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含银高铅复杂多金属矿的分离提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进行富集制片~ 镜下检查发现 硫化物主要 为呈残留状的方铅矿~ 闪锌矿 黝铜矿量甚 微 混合 精 矿 中 极 少 出 现 的 铜 蓝 ( CUSD 在 浸 渣中易见到 而且含较高银( 电子探针分析含
Ag> 33% D 并 与含银 POS( 电 子探 针分析 含 Ag> 11% D 呈固熔体分凝结构产出 说明在 焙烧过程中 混合精矿中较为分散的银有选
图 3 表示焙烧时间与铜锌浸出率的关 系O 从图 3 可知 随焙烧时间 的延长 Cu ~ Zn 浸出率 增 加 焙 烧 时 间 在 3E 以 上 Cu ~ Zn 具 有较高浸出率O 说明该试样焙烧需要较长时 间 这可能与混合精矿含铅较高 焙烧易结
块 造成料层内氧分压不足有关O 料层厚度~ 焙烧气氛对混合精矿焙烧也
图 5 表示浸出温度与铜锌浸出率的关 系D 随 着 浸 出 温 度 的 增 加9Cu \ Zn 浸 出 率 亦 增加9但增加幅度并不大9即使在常温下浸 出9Cu \ Zn 浸 出 率 也 接 近 90% 9 这 对 实 际 生 产有较强的指导意义D
图 焙烧温度与铜锌浸出率的关系
图 4 硫酸用量与铜锌浸出率的关系
试验焙烧设备为快速升温箱式马弗炉 浸出采用恒温磁力搅拌器 所用试剂均为化 学纯O
62% ~ 91. 31% 而 Cu ~ Zn 浸出率小于 2. 0% ; 采用 Lix984 萃取剂萃取分离稀硫酸浸出液 Cu ~ Zn 分 离 效 果 很 好; 对 经 冷 却 结 晶 析 出 PbC12 后 的 氯 盐 浸 出 液 采 用 铁 粉 置 换 法 提 取 银 银 置 换 率 大 于 98% 海 绵 银 含 银 达 16. 48% 氯化铅产品纯度可达 99. 9% O 试验结 果表明 采用该试验流程 铜~ 铅~ 锌~ 银四种 有价金属不仅浸出集中 而且容易分离提取O
第5期
李元坤: 某含银高铅复杂多金属矿的分离提取
7
结果必将影响硫化银氧化分解反应的程度O 从混合精矿及其焙砂的银物相分析可看出
CaO A12O3 0. 81 1. 47
% Ag~ Au 含量单位为 10-6O
MgO 0. 38
Cd 0. 12
Au% 0. 12
处理极为有利O 其混合精矿化学成分见表 1O 2. 2 工艺流程
将混合精矿在设定焙烧条件下进行焙 烧 然后对焙砂采用稀硫酸选择性浸出铜和 锌 浸液采用 Lix984 萃取铜分离铜~ 锌 分别 获得硫酸铜液和硫酸锌液 浸渣采用氯盐浸 出铅及银 热过滤 并对浸出液采用冷却结晶 析 出 PbC12~ 铁 粉 置 换 银 分 离 铅 和 银 获 得 氯 化铅和海绵银产品 置换液返回使用O 其工艺 流程见图 1O
收稿日期 2OO3-O4-21 作者简介 李元坤( 1962-D 男 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化工冶金及材料研究工作O
. 4.
