可选加朱珀汤:朱砂(补心体泻心火)、琥珀(镇心安神)、牛黄(清心山神,熄风止痉)冲服(朱砂不宜久眼)。蝎子尾粉(末节为黑色者-又称蝎子梢,祛风镇痉力强,毒性较大,如蝎尾分不清,可以用七条蝎子研细末内服)。全虫、僵虫、白芍煎水送服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全虫-全蝎、僵虫祛风止痉,白芍平肝泄肝火)。玳瑁粉、牛黄粉、水牛角粉冲服,熄风止痉,清心安神。

谵语严重者,重用安宫牛黄丸。

兼有昏迷者加牛黄粉、水牛角粉、栀子、郁金煎服,清血凉血,治痰热蒙心窍。

兼有发烧者加竹叶。

兼有抽搐者加羚羊角粉、玳瑁粉或犀角粉送局方至宝丹开

窍安神力最强,如气血两燔则紫雪丹更为适宜。

经上述处理,如病人仍无大便,狂躁加重,舌起芒刺,苔黄或焦黄,脉滑实,当利胆通便,救阴泻热,急下阳明,用大承气汤:大黄、川朴、枳实、元明粉。

如肝风内动明显,频繁抽动,当加羚羊粉以平肝。

如肝风已平,而心包胃腑肝胆热势仍盛,为防止昏迷,要集中力量保护心包,加大牛黄安宫丸的用量。

湿浊蒙蔽(痰):治则:清热涤痰、醒神开窍。

方药:清热用黄连、黄芩、生地、山栀、知母、赤芍等。若腑气内闭、脉实有力者加大黄、元明粉、全瓜蒌、枳实。若舌红而干,阴虚液少而火重者,宜加元参、麦冬、沙参、石斛、芦根。

涤痰用陈皮、半夏、远志、胆星、富菖、竹沥、竺黄。

血结瘀阻:治则:活血导瘀。

方药:当归、桃仁、红花、大黄、川芎、赤芍。

气阴两竭:治则:益气滋阴,救逆固脱。

方药:人参,气脱者用甘草、五味子、附子、龙骨、山药等。

偏于阴虚者用生地、麦冬、阿胶、鸡子黄、山萸肉、枸杞、白芍等。生附子敷脚心,并灸关元、气海亦有回阳救逆之功。

按病期论治:中医对于急性、亚急性肝坏死引起的肝昏迷,常根据在气宜清气,入营犹望其转气,入血则须清血凉血的治疗原则,按不同病期进行治疗,为了便于和西医的分期结合起来。按肝昏迷前期、昏迷期、恢复期进行论治。

肝昏迷前期:

治则:清营解毒、凉血平肝,用苦寒之剂以直折其热而解毒。

方药:白虎汤,可清气分热。因这个时期气分热未解或未完全解,清气分热有两个意义:一是清除气分热,二是保存津液。故清气分热的重点是“清热保津”。旨在使“热邪外散”。

黄连解毒汤:使热邪从下泄,热去则津液得复,故清热又常常相互为用,这就是苦寒直折其热。犀角地黄汤:清营凉血育阴。

由于引起昏迷的原因是气血两燔,内热炽盛,牛黄丸虽能清热开窍,但在病邪发展的严重阶段,特别是阴液随着内耗,因此在这一阶段中必须注意养阴、凉血、清肾解毒。

清营汤:用于浅昏迷,有气分证,由气入营。

清宫汤:用于深昏迷,无气分证者。

若药后仍大便秘结者,还须急下存阴,用黄龙汤或大承气汤。

肝昏迷期:

可按阳明腑实证肝昏迷治疗。

恢复期:

这一期内应注意防止死灰复燃,影响心包而再昏迷,故安宫牛黄丸应用时间要长,清醒后半个月再撤除。在这期内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黄疸:此时病人黄疸未退,治疗上容易作为主要矛盾处理,用苦寒清热利胆,这样会使病情恶化。因为这种病人发黄固然是由于肝胆受热熏灼,或湿热内阻,但多兼有热盛伤阴,此时再用清利之剂,加重伤阴,故当用苦辛寒法,一般用杏仁石膏汤加减:杏仁、石膏、栀子、枳实、赤芍、黄柏、姜夏、姜汁、茵陈、葛根、茜草。

呕吐:在恢复期或早期胃肠症状较多见,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也有频繁呕吐,饮食难进,兼见呃逆,本来苦寒之品中有清胃和降作用,可以不必照顾,如很重,难以控制,要看大便,如系胃肠实热,大便秘结,甚至几日或十几日不大便,此时浊气不降,火势愈炽,伤津耗液,因阴液耗伤而火势更烈,造成一片燎原之势,当采取急下存阴之法,为治疗之关键,当用大承气汤。若系小陷胸证,当用小陷胸汤加减。

发斑

治则:为防止热盛神昏,宜清营清气。

方用:安宫牛黄丸,以保心包,每次另加牛黄0.5g;清营汤合化斑汤加减。

西医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静脉输入葡萄糖、支链氨基酸、维持电解质平衡等。

特殊治疗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前列腺素E、胰高血糖素-胰岛素(G-I)、N-乙酰半胱氨酸、肝细胞生长刺激物(hepatic stimu1etory substance, HSS)、人工肝、肝移植(0LT)等。

并发症治疗:

①脑水肿的治疗: ICP升高时可用20%甘露醇0.5~1.0g/kg快速静滴。应当早用,当ICP>8kpa则难以奏效。肾功能正常者可重复使

用。甘露醇的作用机理在于提高血浆渗透压,在血-脑及血-脑脊液之间形成渗透梯度,将脑实质、间质及脑脊液中部分水摄入血液,从而减轻脑水肿,降低ICP。但当血浆渗透压增高达320m Osm/L,甘露醇则失去作用。有肾功衰竭患者采用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但当ICP 降低时不宜采用。因为持续透析可能发生ICP反跳性增高。对顽固性ICP增高,可以用巴比妥类药物诱导昏迷。开始用戊巴比妥5mg/kg静注,之后以每小时1~3mg/kg静脉输入,其间应严密监测ICP和动脉压。因为动脉压是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的关键因素。虽然保持ICP在3.0kPa之下是重要的,但维持CPP在7kPa左右更为重要。因此应将ICP维持在2.7kPa以下,CPP即平均动脉压与ICP之差,维持在6.7kPa以上。此外应尽量减少促进ICP增高的因素,如呼吸道吸引、呼气未正压呼吸、咳嗽、呕吐、打喷嚏、颈静脉受压、动脉压升高、血管扩张剂、频繁变动体位、躁动、发热、严重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

②出血的防治:严重凝血机制障碍,应给予维生素K1 10mg/日静推,输入新鲜冰冻血浆及血小板。为避免导致脑水肿,可采用血浆交换疗法。应用凝血酶Ⅲ有助于拮抗H2受体,预防消化道出血。避免使用凝血因子浓缩物而促进DIC的发生。

③感染的治疗:约80%急重肝血、痰、尿培养有细菌生长,1/3有白色念珠菌或其它真菌。因此对急重肝患者应预防肺部感染,至少72小时更换一次血管内导管,有可疑感染时,可选用广谱抗生素防治。

