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诗歌翻译原则浅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诗歌翻译原则浅探
自古以来,诗歌翻译都是一项艰难而复杂的工作。
它涉及到诸如韵律、形式、意义、忠实性、创造性等各个方面。
但只要诗歌译者们掌握了诗歌翻译的原则,那么成功的诗歌翻译就触手可及了。
诗歌译者翻译原则押韵
一、引言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它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语言艺术最高的表现形式。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将诗歌定义为“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狄金森认为诗歌是一种令其浑身冰冷到无法温暖的东西。
托马斯则是这样描述诗歌的:“诗歌令我或笑或哭或疲倦,令我的脚趾摆动,令我想做这做那或什么都不做。
”这些有关诗歌的定义反映了一个共同的观点:诗歌是一种表达诗人内心情感和内在思想的音乐。
它在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人们更深入的了解某一种文化。
不同国家间的诗歌翻译十分重要。
在某些译者看来,诗歌翻译是一项非常艰难的任务,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美国诗人及评论家罗伯特.弗洛斯说过:“诗歌是翻译中的遗失地带。
”他特别指出诗歌是一种不可触碰的美,一旦触碰,这种美就会消失殆尽。
这种诗歌不可译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
例如,中国古体诗就不可能完完全全地被译成英语诗。
因为文化的关系,英汉诗歌之间存在着不可跨越的差别,它们的韵律、形式、意象、用法都不相同。
虽然诗歌翻译有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但翻译的历史和实践证明诗歌翻译并没有因为这些困难停滞不前,反而是不断向前发展。
诗歌翻译理论也日渐完善。
事实证明,诗歌是可译的。
只要翻译方法得当,诗歌的美完全可以在另一种语言文化中再现。
读者可以从诗歌译文中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的美学享受。
中国许多现当代翻译家们通过辛勤努力,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尤其是诗歌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著名诗歌翻译家许渊冲教授就曾经翻译过多本中国古体诗。
《唐诗300首》是其最杰出的作品。
古铮昆也是通过翻译《毛泽东诗歌选集》将中国诗歌介绍给外国读者。
还有包括Arthur Waley,Herbert Giles在内的国外翻译家们也致力于中西方诗歌的交流。
那么,怎样才能译好一首诗呢?与其他文学形式的翻译相比,诗歌翻译有什么需要特别遵守的原则呢?
二、诗歌翻译的几项原则
1.忠实性原则
忠实性是翻译最基本的原则。
无论是严复的“信达雅”还是刘重德的“信达切”,都将“信”置于翻译标准的首要位置上。
这里的“信”就是指翻译中要忠实于原文的意义,既不肆意添加,也不随意删减。
“忠实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形式上的忠实。
即的语采用与源语相似的方式再现源语所传达的信息。
在翻译中力求的语文本与源语文本在选词、结构及修辞上的相似。
二是意义上的忠实。
即要求的语文本在内容和精神上与源语文本保持一致,在意义上没有任何添加修改或删除。
虽然忠实性是翻译的第一原则,但绝对的忠实性是不存在的。
源语和的语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任何译作都或多或少与原作不同。
就像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在语音,拼写,语法及词汇上都有很大不同。
因而汉语诗歌英译时,词汇上的空缺或不对应往往导致翻译的失败。
例如,汉语中的“竹梅松”三字常用于诗歌写作中,以形容有毅力有气节且桀骜不驯的人或物。
相反,英语中对应的“bamboo”、“lum”、“pine”却没有这种涉及文化背景的联想意义。
这就给翻译带来了困难。
所以说,翻译上的忠实只是一个趋向,而非绝对的概念。
诗歌翻译的忠实性旨在重现原作的艺术美,不仅传达了原作的意义,更在译作中展现出原作所要表达的意境。
例如:
A Widow Bird/A widow bird state morning for her love/Upon a wintry bough/The frozen wind crept on above/The freezing stream blow/There was no leaf upon the forest bare/No flower upon the ground,/And little motion in the air/Except the mill-wheel’s sound。
《孤鸟》:“孤鸟栖寒枝,悲鸣为其曹。
河水初结冰,冷风何萧萧。