矿产综合利用
2003 年
表 1 混合精矿多项分析结果/%
Cu Pb Zn Ag%
S
Sb AS TFe SiO2
5. 48 39. 06 18. 08 2732 19. 15 1. 63 2. 48 6. 29 5. 92
AGT= -295. 221+ 0. 051T
( 10D
1/ 2ZHS+ O2= 1/ 2ZHSO4
AGT= -388. 113+ 0. 167T
( 11D
从以上各式的反应自由焓计算可知 在
试验温度下( 650C D 含银高铅混合精矿中银 矿物最容易发生的化学反应是( 3D 式( 也是上 述各式中最易进行的反应D 其次是( 2D 式 而 铜~ 铅~ 锌硫化物氧化反应由易到难依次为: ( 10D >( 9D >( 11D >( 8D >( 6D >( 7D 但都与 ( 3D 式反应自由焓值相差不大O 由于混合精矿 含铅高达 39% 焙烧时非常 容 易 结块 造成 焙料料层内硫化物氧化分解所需氧分压严重
AGT= -72. 001-0. 005T
( 4D
2Ag+ SO2+ O2= Ag2SO4
AGT= -418. 669+ 0. 325T
( 5D
2/ 3CUS+ O2= 2/ 3CUO+ 2/ 3SO2
AGT= -248. 543+ 0. 056T
( 6D
1/ 2CUS+ O2= 1/ 2CUSO4
焙烧硫酸化程度的高低9直接决定了焙 砂浸出的用酸量D 图 4 为硫酸用量与铜锌浸 出 率 的 关 系9 当 硫 酸 用 量 为 理 论 量 ( 以 Cu \
图 5 浸出温度与铜锌浸出率的关系
浸出时间和浸出液固比对铜锌浸出率影 响不大9但液固比太小( <3) 9浸液硫酸浓度 相对增加9部分硅胶进入浸液9矿浆过滤性能
第5期
李元坤: 某含银高铅复杂多金属矿的分离提取
5
有一定影响D 合适的料层厚度\ 适宜的焙烧炉 内气氛9有助于提高铜锌的浸出率D
Pb\ Zn 均为氧化物所需硫酸计) 的 0. 85 时9 Cu \ Zn 浸出率才能达到 90% 9硫酸用 量为理 论量的 . 5 倍时9Cu \ Zn 浸出率2 93% 9说明 混合精矿硫酸化焙烧程度不高9焙砂浸出耗 酸较多D
关键词 混合精矿G 焙烧 酸浸G 银 中图分类号 TF111.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OOO-6532( 2OO3D O5-OOO3-O6
1前 言
有价金属的分离提取技术是开发利用复 杂多金属矿的技术关键O 复杂多金属矿往往 难以在较佳的经济条件下采用选矿的方法选 别出单一金属合格精矿 对此类复杂多金属 矿的处理 一般采用全混合浮选获得多金属 混合精矿 然后采用冶金工艺分离提取各有 价金属O 笔者曾对我国西南 三江 地区某银 多金属硫化矿全混合浮选精矿 进行了控制 浸出矿浆氧化电位 分步选择性氯化浸出各 有价金属的湿法冶金分离提取新工艺研究 虽然该工艺具有有价金属浸出率高 矿物综 合利用好等特点 但流程较长 铜 锌 银的浸 出分散 不利于有价金属的集中提取O 为此 对该含银高铅的多金属混合精矿进行了焙烧
图 3 焙烧时间与铜锌浸出率的关系
3. 稀硫酸浸出 试验考察了硫酸用量\ 浸出时间\ 浸出温
度\ 浸出液固比等因素对焙砂中有价金属浸 出率的影响D 结果发现9铜锌浸出效果好9而 银几乎 00% 与铅一道进入浸渣不被硫酸浸 出9通过稀硫酸浸出即可实现铜锌与铅银的 有效分离D 硫酸用量对铜锌浸出率影响最大9 其次是浸出温度\ 浸出时间和浸出液固比D
AGT= -344. 913+ 0. 182T
( 7D
2/ 3POS+ O2= 2/ 3POO+ 2/ 3SO2
AGT= -276. 854+ 0. 058T
( 8D
1/ 2POS+ O2= 1/ 2POSO4
AGT= -409. 431+ 0. 176T
( 9D
2/ 3ZHS+ O2= 2/ 3ZHO+ 2/ 3SO2
铅 焙 砂 Cu ~ Zn~ Pb~ Ag 浸 出 率 分 别 为 96. 46% ~ 98. 24% ~ 0. 03% ~ 0. 07% ; 对稀硫酸浸 出渣的氯盐浸出 Pb~ Ag 浸出率分别为 99.