④肾衰的治疗:尿量减少时,可用小剂量多巴胺;当有高血钾症、尿素氮、肌酐明显升高、液体过多和酸碱失衡时应进行血透或血液超滤。

⑤呼吸系统并发症:保持呼吸道清洁非常重要。理疗、插管、支气管抽吸及移动病人均可使ICP升高,宜给氧。新的机械性通气可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肺顺应性下降的氧合作用得到改善,还可用高频喷射通气法、神经肌肉阻滞剂;心律失常应补充晶体、胶体制剂。但应避免用过多的血管收缩剂,以免力,重组织缺氧。用小、剂量多巴胺可选择性扩张微血管,防止发生低血压。对心律失

常可用常规药物治疗。

总之,对急重肝宜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治疗。

其他治疗

①对重型肝炎一律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及有针对性的西药治疗。如用HGF、凝血酶原复合物、肝素、激素等。

②对有合并症者,宜针对不同情况应用中医药,如发生腹膜炎宜用抗生素,加服中药(以黄芪、双花、穿心莲等为主)以达到菌毒并治;有电解质紊舌,宜用静脉;腕与纠正电解质。

③对重型肝炎恢复阶段,宜用中西药调理,达到巩固疗效,防止病情反复。

历史考证

中医认为本病起病时主要表现为热盛,如大渴,喜凉饮,大便干结,身目轻黄或不黄,舌苔焦黄或黑;脉洪大,但当病情进一步发展则表现为衄血、躁动等。如《伤寒论》(111条)中所述“阳盛则欲衄,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内经》中曰“火气内发,上为口渴,咽烂者,火热上蒸也”。热气入胃,消耗津液,则大便硬,久则胃中燥热必发谵语。”《内经》又曰“病深者其声吵,火气大甚,正气逆乱则哕”。又曰“四肢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火热大甚,故手足躁扰,捻衣摸床扰乱也。”《广济》中云“疗急黄,身如金色,瓜蒂散”。《延年秘录》中“疗急黄,心下坚硬,渴欲得水吃,气息喘粗,眼黄,但有一候相当,即须服此瓜蒂散”。《必效》中“疗急黄疸内等,大黄汤”。《近效》中“疗急黄方,取蔓青子油一盏,顿服之,临时无油,则以蔓青子捣取汁,水和之吃亦得。候颜色黄,或精神急,则是此病”。

重型肝炎

重型肝炎(重肝)包括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是肝炎类型中最为严重的一类疾病,其死亡率可高达70%以上。凡出现重型肝炎的患者,都需要得到及时治疗,否则后果很严重。

病理改变

重型肝炎是各种肝炎里比较严重的一种,凡出现重型肝炎的患者,

都需要得到及时治疗,否则后果很严重。重型肝炎分为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和慢性重型肝炎。这三种重型肝炎的病理改变各不相同。 1.急性重型肝炎:肝脏体积明显缩小,边缘变薄,质软、包膜皱缩。镜下见到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消失,遗留细胞网支架,肝窦充血。有中性、单核、淋巴细胞及大量吞噬细胞浸润。部分残存的网状结构中可见小胆管淤胆。有的病例严重的弥漫性肝细胞肿胀为主,细胞相互挤压呈多边形,小叶结构紊乱,小叶中有多数大小不等的坏死灶,肿胀的肝细胞间有明显的毛细胆管淤胆。 2.亚急性重型肝炎:肝脏体积缩小或不缩小,质稍硬,肝脏表面和切面均大小不等的再生结节。镜下可见新旧不等的大片坏死和桥形坏死,网织支架塌陷,有明显的汇管区集中现象。残存的肝细胞增生成团,呈假小叶样结构。 3.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活动型肝炎或肝硬化病变的基础上,有新鲜的大块或亚大块坏死。

重型肝炎饮食注意

重型肝炎患者的饮食应以适量蛋白质、糖和丰富的维生素为基本原则。避免食用粗糙、坚硬、油炸和辛辣食物,以免损伤食道粘膜诱发出血,因重症肝炎肝脏功能多严重损伤,清除氨的能力下降,故蛋白质饮食要适当控制,特别是含芳香氨基酸多的鸡肉、猪肉等,以防诱发肝昏迷,出现肝昏迷时,应严禁蛋白质饮食,同时控制钠盐和水的摄人量。

重型肝炎症状体征

典型病例应包括两部分:肝脏疾病及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

肝脏疾病的临床表现,查体除黄疸、肝脏缩小外,不同病期有不同体征,早期轻度腹胀,进入肝昏迷则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

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肝昏迷的分级对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反应与预后有重要参考意义。根据精神神经表现及脑电图检查有4级和5级分类法。国内一般采用5类分级法。

Ⅰ级:患者嗜睡,性格轻度改变,欣快或物欲,无扑翼样震颤,脑电图无明显异常。

Ⅱ级:明显性格改变,嗜睡或睡眠节律颠倒,定向和理解能力减

弱,出现神经系统异常,其中扑翼样震颤最具特征,脑电图出现异常电波。

Ⅲ级:较重的精神紊乱和定向障碍,木僵、四肢肌张力增高,锥体束征阳性。脑电图明显异常,出现Q波和三相慢波。

Ⅳ级:浅昏迷,对刺激有反应,腱反射和肌张力亢进。

Ⅴ级:深昏迷,对临床无反应,各种反射消失,瞳孔散大。

肝性脑病合并脑水肿发生率可达70%,约25%~30%的脑水肿患者可形成脑疝。这是重型肝炎的直接死亡原因。脑水肿单纯临床指征,早期有血压特别是收缩压持续或阵发性升高,收缩压常超过20kpa,肌张力增加,伴有磨牙;晚期为去大脑强直,过度换气,瞳孔异常变化,对光反射迟钝,局灶性或全身性肌阵挛,牙关紧闭,角弓反张,恶心、头痛,心动过缓、视乳头水肿等。但凭这些指征认识脑水肿尚有一定困难,应及时观察颅内压(intracrania1 presum,ICP))当有ICP升高时,除神志改变外、还可因脑干受损而产生各种症状。但有ICP升高的急重肝患者,如果存活,一般无神经系统后遗症。

影象诊断:B型超声波。

实验室诊断:肝炎病毒指标检查。

血液生化指标包括T/D Bi1、PA、ALT、AST、A/G、血脂(TC、TG)、乳酸脱氢酶等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

预后因素

首先与年龄有关。小于2岁或大于60岁的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较差。而2岁以上和60以下的各年龄组间的病死率差别不大。患者血清胆红素入院时>513微摩/升(30毫克%)预后极差。因为在重型肝炎时,血清胆红素浓度与肝细胞坏死严重程度成正比。入院时肝昏迷II度者50%左右死亡,昏迷IV度者80%以上死亡。重型肝炎合并消化道出血者死亡率可达95.5%。因此认为,重型肝炎患者发生较严重消化道出血者预后不良。凝血酶原活性如在0.30(30%)以下者预后较差。定期单项测定凝血V因子,如迟迟不恢复正常者,预后较差。血氨浓度如>88微摩/升(150微克%)的患者91.4%死亡。血清白蛋白在暴发性肝炎时一开始就低于30克/升(3%救治过程中未见升

