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精心整理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精心整理

一、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

a)社会根源

b)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在反抗资本阶级的斗争中

c)思想:法、英、德的三大工人运动

●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

会主义

●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d)有关著作

●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神圣家族》

●奠定了思想基础《德法年鉴》

●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

●标注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共产党宣言》

●”工人阶级的圣经”——《资本论》

●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反杜林论》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当代价值

a)科学性

b)革命性

●人民性

●实践性

●发展性

二、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哲学的基本问题

a)物质与意识何为第一性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b)意识能否正确认识物质

●可知论

●不可知论: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2.物质

a)定义: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概念从这些总和中抽象出来

●共性与个性、具体与抽象、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

b)共同特性(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不以人的意识而改变,人类无法改变

其客观性

c)存在方式(根本属性):运动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什么都没有

●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时空

●时间的特点:一维性(不可逆)

●空间特性:三维性、伸张性

d)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物质是什么

●意识是什么

●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从本质来看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e)规律

●定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实践

●规律——能动(目的)

●必然——偶然

●真理尺度——价值尺度

●合规律性——合目的性

●社会历史趋向性——人的主体选择

f)人工智能:不能真正具有人的意识

g)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两大贡献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h)马克思在理论上的两大贡献

●历史唯物主义

●剩余价值学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i)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原理

●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在于它的物质性,基础是物质

●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理论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该理论在现实生活和工作的体现

3.联系与发展

a)联系

●特点:

●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

●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一鲸落,万物生”

●多样性

●条件性

b)发展

●运动是绝对的,发展是永恒的

●发展是事物变化中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区别

●新、旧事物与时间无关

●新事物往往产生于旧事物之后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

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世界不是即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一切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

在历史上灭亡。

4.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a)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

●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通过斗争性来表现

●寓于

●斗争性——同一性

●共性——个性

●必然性——偶然性

●绝对真理——相对真理

●解决矛盾的形式

●矛盾双方同归于尽

●矛盾一方克服另外一方

●矛盾双方形成协同运动的新形式

●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的事物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

●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质

●矛盾的特殊性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

和作用

●辩证关系

●辩证统一的关系

●方法论

●“两点论”

●“重点论”

5.量变与质变规律

a)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基本状态和形式

b)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c)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

d)区分质变和量变的根本标志是是否超出度

e)方法论

●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6.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

b)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c)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e)辩证否定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形式是循环往复的

●不是直线上升的、循环往复的方向

7.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5个)

a)内容与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同一个内容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体现,同一种形式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

●内容较为易变,形式则较为稳定

b)本质与现象

●本质决定现象、现象体现本质

●现象有假象和真象

●真象是事物本质直接正面的表现

●假象则是从反面歪曲地、颠倒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真象和假象都是客观事物的现象,而错觉是主观的

c)原因与结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d)必然与偶然

●必然寓于偶然之中,偶然包含必然

●必然性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范畴,揭示的都是事物内在的联系

e)现实与可能

●现实

●是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

●蕴藏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会不断产生出新的可能

●可能

●是指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包含着发展成为现实的因素和根据,一旦主客观条件成熟,可能就会转

化成现实

●现实的可能与抽象的可能区别在于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区别在于在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8.唯物辩证法

a)本质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b)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和客观存在的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

●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

●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在表现形式上是不同的,客观辩证法是离开人的意

识,主观辩证法则是采取观念、逻辑的形式,以概念为基础

c)学习唯物辩证论,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

●系统思维能力

●全面系统地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普遍联系

●战略思维能力

●底线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

三、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与认识

a)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b)实践

●本质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物质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基本特征

●客观实在性

●直接现实性是客观实在性的具体表现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错误的实践观

●中国古代哲学

●实践被称为“践行”“实行”或“行”与“知”相对应,但主要是指道德伦理

行为

●康德

●实践是理性自主的道德行为

●黑格尔

●实践是主观改造客观对象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费尔巴哈

●实践等同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主体客体化

●是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形成了世界上本来不存在

的对象物(客体变了)

