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地图等值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专题一地图
一、等高线的判读
等高线(英语:Contour line)指的是地形图上高程相等的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

在等高线上标注的数字为该等高线的海拔高度。

等高线按其作用不同,可分为
首曲线、计曲线、间曲线与助曲线四种。

除地形图之外,等高线也见于俯视图、阴影图等形式。

用于海、湖泊的等高线,称为等深线。

等高线图示指的是地形图上高程相等的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

在等高线上标
注的数字为该等高线的海拔高度。

等高线按其作用不同,可分为首曲线、计曲线、间曲线与助曲线四种。

除地形图之外,等高线也见于俯视图、阴影图等形式。

特征:(1)位于同一等高线上的地面点,海拔高度相同。

(2)在同一幅图内,除了悬崖以外,不同高程的等高线不能相交。

在图廓内相邻等高线的高差一般
是相同的,因此地面坡度与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成反比,相邻等高线水平距
离愈小,等高线排列越密,说明地面坡度越大;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愈大,等高线排列越稀,则说明地面坡度愈小。

因此等高线能反映地表起伏的势
态和地表结构的特征。

2 起源等高线状态以等高线法显示地貌,启迪于等深线。

1728年荷兰工程师克鲁基最先用等深线法来表示河流的深度和河床状况,后来又把它应用到表
示海洋的深度。

1729年库尔格斯首次制作等深线海图,再后来才应用到陆地上表示地貌的高低起伏形态。

1791年法国都朋特里尔绘制了第一张等高线地形图,裘品-特里列姆用等高线表示了法兰西领域的地貌。

18世纪末叶至19世纪初,等高线逐渐开始用于测绘地形图中。

19世纪后半叶,等高线法冲破不易识别的阻碍,取得公认。

此后,等高线法才成为大比例尺地形测图显示地貌的基本方法。

4 特性
(1)同一等高线上任何一点高程都相等。

(2)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差相等。

等高线的水平间距的大小,表示地形的缓或陡。

(3)等高线都是连续、闭合的曲线。

(4)等高线一般都不相交、不重叠(悬崖处除外)。

(5)等高线在图纸上不能直穿横过河谷堤岸和道路等。

( 6) 水流方向垂直于等高线。

坡形判断
1 )同一条等高线上的点高程相等;
2 )等高线为闭合曲线,不在图内闭合就在图外闭合,因此在图内,除遇房屋、道路、河流等地物符号而外,不能中断;
3 )除遇悬崖等特殊地貌,等高线不能相交;
4 )等高距相同的情况下,等高线越密,即等高线平距越小,地面坡度越陡,反之,等高线越稀,即等高线平距越大,地面坡度越缓;
5 )等高线遇山脊线或山谷线应垂直相交,并改变方向。

5 相关例题
读下面的等高线示意图,已知a > b,读图回答第1-3题:
1、有关M、N两处地形的正确叙述是()
①M为山坡上的洼地②N为山坡上的洼地③M为山坡上的小丘④N 为山坡上的小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若b海拔高度为200m,a海拔高度为300m,则M、N处的海拔
高度为()
①200<M<300 ②300<M<400 ③100<N<200 ④200<N<300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若图中闭合等高线的高度同为a或同为b,则M、N处的地形可能()
①同为洼地②同为小丘③同为缓坡④一处为小丘,一处为洼地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题】由于a>b,故M处的闭合等值线为大,N处的闭合等值线为小,按照“大的更大,小的更小”的理解:
1、M处中间高四周低,故为小丘,N处中间低,四周高,故为洼地。

选C。

2、同样的理解得到300<M<400、100<N<200,故选C。

3、如果两闭合等值线同为a或同为b,意即同时符合“大的更大”或同时符合“小的更小”,故同为小丘或同为洼地。

选A。

6 线图判读
1、数值大小:
平原:海拔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地面起伏和坡度都较缓和;
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200米,非常陡;
高原: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
顶部明显稀疏。

2、疏密程度:
密集:坡度陡;
稀疏:坡度缓。

3、形状特征:
①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
②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
(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
③山脊: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