高反而降低)者预后较差。如重型肝炎患者实验室指标“三低一高”,即凝血酶原活动度低,血清胆固醇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低,而胆红素剧增,是发生肝功能衰竭进入晚期和预后不良之兆。确诊肝功能衰竭后4日内测定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计算两者比值,如一直为0.31 ~ 0.63者,则预后良好;当其比值为1.20 ~ 2.26以上者则预后极差。肝功能衰竭时对内毒素的灭活发生障碍,因此如果用鲎试验测定重型肝炎患者,鲎试验值持续阳性者,说明肝细胞已丧失灭活内毒素能力,提示预后不良。另外重型肝炎需要及时发现低血糖,如果其低血糖及时处理后无好转,常是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之一。肝活检肝细胞大块坏死容积总量超过30%以上,常提示预后不良。检查肝昏迷患者的脑电图如在D级时,出现三项波,表示预后不佳。如超过D级而达到E级时,提示患者不可能再苏醒,达到F级时患者可迅速出现脑死亡。在用药上,大剂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应用是否影响预后尚有争论,我们主张,对部分重型肝炎患者具有适应症时用短程中剂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为宜。大剂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有增加继发感染和出血等并发症,造成预后不良。另外,肝炎病毒重叠感染,变异病毒感染,肝容积和残存肝细胞量的多少,出现各种并发症和发生肝功能衰竭的病期,以及诊治是否及时恰当,对重型肝炎的预后亦有很大影响。

鉴别诊断

本病根据病史与特殊检查,需与代谢性(肝豆状核变性、妊娠脂肪肝、Reye综合征、镰状细胞病、半乳糖血症)、药物性(扑热息痛、异烟肼、苯妥英钠、三氟溴氯乙烷、甲基多巴、四环素、烟酸及其它)、自身免疫性肝病(Amanita phal1oides、Budd-Chaiari综合征、静脉闭塞病、高热等)及肿瘤所引起的急重肝相鉴别。

急性肝炎的病因

甲、乙、丙、丁和戊型肝炎分别由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引起。传染源是患者和病毒携带者。HAV和HEV以粪-口为主要传播途径,如通过日常生活接触、饮水和食物传播。HBV、

HCV和HDV主要通过体液传播如输血及血制品、预防接种、药物注射、针刺等,生活密切接触是次要途径。婴幼儿的乙型肝炎可通过胎盘、分娩、哺乳、喂养造成母婴传播。HCV主要通过输血传染。HBV、HCV可通过唾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而导致性传播。

在日常的诊断中,医生都会根据检查结果来判断患者是急性乙肝或者是慢性乙肝。那么好多人都不明白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的区别是什么?都会问医生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的区别是什么?

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的区别

(1)急性肝炎:其中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均可能引起急性肝炎。一般起病急,病初可有发热,病症较明显,病情转归快,一般无肝掌、蜘蛛痣,肝脏肿大,边缘钝,脾脏肿大,但质地柔软。急性肝炎患者只要得到及时的治疗,在两个月内肝功能就可以恢复正常,然后经过积极休息可以痊愈。

(2)慢性肝炎:主要是指病情超过6个月不见好转的肝炎,多见于乙型及丙型肝炎,一般认为甲型、戊型肝炎不会转为慢性。有时,患者肝炎病史虽短,起病相对较急,但仍属于慢性肝炎的急性发作。慢性肝炎发病起病可急可缓,但病初一般无发热,症状可轻可重。但病情归转较缓,可有面暗、面颊部毛细血管扩张、肝掌、蜘蛛痣等表现。肝脾肿大,质地可软可硬,脾脏肿大,质地也可软可硬。它的病程较长,一般在一年左右,甚至几年都达不到痊愈。

急性肝炎的有哪些危害

急性肝炎具有传染性。各型急性肝炎患者大多在6个月内恢复,尤其是甲型和乙型肝炎。但如为急性重症肝炎,则病死率很高,可达60%-70%,即使恢复,也往往发展为肝硬化。甲肝演变为慢性肝炎,肝硬化者很少。但急性乙肝约15%左右转变为慢性肝炎,国内报告一组1357例急性乙肝,经2-10年随访,发现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者分别为16%和2%,约0。6%发生肝癌。丙肝演变为慢性肝炎者更高,约26%-55%,现已证实有些肝硬化和肝癌是由丙肝演变而来。故乙肝和丙肝的危害性很大,有相当一部分病人由慢性肝炎演变为肝硬化和肝癌。

急性肝炎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病毒除侵犯肝脏外,还可侵犯其他器官,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急性肝炎若治疗不当,易转换成慢性肝炎,进而演变为肝硬化和肝癌。

急性重型肝炎临床症状

1.有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起病后迅速出现高度乏力、高度厌食、高度腹胀、频繁恶心等症状。

2.黄疸迅速加深:每天血清胆红素上升大于17.1微摩/升,短时间内出现明显的皮肤巩膜黄染,有浓茶样的尿色改变。

3.肝脏绝对烛音界缩小或进行性缩小:叩诊肝脏绝对浊音界普遍在3个肋间隙内,个别病例可出现叩空现象。

4.肝脏绝对烛音界缩小或进行性缩小:叩诊肝脏绝对浊音界普遍在3个肋间隙内,个别病例可出现叩空现象。

5.肝昏迷:是诊断的必备条件。多数患者病发后表现为性格改变、行为异常、多语、答非所问、狂躁。随后进入昏迷状态,表现为意识不清,呼之不应,对疼痛刺激无反应。若出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球结膜水肿、瞳孔大小不等、边缘不整、全身肌张力增高、伸肌强直、阵发性痉挛等,可能已出现脑水肿。并发脑疝,可突然出现血压下降或呼吸停止而死亡。

6.还可出现高热、低血糖、腹水、顽固性低血压和休克、肾功能衰竭、急性肺水肿与呼吸衰竭以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

肝炎能喝酒吗

肝脏是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器官,是人体的物质代谢中心,担负着复杂的生理生化功能,肝脏除合成血浆蛋白、糖原、脂质与维生素外,还对内源性及外源性物质如胆红质、激素、药物、毒物进行代谢、灭活与解毒,上述种种复杂的生理生化功能均在结构完善,功能精细的肝细胞中进行。因此,在各种类型的肝炎患者中,由于都有不同程度的肝实质损害,肝脏的这些生理生化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为什么肝炎病人不能做酒?饮酒后,酒的主要成分——乙醇在胃肠道内很快地吸收。2%一10%从肾脏及肺排出,90%以上要在肝脏内

代谢,经过乙醇脱氢酶、过氧化氢酶等的催化,氧化成乙醛。乙醇及乙醛有直接损害肝细胞的毒性作用,能使肝细胞发生变性及坏死。根据观察,肝损害与饮酒量和时间的长短有关,酒精性肝炎病人每天饮酒精80克以上,相当于两瓶啤酒,一瓶葡萄酒或三两白酒,80%的病人有5年或5年以上饮酒史;大量饮酒几周至几个月可造成明显的酒精性脂肪肝或肝炎。每天饮酒精超过180克,连续15年,则有8一15%发生洒精性肝硬化。每天持续饮酒比间断性饮酒易致酒精性肝病。每克乙醇产热7.1卡,饮酒时降低食欲可加重乙醇的毒性作用,且引起胃肠道消化和吸收功能不良,有人观察到食物中蛋白质的热量低于总热量的25%或乙醇占总热量的36%以上时,都使乙醇的毒性增加,饮酒同时进高脂肪食物,特别是脂肪中含长链脂肪酸多时易发生脂肪肝。