影响较大 其次是焙烧时间~ 料层厚度和焙烧 气氛O
图 2 表示焙烧温度与铜锌浸出率的关 系O 从wenku.baidu.com 2 可看出 焙烧温度对铜锌的浸出率 影响较大O 焙烧温度低于 650C Cu ~ Zn 浸出 率较低 铜锌硫化物分解不完全( 焙砂呈黑灰 色 ) ; 焙烧温度达到或超 过 650C ( 焙 砂呈 浅 黄 色) Cu ~ Zn 浸 出 率 大 幅 度 提 高; 但 焙 烧 温 度太高( >750C ) 焙砂结块严重 同时难溶 于稀硫酸的铜锌铁酸盐容易生成O 因此 焙烧 温度不宜过高O
3 讨论与分析
3. 1 混合精矿的焙烧 焙烧是本工艺处理含银高铅多金属混合
精矿的技术关键O 焙烧的目的是使混合精矿 中的有价金属硫化物经高温氧化分解为可溶
于稀硫酸的氧化物或硫酸盐 便于浸出提取O 试验结果表明 温度对混合精矿的焙烧效果
图 1 焙烧 酸浸工艺试验流程
2. 3 试验结果 按照图 1 试验流程 稀硫酸浸出含银高
第5期 2OO3 年 1O 月
+++++++g 选冶试验
矿产综合利用
Multipurpose utiliz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No. 5 ct. 2OO3
+g
+++++++g
+g
某含银高铅复杂多金属矿的分离提取
李元坤
( 中国地质科学院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OO41D
为了考察混合精矿中银矿物在焙烧过程
硫酸银 0. 01
氧化银 0. 04
表 2 硫酸浸渣银物相分析结果/%
金属银
氯化银
硫化银
2. 32
0. 17
59. 06
包裹银 38. 40
相和 100. 00
中的相变过程 判断形成可溶性硫酸银在热
力学上的可行性 可从其在焙烧条件下形成
的难易程度进行分析O 根据文献[3]的热力学 数据计算得出 主要银矿物~ 硫化物焙烧过程 中可能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的自由焓( AGT/ k]D 如下( 温度 700~ 1000K D :
2SO2+ O2= 2SO3
AGT= -197. 714+ 0. 047T
( 1D
1/ 2Ag2S+ O2= 1/ 2Ag2SO4
AGT= -341. 715+ 0. 177T
( 2D
Ag2S+ O2= 2Ag+ SO2
AGT= -306. 561+ 0. 029T
( 3D
1/ 4Ag2S+ SO3= 1/ 4Ag2SO4+ SO2
6
矿产综合利用
2003 年
较差O 3. 3 银矿物在焙烧过程中的行为
含银高铅多金属混合精矿经高温
( 650C D 焙 烧 后 采 用 稀 硫 酸 浸 出 银 几 乎 100% 留在浸渣中而不被浸出 说明银矿物在 焙烧过程中的相变产物不溶于稀硫酸 针对
这一现象 对浸渣进行了物质组成研究O 研究 表明 浸渣中仅残存少量硫化物 对重矿物部
不足 ( 1D 式反应很难进行 进而( 4D 式~ ( 5D 式 的反应就几乎没有可能O 因此 银矿物在焙烧 过程中最有可能产生的反应是( 3D 式 即硫化 银氧化分解为金属银和二氧化硫O 从矿物组 成看 混合精矿中铜~ 铅~ 锌硫化物含量远远 多于硫化银 其产生氧化反应的自由焓又与
( 3D 式相当 占有争夺氧的绝对优势 竞争的
摘要 针对某含银 铅 铜 锌复杂多金属硫化矿的特性 对全混合浮选获得的含银 高铅多金