等高线从高往低突,就是山脊.
④山谷: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

等高线从低往高突,就是山谷.
⑤鞍部:正对的两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

⑥缓坡与陡坡及陡崖:等高线重合处为悬崖。

等高线越密集处,地
形越陡峭。

反之,等高线越稀疏处,坡度越舒缓。

⑦台地是指四周有陡崖的、直立于邻近低地、顶面基本平坦似台状的地貌。

由于构造的间歇
性抬升,使其多分布于山地边缘或山间。

有人认为台地是高原的一种。

根据成因可分为构造台地、剥蚀台地、冻融台地等。

根据物质组成又可
分为基岩台地、黄土台地、红土台地等。

4、等高线与温度:
等高线每上升100米,温度降低0.6℃。

(即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只作为参考,并无决定性)
7 表示方法
在表示小山顶、小洼地、小鞍部等地貌形态时,可缩短其实部和虚
部的尺寸。

在等高线比较密的等倾斜地段,当两计曲线间的空白小于
2mm 时,首曲线可省略不表示。

等高线遇到房屋、窑洞、公路、双线表示的河渠、冲沟、陡崖、路堤、路堑等符号时,应表示至符号边线。

在等高线比较密的等倾斜地段,当两计曲线间的空白小于2mm 时,首曲线可省略不表示。

等高线遇到房屋、窑洞、公路、双线表示的河渠、冲沟、陡崖、路堤、路堑等符号时,应表示至符号
等潜水位线:类似于等高线,它是潜水位相等的点连成线,线数值反映
地势高低,潜水位高低和地形起伏相一致;等高线地形图中,等潜水位
线密处流速快,反之则慢;等潜水位线与河流、湖泊相交时,其数值等同于河面、湖面的海拔高度。

1 基本内容
[1]将潜水位线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成的线称作等潜水位线。

随地形起伏
而起伏。

1、判断地势的高低
潜水位的高低起伏与地表地势的高低起伏基本一致,但潜水位要平缓得多。

等潜水位线2、判断潜水的流向
垂直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

3、判断河流的流向
潜水水位随地形而有起伏(呈正相关),可根据图中等潜水位线的数据递变(递增或递减)顺序判断出地势高低,河流都是由高处向低处流,可知河流流向。

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递减方向一致。

4、判断潜水的流速
等潜水位线越密集,潜水流速越快;等潜水位线越稀疏,潜水流速越慢。

不同地图中要注意比例尺和高差。

5、计算潜水的埋藏深度
某地的潜水埋藏深度等于该地的等高线值(或范围)减去等潜水位线值(或范围)。

6、判断潜水与河水的补给关系
方法1:首先,作出河流两岸的潜水流向;
然后,依据潜水的流向进行判断。

若潜水的流向向河流汇合,则潜水补给河水
若潜水的流向向河流分开,则河水补给潜水
(河流补给潜水)(潜水补给河流)
方法2:
依据等潜水位线的凹凸关系判断
河流流经处,若等潜水位线是高处凸向低处,则河流补给潜水
河流流经处,若等潜水位线是低处凸向高处,则潜水补给河流
7、合理布置取水井和排水沟
为了最大限度地使潜水流入水井和排水沟
当等潜水位线凹凸不平、疏密不均时,取水井(或排水沟)应布置在潜
水汇流并且埋藏较浅处;当等潜水位线由密变疏时,取水井(或排水沟)应布置在由密变疏的交界处,并与等潜水位线平行(注意不是垂直)。

8、闭合状况,判断人类对等潜水位线的影响
(1)中心潜水位低,地下水开采过多
(2)中心潜水位高,降水多或大水漫灌
2 相关知识
1.潜水是埋藏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水。

2.潜水的补给来源:
①主要是大气降水:对潜水补给最有利的自然条件是降雨历时长,强度不大;地形平缓;地表植被良好。

②河、湖水补给:河、湖水位高于潜水面时,河、湖水补给两岸潜水。

反之,潜水补给河湖水。

黄河下游为单向补给(因为是地上悬河,故河水补给地下水)。

3.潜水特点:有自由水面;在重力作用下潜水从地势高处向低处渗流;埋藏较浅,水量不稳定;水质易受污染。

4.潜水涉及的相关概念:
水位指水体的自由水面在某地某时高出某一基面以上的高程;潜水的自由表面称潜水面;潜水面的绝对标高称为潜水位;潜水面距地面的距离称为潜水埋藏深度。