总之,正常人如果少量饮酒,肝脏可将其代谢解毒,不会引起肝损伤,但对患有各型肝炎的患者来说,由于肝实质的损害,肝脏功能已受到影响,特别是乙醇代谢所需的各种酶的活性减低,影响了肝脏对乙醇的解毒,即使少量饮酒,也会导致病情加重,所以肝炎病人是不应喝酒的。

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 一、基本知识 1、概念 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ASH)是重型肝炎的一种临床类型。 急性重症病毒性肝炎亦称暴发性肝炎,其发病率占肝炎发病率的0.2~0.4%。?通常以急性黄疸性肝炎开始,黄疸迅速 加深,病情发展很快,?且有恶心、?呕吐、?肝脏缩小等症 状与体征,有"急性黄色肝萎缩"?之称。随后可很快进入昏迷,并有明显的出血倾向,?可出现腹水、少尿或无尿、肝功能 明显异常等。如不及时抢救,?可出现暴发性肝衰竭,大脑 功能受抑制、血压下降、心律不齐、?心跳骤停等。常是死 亡的原因。此外亦可表现呼吸衰竭或呼吸抑制,还可出现肾功能衰竭、少尿或无尿。有的一开始就有口腔、鼻、消化道出血,也可合并感染。此型肝炎多见于孕妇、?营养不良者、嗜酒者、原有慢性肝炎疾病或长期服用对肝脏有害的药物者。预后很差,死亡率约为70%。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感染疾病科赵兰才 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 状(按Ⅴ度分,肝性脑病Ⅱ度以上)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而排除其他原因者,同时患者常有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肝功能明显异常(特别是血清胆红素大于

171μmol/L)应重视昏迷前驱症状(行为反常、性格改变、意识障碍、精神异常)以便作出早期诊断。因此,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如有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如食欲缺乏,频繁呕吐、腹胀或呃逆)、极度乏力,同时出现昏迷前驱症状者,即应考虑本病,即或黄疸很轻,甚至尚未出现黄疸,又具有上述诸症状者,亦应考虑本病。 2、临床表现 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以急性黄疽型肝炎起病,至2周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迅速出现II度以上(按IV度划分)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它原因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疽急剧加深;或黄疽很浅,甚 至尚未出现黄疽,但有上述表现者均应考虑本病。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患者常有高热,消化道症状严重(厌食、恶心、频繁呕吐,鼓肠等)、极度乏力。在起病数日内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性格改变,行为反常、嗜睡、烦躁不安等)。体检有扑翼样震颤、肝臭等,可急骤发展为肝昏迷。黄疸出现后,迅速加深,出血倾向明显(鼻衄、瘀斑、呕血、便血等),肝脏迅速缩小,可出现浮肿、腹水及肾功不全。其临床表现主要有: 1.1肝昏迷:是诊断的必备条件。多数患者病发后表现为性格改变、行为异常、多语、答非所问、狂躁,随后进入昏迷状态,表现为意识不清,呼之不应,对疼痛刺激无反应。若 出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球结膜水肿、瞳孔大小不等、边缘不整、全身肌 张力增高、伸肌强直、阵发性痉挛等,可能已出现脑水肿;并发脑疝,可突然出现血压下降或呼吸停止而死亡。 1.2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起病后迅速出现高度乏力、高度厌食、高度腹胀、频繁恶心等症状。 1.3黄疸迅速加深:每天血清胆红素上升大于17.1微摩/升,短时间内出现明 显的皮肤巩膜黄染,有浓茶样的尿色改变。

重型肝炎的观察及护理

重型肝炎的观察及护理 重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损害严重,起病急,病情进展快,常出现肝性脑病、出血、肝肾综合症、感染等并发症,病情凶险,治疗困难,病死率高。文章就重型肝炎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以作交流。 标签:重型肝炎;观察;护理 1 前言 重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损害严重,病情凶险,治疗困难,病死率高。国内目前的病死率为67%~75%,国外由于肝移植的开展,病死率下降为40%。我科收治的重型肝炎患者,在经过临床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2 护理方法 2.1病情观察 2.1.1出血重型肝炎患者由于肝细胞大量坏死,凝血酶原活动度<40%,患者极易发生出血。因此,在进行日常护理时,需密切观察患者皮肤黏膜是否出现了瘀点瘀斑,是否存在呕血、便血等情况,一旦患者出现胃肠痉挛、胃灼热感时,需高度警惕是否发生消化道出血。 2.1.2 黄疸黄疸作为重型肝炎患者的特征性表现,对于判断病情及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重型肝炎患者的胆红素一般迅速升高,可于几日内升高至17.0? mol/L,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甚至可达170? mol/L。同时重型肝炎患者可出现“酶胆分离”现象,即胆红素迅速升高的同时,天冬氨酸转氨酶降低。一旦出现“酶胆分离”现象,需加强护理查房,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1.3神经系统症状急性重型肝炎患者常常在2周内迅速进入昏迷状态,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常常在2周后发生,慢性重型肝炎并发肝性昏迷常常发生较晚。患者发生昏迷前常有性格改变,反应迟钝,定向力、计算力下降,嗜睡等,需及早发现,及早进行有效干预。 2.1.4消化系统症状重型肝炎患者由于肝功能急剧受损,多有不同程度的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全身乏力等症状。因此,在进行护理时,需仔细观察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的量和颜色,准确记录24h出人量,及早发现消化系统症状并及时处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2.2饮食护理重型肝炎患者消化能力很低,住院期问应注意饮食调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适量蛋白质的清淡易消化面食为主,避免辛辣油炸食物,肝功能有严重损害或有肝性脑病先兆时,应限制或禁食蛋白质,以减少氨

【肝病】乙肝3

慢性肝炎 (1)慢性迁延性肝炎与急性肝炎相同,程度较轻,小叶界板完整。 (2)慢性活动性肝炎较急性肝炎重,常有碎屑坏死,界板被破坏,或有桥样坏死。严重者肝小叶被破坏,肝细胞呈不规则结节状增生,肝小叶及汇管区有胶原及纤维组织增生。 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可分两型 (1)坏死型以大块肝细胞坏死为特征。肝脏缩小,肝细胞溶解消失,仅肝小叶周边残存少量肝细胞。一般无肝细胞再生和纤维组织增生,残存肝细胞及小胆管有胆汁淤积。 (2)水肿型突出病变为肝细胞广泛呈现显著的气球样变,相互挤压,形成“植物细胞”样,尚有肝细胞灶状坏死。 2.亚急性重型肝炎可见新旧不等大小不同的亚大块、大块肝坏死,与肝细胞结节状增生并存,汇管区结缔组织增生。 3.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基础上继发亚大块或大块肝坏死。累及多个肝小叶,有假小叶形成,肝组织结构高度变形。 乙肝的临床表现 HBV感染的特点为临床表现多样化,潜伏期较长(约45~160日,平均65~90日)。 急性乙型肝炎 起病较甲型肝炎缓慢 (1)黄疸型临床可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与恢复期,整个病程2~4个月。多数在黄疸前期具有胃肠道症状,如厌油、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乏力等,部分患者有低热或伴血清病样症状,如关节痛、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皮疹等,较甲型肝炎常见。其病程进展和转归与甲型肝炎相似,但少数患者迁延不愈转为慢性肝炎。 (2)无黄疸型临床症状轻或无症状,大多数在查体或检查其他病时发现,有单项ALT升高,易转为慢性。 淤胆型 与甲型肝炎相同。表现为较长期的肝内梗阻性黄疸,而胃肠道症状较轻,肝脏肿大、肝内梗阻性黄疸的检查结果,持续数月。 慢性乙型肝炎 病程超过6个月。 相关整本阅读:https://www.360docs.net/doc/d819157960.html,/ebook/682570407fd5360cba1adbb3.html (1)慢性迁延性肝炎(慢迁肝)临床症状轻,无黄疸或轻度黄疸、肝脏轻度肿大,脾脏一般触不到。肝功能损害轻,多项式表现为单项ALT波动、麝浊及血浆蛋白无明显异常,一般无肝外表现。 (2)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活肝)临床症状较重、持续或反复出现,体征明显,如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可有不同程度的黄疸。肝脏肿大、质地中等硬,多数脾肿大。肝功能损害显著,ALT持续或反复升高,麝浊明显异常,血浆球蛋白升高,A/G比例降低或倒置。部分患者有肝外表现,如关节炎、肾炎、干燥综合征及结节性动脉炎等。自身抗体检测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及抗线粒体抗体可阳性。也可见

