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君子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君子观
孔子学说以讲仁\礼为主,在宣扬学术的同时他必须找到一个合适载体来担负起宣传推广的任务,于是他创造了一类人,名之曰:君子。

在孔子的心目中是把"君子"看作超人似的完美形象的。

而且时不时的也以SUPERMAN自居一番。

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当他的弟子们问如何做到有"仁"有"礼"时,孔子就说:"象我这样就行了。

"
可这又究竟怎样呢?这就需要深入研究一下孔子的君子观了。

"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

"(《论语-雍也》)孔子这番话首先描绘出君子的形象:第一不能太本质化,那样太粗野。

不符合礼的要求;第二不能太重视仪表,那样又太浮夸。

只有内在与外在达到和谐统一时,才能成为君子。

这一点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平时多注意就成了。

可下面的要求就高起来了。

"君子无所争"(〈论语-八佾〉)。

这一点可要命。

人人都知道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不争怎么活?孔子倒好,认为君子是虫不是鸟,没必要也不应该早起,那样反而会有被吃的危险。

无所争也就罢了,君子还必须看得清时势,分得清利害:"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论语-述而〉)有好处才出来,没好处就躲也来,"君子"是个滑头,孔子是个老滑头。

只有好形象和好眼力是不够的,别人也不见得会为之倾倒。

想抬高正面典型,就必须有反面典型来反衬。

这时孔子就创造了一个对立面:"小人"。

小人一出场,君子才变得有血有肉起来。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

孔子认为君子是搞大团结,搞全球统一化的。

而小人是搞分裂的,搞党派之争的,是社会不安定因素。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八佾〉)。

孔子这里说的义,不是黑社会那种向朋友两肋插刀的义,而是他所说的道,也就是仁。

君子看重仁而小人看重利。

君子挺伟大的,是吧?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八佾〉)。

德仍指仁,而"土"指安乐。

这句跟上面提到的一样。

而刑指法律,是说君子知法畏法守法。

而小人眼里只有利,利之所在是可以奋不顾身的。

这样一比,本年度守法专业户的光荣称号不免又要被君子得去了。

孔子你就一边偷着乐去吧。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

"(〈论语-颜渊〉)。

成人之美谁都懂啦。

不成人之恶就少有人提到,用现代话说就是要见义勇为,不让坏人坏事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看看,守法专业户的头衔不够了,孔子又想执法了,起码也是护法吧?唉,君子这么一弄,小人不免要倒霉。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论语-宪问〉)。

这句就颇有些种族歧视的意味了。

凭什么规定只有君子才能上进,小人就一定会一步步落后?孔子这种种族优越观念十二万分的要不得。

坚持它难保不会有新纳粹作乱。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

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难事而易说也。

说之虽不以道,说也。

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论语-子路》)。

"说"是悦的通假。

整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在君子手下做事情比较容易,却难以讨得他的欢心,除非用他所喜欢的道,也就是仁,否则他会整天黑着个脸。

等到他用人时,不管你是否会拍马,他也只按你的才能来安排岗位。

而小人就正好相反,比较容易讨好,陪他唱唱歌跳跳舞,他就HAPPY了。

而要在他手下做事就比较难,因为每次交任务下来他都有会求全责备。

从这句话中很可以看出孔子是有些
溜须拍马的功夫的。

甚至能上升到理论高度。

只是他未免偏心了些,小人对部下严格点他就受不了,还说出这一大堆的闲话怪话。

有小人这样的领导固然是部下的悲哀,而有孔子这样的部下又未尝不是做领导的悲哀?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

孔子认为君子什么事都会自己解决,不用去求人,这很明显带有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痕迹,这是一种落后、保守、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愚昧观念。

而小人就不同了,经常会想到去求助,这很可能就是现代110制度产生的源头。

大家还可以试想一下:小人总向别人求助,那么别人也自然会想到向他求助,这样一种互帮互助的风气是多么需要大力提倡的呵。

而孔子却不这样认为,他总是忘了君子们都是超人,象要求"君子"那样要求小人,就不免有些过份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和是和谐,同是赞同,这是说君子追求和谐而不阿附,小人阿附而不求和谐。

孔子认为君子是比较有骨气的部下,而小人比较适合去当兵,服从为军人的天职嘛。

也之所以如果所有人都是君子,世界就不会有战争了。

不只是大家追求和谐,更重要的是军队里不再有士兵了。

孔的和平计划就是多种些君子出来,小人的苗苗,通通撕拉撕拉的有。

说了君子那么多好话,把小人贬得一无是处,孔子也有些心虚了。

怕过头话说多了大家不爱听。

于是又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宪问》)。

他先说君子中也是有一两个败类的呵,可想想又觉得很没面子。

话一转,又开始攻击小人:小人中就没有一个好人!得,他还咬住不放了。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论语-卫灵公》)。

孔子之所以说这句话,是因为有个荷条(上有一草字头)丈人看不过眼了,骂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孔子偏偏又真的分不清五谷,只好说:君子在小事上未必做得好,却可以做大事业;小人不能担当重任,却往往可以在小事上做得出色。

他自己不事生产也就算了,还骂种国的是小人。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就是当时的统治阶级本身!
孔子塑造了君子形象,又生怕别人不认为他也是君子,就假惺惺地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他说君子不忧不惑不惧,而他自己做不到。

孔子的弟子中有个叫子贡的极聪明,早把老师的拍马功夫学会了,立即应到:"夫子自道也。

"说孔子扫讲的不忧不惑不惧的君子,就是说的孔子本人呵。

孔子一听大乐,三月不知肉味。

事后还解释成是听流行音乐听的。

孔子的君子观,也就是他的人生观,是他对自己的个人设计。

在某些地方因然迂腐了些,但在一些道义方面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只是他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没有进一步讨论己所欲也,是否该施于人?所以这种人物开象大家能不能接受,也只能是各人看各人的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