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中看中国人的人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抗日战争中看中国人的民族性
单位:USTC CS
王悦PB13011058
目录
在抗日战争中看中国人的民族性 (1)
关键词: (2)
前言 (2)
正文 (2)
中国人的民族性 (2)
局部抗战 (3)
全面抗战 (4)
影视资料 (4)
总结 (5)
参考资料 (5)
关键词:
抗日战争民族性中国人思想
前言
在中国近代,历经了器物层面的改革——洋务运动,制度层面的改革——戊戌维新,以及思想文化层面的革命——新文化运动。
前辈在黑暗中探索光明的道路,历经千难万险找到了拯救中国的方法。
前两种改革方式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国家的主体根本是人,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只有改变国民的思想,拯救中国民族性,才能从根本上让全民族参与到革命斗争中。
下面主要是谈论中国人的民族性。
那么何为民族性?民族性是某一个体所确定个人身份的方式以及某一具有共同起源的人群所形成的社会阶层类型。
正文
中国人的民族性
资料大部分来源于(美)阿瑟·亨德森·史密斯——《中国人的人性》(个人认为这本书
主要写的是民族性而不是人性)。
该书的目录对于十九世纪末期中国人的民族性很好的做了总结,简而言之有以下的方面:(1)面子问题(2)节约持家(3)勤劳刻苦(4)礼节(5)缺乏时间观念(6)忽视精确(7)天性误解(8)拐弯抹角(9)柔顺固执(10)心智混乱(11)麻木不仁(12)蔑视外国人(13)缺乏公心(14)因循守旧(15)不讲究舒适和方便(16)生命力(17)忍耐和执著(18)知足常乐(19)孝道(20)仁慈行善(21)缺乏同情心(22)社会风暴(23)相互责任和遵制守法(24)相互猜疑(25)诚信的缺失(26)多神论、泛神论和无神论(27)现状与需要。
而后说一下中国人眼中的民族性。
被称为“中国革命之父”的孙中山在1890年到1924年通过各种论文和演讲对中国人的民族性做了如下概括:(1)没有排外意识(2)勤劳、和平、守法(3)守旧法,无变通(4)崇拜鬼神(5)犹豫不决(6)知识水平低(7)缺乏主人翁意识(8)像一盘散沙(9)夜郎自大(10)停滞不前(11)不崇尚自由(12)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智慧(13)家族主义和宗教主义(14)世界主义(15)重视道德(16)民权主义(17)极端主义。
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1904年出版的《饮冰室文集》中,对中国人的民族性进行了如下概括:(1)缺乏独立、自由思想(2)奴性、为我(3)缺乏公共道德观念(4)愚昧、胆怯、欺骗(5)武断、虚伪、不行动。
学者康白情于1919年在《论中国之民族气质》一文中以东西南北地域为别对中国人的性格特征进行了如下概括:(1)自高自大,自满自足(2)畏惧困难,喜欢享受(3)富有创造性和模仿能力(4)崇尚平凡而不崇尚奇特(5)事主实行,弃绝空谈,唯乏恒久之毅力(6)厚古薄今,墨守成规(7)富“个体”之独立性,而乏“群体”之独立性(8)消极忍让,缺乏积极抵抗精神(9)好刺探他人隐私而坚守个人秘密(10)恩怨分明,有报恩意识(11)体质强健,潜力甚大。
20世纪最有名的文豪鲁迅从8个角度概括了民族性:(1)自高自大(2)看重面子(3)懒惰(4)协调(5)破坏欲(6)目光短浅(7)奴性(8)胆小、自私。
原谅我罗列了这么多其他人的概括,毕竟要我概括这些确实很难,因为知识水平不够。
我下面的是对其中部分的民族性结合抗日战争简要描述一下个人看法。
局部抗战
1928年,张学良父亲张作霖被日本人袭击重伤身亡,张学良忍痛接下父亲的担子,安排好东北的事宜,以强硬的态度拒绝日本人的利诱,拒绝做傀儡皇帝,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党的领导。
可以说,张学良少帅是个有骨气深明大义的人。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尽管东北留守中国军队足有20余万,另有公安、警察部队若干。
而日本关东军此时在东北的兵力只有1万余人。
由于执行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导致在兵力上占优势的东北军将士对突如其来的进攻毫无戒备,致使日军偷袭得逞。
当时,东北的将领东北军参谋长荣臻和辽宁省主席臧式毅继续执行国民党上层的不抵抗指示,部分下层官兵却无法忍受这种“窝囊”的“打发”,零零碎碎的枪声在北大营响起。
九一八事变中,高层将领的利益受不到威胁,他们有时间和能力安全离开,遥远的国民党政府更不在意底层人的死活,对于东北的20余万士兵和众多百姓持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底层士兵的生命受到威胁,一些有“血性”的开始反抗。
这里体现了当时中国人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麻木不仁和因循守旧,麻木不仁体现在对他人的死活毫不关心,因循守旧体现在面对日本人的进攻,任然遵守上级的不抵抗指示。
九一八事变之后,局部抗战爆发,地方武装各自为战,甚至出现了占山为王将矛头对准中国人的情况,典型的欺软怕硬。
老百姓在日本人的统治下,得过且过,当然,这里不能批
评他们,战争是士兵的事情,但是,两个日本人就能屠杀一个村庄的事情太不可思议。
在德国,起初纳粹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