?急性重型肝炎(急重肝)

急性重型肝炎(急重肝) 急性重型肝炎(急重肝)相当于国外报道的暴发性肝炎或暴发性肝功衰竭。急重肝系指因肝细胞功能损害在起病10天以内出现肝性脑病,严重凝血机制障碍,具有起病急、预后差、病死率高等特点。 中医病名中医病名也叫急黄候。 病因 中医病因急黄候之病因病机为火盛。 西医病因引起急重肝有很多病因,包括肝炎病毒感染、药物诱导、代谢及自身免疫性肝炎等。 在急重肝病因中以肝炎病毒为主,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但以HBV为最常见。与HBV有关的急重肝中,可以是单独HBsAg阳性,也可以是HBsAg与抗-HB-cIgM同时阳性;可以是急性感染HBV,也可以是HBV慢性携带者发展而成。血清学检查证实,在急重肝发展过程中,同时HDV阳性率可达33.8%,而在非急重肝人群中仅4.4%,提示HBV、HDV重叠感染易引起急重肝。HBV基因突变与急重肝发生有明显联系,常为HBV-DNA前C区突变,产生终止密码,停止产生HBeAg。HBeAg的缺失可提高宿主对受感染肝细胞的免疫应答,引起急重肝,这种变异株可通过性传递导致急重肝。 HCV也是引起急重肝的重要病原。HCV也可发生变异。其变异基因与病情加重有关。 HEV也可引起急重肝,特别是妊娠期妇女。感染HEV更易发展为急重肝。 HEV极少引起急重肝,但与HBV重叠感染时易发生急重肝。 在使用细胞毒性药物、进行免疫抑制治疗时,疱疹病毒、腺病毒感染可引起急重肝。 发病机理 HAV进入人体后,形成短暂的病毒血症,然后汇集于肝脏,繁殖致病. 病机探微

急黄之病因病机主要为热盛发黄。 病理生理学 急重肝的肝细胞病变随病因不同而异,但最后形成肝细胞大块坏死。病毒引起的急重肝很可能与免疫功能有关。免疫过强的机理虽尚不清楚,在某种情况病毒可直接引起肝细胞损伤,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interlekin-I,LK-I)、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内毒素及病毒显露抗原反应均可引起肝细胞坏死。 在急重肝病人中,因凝血机制太差,不经常进行肝活检。死后尸检光镜下有2种组织模式,一是由病毒或药物引起的大块肝细胞坏死,(坏死面积≥肝实质的2/3)或亚大块坏死,或大灶性的肝细胞坏死伴肝细胞的重度水肿,几乎无残留肝细胞。残留的肝细胞形态也异常,网状支架塌陷,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及淤胆;另一种是酒精性肝炎。Reye’s 综合征等诱导的急重肝以肝细胞空泡状脂肪变性为特征。两种组织学类型均可能有播及全小叶的炎性细胞浸润。 诊断 中医诊断(阳明腑实肝风内动湿浊蒙痰血结瘀阻气阴两竭) 辨证 1 阳明腑实证:主证:面红,气粗,口臭,唇燥,神昏谵语,手足躁动不得安卧,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糙或焦黑,脉数(弦大或弦细数滑)。 2 肝风内动:主证:四肢抽动,口角牵引,头摇,脉弦。 3 湿浊蒙蔽(痰):主证:神志昏糊,困倦呆钝,身重不语,或语声低微,面色暗黄或如蒙尘垢,目黄,舌苔黏腻,脉滑,胸闷腹胀,下肢肿,小便短赤或淋沥不爽。 4 血结瘀阻:主证:身热狂躁谵妄,腹满而痛,大便色黑,小便尚清;妇女多因产后恶露不尽,或病后月经停闭。因感受外斜,热盛于里,热血相搏,扰于心神;妇人经血内留。恶露不尽,瘀阻不通,或水血互结,经络壅塞,心神独亢,心主语言,故喋喋不休,低声而重复某一语言。

肝炎病理与原因

肝炎病理与原因 各类型肝炎病理变化有那些相似处?各种疾病的症状病理虽然都不同,但却也有相似之处。太原市中心医院生物细胞治疗中心专家表示:各型肝炎的肝脏病理改变基本相似。各种临床类型的病理改变如下。 一、淤胆型肝炎有轻度急性肝炎的组织学改变,伴以明显的肝内淤胆现象。毛细胆管及小胆管内有胆栓形成,肝细胞浆内亦可见到胆色素淤滞。小胆管周围有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 二、慢性肝炎 1、慢性迁延型肝炎肝脏大多较正常为大,质较软。镜下改变有以下3类。 (1)慢性小叶性肝炎:以肝细胞变性、坏死及小叶内炎性细胞侵润为主。汇管区改变不明显。 (2)慢性门脉性肝炎:肝细胞变性较轻,有少数点状坏死,偶见嗜酸性小体。汇管区有多数炎性细胞浸润,致便汇管区增大。但无界板破坏或碎屑状坏死。 (3)慢性间隔性肝炎:有轻度的肝细胞变性及坏死,伴以小叶内炎性细胞浸润。汇管区纤维组织伸展入小叶内,形成间隔,间隔内炎性细胞很少,无假小叶形成。 2、慢性活动型肝炎肝脏体积增大或不大,质中等硬度。镜下改变可分为中、重二型。 (1)重型慢性活动肝炎:桥形坏死范围更广泛,可累及多数小叶并破坏小叶完整性。 (2)中型慢性活动型肝炎:小叶周边有广泛的碎屑状坏死和主动纤维间隔形成。小叶内肝细胞变性及坏死均较严重,可见融合性坏死或桥形坏死以及被动性间隔形成。小叶结构大部保存。 三、急性肝炎肝脏肿大,表面光滑。镜下可见:肝细胞变性和坏死,以气球样变最常见。电镜下可见内质网显着扩大,核糖体脱落,线粒体减少,嵴断裂,糖原减少消失。高度气球样变可发展为溶解性坏死,此外亦可见到肝细胞嗜酸性变和凝固性坏死,电镜下呈细胞器凝聚现象。肝细胞坏死可表现为单个或小群肝细胞坏死,伴局部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汇管区的改变多不明显,但有的病例出现