●客体主体化

●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

●实践的三种类型

●物质生产为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c)认识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反映论)

●直观、机械反映(旧唯物主义)

●能动反映(马克思主义)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先验论)

●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直接、感官、现象

●理性认识

●抽象、间接、概念、本质

●理性因素与非理性(感性)因素

●理性因素

●基础、指导、解释、预见

●感性因素

●联想、想象、猜测、直觉、顿悟、灵感、激活、驱动、控制

●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认识到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认识的两大规律

●反复性与无限性

d)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实践是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

2.真理与价值

a)真理

●含义

●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错误的真理观:1、马赫主义认为真理是“思想主义”,凡事多数人承认的

就是真理2、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把真理的有用性和真理本身等

同起来。

●特点

●客观性

●内容是客观,形式是主观的

●客观性决定了一元性

不能说“它对谁来说是真理”

●绝对性

●相对性

真理是具体的,也是全面的

●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两重性:相互依存、相互包含

●发展:相对性向绝对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绝对主义:教条化和思想僵化

●相对主义:不可知论和诡辩论

●真理与谬误

●在确定的对象和范围内,两者对立是绝对的

●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相互转化

●真理的相对性≠谬误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唯一检验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

定的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它能够成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主要根据

b)价值

●含义

●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

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基本特性

●主体性

●主观主义价值论

●客观性

●客观主义价值论

●多维性

●社会历史性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过程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主观与客观的矛盾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的根本动力

●自由是人的活动范畴、自觉自主的状态

●必然性是指规律性

●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历史性的

过程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

四、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社会存在

●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因素)

●人口因素(影响因素)

●物质生产方式(决定性力量)

●生产力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劳动者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社会意识

●社会心理(低层次的社会意识,以感性认识为主)

●人们的感知、情绪、情感、心态、习俗等

●社会意识形式(高层次的社会意识,以理性认识为主)

●社会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有阶级性)

●政治法律思想(核心、主导)

●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无阶级性)

●语言学、形式逻辑、自然科学

●社会意识既依赖于社会存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b)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

●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

质力量

●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

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

●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具有客观性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

●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到底还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

对生产力反作用的性质也是取决于它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

设施

●分类

●观念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

●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政治上层建筑(主导地位)

●政治法律制度

●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

●政治组织及设施

●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国家政

权是核心)

●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c)人类普遍交往与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

●交往

●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交往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促进社会关系的进步

●促进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

●生产方式的发展变革是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普遍交往是世界历史的基本特征

●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和路径

●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推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

●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

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经济基础是社会的“骨骼系统”

●上层基础是社会的“血肉系统”

●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社会形态更替

●统一性

●形式的多样性

●必然性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前进性和曲折性

曲折性是指社会前进过程中所出现的反复、停滞和倒退现象曲折前进

是历史的普遍规律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a)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

动力社会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改革是推动

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

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统一

b)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规定和制约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存

在和发展

●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体现

●社会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转化

3.阶级和阶级斗争

a)阶级

●本质在于它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

团或人群共同体

●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是划分阶级的基础

b)阶级斗争

●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社会革命

●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

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a)改革

●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部分质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

要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5.科学技术

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a)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杠

6.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英雄史观(唯心史观)

●群众史观(唯物史观)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现实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

社会关系中,具有能动性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

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变化、发展的

●历史是无数个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的合力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b)人民群众

●是一个历史范畴,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体

●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7.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群众是划分阶级的,阶级通常是由政党领导的,政党是由领袖来主持的

a)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

b)个人

●普通个人:历史参与者

●历史人物

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正面/反面作用)

●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或起重要作用(正面作用)五、第五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1.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a)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

●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生产目的

●社会分工的存在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b)商品的二因素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也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使用价值

●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价值

●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二者不可兼得,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寓于使用价值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源泉

●价值、社会属性

d)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

●影响因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

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

件等

e)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

●货币

●是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有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

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五种基本的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