等潜水位线5.等潜水位线:
①等潜水位线类似于等高线,它是潜水位相等的点连成线;
②等潜水位线数值反映地势高低,潜水位高低和地形起伏相一致;
③等高线地形图中,河流形成于山谷处并由地势高出流向地势低处,潜
水流向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等潜水位线密处流速快,反之则慢;
④等潜水位线与河流、湖泊相交时,其数值等同于河面、湖面的海拔高度;
一、潜水的埋藏深度
潜水的埋藏深度是指地面到潜水面的垂直距离。

因为等高线的数值代表
该线上各点对应的地面海拔高度,等潜水位线的数值代表该线上各点对
应的地下潜水面的海拔高度,因此,任一地点潜水的埋藏深度即是当地
等高线数值和等潜水位线数值的差值。

二、潜水的流向
潜水是一种重力水,它的流动性主要是因受重力作用而形成的,其在流
动时总是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且沿最大坡度方向流动。

因此有:潜水的
流向总是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

三、潜水的流速
因为潜水是一种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其自由水面称潜水面,所以潜
水的流速取决于潜水面坡度的陡缓。

在同一幅等潜水位线图中,等潜水
位线越密集的地方,潜水面坡度越陡,潜水流速越快;等潜水位线越稀
疏的地方,潜水面坡度越缓,潜水流速越慢。

四、河流水与潜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对于河流与等潜水位线的分布有如图三种基本关系。

根据河流与等潜水
位线的分布特点可以判断河水与潜水的补给关系。

在A图中河床两侧潜
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潜水流向河流,因此河流两侧的潜水补给河水;在
B图中河床两侧潜水位低于河流水位,河水流向潜水,因此河水补给两
侧的潜水;在C图中,河流右岸潜水面高于河面,左岸潜水面低于河面,因此河流右岸潜水补给河水,左岸河水补给潜水。

五、取水点(即水井)位置的选择
选择水井位置时,要依据以下三条:
①水井位置应选在地下水埋藏较浅的地点。

②水井位置应选在潜水汇集区。

③水井位置应选在潜水汇水面积较大的地点。

在解决此问题时,首先要判断潜水的埋藏深度,其次标出潜水的流向,
以确定潜水的汇集区和各地点汇水面积的大小,最终确定取水点(即水井)的最佳位置。

六、人类活动对潜水的影响
潜水更新快,交替周期短,利用后短期内即可恢复更新,属于可再生资源。

人们只要合理开采就可保证永续利用。

但如果人类不合理地开采,
则会引发一些环境问题,如过度开采地下潜水、开采速度超过潜水的自
然补给和恢复速度,就会引起潜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地下水
漏斗区即是指地下水位明显低于周围地区,潜水面呈现漏斗状曲面的地区,如图。

更为严重的是,超采地下水还会造成地面沉降、建筑物倾斜
或倒塌,如果在沿海地区,还会引发海水倒灌、地下水变咸等。

等温线:(isotherm)图上温度值相同各点的连线称为等温线。

1799~1804年,德国洪堡在广泛考察南北美洲和亚洲内陆的基础上,揭示了自然界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提出借助气象要素平均值可阐明气候规律性,创造了用等温线表示平均气温的制图方法。

1817年绘制了世界是第一幅等温线图。

1 判读方法
等温线的判读有以下几个方法:
作图法
在等温线分布图上任意画一条直线(代表一条纬线),与其中任何一条等
温线相交,满足“在同一纬度上”这一条件。

然后,在纬线上任取两点,比较出这两点的温度高低,
再结合题干条件,推出问题的结论。

凸向法
根据等温线弯曲部位的凸向特点,总结出解答此类问题的“高低规律”。

即所谓“高”,是指等温线的弯曲部位向高值方向凸出,即每一条等温
线弯曲的凸出部分指向等温线数值递增的方向,这时弯曲所示部位为低
值(相对)区域。

“低”则与“高”相反,即等温线弯曲部位向低值凸出,弯曲所示部位为高值(相对)区域。

即“凸高为低,凹低为高”。

直射点法
事实上,海陆间气温高低是随季节变化的,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相关。

结合等温线凸向特点,可以找出一个共同的规律:“点北陆凸北,点北海凸南;点南陆凸南,点南海凸北”。

“点”即太阳直射点,它是判别南、北半球的冬、夏半年的基本点。

这个规律的意义是: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大陆等温线向北凸出,北半球海
洋等温线向南凸出,南半球与此相反;当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时,为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北半球海洋等温线向北凸出,南半球与此相反。

2 分布
(1)如果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该地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若该地区在陆地上则是:①冬季大陆,②地势较高;若该地区在海洋上则是:①夏季
海洋,②寒流经过。