重型肝炎的分型和诊断标准

重型肝炎的分型和诊断标准 https://www.360docs.net/doc/d819157960.html, 2004年5月8日11:45 [关键词] 重型肝炎肝炎 健康网讯: 北京佑安医院人工肝治疗培训中心段钟平 目前,国内将重型肝炎分为三型,即: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和慢性重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是指自出现黄疸到肝性脑病的发生病程少于2周;亚急性重型肝炎指发病2周以上24周以内发生肝衰竭症状,有脑病者称脑病型,有腹水而无脑病者称为腹水型;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与亚急性重型肝炎相似,但有慢性肝炎或肝炎肝硬化的证据。现将2000年9月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有关重型肝炎的诊断依据介绍如下。 一、重型肝炎的临床分型与诊断标准 1 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迅速出现Ⅱ度以上(按Ⅳ度划分)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尚未出现黄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均应考虑本病。 2 亚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天至24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肝性脑病,同时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并排除其他原因者,黄疸迅速加深,每天上升>17.1μmmol/L或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值10倍。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脑病型(包括脑水肿、脑疝等);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状(包括胸水等)者,称为腹水型。 3 慢性重型肝炎其发病基础有:①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②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史;③无肝病史及HBsAg携带史,但有慢性肝炎体征(如肝掌、蜘蛛痣等)、影像学改变(如脾脏增厚等)及生化检测改变者(如丙种球蛋白升高,白/球比例下降或倒置);④肝穿刺检查支持慢性肝炎;⑤慢性乙型或慢性HBsAg携带者重叠甲型、戊型或其他型肝炎病毒感染时要具体分析,应除外由甲型、戊型或其他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 慢性重型肝炎起病时的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达到重型肝炎诊断标准(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值10倍)。 为便于判定疗效及估计预后,亚急性重型肝炎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早、中、晚三期:

肝穿刺:肝脏炎症分级

肝穿刺:肝脏炎症分级 1. 慢性肝炎的基本病变:小叶内除有不同程度肝细胞变性和坏死外,汇管区及汇管区周围炎症常较明显,常伴不同程度的纤维化,主要病变为炎症坏死及纤维化。 (1)炎症坏死常见有点、灶状坏死,融合坏死,碎屑坏死及桥接坏死,后二者与预后关系密切,是判断炎症活动度的重要形态学指标。 ①碎屑坏死(PN)又称界面肝炎(interface hepatitis)系肝实质和汇管区或间隔交界带的炎症坏死,特点为单个核细胞浸润,交界带肝细胞坏死,肝星状细胞增生,可致局部胶原沉积和纤维化。依病变程度分为轻、中、重度、是判定小叶炎症活动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a. 轻度发生于部分汇管区,界板破坏死范围小,界面肝炎限局; b. 中度大部分汇管区受累,界板破坏可达50%,界面肝炎明显; c. 重度炎症致汇管区扩大,PN广泛,炎症坏死深达小叶中带,致小叶边界严重参差不齐,可致汇管区周围较广泛胶原沉积。 ②桥接坏死(BN)为较广泛的融合性坏死,根据坏死连接部位不同分3类: a. 汇管区-汇管区(P-P)BN 主要由汇管区炎症及PN发展形成; b. 汇管区-小叶中央区(P-C)BN 沿肝腺泡3区小叶中央与汇管区炎症、坏死互相融合,常致小叶结构破坏; c. 中央-中央(C-C)BN 两个小叶中心带的坏死相融合。BN常导致桥接纤维化,与预后密切相关。BN的多少是诊断中、重度慢性肝炎的重要依据之一。 (2)纤维化指肝内有过多胶原沉积,依其对肝结构破坏范围、程度和对肝微循环影响的大小划分为1~4期(S1-4)。 ①S1 包括汇管区、汇管区周围纤维化和限局窦周纤维化或小叶内纤维瘢痕,二者均不影响小叶结构的完整性。 ②S2 纤维间隔即桥接纤维化(bridg-ing fibrosis),主要由桥接坏死发展而来,S2虽有纤维间隔形成,但小叶结构大部仍保留。

重症肝炎研究进展

重症肝炎研究进展 重症肝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表现为短期内大量肝细胞坏死致肝功能衰竭的一类综合征,包括黄疸进行性加深,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等,死亡率极高。病情发展迅速,凶险,临床预后差。我国以肝炎病毒(尤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为多,西方国家则以丙型肝炎!各种毒物、药物为主,如扑热息痛等。同时,对于重症肝炎的命名也存在很多分歧,在复习了很多文献后,就重症肝炎部分问题综述如下: 1命名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对重症肝炎的命名存在很多分歧,亦较混乱,有“急性肝衰竭”、“爆发性肝衰竭”、“急性肝萎缩”、“急性致死性肝炎”、“急性肝坏死”等;发病较缓者称“亚急性肝萎缩”、“亚急性肝衰竭”等。没有统一的名称和诊断标准。致使对疗效的评价也存在分歧。主要的分歧点是:发病的时间问题、是否存在肝性脑病的问题。国际上,1996年(IASLS)的意见是:将急性肝脏病引起的肝功能衰竭分为“急性肝衰竭(AHF)”和“亚急性肝衰竭(SAHF)。AHF:起病4周以内出现的肝功能衰竭,以肝性脑病为主要特征,其中起病10日内发生肝性脑病者称为超急性肝衰竭(HAHF),起病10日~4周发生肝性脑病者又称为爆发性肝衰竭(FHF);SAHF:起病4周至24周出现的肝功能衰竭,以腹水或肝性脑病为主要特征[1]。国内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将重症肝炎分为急性重症肝炎(ASH)、亚急性重症肝炎(SSH)、慢性重症肝炎(CSH)三个亚型⑴,发病时间以2~12周为准。目前国内外的标准很难统一,主要是因为国内外重症肝炎发病的原因不一致,导致临床表现不一致,诊断标准也不一致。建议在诊断命名时不考虑病因,只根据临床表现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进行,在判断预后和治疗时再加上病因。同意采纳顾长海教授的建议:以我国的为基础,参考国外研究分为:①急性重症肝炎(包括暴发型;亚急性型:脑病型,腹水型;迟发型:脑病型,腹水型);②慢性重症肝炎除有慢性肝病(包括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慢性无症状病毒携带状态证明肝内有慢性炎症者)基础外,其他同急性重症肝炎[2]。 2治疗的问题 2.1肝性脑病的治疗①在我们以往的治疗中经常选用谷氨酸盐,但在目前的研究中认为:它只能暂时降低血氨,不改变脑组织氨浓度,且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可加重肝性脑病,同时谷氨酸盐的流通在肝性脑病时发生改变,反而可引起脑细胞肿胀,发生颅内压增高和脑水肿[3];②鸟氨酸-门冬氨酸:在门静脉周围肝细胞,鸟氨酸起着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和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激活剂的作用;在门静脉周围,门冬氨酸、谷氨酸、a-酮戊二酸、鸟氨酸和笨甲酸等多种化合物都可促进谷氨酰胺合成而去除氨。所以鸟氨酸-门冬氨酸能很好地清除血氨;③乳果糖是一种合成的双糖,口服后在小肠被分解为乳酸、乙酸而降低肠道的pH值;使肠道细菌所产生的氨减少;酸性的肠道环境可减少氨的吸收,并促进血液中的氨渗入肠道排出,适用于肝性脑病的治疗;④鸡尾酒2000是一种合成的肠道微生态制