●价值尺度是需要观念上的货币;流通是实在的,可以不足值

f)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

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g)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唯一途径

●资本主义的基本劳动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h)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劳动二重性理论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a)资本原始积累

●以暴力手段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途径

●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b)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其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劳

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本身不是商品

c)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d)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

●剩余价值的实质是剩余劳动

●资本的本质

不是物,是一定的历史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关系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

●不变资本是生产资料(c)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v)

●剩余价值率

是剩余价值(m)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

劳动时间

●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绝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

e)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

●技术变、价值变、有机也变;技术不变、价值变、有机不变

f)资本的循环及其职能形式

●资本在循环中执行的不同职能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经济危机实质是以强制的方式解决社会再生产的实现问题的途径

g)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工资表现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利润是对全部垫付资本而言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超额利润是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

h)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周期性、阶段性

●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a)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

●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系国家安全及利益

是国家对内政治统治职能的延伸,是服务于其政治统治

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系列(完整版)

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系列一: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概论 这一章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准备阶段,在宏观上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主要内容和特征进行了阐释,对于考生来说,需要把握这部分的主要内容,虽然一般不涉及大题,但是却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奏与铺垫。 具体来说,此知识点包含三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段的斗争日益激化 主观因素: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两大理论成果: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系列二:辩证唯物论 在这部分内容中,对于世界物质第一性的确认是整个辩证唯物论的基石,由此扩展开的物质观内容考察多见于选择题。要求我们在理解的层面进行把握。对于实践和意识领域的内容需要我们做出强调性识记应用,综合历年的考研真题,联系历年的时事政治对意识能动作用以及实践性知识的考察还是占了一定的比重的。 因此,本部分内容的重点在于,在进行识记知识点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灵活应用。 具体来说,此知识点包含五方面的内容:物质观、实践观、意识观、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一、物质观 ◆物质与运动的含义、关系、意义 物质是指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考研政治马原部分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考点1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可以从它的创作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它的阶级属性,它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等不同角度去理解。 (2)马克思主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地讲,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 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地讲,马克思主义还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者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可分割。 考点2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1)客观条件: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条件和基础。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及其对科学理论指导的强烈需求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2)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考点3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1)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种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自身的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 (2)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 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考点4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 (1)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2)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①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③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 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4)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5)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方法:①目的: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②方法: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提示:(1)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 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4)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内容: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③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考点1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 统一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 何者是第二性,即意识和物质,究竟谁是世界本原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也 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4)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的意义:为研究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 考点2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 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 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3)除了世界的本原问题,关于世界怎样存在的问题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 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提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 确地解决了人与世界的关系。 考点4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1)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 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揭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理论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③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提示:(1)唯物主义三种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是直观的,猜测的。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具有一定 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③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2)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物质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 考点5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1)起源: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2)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考点6 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1)物质和运动: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②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020考研政治必背马原知识点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1、含义: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3、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1、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种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最鲜明的特征。 2、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2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2这是一脉相承的表现; 3科学发展观的与时俱进体现。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物质世界和实践 1、世界的物质性 (1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恩格斯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与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考研政治马原必背知识点

考研政治马原必背知识点 考研政治马原必背知识点(一) 一、内容和形式 原理: (1)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 式的关系范畴。 (2)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 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3)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 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也都有一定的内容,没有无内容的空洞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纯粹的内容。事物的内容是无限丰富的,事物 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4)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 用于内容。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 在把握内容和形式这对范畴时,既要重视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利用和创造必要的形式,适时地抛弃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形式。 二、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及其关系 原理: (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2)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 本身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中的 辩证法,即认识和思维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亦称为概念辩证法。