(2)如果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该地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若该地区在陆地上则是:①夏季陆地,②地势较低;若该地区在海洋上则是:①冬季
海洋,②暖流经过。

(3)如果等温线平直,表明下垫面性质单一(如南半球400—600的等温线较平直,说明该地区海洋面积大,性质均一)。

(4)等温线呈闭合曲线的地区,受地形影响,形成暖热或寒冷中心。

一般规律
等温线是指同一水平面上气温相同各点的连结。

任意一条等温线上的各
点温度都相等。

表示同一时间等温线水平分布状况的地图,叫做等温线图。

等温线稀疏,则各地气温相差不大;等温线密集,表示各地气温相差悬殊;等温线平直,表示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较少;等温线弯曲,表示影
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很多;等温线是东西走向,表示温度因纬度而不同,
以纬度因素为主;等温线和海岸线平行,表示气温因距海远近而不同,
以距海远近因素为主。

在地图上找出同一时间内气温相同的点,并连接
成线,连接后的线就是等温线。

不同地域的等温线弯曲程度也不同。

①等温线密集,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气温差别小。

②等温线向高纬突出,说明高温地区广;等温线向低纬突出,说明低温地区广。

③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受纬度影响突出。

④等温线与海岸平行,说明受海洋影响显著。

⑤等温线与山脉走向平行或高原边缘平行,说明受地形影响明显,或垂直变化大。

⑥等温线呈封闭状曲线,如线内气温高,可判断为盆地;如线内气温低,可判断为山地。

疏密程度
一般情况,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等温线稀疏,温差较小。

(1)冬季等温线密集,夏季等温线稀疏。

因为冬季各地温差比夏季大。

(2)陆地等温线密集,海洋等温线稀疏。

因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及陆地表面形态复杂多样,形成陆地温差比海洋大。

(3)温带地区等温线密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疏。

这是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的温差比全年高温的热带地区大造成的。

(4)等高线密集的地方,气温温差大。

(5)等高线稀疏的地方,气温温差小。

特点
等温线平直表示影响气温的因素单一,如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影响气温的因素是太阳辐射。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气温影响因素的多样性,除太阳辐射外,还有洋流、地面状况、大气环流等,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使等温线发生弯曲变形。

一月份大陆上等温线向南凸,海洋上等温线向北凸。

等温线弯曲分布有“高高低低”规律,即气温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气温低,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反之等温线向高纬凸出,气温偏高;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气温偏低。

中国1月份0℃等温线东部大致与秦岭--淮河一致,西部沿青藏高原东南部边沿明显地向低纬凸出,青藏高原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4℃等温线在四川盆地向北弯曲,8℃等温线在云贵高原向北弯曲,即向高纬弯曲,说明冬季气温较中国同纬度地区偏高。

根据气温分布的特点来分析影响的因素。

1)、判读规律:
①等温线数值:(气温无论一月,还是七月,都是由低纬向两极递减。

数值自南向北递减——北半球;数值自北向南递减——南半球。

②等温线疏密:
等温线密集——气温差异大;等温线稀疏——气温差异小。

2)等温线的弯曲分布规律:
等温线向高纬突出——表明气温比同纬高
等温线向低纬突出——表明气温比同纬低(“高高低低”规律)
等温线平直——下垫面性质单一。

(如南半球400---600处的等温线较平直,说明海洋面积大,性质均一。

如果是仅根据陆地上的等温线,那么根据气温数值判断;对于海陆等温线,拿北半球来说,如果陆地等温线向北凸,而海上等温线向南凸,则为北半球的夏季,相反,则为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如果陆地等温线向北凸,而海上等温线向南凸,则为南半球的冬季,相反,为夏季;(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则该地气温比同纬度的其他地方高,向低纬弯,则温度低)
一、纬度因素
纬度位置决定了获得太阳辐射的多少,同纬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相同,纬度越低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

受此影响,在南北半球,无论7月或1月,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因此可根据等温线图中等温线的南北递变情况,可判定图示区域所在的南北半球。

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减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