荒林无宿叶,瘠土无卉苗。
万籁尽寥寂,惟闻喧桔槔。
”
这首英语诗歌的重点在于标题中的“widow”(孤独)一词,所以译者在翻译时为照应主旨将“state”译作“悲鸣”,“wintry bough”译作“寒枝”,“frost bare”译作“荒林”,“ground”译作“瘠土”。
表面上看,这样的翻译并不符合忠实性原则,但它完美地再现了原作的艺术魅力,令原作诗人想表达的那种伤心寂寞之情跃然纸上。
这正是忠实性原则在实际翻译中的正确运用。
2.创造性原则
诗歌创作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曾有翻译理论家提出“诗人译诗”的观点,既强调译者在诗歌翻译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能够欣赏并接受原诗的艺术美,而且能用的语将这种美表达出来。
位于欣赏和表达之间的就是艺术再创造。
诗歌翻译的创造性实际上就是译者创造性的体现。
译者不再是“看不见的手”或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整个翻译的掌舵者。
译者应具备一定的艺术才能,尤其是创造性才能。
正如Wliss所说:“最好的译者应当具有创造性的头脑。
这时其翻译才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成功的译作不仅要靠译者的审美才能来理解原诗,更需要译者发挥其创造性天赋在的语中重现原诗如画般的意境。
不同的译者拥有不同的生活经历,个人情感,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受教育程度,所以他们体现在诗歌翻译上的创造力也会各不相同。
总而言之,创造性原则要求译者抓住原诗的精髓,摈弃有碍原诗意境再现的一切束缚,将这种精髓完全传达出来。
创造性和忠实性也并非两个对立的概念,而是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的“创造性忠实”。
3.“三美”原则——意美,音美,形美
许渊冲先生在《毛泽东诗词四十二首》英法格律体译文序言中提出诗词翻译
“三美论”,认为诗歌翻译不但要传达诗歌的意美,还要尽可能传达它的音美和形美。
(方梦之:译学词典)鲁迅曾赞美汉语具有意美音美形美三大优点:“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许渊冲把鲁迅关于汉语的“三美”与翻译理论相结合,创造性的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美论”。
他主张首先追求意美,其次追求音美,再次追求形美,并最终力求三者的和谐统一。
诗歌翻译的第一步在于“达意”。
无论译者是要表达原诗的表层意义还是深层意义。
诗歌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其重点在于“字字传神”。
诗歌中的每一个字都要求尽可能准确地翻译出来。
原文意义的准确传达与意美的实现是一致的。
以下是一首唐诗的三种不同译本,笔者在此通过对这些译本标题翻译的比较来揭示意美的实现方式。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Version1: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At moonset cry the crows,streaking the frosty sky/Dimly lit fishing boats’n eath maples sadly lie/Beyond the city walls,from Temple of Cold Hill/Bells 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s’ dream and midnight/still(By XuYuanchong).
Version2:Anchored at Night near Maple Bridge/The old moon is going down/And the crows make a ruckus/The world is covered with frost/There are maples on the riverbank/And the lights of fishing boats/Drift with the current/I fall into a sad sleep/The monastery on Cold Mountain/It is outside the town of gusu/The sound of its bell/Touches the guest boat at midnight(By WangShouyi).
Version3:Mooring at Night by Maple Bridge/The setting moon,a cawing crow,the frost filled sky/River maples,fishermen’s’ flares,and troubled sleep/From the Cold Mountain Temple,outside Suzhou/The tolling of the midnight bell reaches the wanderers’ bout(By ZhangTingchen).