(3)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 的反映。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方法论: 第一,唯物辩证法为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 第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同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到思维和工作中就成了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其中,矛盾分析方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分析方法。 考研政治马原必背知识点(二) 一、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原理: (一)主体和客体是反映被反映、改造被改造相互作用的关系。主体是反映者、改造者,客体是被反映者、被改造者。主体能动地改 造客体,即主体作用于客体;同时客体也作用于主体,即主体在改造 客体时能动地反映客体。 (二)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作用的。 (1)实践和认识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 这种限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关系,就是实践和认识主体和客体 相互作用的实质。 (2)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的实现:主 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对象化,即主体客体化和客体非对 象化,即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的。 二、认识的本质 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在实 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其主要内容是: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精心整理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精心整理 一、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 a)社会根源 b)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在反抗资本阶级的斗争中 c)思想:法、英、德的三大工人运动 ●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 会主义 ●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d)有关著作 ●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神圣家族》 ●奠定了思想基础《德法年鉴》 ●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 ●标注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共产党宣言》 ●”工人阶级的圣经”——《资本论》 ●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反杜林论》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当代价值 a)科学性 b)革命性 ●人民性 ●实践性 ●发展性 二、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哲学的基本问题 a)物质与意识何为第一性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b)意识能否正确认识物质 ●可知论 ●不可知论: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2.物质 a)定义: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概念从这些总和中抽象出来 ●共性与个性、具体与抽象、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 b)共同特性(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不以人的意识而改变,人类无法改变 其客观性 c)存在方式(根本属性):运动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什么都没有 ●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时空 ●时间的特点:一维性(不可逆) ●空间特性:三维性、伸张性 d)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物质是什么 ●意识是什么 ●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从本质来看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e)规律 ●定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实践 ●规律——能动(目的) ●必然——偶然 ●真理尺度——价值尺度 ●合规律性——合目的性 ●社会历史趋向性——人的主体选择

考研政治分析题马原必备考点内容

考研政治分析题马原必备考点内容 唯物论部分(3个) 一、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适用范围:环境治理中,我们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环境治理中,我们该如何做?如何看待当今的环境污染问题? 原理内容: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上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方法论: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 律。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适用范围:主要适用环境治理与科技攻关中,人类在尊重自然规律或科学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取得了什么样什么样的成果。 原理内容: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条件与前提 适用范围:在环境治理、科技攻关、疫情防控中,我们如何才能取得成功,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原理内容: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做到:第一,从实际岀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这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方法论:无 辩证法部分(9个) 一、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适用范围:A 与 B 相联系,B 与 C 相联系,ABC 同处于一个统一整体之中 原理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2023年考研政治马原哲学核心知识点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考点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2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3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把握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 ;(唐刘禹锡唯物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发明者。 (4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 (马克思和旧唯物最重要区别:唯物史观①阶级根源:在阶级社会,唯心主义哲学受到反动没落的社会阶级的拥护和运用,所以得到保存和留传。根源不能说主观和客观相背离, 由于它是结识错误的因素, 可以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 ②社会根源:社会分工、脑体劳动分离,为片面夸大精神意识的作用提供了条件。 ③结识论根源:在结识过程中,将结识的某一特性、方面、部分加以夸大。将结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将结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重点把握

(6马克思主义的特点:(马克思最伟大的奉献:创建唯物史观 ; (旧唯物半截子是由于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 ①阶级性 ---公开申明为谁服务 ;(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没有认为世界统一 ②实践性 ---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实践 ③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革命性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之上,即对的结识事物的基础之上。 (7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 ; 抽象与具体 ; 指导与被指导 ; 普遍与特殊。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 ①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②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不符合实际的旧观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③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发明性。④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核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目的,三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作用 (多选把握 (一

2022年考研政治马原必背37个知识点汇总(精悍)

2022年考研政治马原必背37个知识点汇总(精悍)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自身。 2、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限度的,它是受到客观世界、历史条件制约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 3、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4、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异的统一。 5、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这种的人的活动,并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更而变更。 6、事物的联系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7、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需尊重事物开展的客观规律。 8、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9、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也是实质的表示,假象与错觉不是一回事。