即“北增为南、南增为北”。

归结起来就是:纬度位置低、气温高:纬度位置高、气温低。

既由太阳辐射决定,等温线大致呈东西走向,与纬度大致平行。

二、海陆因素
陆地受热快,散热也快;海洋受热慢,散热也慢。

受其影响,夏季,陆地气温高于同纬度海洋气温;冬季,陆地气温低于同纬海洋。

因此,等温线在海岸地带发生着季节性的弯曲变化,变化情况如图1、图2所示(图中虚线为等温线,T1、T2位于北半球,T1>T2;T3、T4位于南半球,T3>T4)。

提示:7月,阳光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为夏季,同纬地区陆地气温高于海洋,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向高纬(低温区);此季节南半球为冬季,同纬度陆温低于海温,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向低纬(高温区)。

由图看出,7月份,无论南、北半球,陆地等温线在海岸带附近均向北凸出,可简记为“点北陆北”(即阳光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全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出)。

1月,阳光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冬南夏,全球陆地等温线则在海岸带附近向南凸出(北半球凸向低纬高温区,南半球凸向高纬低温区),可简记为“点南陆南”。

无论7月或1月,海洋等温线弯曲方向与陆地相反。

记住了这八字口诀,就可快速解答关于由等温线弯曲状况判读海陆分布或季节的问题。

归结起来就是:
三、地形因素
在陆地上,等温线弯曲状况深受地势、地形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1.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在非闭合等温线图上,地势高处等温线的度数要
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低,地势低处等温线的度数要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高。

2.地势较陡地带,气温垂直差异大,等温线密集;平缓宽阔地带,气温
垂直差异小,等温线稀疏。

3.山丘或山峰区气温比周围较低,等温线表现为一组内小外大的闭合曲
线,越向中心处,等温线的数值越小。

盆地或洼地气温比周围较高,等温线表现为一组内大外小的闭合曲线,越向中心处,等温线的数值越大。

山地的闭合等温线疏,表示山坡缓;山地的等温线密,表示山坡陡。

4.山脊地带地势相对两侧较高,气温较低,等温线凸向高温值方向(海
拔较低处)。

山谷或河流(谷)沿线地势相对两侧较低,气温较高,等温线凸向低温值方向(海拔较高处)。

5.绵延较长的山脉明显影响着等温线的伸展状况。

在山脉沿线两侧,等
温线表现为连续数条等温线大体沿等高线平行延伸。

在南北走向的山脉带(如安第斯山脉)地区,由于山地海拔高,气温低于同纬两侧较低地带,故等温线表现为连续数条等温线凸向低纬高温地带,弯曲部分的连线为山脉走向。

东西走向的山脉带(如秦岭),等温线大体也呈东西延伸,海拔较高处等温线呈扁平闭合曲线状。

归结起来就是:
地势高、气温低,等温线向高温方向突出;
地势低,气温高,等温线向低温方向突出
等温线大致与等高线平行
四、洋流因素
洋流对沿海气候的影响比较明显,暖流由低纬流向高纬,增温增湿;寒流则由高纬流向低纬,降温减湿。

因此,暖流经过的海区等温线向高纬
(低值等温线)凸出,寒流经过的海区等温线向低纬(高值等温线)凸出,并且寒、暖流的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向大体一致。

归结起来就是:
同纬度沿海地区:受暖流影响气温高些;收寒流影响气温低些。

等温线弯曲的程度略有不同。

五、气流运动
寒潮、干热风等冷暖气流对年均温或月均温等温线的水平分布影响较小,但明显影响着日均温等温线的空间分布状况。

在日均温等温线图中,冷
气流流经区,气温较低,等温线凸向高值等温线;热气流流经区,气温
较高,等温线凸向低值等温线。

气流流向(风向)与等温线凸向一致。

在冷暖气团相遇的锋面地带,气温变化大,等温线密集;被冷气团或暖
气团单一气团控制的地区,气温相对稳定,等温线相对稀疏。

六、下垫面状况
土壤、植被、水面、地面硬化程度及质地影响气温的高低。

七、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也影响着局部气温的变化,进而影响着局部小区域等温线的分
布状况。

在这些局部地区,等温线大都呈闭合曲线,为局部较冷或较暖
中心。

比如,水库区夏季气温比周围偏低,冬季则偏高;大城市地区“热岛效应”明显,气温比周围郊区偏高等等。

3 作用应用
判断南北半球
利用等温线数值变化判断南北半球,即向北等温线数值降低为北半球,
向南等温线数值降低为南半球。

判断季节和海陆分布
利用同纬度海陆间等温线凸向规律来判断季节或海陆分布。

北半球,1
月份(冬季)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