属混合精矿采用焙烧 酸浸工艺处理 银几乎 1OO% 进入浸渣而不被稀硫酸浸出 通过对浸渣进行 氯盐浸出 对浸出液采用萃取 沉淀 置换等分离技术 使各有价金属得到了有效的分离提取 并初
步探讨了银矿物在焙烧中的行为O 在 最 优 条 件 下 Ag Pb Cu Zn 的 一次 浸 出 率分 别 为 91. 31% 99. 62% 96. 46% 和 98. 24% O
择地在 CUS 和 POS 中得以富集 其机理可能 类似于火试金分析中镍锍捕收银O 对浸渣中 银物相分析表明( 见表 2D 浸渣中 99. 78% 的 银以不溶于稀硫酸的金属银~ 硫化银以及包 裹银( 铅化合物与铜蓝包裹D 存在 而以溶于 稀硫酸的硫酸银~ 氧化银存在的银甚微( < 0. 05% D 这就是焙砂中银不 被 稀硫 酸 浸 出 的主要原因O
硫酸浸出工艺的对比试验研究O 结果表明 混合精矿 中 Cu Pb Zn Ag 等各有 价 金 属的 浸出集中 非常有利于各有价金属的分离提 取 大大缩短了工艺流程 较之选择性氯化浸
出工艺具有较强的经济优势O
2 试验部分
2. 1 试验原料 试验样品采自我国西南 三江 地区某特
大型银多金属矿 矿石中主要有价金属为铜 铅 锌 银 其中铜 铅 锌 9O% 以上集中分布 于各自对应矿物中(黝铜矿 方铅矿 闪锌 矿D 而银的分布则较为分散 除分布于独立 银矿物( 自然银 辉银矿D 外 还分布于其他多 种载体矿物( 如方铅矿 黝铜矿等D O 各金属硫 化物间结合紧密 出现细粒交代文象结构 微 细的脉状 网状分布 难以在磨矿过程中解 离 形成硫化物间的包连体O 此外 矿样中的 黝 铜 矿( 含 Cu ZnD 车 轮矿( 含 Pb Cu D 等 均 为含多种金属的矿物 因此 采用物理选矿方 式难以获得高质量 高回收率的单一金属精 矿O 试样经采用全混合浮选获得的铜铅锌银 多金属混合精矿 有价金属矿物含量达到 91. 44% 脉石矿物含量低 对后续冶金工艺
Ag> 33% D 并 与含银 POS( 电 子探 针分析 含 Ag> 11% D 呈固熔体分凝结构产出 说明在 焙烧过程中 混合精矿中较为分散的银有选
图 3 表示焙烧时间与铜锌浸出率的关 系O 从图 3 可知 随焙烧时间 的延长 Cu ~ Zn 浸出率 增 加 焙 烧 时 间 在 3E 以 上 Cu ~ Zn 具 有较高浸出率O 说明该试样焙烧需要较长时 间 这可能与混合精矿含铅较高 焙烧易结
块 造成料层内氧分压不足有关O 料层厚度~ 焙烧气氛对混合精矿焙烧也
图 5 表示浸出温度与铜锌浸出率的关 系D 随 着 浸 出 温 度 的 增 加9Cu \ Zn 浸 出 率 亦 增加9但增加幅度并不大9即使在常温下浸 出9Cu \ Zn 浸 出 率 也 接 近 90% 9 这 对 实 际 生 产有较强的指导意义D
图 焙烧温度与铜锌浸出率的关系
图 4 硫酸用量与铜锌浸出率的关系
试验焙烧设备为快速升温箱式马弗炉 浸出采用恒温磁力搅拌器 所用试剂均为化 学纯O
62% ~ 91. 31% 而 Cu ~ Zn 浸出率小于 2. 0% ; 采用 Lix984 萃取剂萃取分离稀硫酸浸出液 Cu ~ Zn 分 离 效 果 很 好; 对 经 冷 却 结 晶 析 出 PbC12 后 的 氯 盐 浸 出 液 采 用 铁 粉 置 换 法 提 取 银 银 置 换 率 大 于 98% 海 绵 银 含 银 达 16. 48% 氯化铅产品纯度可达 99. 9% O 试验结 果表明 采用该试验流程 铜~ 铅~ 锌~ 银四种 有价金属不仅浸出集中 而且容易分离提取O
第5期
李元坤: 某含银高铅复杂多金属矿的分离提取
7