10、生理素质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自身。 11、真理的客观性并不是说真理自身就是客观事物,也不是说它没有主观形式。 12、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说明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13、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14、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并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体自身客观存在的性质、属性决定的。 15、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的关系,也不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的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关系。 16、价值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 17、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它表达着人们之间的物质经济利益,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和要求。生产关系作为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物,“可是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在一定社会内部往往存在着多种而不是单一的经济关系,但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其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关系。

考研马原知识点总结

考研马原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考研政治科目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部分,通常称为“马原”。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需要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观点,以便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本文将对一些重要的马原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供考生参考。 一、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核心。它认为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一个辩证的过程,社会的变革是必然的、客观的。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阶级斗争,而阶级斗争受生产力发展的制约。马克思主义将社会发展分为几个阶段,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此外,历史唯物主义还提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方向。 二、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推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辩证唯物主义包括了若干基本原理: 1.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部的矛盾,这是事物发展的原动力。 2.事物的质量和数量矛盾:事物发展的质变和量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否定之否定: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们会经历由肯

定到否定再到肯定的过程。 三、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事物的发展是不断前进的,但同时也会经历周期性的波动。 2.事物的特殊规律:不同类型的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具备不同的规律性。 3.显性与潜性: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有些特定因素对事物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而有些则是次要的。 四、唯心主义与物质主义的辨析 唯心主义与物质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流派,它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对事物本质的理解不同。唯心主义认为意识能创造物质,而物质主义则认为物质决定意识。马克思主义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认为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但终究受物质的制约。 五、阶级和阶级斗争 阶级是由于生产方式不同而产生的,它是一个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群体。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它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私有财产存在的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是主要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社会不可避免地走向社会主义。

马原重要原理及方法论——考研政治整理

马原重要原理及方法论总结(上)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我们要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2.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运动与物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首先,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其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我们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也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4.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没有鼓励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间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5.因果联系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是因果关系,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这就要求我们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善于总结、善于反思找原因,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6.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 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起决定作用。所以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同时也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2021考研政治XXX1000知识点精缩之马原

2021考研政治XXX1000知识点精缩之马 原 XXX• XXX 2021考研政治|XXX1000知识点精缩之马原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单选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1848年2月《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有一个过程,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的是:XXX、XXX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3.在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4.在马

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的著作是:《资本论》 5.《资本论》(德文版)第一卷于1867年9月在汉堡出版,其影响力历经150多年风雨而不衰,至今对我们分析、理解现实经济问题依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6.在伦敦海格特公墓的XXX墓碑上,镌刻着XXX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 多选 1.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XXX(XXX)在全球规模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的网络评选。成效,XXX位列榜首。XXX逝世已100多年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产生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表明以他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无限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确当价格值在于,它是:①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熟悉工具;②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动作指南;③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2022年考研政治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精悍)

2022年考研政治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精悍) 一、五对基本范畴 原因和结果、必定性和偶然性、现象和实质、内容和形式、可能性和现实性 这个考点在2017年、2018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过单项选择题型,在2019年、2020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过多项选择题型。 (1)现象和实质 现象和实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示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含义: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外表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实质是指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天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干掌握。 (2)形式和内容 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示方式的关系范畴。 含义: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指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示方式。(3)原因与结果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含义: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由原因所引起的现象是结果。 (4)可能性与现实性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 含义:可能性是指事物开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现实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开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指一切包含内在根据的、符合必定性的存在,是事物和现象的种种联系的综合。 (5)必定性与偶然性 必定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开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 含义:必定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开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则是事物联系和开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向。 二、两大特征 联系与开展 题型:这个考点在2010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过单项选择题型,在2012年、2014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过多项选择题型。2013年、2015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了资料分析题型。

考研政治马原复习资料

考研政治马原复习资料 马原是考研政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大家要重视。那么,考研政治马原复习资料有哪些?下面我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大家喜爱! 1.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方法论:熟悉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继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技巧精心整理版