重型肝炎的诊疗及护理

重型肝炎的护理 重型肝炎是以大量肝细胞坏死为主要病理特点为表现的一种严重肝脏疾病,可引起肝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是肝病患者病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引起重型肝炎的最常见原因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约占所有重型肝炎的三分之二,此外,甲型、丙型、丁型重型乙肝及戊型肝炎病毒亦能引起重型肝炎,其它病毒如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疱疹病毒、腺病毒、登革热病毒、Rift-vnlley病毒也可以引起,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所引起的重型肝炎在临床中也时有出现,尤其是药物性肝衰竭,在美国重型肝炎中占有较高的比例。随着乙肝抗病毒领域药物的推广,乙型肝炎所致的重型肝炎在我国也在下降,因此使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所致的重型肝炎比例上升,此外,妊娠急性脂肪肝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重型肝炎。重型肝炎疾病的特点:病情重、合并症多、预后差、死亡率高。 发病机制 重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复杂,从细胞损伤、功能障碍,直到细胞凋亡、坏死,其机制至今未完全阐明。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重型肝炎,其发病机制既与病原有关,也与机体的免疫有关。 发病机制与病原关系:病毒可直接引起肝细胞损害,最后形成大块肝细胞坏死,例如甲型与戊型肝炎发病时,肝细胞的严重病变(溶解和坏死)是这些病毒在肝细胞内大量复制的直接后果,也就是说被感染破坏的肝细胞数越多,病情越严重。就乙肝而言,感染的病毒量多是一个因素,但病毒的基因突变也是另一个因素,基因突变后导致病毒数上升,也与乙型重型肝炎的发生相关。 发病机制与免疫关系:乙型肝炎患者发生重型肝炎占重肝的2/3,但并非是这些重型肝炎患者体内乙肝病毒很多,更重要的机制是乙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免疫反应异常所致,由乙肝病毒激发机体的过强免疫时,大量抗原-抗体复合物产生并激活被体系统,以及在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内毒素等参与下,导致大片肝细胞坏死,发生重型肝炎。[1]

重型肝炎患者护理(全文)

重型肝炎患者护理 重型肝炎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大量肝细胞坏死,导致肝功能衰竭的一类综合征。包括急性、亚急性、慢性重型肝炎,是乙型病毒性肝炎中最严峻的临床类型。因本病病情凶险、进展迅速、易反复、治疗难度大,病程长、预后差,易并发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腹水及自发性腹膜炎等多种并发症,病死率高达80%~90%[1,2]。目前对重型肝炎尚无特别治疗方法,主要采取重症监护、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措施,近年来随着血浆置换、肝移植等新的治疗方法开展和应用,为重型肝患者带来了希望,病死率有所下降。但由于病情重、治疗的效果不确定性和治疗时间长、疾病传染性、担心治疗费用等因素,患者易产生恐惧、顾虑、怀疑、焦虑、抑郁、内疚,甚至拒绝治疗等不良情绪。良好的护理可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现将重型肝炎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一般护理 1.1病室环境要求朱红梅调查发现,重型肝炎患者由于躯体及心理等因,有73.9%患者存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严峻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康复。良好的睡眠可使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明显增加,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减少感染,使人体生理功能更加旺,促进疾病恢复。韩玉珊对重型肝炎患者实施舒适护理模式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保持病室

安静、空气新奇、清洁卫生和舒适,才有利于患者休息与睡眠。 1.2饮食护理营养支持是重型肝炎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合理膳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疾病康复。所以,能进食者自行进食,操纵蛋白质摄入量,以免血氨升高而诱发肝昏迷。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多吃鲜蔬菜、水果,禁食坚硬、油炸、辛辣等食物,腹水者限制钠盐摄入,少于2g/d,少食量餐。不能进食者可选择合适的补充营养方式,如鼻肠管或鼻胃管、营养制剂、输液泵及营养袋等。无论选择哪种方式补充营养,均应紧密观察患者对食物的耐受情况,加强口鼻腔护理,保持口鼻腔清洁。鼻肠管或鼻胃管喂食者应加强导管护理:导管固定稳妥,保持营养管通畅,回抽导管1次/6h,观察有无潴留及抽出胃液的颜色、性质和量;营养液的温度保持在36℃~41℃;准确记录出入量,测量体重1次/d,定时抽血检测血糖、尿糖、血电解质及肝、肾功能。积极预防和观察胃肠道并发症。 1.3皮肤护理由于患者血液中胆汁酸较多,刺激皮肤神经末梢而感到皮肤瘙痒。剪短指甲,幸免抓伤皮肤;穿清洁、柔软衣服,每天用温水清洗皮肤,但禁用香皂,以防增加痒感,用温水清洗皮肤不仅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继发皮肤感染,而且使患者的舒适感增加,促进睡眠。水肿患者床铺平坦、干燥、清洁,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防止压疮发生。 2 并发症护理 重型肝炎患者常见并发症有:肝性脑病、胃肠功能衰竭、上

重症肝炎的诊断指标和分型标准

重症肝炎的诊断指标和分型标准 重症肝炎是指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细胞严重损伤和/或肝功能不全的一种严重疾病。重症肝炎的诊断需要综合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多种方法进行。以下是重症肝 炎的诊断指标和分型标准的解释: 1. 体征:重症肝炎的患者常常有黄疸、腹水、脾肿大等体征。 2. 实验室检查: a. 肝酶水平:重症肝炎患者的ALT、AST等肝酶水平一般较高,但在病情严重的时期 会出现反常现象,甚至出现下降。 b. 肝功能:重症肝炎患者肝功能衰竭明显,例如血清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血浆白蛋白水平下降,PT延长等指标都是常见的。 c. 病原学检查:需要检测肝炎病毒相关抗体、核酸检测等,以及对肝炎病毒的免疫 学反应的检测。 d. 凝血功能:一般来说,重症肝炎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比起合并出血的情况。 3. 影像学检查: a. 腹部X线检查,尤其是实质器官增大表现。 b. 腹部CT和MRI:通常可以清楚地显示胰腺、肝、脾、肾和门静脉等的异常变化。 c. 腹部超声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腹水程度和肝外胆管扩张的情况。 1. 急性重型肝炎:短时间内发生了严重的肝功能衰竭,伴有黄疸、肝性脑病等表 现。 2. 亚急性重型肝炎:肝功能衰竭在数周内加重,通常由慢性肝炎基础上演化而来, 不伴有胆色素沉积,仅有淡黄色或黄色。 3. 慢性重型肝炎:主要指肝功能长期不稳定、持续下降,其间往往有急性加重期, 有时候也表现为肝性脑病和黄疸等情况。 以上就是重症肝炎的诊断指标和分型标准的详细解释。在实际医疗工作中,医生需要 全面综合各种检查,包括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便更准确地确定重症肝炎的 类型和严重程度,为患者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整理)我国的重型肝炎以乙型肝炎为主

