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的治理和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营利组织的治理和评估
王伟昌
(厦门大学 公共事务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摘要:当今治理理论的引入和发展适时地促进了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在治理理念下政府应转化职能,减少对社会的管理和控制,大量政府职能要市场化、社会化,向整个社会转移,向企业、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等转移,使从事社会服务的主体多元化。平衡计分卡评估方法的引入,建立非营利组织的内部的多元化治理模式,从财务、内部经营过程、客户和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进行努力,展开评估策划,实现相应指标。这是对评估指标的系统衡量,充分反映非营利组织的运作业绩,实现其组织目标以及最终使命的完成情况。
关键词:治理;非营利组织;多元化;平衡记分卡;评估
中图分类号:D631 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681(2005)04-0056-04
作者简介:王伟昌(1980-),男,汉族,江西婺源人,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200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
自从1989年世界银行首次使用 治理危机 一词以来, 治理 一词便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界,而且不再仅仅局限于政治领域,而是被拓展到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英语中的治理(governance)源于拉丁文和希腊语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长期以来它与统治(government)一词交叉使用,主要用于与国家的公共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动和政治活动中。但是自从9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赋予治理以新的含义,不仅其涵盖的范围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经典意义,而且其涵义也与统治相去甚远。治理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利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1]在治理理念下政府应转化职能,减少对社会的管理和控制,大量政府职能要市场化、社会化,向整个社会转移,向企业、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等转移,使从事社会服务的主体多元化。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将由 划桨 转为 掌舵 ,变为起催化作用的政府。[2]
一
日本学者川口清史认为: 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一般是指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而从事商品生产、流通、提供服务的民间组织。 [3]他还指出:非营利组织通常是美国的提法。日本将从事商品生产、流通的农业合作社视作非营利组织。尽管农业合作社从事商品的加工生产、流通也能盈利,但是由于这些组织是服务于组织成员,具有共益性,所以将这种组织成员之间相互帮助、有机结合而成立的劳动集团列为非营利组织。
管理学大师彼得 德鲁克认为: 非营利组织是既非企业又非政府的机关,其目的是人与社会的变革,是向社会提供服务的部门,农业合作社、消费合作社等组织不是非营利组织。 [4]由于彼得 德鲁克将进行商品生产、加工流通以及提供劳务的合作社不列为非营利组织,所以其所指的第三部门,是狭义的非营利组织。
沙拉蒙(Salamon)与安黑尔(An heier)提出一套国际性的非营利组织分类辨法。他们 所指的非营利组织是广义的,即第三部门不仅包括为社会公益作贡献的医疗教育、福利等组织,也包括各类合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
收稿日期:2005-05-13
作社。 [5]在我国 非营利组织 (n on-profit organ-i zation)是指在政府部门和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市场部门)之外的一切自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6](P12)不过现在对非营利组织的定义最受认同的是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非营利组织比较中心推荐的 结构-运作定义 ,认为凡符合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自愿性等五个特性的组织都可被视为非营利组织。[7]治理理论认为:在许多社会领域,存在市场与政府同时失败的情况,因此应该将第三只手 第三部门即非营利组织(NGOs)引入公共管理之中,实现三只手的良性互动与良好合作,并寻求三只手的最佳组合。[8]那么,不言自明的是,该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预设就是有发育较为成熟的第三部门的存在,这是治理理论得以产生、发展并应用于公共管理实践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社会条件。相应地,该理论能够在西方产生并迅速传播,也就证明西方国家已经具备了这样的社会条件。当我们试图将该理论引入我国以加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培育与发展时。也就是说,我们要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管理的关键因素加以客观分析,唯其如此,才能从学理上阐述清楚治理理论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中有哪些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及在关键环节上有所创新和发展。本人认为:对非营利组织的评估可以让我们获得对整个组织的运作发展状况有个客观直接的了解,也就是说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现代评估方法、手段不仅促进组织功能的有效发挥,而且也内在地与治理元要素精神相得益彰。正如亨德森(Keith Henderson)在其著作 选择第三部门:NGOs和草根组织 中所描述的,[9]本文把国外非营利组织的功能概括为聚、立、推、拉四个方面:
聚 是指非营利组织不仅能集聚一批热心公益的志愿人员,而且它还能发挥利益聚合的政治功能,把人民大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多元利益表达出来,同时通过有效的社会动员积聚影响政府的力量;欧美国家的很多非营利组织,如美国的全国有色人种促进会等,就一直作为利益集团在进行活动。
立 是指非营利组织通过自身的行动支持社会的多元格局,维护人们的多元利益,培养民众的民主作风,养成民主生活的习惯,同时树立良好的社会公益道德,弘扬以人为本的社会正义,保障普通百姓的基本人权。托克维尔100多年前在美国的发现如今正在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普遍生长。
所谓 推 是指非营利组织能够推动政府和国际组织关注那些因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而遗留的社会和环境问题,促使它们调整议程和改变优先次序,从而使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比如活跃在世界各国的数以万计的环保组织。
拉 则是指非营利组织有可能受资助者的影响,被资金这只看得见的手拉着去开展体现资助者价值观的活动或达成他们的目的。
二
非营利组织的绩效评估是为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服务的,要实现对组织的评估,首先必须对非营利组织的运作状况有个全面、清楚的了解。这也正如治理理念所倡导的,非营利组织对部分政府 划桨 职能的实现替代的管理基础。
(一)
非营利组织的运作程序
图一:非营利组织的CORPS服务内涵及模式结合人力资源(P),财力资源与物力资源(R),经由某一些有组织的活动(O),创造某些有价值的服务(S),以服务社会中的某一些人(C)。
1、参考者(Participants):包括组织内领薪的正式员工和不领薪的志愿工作者。
2、财力与物力资源(Resources):可能由社会大众提供,也可能由特定团体支持。
3、组织中的业务运作(Operations):包括了非营利组织各项主要活动与支援活动(如员工的招募与训练)的规划,执行与控制。
4、有价值的服务(Services):是大家努力的最终结果,也是组织理念的具体表现。
5、服务对象(Clients):可能是特定的对象,也可能是不特定的社会大众。
(二)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的维度考量
根据图一所描述的非营利组织的服务内涵和模式,对于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可以尝试从以下六个维度进行考量:
1、使命达成度与社会接受度
使命是非营利组织经营管理的起点,因此决策核心应经常检讨组织的使命是什么,是否被服务对象所需求,是否被整体社会所肯定。从服务对象(C)来看。服务对象对我们的服务内涵(S)满意程度如何?
2、运作有效度(效率和效能)
第一是各种成本效益的比率,这相当于营利组织中的各种财务比率或生产力指标,在非营利组织中要参考业务的性质来设计比率作为效率的指标。举例而言,花了多少广告费用,募集了多少捐款。第二是前述各种作业程序合理之确保,指对作业中的各种工作过程,了解并评估其是否都已确实执行。
3、资源投放度
使命的达成以及组织的正当性被社会所肯定,固然重要,但非营利组织若无投人充裕的财力资源及人力资源也是枉然。因此希望有更多人愿意捐款,有为数更多、素质更高的职工与志工愿意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