马原知识点技巧精心整理版 一、第一梯队Keywords 1.人民 2.实践 3.规律(矛盾) 4.物质生产(经济) 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1.实践的本质(人、能动、客观物质) 2.实践的结构(3个) 3.实践的特征(3个) 4.实践的形式(3个) 5.实践是(人 <-> 自然)基础和桥梁 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动力、标准、目的) 三、十大错误观点 1.“比”、“更重要” (除了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之外) 2.“自由理性”,“普世价值” 3.矛盾可以“调和” 4.改造、创造规律 5.唯心主义观点 6.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有现成的道路(可以有现实道路) 7.直观反映 8.发展是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的) 9.人人创造历史(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 10.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是比较浅的认识,有待上升为理性认识) 四、一些很绝对但是正确的话 1.不包含差异的同一是不存在的 2.现象一定表现本质,本质只能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3.任何历史人物都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4.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5.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 6.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五、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六、唯物史观对于“人”的考察 1.“现实的人”(实践、社会关系、能动性) 2.唯物和唯心史观: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人民群众:社会历史主题、历史创造者,对发展起决定作用 ●质: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 ●量:社会人口的大多数 ●关于剥削者:在一段时间内可以被纳入人民群众范围

●经济首要影响 ●非随心所欲创造历史 4.历史人物(中性词) 5.群众划分为阶级,阶级由政党领导,政党由领袖主持 七、物质和意识 1.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高于意识) 2.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3.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 4.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 5.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 6.时空的特性 ●有限性 ●无限性 ●客观性 ●时间一维性 7.意识能动:非直观反映,要发挥能动作用 8.物质意识关系 ●区别:地位和范畴。物质是本源,先有物质再有意识 ●联系:意识可以转变为物质,反作用与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9.人工智能 ●模仿 ●不可能真正具备社会性 ●难以理解自然语言的真实含义 八、质量互变定律 1.量变引起质变(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2.度:维持事物质的量的界限 3.否定是自我否定,内部矛盾的结果 4.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5.辩证否定实质:扬弃 6.发展螺旋式上升:a - b - a 九、矛盾 1.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斗争性(P 15) ●同一性: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斗争性: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同一性对发展的作用 ●利用对方使自己发展 ●相互吸收有利因素发展

考研政治马原16个原理核心考点

考研政治:马原16个原理核心考点 注:这16大原理,唯物论部分有2个,辩证法部分有6个,认识论部分有6个,唯物史观部分有2个。 一、唯物论原理 原理1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主观能动性):①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②能动创造性。③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④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关系:①必须尊重客观规律。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③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有时在第二问出现) 【方法论意义】 既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同时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二者结合起来。 原理2 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如何处理(环境问题)是人们实践活动方式和水平的反映。(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实践活动方式不当所造成的。 【方法论意义】 我们必须转变实践活动方式,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二、辩证法原理 原理1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 【原理内容】 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2.事物的相互联系即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3.人们能够发现事物的固有联系,并能动地建立新的联系,进而利用这种联系来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 【方法论意义】 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原理2 矛盾同一性原理 【原理内容】 1.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 中;②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②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③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有时在第二问出现) 原理3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的同一性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2.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意义】

考研政治 马原常考知识点梳理

考研政治马原常考知识点梳理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5、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7、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8、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9、物质与运动; 10、运动与静止; 11、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12、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13、实践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14、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 15、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 16、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二、唯物辩证法部分 17、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18、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20、现象和本质; 21、必然性和偶然性; 22、原因和结果; 23、可能和现实; 24、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25、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26、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 27、对立统一规律; 2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29、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 30、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及其辩证关系; 31、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32、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 三、认识论部分 33、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与认识的.本质; 34、主体、客体及其辩证关系; 35、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6、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 3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38、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39、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41、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42、价值; 43、认识论与思想路线; 44、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四、唯物史观部分 4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46、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47、社会有机体与社会结构; 48、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和功能; 49、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特性; 50、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51、社会经济结构的功能; 52、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构成要素; 53、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54、社会的观念结构与意识形态; 55、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 56、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57、文明与文明形态; 58、社会规律及其特点; 59、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 60、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矛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