我国的重型肝炎以乙型肝炎为主,重型肝炎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3型,其病情危重,预后不良,患者多在起病后2~4周内死亡,故将急性重型肝炎称为暴发性肝坏死;亚急性重型肝炎称为亚急性肝坏死。及时早期的治疗和精心仔细的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临床上我院以病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基础框架,在重型肝炎病人的临床护理中系统地运用整体护理。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饮食护理重型肝炎患者的饮食应以适量蛋白质、糖和丰富的维生素为基本原则。避免食用粗糙、坚硬、油炸和辛辣食物,以免损伤食道粘膜诱发出血,因重症肝炎肝脏功能多严重损伤,清除氨的能力下降,故蛋白质饮食要适当控制,特别是含芳香氨基酸多的鸡肉、猪肉等,以防诱发肝昏迷,出现肝昏迷时,应严禁蛋白质饮食,同时控制钠盐和水的摄人量。 心理护理重症肝炎患者多病情危重,抢救治疗难度大,常会使患者产生悲观、恐惧、绝望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除做到勤巡视、细观察外,还应重视并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可选择适当的语言进行安慰,多向患者说明治疗的进展情况以及相应的护理程序,使病人明白必须主动配合才能得到最佳疗效,才能战胜疾病,尽可能消除其恐惧、悲观、绝望等消级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肝昏迷的护理因患重型肝炎时患者的肝脏功能严重受损,清除氨的能力下降,患者常会出现肝性脑病——肝昏迷。并发肝昏迷时,患者可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以改善机体的缺氧情况,防止脑缺氧;鼻饲饮食,以保持机体足够的营养代谢;有躁动时应专人护理,以防止坠床,仔细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对光反应,角膜反射及压眶反应等;一般肝昏迷患者常伴有尿失禁或尿潴留,应留置尿管,定时间歇放尿,一般为4小时一次,记录尿量,观察尿的颜色、性质等,定期送尿蔽检查;保持外阴的清洁,注意肛周及会阴皮肤的保护。 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护理重型肝炎患者因为肝严重损伤致凝血因子合成障碍,患者常有明显的出血倾向,上消化道大出血是导致重症肝炎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上消化道大出血期间,患者应严格禁食水,不恰当的进食水有加重或引发再次出血的可能。绝对卧床休息,应保持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免误吸,持续低流量吸氧,机体缺氧会严重地损伤本已衰退的旰脏功能,为抢救带来困难;详细记录出血量及性质,密切观察患者的—般情况,如脉搏、血压、神志、甲床、四肢温度等,以判断出血情况,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心慌、大汗、烦躁,脉细速等,为再次大出血的先兆,应立即通知医生,并做好抢救准备。注意观察大便的颜色,次数及量以判断有无继续出血的迹象。为了清除肠道内积血,减少患者肠内血氨吸收,可用弱酸溶液灌肠,严禁用碱性溶液灌肠。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突然出现的大量的呕血、便血常会极大地刺激患者,使之产生恐惧、忧郁、绝望甚至濒临死亡等消极情绪,应做好解释安慰工作,尽可能地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病情的观察 1.观察患者的神志及言行表现因肝性脑病为重型肝炎后期的主要表现及致死原因,因此要特别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是否清楚,性格和行为有无异常,如无故大哭大笑,衣服上下倒穿、表情淡漠,突然沉默寡言或喋喋不休等,常为肝性脑病的先兆,如患者由躁动不安转入昏睡状态,对周围环境反应迟钝,强刺激才能唤醒,常提示为肝昏迷的先兆,如患者表情淡漠、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等,常为大出血或休克的先兆,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重症肝炎诊断标准

重症肝炎诊断标准 重症肝炎是指肝功能严重受损,出现明显的肝衰竭症状和体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重症肝炎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三个方面。 一、临床表现 重症肝炎患者常表现为急性肝功能衰竭,其典型表现包括: 1.黄疸:患者出现黄疸,黄疸指数>10,且持续时间>2周。 2.肝性脑病:患者出现肝性脑病,如嗜睡、昏迷、抽搐等。 3.出血倾向:患者出现明显的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黏膜出血等。 4.腹水:患者出现腹水,腹水量>2L,或腹水合并感染。 5.肝肾综合征:患者出现肝肾综合征,如血肌酐>2mg/dL,或尿量<20ml/h。 二、实验室检查 重症肝炎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常表现为: 1.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或结合胆红素>86μmol/L。 2.血清谷丙转氨酶(ALT)>400U/L。 3.凝血功能异常:如凝血酶原时间(PT)>18s,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 4.低血糖:如血糖<2.2mmol/L。 三、影像学检查

重症肝炎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常表现为: 1.肝脏超声检查:肝脏弥漫性均质性增粗,肝内血流速度减慢,肝内血管扩张。 2.腹部CT检查:肝脏密度减低,肝内血管扩张,脾脏增大。 以上是重症肝炎诊断标准的主要内容,但需要注意的是,重症肝炎的诊断应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三方面的结果,不可仅凭一项指标作出诊断。 此外,重症肝炎的诊断应与其他疾病相鉴别,如药物性肝损伤、急性胆管炎、慢性肝炎急性加重等。因此,临床医生在进行重症肝炎的诊断时,还需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总之,重症肝炎是一种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进展迅速的疾病,诊断标准的制定对于及时诊断和治疗重症肝炎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医生应熟悉重症肝炎的诊断标准,对于疑似重症肝炎患者应及时进行综合检查和诊断,以减少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乙型肝炎诊断治疗指南

乙型肝炎诊断治疗指南 【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 (1)有与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者同吃、同住、同生活等密切接触史或多个家庭成员病史,特别是出生 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对乙型肝炎诊断有参 考意义。 (2)经常接触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液、粪便、尿液等排泄物而未采取预防措施者; (3)静脉吸毒、纹身。 (4)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血液透析、免疫接种、内窥镜检查、注射、手术或针刺治疗等。 2.临床表现:潜伏期30~180日,平均70日。 (1)急性乙型肝炎:分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 起病较隐匿,多无发热,临床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多数呈自限性。 (2)慢性乙型肝炎

1)我国的慢乙肝往往是新生儿或婴幼儿期感染,在成年期方出现症状或肝功能异常而被发现,因此,成年人中以急性乙型肝炎表现形式者约有半数是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急性发作,需与真正的急性乙型肝炎进行鉴别。 2)急性乙肝迁延不愈,病情超过6个月以上即为慢性乙肝,儿童中急性乙肝较多。 3)发病日期不明,就诊时已有慢性肝炎的体征和/或化验者。 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包括:消化道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神经症状如乏力、萎靡、头晕、失眠等,肝区不适、肝痛、肝肿大、压痛、质地变硬,脾肿大,可伴有蜘蛛痣、肝掌、毛细血管扩张或肝病面容。还可出现肝外多脏器损害如肾炎、关节炎等。 根据症状、体征、化验综合分析,以判定慢性肝炎的程度。如有肝活检材料则按肝活检判定肝脏炎症活动程度与肝纤维化程度。 (3)重型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约1~5%发展为重症肝炎,以亚急性多见,急性重肝(暴发性肝炎)较少,在慢乙肝基础上发生重症肝炎(慢性重症肝炎)较常见。 1)急性重型肝炎:发病初期常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病情发展迅猛,起病10日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肝性脑病,如烦躁不安、神志不清、嗜睡、昏迷等)。有扑翼样震颤及病理性反射。肝浊音界迅速缩小,黄疸迅速加深,随即出现脑水肿甚至脑疝,明显出血倾向、肝肾综合征等。 2)亚急性重型肝炎:发病初期亦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起病10日以上出现下列表现:高度乏力、高度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高度腹胀、黄疸迅速上升(数日内血清胆红素即达171umol/L以上),明显出血倾向,明显腹水,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肝性脑病常出现较晚(病期10日以上)。晚期可出现肝肾综合征。 3)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基本上同亚型急性重型肝炎,但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 4)淤胆型肝炎:乙型淤胆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甲型淤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