结果必将影响硫化银氧化分解反应的程度O 从混合精矿及其焙砂的银物相分析可看出
CaO A12O3 0. 81 1. 47
% Ag~ Au 含量单位为 10-6O
MgO 0. 38
Cd 0. 12
Au% 0. 12
处理极为有利O 其混合精矿化学成分见表 1O 2. 2 工艺流程
将混合精矿在设定焙烧条件下进行焙 烧 然后对焙砂采用稀硫酸选择性浸出铜和 锌 浸液采用 Lix984 萃取铜分离铜~ 锌 分别 获得硫酸铜液和硫酸锌液 浸渣采用氯盐浸 出铅及银 热过滤 并对浸出液采用冷却结晶 析 出 PbC12~ 铁 粉 置 换 银 分 离 铅 和 银 获 得 氯 化铅和海绵银产品 置换液返回使用O 其工艺 流程见图 1O
收稿日期 2OO3-O4-21 作者简介 李元坤( 1962-D 男 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化工冶金及材料研究工作O
. 4.
矿产综合利用
2003 年
表 1 混合精矿多项分析结果/%
Cu Pb Zn Ag%
S
Sb AS TFe SiO2
5. 48 39. 06 18. 08 2732 19. 15 1. 63 2. 48 6. 29 5. 92
AGT= -295. 221+ 0. 051T
( 10D
1/ 2ZHS+ O2= 1/ 2ZHSO4
AGT= -388. 113+ 0. 167T
( 11D
从以上各式的反应自由焓计算可知 在
试验温度下( 650C D 含银高铅混合精矿中银 矿物最容易发生的化学反应是( 3D 式( 也是上 述各式中最易进行的反应D 其次是( 2D 式 而 铜~ 铅~ 锌硫化物氧化反应由易到难依次为: ( 10D >( 9D >( 11D >( 8D >( 6D >( 7D 但都与 ( 3D 式反应自由焓值相差不大O 由于混合精矿 含铅高达 39% 焙烧时非常 容 易 结块 造成 焙料料层内硫化物氧化分解所需氧分压严重
AGT= -72. 001-0. 005T
( 4D
2Ag+ SO2+ O2= Ag2SO4
AGT= -418. 669+ 0. 325T
( 5D
2/ 3CUS+ O2= 2/ 3CUO+ 2/ 3SO2
AGT= -248. 543+ 0. 056T
( 6D
1/ 2CUS+ O2= 1/ 2CUSO4
焙烧硫酸化程度的高低9直接决定了焙 砂浸出的用酸量D 图 4 为硫酸用量与铜锌浸 出 率 的 关 系9 当 硫 酸 用 量 为 理 论 量 ( 以 Cu \
图 5 浸出温度与铜锌浸出率的关系
浸出时间和浸出液固比对铜锌浸出率影 响不大9但液固比太小( <3) 9浸液硫酸浓度 相对增加9部分硅胶进入浸液9矿浆过滤性能
第5期
李元坤: 某含银高铅复杂多金属矿的分离提取
5
有一定影响D 合适的料层厚度\ 适宜的焙烧炉 内气氛9有助于提高铜锌的浸出率D
Pb\ Zn 均为氧化物所需硫酸计) 的 0. 85 时9 Cu \ Zn 浸出率才能达到 90% 9硫酸用 量为理 论量的 . 5 倍时9Cu \ Zn 浸出率2 93% 9说明 混合精矿硫酸化焙烧程度不高9焙砂浸出耗 酸较多D
关键词 混合精矿G 焙烧 酸浸G 银 中图分类号 TF111.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OOO-6532( 2OO3D O5-OOO3-O6
1前 言