原文标题可分成三个点:枫桥、夜、泊。
分别是地点,时间和行为。
在翻译成英语时,根据英语读者的认知习惯,时间一般放在地点后面。
三个译文都将“枫桥”译成“Maple Bridge”。
而“泊”一词的译法却大相径庭。
“moor”一般用来指小船停泊靠岸,而“anchor”则是指大轮船抛锚靠岸。
“mooring”是进行时,“anchored”是完成时,因而前者是动态描写,仿佛诗人的小船正缓缓向岸边驶来,后者是静态描写,远不及“mooring”形象逼真,更能传达原诗的意义。
诗歌翻译的第二步就是“传音”,主要表现在诗歌的押韵上。
许渊冲教授认为:翻译诗歌即使百分百地表达了原诗的“意美”,如果没有押韵,也不可能保持原诗的风格和意境。
英语的韵律与汉语不同,通常有以下几大类:头韵(alliteration,一个诗句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开头辅音相同而产生的音韵);半押韵(assonance,相同或相似的元音重复出现);辅音韵(consonance,相同或相似的辅音重复出现);行间韵(internal rhyme,押韵的词在同一行内);尾韵(rime,
行末声音重复)。
同时英语诗歌的音步也较为复杂。
主要有抑扬格,扬抑格,抑抑扬格和扬抑抑格。
相比之下,汉语诗歌的韵律就较为简单。
大多数汉语诗歌都是行尾押韵。
因而在英汉诗歌互译时,译者应灵活掌握韵律间的转换。
例如:
“(汴水流)See the Bian River flow,(泗水流)And the Si River flow,(流到瓜洲古渡头)By Ancient Ferry,mingling waves,they go。
”
原诗尾韵为[iu]和[ou],读起来缓慢而悠长,恰似水流。
译者在翻译时在每行尾部押复合元音[ou],恰到好处地再现了原诗的音美。
诗歌翻译的第三步是“现形”,即重现原诗的“形美”。
“形”是指原诗的结构。
“形美”与“意美”既对立有统一。
一方面,内容要通过形式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形式要服务于内容。
以视觉诗代表人物E.E.Cummings的诗歌翻译为例:”A le-af fa-lls one-l-iness“
孤(一——片——叶——儿——落地)——独——一——生
原诗中“A leaf falls loneliness”几个字被拆散并模拟自然中树叶自上而下飘零的画面。
诗人巧妙的利用纸页上的空白和字母之间时紧时松的排列,表现出树叶在空中飘落时快时慢的过程,从而表达了诗人那飘忽不定,无所归依的孤独之情。
整首诗的内容经由形式完美的展现出来。
因而在翻译该诗时,译者保留了原诗的结构特点。
然而,并不是所有诗歌的翻译都要原原本本的套用原来的形式。
由于英语诗歌与汉语诗歌在结构使用上的差异,翻译中“形美”的实现往往要遵循“动态对等”的原则。
有例为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Version A:Withered vines,olden trees,evening crows/Tiny bridge,flowing brook,hamlet homes/Ancient road,wind from cast bony horse/sun is setting/Broken man,far from home,roams and roams.
Version B: At dusk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withered vine fly crows/Neath tiny bridge besides a cot a clear stream flows/ On ancient road in western breeze a lean horse goes Westward declines the sun/Fan 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
在译文A中,译者通过几个并置的词组来保留原诗的结构,并采用的直译法。
但这些词组在汉语中的联想意义在英语文化中并不存在,这种机械的翻译只会令源语读者哭笑不得,令的语读者困惑不解。
而在译文B中,译者摈弃了原诗结构上的束缚,采用意译,恰如其分的传达了原诗的精神和风格。
毫无疑问,译文B正是形美和意美的和谐统一。
三、结语
俗话说,“读诗难,写诗更难,译诗则是难上加难。
”诗歌译者必须付出百分百的努力,拥有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敏捷的头脑,敏锐的洞察力和精湛的
专业技术。
有人将诗歌翻译比作“戴着镣铐跳舞”——痛并快乐着。
的确,诗歌翻译是一项艰难的任务,但对译者而言,当成功的喜悦来临时,每一份努力都是值得的。
参考文献:
[1]Abrams,M.H.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V olⅡ[M]. W.W.Norton&Company,1986.
[2]Li Li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Creative Treason and“Three Beauties” in Poems Translation.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Astronautics[J]. V ol8,No3,Sep. 2006.
[3]LvBaojun,Wang Zhijiang.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in Poetry Translation. Journal of Hebei Polythechnic University[J]. V ol6,No2,May 2006.
[4]ShaoZhihong. Translation Theories,Practice and Criticism [M]. Shanghai: East China of science and thechnology press. Sep. 2003.
[5]Wang Lu. The Aesthetic Function of Language in Poem Translation. Foreign Language[J]. No3,2003.。