接着纳粹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后来纳粹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
此后纳粹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是新教教徒;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为我站出来了。
这段墓志铭尽管是波士顿的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的,但是也适合抗战期间中国百姓的反应。
一群中国人可以围观日本人虐杀中国人并且指指点点,没有应有的愤怒、同情的态度。
这被鲁迅先生称为人性的泯灭,我个人认为,这不是人性的泯灭,而是中国人的民族性中的麻木不仁和缺乏同情心的两方面。
全面抗战
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
国共两党合作,一致对外。
内讧是中国人最喜欢做的事情,纵观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而且参与者几乎都是华夏人。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内讧仍然如火如荼,军阀割据,国共内战。
“窝里斗”让中国人的“谋略之术”发展到世界的前沿,带来的是互相的猜忌、不信任以及诚信的缺失。
国民党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是正确的,只不过,这种“安内”方式可以有多种,像秦始皇一样灭掉其他势力是一种方法,“合纵”也是一种“安内”方法。
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一兵一卒都很珍贵,国共合作是较好的出路。
即使是合作了,双方也是勾心斗角。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作战的时候,共产党在敌后战场游击。
看似“和谐”的合作背后是,共产党不断的发展自己的力量,发展群众基础;国民党在对抗日军的时候,有意无意的破坏共产党的根据地。
双方互派间谍,打着合作的幌子去刺探对方情报。
共产党能在抗日战争中发展起来,离不开群众的支持。
那么问题来了,群众为什么支持共产党。
共产党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共产党粉碎当地的恶势力,共产党与群众朝夕相处培养感情。
因为共产党员大部分是普通百姓,所以了解普通百姓。
中国人有着严重的盲从心理,共产党在群众中做好宣传,并且让群众看到宣传的事情是真实的,这样就让群众对共产党产生信任的态度,群众基础就这样诞生了。
影视资料
《亮剑》是一部我个人认为非常好的电视剧,李云龙不安套路出牌的打法让日军损失惨重,这就是敢于打破常规的好处,日军指挥官要查李云龙是哪路出身,竟然有如此优秀的指挥天赋。
听起来很搞笑,但是又讽刺了那些所谓的高材生,所谓的军校优秀学员,竟然不如一个泥腿子。
在日军看来,中国人普遍是墨守成规、中规中矩的,这是实情。
土八路,说的就是李云龙和他的独立团这样的士兵,意味着优秀的品质——坚韧、敢于创新、不重视面子
问题。
为了更好的了解抗日战争中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民族性,特意找了一部被封杀的电影观看。
姜文的《鬼子来了》,这是一部抗日悲喜剧,影片取材于作家尤凤伟的小说《生存》,拍成电影后改动较大,将原著中描写“军民奋勇抵抗侵略”的主题搁置,注重提炼“农民愚昧”和“战争荒诞”的一面,笔锋直指国人弱点,将更多忧患意识注入影像化的故事中。
该片虽为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影片,但在立意取向、价值观念等方面与国产主旋律电影严重不合拍,因此虽然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夏威夷电影节Netpac奖、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外语片等多项国际荣誉,仍被官方封杀。
但必须承认,《鬼子来了》是反映“战争与人”主题的国产电影中最有突破性的一部作品。
网上没有找到这个视频,庆幸的是在科大影视中发现了这个电影。
总结
抗日战争中可以看到中国人民族性的以下方面:
麻木不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普遍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盲从;缺乏同情心;相互猜忌、不信任;喜欢内讧;贪图小便宜。
坚韧;一些人敢于打破常规;善于利用他人;有骨气有血性。
参考资料
《中国人的人性》——(美)阿瑟〃亨德森〃史密斯
/link?url=dbJu-WlOWwPLxOV7mMbQswL7JoIlnZg-_DoolxuxJertx0u YLH6s-Z66LwCtfPABhHs7EIoCyYh00pOgzn7z0DnRLu0uHJOrXXtXbYzhfCi
百度百科——九一八
/view/40616.htm?fr=aladdin
百度百科——《亮剑》
/subview/3340/4876072.htm?fr=aladdin
《抗战时期中共文化“民族性”意识的觉醒及其理论意义》——黄兴涛刘辉/content/14/0603/10/2812407_383190958.shtml
《鬼子来了》——姜文
mms://202.38.64.63/video/asia/鬼子来了/1.w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