有价金属的分离提取技术是开发利用复 杂多金属矿的技术关键O 复杂多金属矿往往 难以在较佳的经济条件下采用选矿的方法选 别出单一金属合格精矿 对此类复杂多金属 矿的处理 一般采用全混合浮选获得多金属 混合精矿 然后采用冶金工艺分离提取各有 价金属O 笔者曾对我国西南 三江 地区某银 多金属硫化矿全混合浮选精矿 进行了控制 浸出矿浆氧化电位 分步选择性氯化浸出各 有价金属的湿法冶金分离提取新工艺研究 虽然该工艺具有有价金属浸出率高 矿物综 合利用好等特点 但流程较长 铜 锌 银的浸 出分散 不利于有价金属的集中提取O 为此 对该含银高铅的多金属混合精矿进行了焙烧
图 3 焙烧时间与铜锌浸出率的关系
3. 稀硫酸浸出 试验考察了硫酸用量\ 浸出时间\ 浸出温
度\ 浸出液固比等因素对焙砂中有价金属浸 出率的影响D 结果发现9铜锌浸出效果好9而 银几乎 00% 与铅一道进入浸渣不被硫酸浸 出9通过稀硫酸浸出即可实现铜锌与铅银的 有效分离D 硫酸用量对铜锌浸出率影响最大9 其次是浸出温度\ 浸出时间和浸出液固比D
AGT= -344. 913+ 0. 182T
( 7D
2/ 3POS+ O2= 2/ 3POO+ 2/ 3SO2
AGT= -276. 854+ 0. 058T
( 8D
1/ 2POS+ O2= 1/ 2POSO4
AGT= -409. 431+ 0. 176T
( 9D
2/ 3ZHS+ O2= 2/ 3ZHO+ 2/ 3SO2
铅 焙 砂 Cu ~ Zn~ Pb~ Ag 浸 出 率 分 别 为 96. 46% ~ 98. 24% ~ 0. 03% ~ 0. 07% ; 对稀硫酸浸 出渣的氯盐浸出 Pb~ Ag 浸出率分别为 99.
影响较大 其次是焙烧时间~ 料层厚度和焙烧 气氛O
图 2 表示焙烧温度与铜锌浸出率的关 系O 从wenku.baidu.com 2 可看出 焙烧温度对铜锌的浸出率 影响较大O 焙烧温度低于 650C Cu ~ Zn 浸出 率较低 铜锌硫化物分解不完全( 焙砂呈黑灰 色 ) ; 焙烧温度达到或超 过 650C ( 焙 砂呈 浅 黄 色) Cu ~ Zn 浸 出 率 大 幅 度 提 高; 但 焙 烧 温 度太高( >750C ) 焙砂结块严重 同时难溶 于稀硫酸的铜锌铁酸盐容易生成O 因此 焙烧 温度不宜过高O
3 讨论与分析
3. 1 混合精矿的焙烧 焙烧是本工艺处理含银高铅多金属混合
精矿的技术关键O 焙烧的目的是使混合精矿 中的有价金属硫化物经高温氧化分解为可溶
于稀硫酸的氧化物或硫酸盐 便于浸出提取O 试验结果表明 温度对混合精矿的焙烧效果
图 1 焙烧 酸浸工艺试验流程
2. 3 试验结果 按照图 1 试验流程 稀硫酸浸出含银高
第5期 2OO3 年 1O 月
+++++++g 选冶试验
矿产综合利用
Multipurpose utiliz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No. 5 ct. 2OO3
+g
+++++++g
+g
某含银高铅复杂多金属矿的分离提取
李元坤
( 中国地质科学院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OO41D
为了考察混合精矿中银矿物在焙烧过程
硫酸银 0. 01
氧化银 0. 04
表 2 硫酸浸渣银物相分析结果/%
金属银
氯化银
硫化银
2. 32
0. 17
59. 06
包裹银 38. 40
相和 100. 00
中的相变过程 判断形成可溶性硫酸银在热
力学上的可行性 可从其在焙烧条件下形成
的难易程度进行分析O 根据文献[3]的热力学 数据计算得出 主要银矿物~ 硫化物焙烧过程 中可能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的自由焓( AGT/ k]D 如下( 温度 700~ 1000K D :
2SO2+ O2= 2SO3
AGT= -197. 714+ 0. 047T
( 1D
1/ 2Ag2S+ O2= 1/ 2Ag2SO4
AGT= -341. 715+ 0. 177T
( 2D
Ag2S+ O2= 2Ag+ SO2
AGT= -306. 561+ 0. 029T
( 3D
1/ 4Ag2S+ SO3= 1/ 4Ag2SO4+ SO2
6
矿产综合利用
2003 年
较差O 3. 3 银矿物在焙烧过程中的行为
含银高铅多金属混合精矿经高温
( 650C D 焙 烧 后 采 用 稀 硫 酸 浸 出 银 几 乎 100% 留在浸渣中而不被浸出 说明银矿物在 焙烧过程中的相变产物不溶于稀硫酸 针对
这一现象 对浸渣进行了物质组成研究O 研究 表明 浸渣中仅残存少量硫化物 对重矿物部
不足 ( 1D 式反应很难进行 进而( 4D 式~ ( 5D 式 的反应就几乎没有可能O 因此 银矿物在焙烧 过程中最有可能产生的反应是( 3D 式 即硫化 银氧化分解为金属银和二氧化硫O 从矿物组 成看 混合精矿中铜~ 铅~ 锌硫化物含量远远 多于硫化银 其产生氧化反应的自由焓又与
( 3D 式相当 占有争夺氧的绝对优势 竞争的
摘要 针对某含银 铅 铜 锌复杂多金属硫化矿的特性 对全混合浮选获得的含银 高铅多金
属混合精矿采用焙烧 酸浸工艺处理 银几乎 1OO% 进入浸渣而不被稀硫酸浸出 通过对浸渣进行 氯盐浸出 对浸出液采用萃取 沉淀 置换等分离技术 使各有价金属得到了有效的分离提取 并初
步探讨了银矿物在焙烧中的行为O 在 最 优 条 件 下 Ag Pb Cu Zn 的 一次 浸 出 率分 别 为 91. 31% 99. 62% 96. 46% 和 98. 24% O
择地在 CUS 和 POS 中得以富集 其机理可能 类似于火试金分析中镍锍捕收银O 对浸渣中 银物相分析表明( 见表 2D 浸渣中 99. 78% 的 银以不溶于稀硫酸的金属银~ 硫化银以及包 裹银( 铅化合物与铜蓝包裹D 存在 而以溶于 稀硫酸的硫酸银~ 氧化银存在的银甚微( < 0. 05% D 这就是焙砂中银不 被 稀硫 酸 浸 出 的主要原因O
硫酸浸出工艺的对比试验研究O 结果表明 混合精矿 中 Cu Pb Zn Ag 等各有 价 金 属的 浸出集中 非常有利于各有价金属的分离提 取 大大缩短了工艺流程 较之选择性氯化浸
出工艺具有较强的经济优势O
2 试验部分
2. 1 试验原料 试验样品采自我国西南 三江 地区某特
大型银多金属矿 矿石中主要有价金属为铜 铅 锌 银 其中铜 铅 锌 9O% 以上集中分布 于各自对应矿物中(黝铜矿 方铅矿 闪锌 矿D 而银的分布则较为分散 除分布于独立 银矿物( 自然银 辉银矿D 外 还分布于其他多 种载体矿物( 如方铅矿 黝铜矿等D O 各金属硫 化物间结合紧密 出现细粒交代文象结构 微 细的脉状 网状分布 难以在磨矿过程中解 离 形成硫化物间的包连体O 此外 矿样中的 黝 铜 矿( 含 Cu ZnD 车 轮矿( 含 Pb Cu D 等 均 为含多种金属的矿物 因此 采用物理选矿方 式难以获得高质量 高回收率的单一金属精 矿O 试样经采用全混合浮选获得的铜铅锌银 多金属混合精矿 有价金属矿物含量达到 91. 44% 脉石矿物含量低 对后续冶金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